第三节 环境变化背景下产业链协同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环境变化“倒逼”国际竞争方式转变
(一)国际环境变化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国际上有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有可能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逆转,面临停滞局面,甚或崩溃终结。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但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为借口,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巨大威胁。
2009年底,WTO总干事拉米在“危机过后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国际会议上表示,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至少持续一年到两年。他认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不断增加,原因在于人们错误地认为,贸易保护主义会对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有利。如果失业率进一步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随之扩大。因此,未来几年中国的贸易救济工作将面临更大压力。
(1)贸易保护手段将更合法隐蔽。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些国家和地区普遍且频繁地使用看似不违反WTO规则的贸易救济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更加隐蔽、更具战略性的贸易保护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运用。欧盟通过制定农药残留、铅含量等标准来设置技术门槛;部分发达国家提出要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通过倡导绿色经济概念,一方面为其国内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全球议题中获得战略主动,虽然这种策略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舆论宣传上都占据上风,但是绿色经济发展暗含着的战略性贸易保护动机,将对未来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冲击,也是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摩擦的重大隐患。另外,各国纷纷出台扶持本国企业的政策。可以说,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走出复苏之路的中国制造业,在新一轮贸易摩擦中有可能成为主要目标。
(2)化工行业、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以及钢铁行业是贸易摩擦的重点领域。目前,中国钢材、有色金属、化工、纺织等行业,都是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导致挤压式出口,通常价格压得比较低。化工行业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反倾销的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频繁遭遇反倾销,过去涉案产品包括味精、纯碱等低附加值产品,而近期工程用轮胎等高附加值产品也开始受阻。2009年美国开始对我国机动车充气橡胶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反倾销税,成为触发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导火索。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排名前两位的产品,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外的“重点关注”。相关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占我国遭遇反倾销案总额的比例均在10%左右,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此外,钢铁产品近期也频频遭遇反倾销,除了油井管反倾销税的裁定之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还通过了对中国无缝钢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的决议。2010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预计对钢铁的需求将不断释放,中国钢材出口将出现大增,由此必然导致大面积的钢材贸易摩擦。
(3)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继续凸显。目前,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同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贸易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进一步发展。美国和欧盟仍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大户。同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1995年以来,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占60%以上,例如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是对中国产品提出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应对危机中,各国采取了一系列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可以说已经避免了像1929—1933年那样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再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根据经济学家预测,2017年前全球经济稳定发展,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5.2%,没有明显波动;但是,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各国经济更加开放、服务贸易的条件更加自由化、产品技术更新加速、国际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提高,主要资源供应稳定。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薄弱,因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刺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加之失业率居高难下,致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这又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因而,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可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存在。
3.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
2008年春、夏,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金融海啸,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表明,2009年,美国的“问题银行”数量由年初的252家增至年底的702家,“问题银行”的数量及其资产总额均创1993年以来的高峰。这一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骤降7.5%,为194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或主权信用危机事件接连发生,如迪拜债务危机,特别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欧盟成员国中有2/3以上的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而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警告说,主权信用危机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并在金融市场上频频制造余震。
4.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出台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三难”困境。其一,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复苏夭折,引发新一轮经济衰退。其二,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和剧烈波动。其三,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加剧国际投机资本的游动,引发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这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加大。
5.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孕育和催生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迈向新一轮的繁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上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是发达国家把夕阳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会引发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其主要内容是制造业由新型市场经济国家向周边欠发达和低成本国家转移,这种产业转移也有避开贸易壁垒的因素。
各国在新的产业转移、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过程中,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也会形成新的挑战。
(二)国内环境变化
1.外部需求萎缩,国际贸易依然低迷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经济基本面带来了冲击,最突出的是由于外需的急剧降温严重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我国外贸形势发生逆转,进出口额同时出现下降。12月份下降幅度在强化。2009年以来,随着各个贸易伙伴危机程度的加深,我国进出口继续大幅度下降。201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全面恢复,近期同比增速逐步回落。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21486.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11346.4亿美元,增长34.0%;进口10140.4亿美元,增长42.4%。与2008年同期相比,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4%和13.5%。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的环境依然非常严峻,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它们所承受的冲击力有的可能达到了极限,最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获得订单量急剧下降。企业面临的是长单变成短单,大单变成小单,一些经常性品种的生产并不事先下订单,而是需要时下订单,并要求在很短时间内交货。这种贸易环境导致外贸企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不仅获得订单难,保留客户难,而且交货压力和出口风险也在提高。其次,由于金融危机,国外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国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融资困难,支付能力下降,冲击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三,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造成许多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原材料价格下跌,国外采购商一般不愿意下订单,国内企业没有订单就不敢生产,不生产就会减少原材料的采购,又导致了国内原材料价格继续走低,国外客户就继续观望,等待价格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增大,而且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成为国家贸易摩擦最主要的受影响国之一。2010年前四个月,全球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调查共38起。案件数量2009年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26.7%,其中最多的是反倾销占到24件,反补贴2件、反保障措施7件、特殊保障措施调查5件。特别是在2009年4月份,美国对我国乘用车和轻型货车轮胎发起了特保调查,针对中国油井管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两起案件涉及金额非常巨大,引起了国内同行业及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用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转嫁国内就业矛盾,如果贸易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中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3.企业融资难,而且成本上升
2010年10月25日,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在京发布。相比二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上升了2.2个百分点,为108.9,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提升,投入意向增强。然而,在中小企业发展良好的宏观形势下,中小企业成本上升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
指数报告显示,中小企业成本指数为83.3,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说明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其中,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据调查,超过70%的企业反馈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6%的企业反馈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其中,79%的工业企业反馈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2%的工业企业反馈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
同时,中小企业资金指数为99.6,接近景气临界值100。调查细项表明,只有21%的企业反馈流动资金充足,14%的企业反馈融资容易。但行业间呈现差异,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业融资指数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上,其他行业均处于临界值100以下。从流动资金来看,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软件、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住宿餐饮业流动资金指数100以上,工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流动资金指数在临界值100以下。
4.劳动力成本上升
2011年春节过后,东南沿海的劳动力缺口再次出现,“用工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增加,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劳动者和企业都被推到了一个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劳动力缺口的背后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能否招到工人的问题,产业布局、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逐渐显现。
面对“招工难”,多数企业开始提高薪酬,希望尽快招到人。深圳人才大市场调查显示,71%的参会单位提供的职位薪酬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佛山、顺德的劳动服务中心给出的最低工资是1500元左右,较上年有大幅的提高,企业给的工资待遇普遍增长了20%左右。
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与东南部企业对垒抢民工,各地企业与企业之间争民工。在此情况下,企业工人工资普涨,福利待遇提高,且对工人人情味越来越浓:夫妻房、出生红包、春节往返车票、拉人入伙给奖励等。没有工人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利润,想要招到工人就需要付出更高的工资,提供更多的承诺。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用工荒”3个字背后的压力已远远不再是招不到人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投入。劳动力短缺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各企业必须勇敢面对。
5.资源要素制约加剧
我国13亿人口,人均资源含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环境承载力很弱,资源和环境构成了粗放式发展的硬约束。2000年中国人均生产资本与城市土地2956美元,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20%;中国人均无形资本仅为4208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74998美元的近1/17;中国除人均农用地1404美元与世界人均农用地1496美元接近之外其余资源项目均比世界人均水平低得多。中国还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25%。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更为突出。2006年我国大陆耕地面积下降到1.217亿公顷(18.2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2.5%,人均耕地大约1亩3分,大约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4.52亩的1/3。此外,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储量的12%,是世界第三矿产资源大国。但因人口庞大,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8%。
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年,我国能源缺口将达2.5亿吨标准煤,石油缺口将达3亿吨;到2050年,能源缺口将扩大到4.6亿吨标准煤,石油缺口将扩大到6亿吨。长此以往,缺口不断扩大,很难持续保障我国经济增长;退一步说,即便资源中国能够进口,环境也容纳不下。
6.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并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有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受市场需求拉动,中国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年均增长在10%以上,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在55%以上,单位GDP能耗成倍高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欧美的相关标准及我国建筑能耗专家的测算数据,中国现有建筑99%都是高能耗建筑,其产生的高污染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从自然资源来看,2007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6%,却用掉了超过全球30%的煤、铁矿石、钢材和超过40%的水泥,万元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综合能源效率仅为33%,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从环境状况来看,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居世界第一;COD排放量为1428.2万吨,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全国主要河流湖泊相当数量被污染,科学家们甚至发出了“湖泊死亡”的警告。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对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成本作过不完全估计,结论是2004年时的环境成本大致占GDP增长率中的3.5个百分点。
2011年1月27日公布的《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和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自主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但核电的发展状况与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报告还指出,虽然目前国内主要汽车整车企业都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制造,有些产品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但销售规模非常有限,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基本上来自国外厂商。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包括生物质资源不足、品质不佳、收集困难、难于转化;生物质催化与转化效率低下,过程能耗和水耗高;生物转化工艺难以低成本规模化放大,以及生物能源终端产品品质不佳、产品标准欠缺等。
因此,综合来看,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巨大。
二、环境变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方式转变的具体表现
1.竞争领域不断扩大
首先是行业界限的突破。在传统竞争条件下,企业是在某个产品概念清晰、行业界限固定的产业市场上进行竞争,置身于该行业独特的竞争结构之中,有着明确的盟友和对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已不再仅仅限于单个的产业市场,互联网络已将不同的行业联结起来,行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传统的竞争结构因此被打破,国际市场竞争呈现出多行业互动竞争的态势。
其次是地域范围的扩展。传统的市场竞争受到地域的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限于特定的地理范围,消费者习惯在当地市场购买产品或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全球化,消费者可利用邮购、电话购物或网络购物等多种形式向远在海外的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号购买自己喜爱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也可利用互联网络等多种媒体与分散在各地的顾客保持联系与沟通,提供他们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当地厂商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竞争的地域范围趋于全球化。
再次是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传统的国际市场竞争是货物买卖的竞争,集中在产品的品质、数量、款式和包装等方面的竞争,争夺的是产品的销售市场。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已扩展到技术、服务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竞争的形式和内容呈多样化趋势;不仅在有形产品上,而且在无形服务上进行竞争;既与竞争对手争夺产品的销售市场,又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乃至于战略伙伴等多个层次上展开竞争。
2.竞争手段不断创新
一是从依赖单一手段竞争发展到多种手段组合竞争。传统的国际市场竞争较多地依赖单一的价格竞争手段,而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强调的是对产品、服务、价格、分销与促销等多种竞争手段的优化组合和创新运用。
二是从利用可控因素竞争扩大到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综合竞争。传统的国际市场竞争运用的是企业的可控因素,即利用产品、定价、分销与促销等四大营销因素的组合作为竞争手段。而当今的国际市场,贸易保护壁垒林立,仅仅依靠传统的竞争手段往往无法进入受保护的当地市场,只有积极利用经济、心理、政治和公共关系等所有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充分发挥权力和公共关系等竞争新手段的作用,形成众多营销因素的竞争合力,才有可能打开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是国际市场促销方式的创新。广告促销、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与公共关系是传统竞争条件下常用的促销方式,而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体现在促销方式的创新,服务促销、关系促销、文化促销、绿色促销和网络促销等崭新的促销方式层出不穷,竞争手段趋于多样化。
3.竞争重点开始转移
(1)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移。由于价格竞争有可能产生贸易效益下滑、产品形象受损和竞争对手报复等负面效应,国际市场竞争已从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粗放式竞争转向注重非价格竞争的集约式竞争,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售后服务与企业形象等非价格竞争方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从物质竞争转向非物质竞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扩散速度加快,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不同企业的产品在品种、质量、款式与包装等物质构成方面日益雷同,产品品牌、顾客服务、企业形象和文化内蕴等非物质因素的竞争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点。
(3)从追求规模经济的竞争转向强调适应与创新的竞争。在批量生产批量销售的时代,企业追求的是规模经济效应,竞争的焦点在于如何扩大产品的市场销量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而当今的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多样,营销环境多变,客户订单往往数量少、品种多、要货急,竞争的关键在于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强调的是对国际市场的适应与创新。
(4)从单纯竞争模式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混合模式转变。在传统竞争条件下,企业有着明确的竞争对手,奉行的是商场如战场的原则,与竞争对手进行的是你死我活的商战。而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竞争,开始贯彻既竞争又合作的竞争理念,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追求“双赢”的竞争目标。
三、竞争方式转变的浙江案例
(一)产业链延伸或整合
1.延伸产业链:余姚“中国塑料城”案例
自动充电的吸尘器,无需看管,就会自动打扫房间;带有MP3的吸油烟机通过对烟气和环境温度的检测,能够自动开启;太阳能感应灯可以根据室外光线的变化调节亮度……千余种余姚生产的塑料制品,引起了参会者浓厚的兴趣。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这里,是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发布地;这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塑料业每一根敏感的神经。这里,就是被中国塑料业界公认为“塑料王国”的浙江省余姚市。一个不生产塑料原料的县级市凭借什么成为“塑料王国”?他们如何打造一条塑料产业链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塑料王国”又将何去何从?
中国塑料城创建于1994年,位于宁波余姚市区北部,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东距国际远洋深水港北仑港60余公里、宁波栎社国际机场40余公里,西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80余公里,沪杭甬铁路复线横贯境内,329国道、甬余一级公路和沪杭甬高速公路分别从境内的北部、中部、南部通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中国塑料城是一个集塑料原料(配料)、塑料制品、塑料机械的加工、交易及信息交流、展览展销、技术开发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多功能、广辐射的全国性塑料专业技术市场,进入“中国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50强”,被国家商务部列为第一批重点联系市场。
把一个路边市场改造成巨型现代化市场——中国塑料城,余姚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如今的中国塑料城建筑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经营企业1438家。目前,市场交易品种6000余种,年成交量达17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塑料原料消费市场的10%左右。2004年,余姚又把塑料原料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塑料网上交易市场”,以仓单交易、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协商交易等多种方式极大拓展了市场交易空间。截至2007年底,中国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已累计成交塑料616万吨,实现交易总额728亿元,成为全球同类塑料交易市场中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塑料电子交易中心,交易规模超过了英国伦敦LME交易所的塑料交易量。2008年1至9月,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已成交265万吨,成交额达325亿元;2007年的交易额达705亿元,交易量达546万吨,上缴税费2.5亿元,市场历年累计交易总额1525亿元。市场开业四年已累计成交超过1000万吨,成交额超过1200亿元。被评为“中国10强创新市场”、“浙江省重点流通企业”、“浙江省服务业试点示范企业”。“中塑仓单”已经成为塑料电子行业的知名品牌。塑料原料市场的发展,还带动了塑料机械交易的兴旺,塑料机械交易市场化已初步形成。
做“大”的背后是做“专”。多年以来,中国塑料城不断搭建平台,引进了近万种塑料原料品种,使之成为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塑料展会、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制品及其他辅助材料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塑料原料市场。
目前,塑料产业已成为余姚最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06年,余姚市已拥有各类涉塑企业近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600亿元。依托中国塑料城和国内重要的塑料模具制造业基地——中国轻工模具城,余姚市正在逐步形成集塑料原料、塑料模具、塑料机械、塑料制品加工、塑料产业信息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塑料产业链的形成,使得各个环节的运转成本大大下降,从而使这里的塑料制品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从塑料加工起家,余姚已经形成了小家电、电动工具、制笔、打火机、剃须刀、水暖配件、汽配等10多个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特色块状经济区,涉塑企业每年获得国家专利近千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项、中国名牌产品4项以及一大批国家、省市名牌产品。众多的涉塑企业奠定了“塑料王国”塑料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余姚的帅康燃具、富达吸尘器等都已经成为同行中响当当的品牌产品;“大丰”活动看台等42项塑料制品及相关产品的产销一直位于全国同行同类产品前列;有近30家企业掌握了行业“话语权”,参与制订了50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
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浙江省余姚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塑料博览会”已连办十届,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人气旺盛、交易兴旺,有力提高了中国塑料城的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现有4.2万平方米的展览场馆,配有2000多个展位。自2006年起,每届塑博会定在每年的11月6日至9日召开。时至今日,中国塑料博览会已经成为国内塑料行业及相关行业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经贸盛会,同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专业性博览会”,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2007年度中国行业品牌展会金手指奖、全国政府主导型展会100强和中国长三角地区优质会展项目,国内塑料行业赞誉中国塑博会为“中国塑料第一展”。第12届中国塑料博览会于2010年11月6日至9日在浙江省余姚市举办。据悉,本届塑博会突出了绿色环保主题,已知参展品中可降解塑料、环保型塑料和节能机械等节能环保型产品占到了70%。
依托中国塑料城信息中心,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辐射面积最广、最具权威性的塑料信息服务网络—浙江中塑在线有限公司,能够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需求,其发布面已遍布全国,漫游国外;余姚市科恒塑料测试有限公司已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CMA)评审,标志着中国塑料城有了自己的塑料原料专业检测机构。2006年11月,中国塑料城网上市场成功编制并发布了中国首个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简称“中塑指数”)。每日两次通过中塑交易网、中塑资讯网向全球发布。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反映了国内的塑料价格走势和行业景气状况。2007年7月起,新华通讯社实时发布中国塑料价格指数,使中塑指数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发挥作用,被业界称为“塑料行情风向标”。2007年11月份中国塑料城成立了塑料研究院,让中国塑料城从普通、单一的塑料集散市场,跨越成为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集科研、开发、生产、信息、检测、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市场。
2.整合产业链:雅戈尔案例
雅戈尔集团创建于1979年,经30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以纺织服装为主业,房地产、国际贸易为两翼的经营格局,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纺织服装约占雅戈尔集团业务的30%,其衬衫和西服品牌双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雅戈尔国际服装工业城,被中国服装协会认定为国内最大的服装先进制造业基地。
自2004年以来,雅戈尔集团开始垂直整合上游业务,一度被引为业界瞩目的焦点。对此,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张晓峰称:“雅戈尔在产业链上下连通方面是有经验的,就差自己放羊了。”与杉杉集团相反,在杉杉服装努力推进多品牌运营之时,雅戈尔则大规模进军上游产业:与日本晃立合资建设服装水洗厂,涉足印染、水洗领域;兴建纺织城,与日清纺、伊藤忠合资设立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介入染纱、织造、印染等业务;兴建宜科辅料工业城,为雅戈尔提供配套辅料产品;与伊藤忠及香港某公司合资成立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提供配套毛纺原料等。通过这一系列项目投资,雅戈尔基本上完成了对上游业务的垂直整合。这种“不做产业做行业”的方法,使雅戈尔服饰公司营建了一条包括纺织城、服装城及庞大的直营零售网络在内的超级产业链。通过集团内部交易,雅戈尔服饰公司降低财务费用、交易成本及运输成本,而且掌控上游资源后,企业既可以保证成衣用料质量,还能向其他生产商提供产品,培养新的盈利点。据介绍,雅戈尔甚至到新疆去建立生产线。长绒棉是生产高级精纺的重要原料,而新疆地区所产的长绒棉,无论品质和产量,都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雅戈尔服饰公司董事长李如刚说,新疆雅戈尔棉纺织有限公司在喀什成立后,雅戈尔就在实际上触及到了产业链建设的最前端。或许,这便是业界用“就差自己放羊了”来形容雅戈尔垂直整合上游业务力度的原因之一。“雅戈尔做上游纺织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省钱。”他说,通过集团内部交易,可以降低财务费用、交易成本及运输成本。而掌控上游既可以保证雅戈尔成衣用料质量,还能向其他生产商提供产品,培养新的赢利点。
2008年初,凭借对上游环节的强势影响,雅戈尔以1.2亿美元的低价收购了其产业链伙伴新马服饰,获得了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国际经营管理能力以及遍布美国的分销网络,形成了纺织服装全产业链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后者3000万件衬衣的年产量几乎是雅戈尔的两倍,迅速推动了雅戈尔面料纺织业务的内部消耗,同时,雅戈尔通过收购新马服饰还获得了20多个国际品牌的ODM、OEM业务,在将数千万件的订单转移到雅戈尔生产链条上时,也为雅戈尔打开了通往利润更高点的大门。2008年第三季度,新马服饰便贡献收入约6.2亿元,而通过新马服饰集团,雅戈尔还打开了通达美国数百家百货公司的销售渠道,完善了雅戈尔的产业链条在全球市场的布局。2009年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74.37亿元,出口创汇6.28亿美元,利润总额41.54亿元,上交国家税收16.19亿元。2010年上半年雅戈尔集团业务销售微增长,外贸高增长,但利润负增长,税收高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37%。
在面对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新形势下,雅戈尔集团提出转移、转型、转交和创新为内容的“三转一新”新战略。雅戈尔随着业务迅速发展已经将部分工厂转移到重庆、安徽内地省市,以设计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推动的产品转型与升级,加快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同时,把剩余订单转交给其他同行企业去做。雅戈尔集团在直接和间接研发和设计上费用开支大约占到销售收入的3%至5%的水平,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设计产品,特别是2006年推出DP免熨精品纯棉衬衫,目前持有14项专利,提升了品牌外延和内涵。2007年与美国Hartmarx公司开展品牌合作。2008年集团公司对色织和针织相关企业进行股权重组,由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色织和针织业务以新建立的盛泰公司为主体运作,生产基地也由宁波转移至嵊州,把新疆库尔勒的基地转到阿克苏,并在安徽设纺织厂,由专门研发中心开发和引进电脑设计服装,提高材料利用效率,节约原材料,减少材料耗费,降低成本。
在零售和营销网络方面,雅戈尔采取了重金买店面,超40%产品自营销售的模式。公司董事长李如刚说,雅戈尔总共花了15亿元买店面,主要在华东一带。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雅戈尔就开始购买店面,目前,其产品有40%以上通过这些自有店面销售。这些店面在雅戈尔的销售拉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雅戈尔服饰公司拥有直营店近600家,特许经营专卖店近700家,而与大型商场联手的销售终端有1100多家。雅戈尔前任董事长李如成曾经说,目前中国传统的商业开始没落,新的商业趋向还没有形成,利用这个机会壮大自己的渠道是最关键的。时至今日,雅戈尔已呈现出新营销体制的轮廓:在中心城市建起1—2家大型中心旗舰店,再向周边的销售终端提供服务。在这一体系中,旗舰店处于物流配送和信息采集、整理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担负了产品销售的主体和店面示范作用。据称,这种以自营旗舰店作为营销网络的龙头,塑造品牌形象中心、顾客凝聚中心、销售中心和信息中心,开拓与国际接轨的营销渠道的模式,推动其服装产品在国内的销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在产业链的更上游,李如成又为雅戈尔注入了汉麻面料、细分品牌等新鲜血液,并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推出大规模定制等业务,或瞄准面料产品的定价权,或指向更高的利润来源。而向服装控股有限公司增资14亿元的举动,更印证了雅戈尔理顺产业链内部关系的决心。
2009年与解放军总后联合开发的汉麻创新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先进的生物脱胶处理技术,在云南省政府、解放军总后支持下投资3亿元,形成一条从汉麻的种植、纤维加工、织造、产品创意设计到成衣制造的价值上千亿元的绿色产业链,副产品可以综合利用,汉麻产品上市很受欢迎。这个项目的投资成功其中有各级领导人的宣传贡献,但获得国家有关政策支持的效果不明显。这项新材料、新产品、新品牌不仅增添了雅戈尔面料系列、产品系列和品牌系列,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内销和外贸的竞争力,转变了传统外贸依靠数量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目前雅戈尔集团形成Mayor & Youngor、Youngor CEO、GY、HARTMARX、汉麻世家五个品牌,在品牌定位、风格和内涵上建立了鲜明的个性。雅戈尔已经走上了新品、精品和高附加值品牌产品的发展道路,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要素资源能源耗费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3.构建农产品安全产业链:浙江农发集团案例
致力做“浙江最大粮商”的浙江农发集团,在“十一五”期间,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构建浙江省农产品安产业链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农发集团以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为抓手,着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产业链。到目前,现代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全产业链的雏形开始形成,形成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近50万亩,建成浙江省地方猪种质基因资源保护基地,建立了金华两头乌、江苏太湖猪两个种群。集团下属的农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9年市场交易额突破84亿元。2009年底,萧山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标志产业链建设将迈上更高水平。
集团充分发挥农粮国企的作用,争做浙江最大粮商。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建立了跨省粮食收购、储存和中转基地,建立了镇海、嘉善的粮食仓储中心,积极发展粮油深加工企业,培育“农都”农产品自主品牌。2009年农发集团下属的粮食集团实现销售占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不含粮食收储企业)的38%,实现利润占全省86%,经营量居全省第一,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还坚持走多元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房地产、类金融和商贸等第三产业,壮大集团实力,在提高反哺农业发展能力上狠下苦功。2009年末集团资产总额较2004年末增长1.86倍,净资产增长了2.50倍,实现销售收入增长6.83倍,实现利税增长2.3倍。成为中国服务业500强,列同行业第8位。
“十二五”期间,农发集团将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从地头到餐桌的安全农产品全产业链,更好地引领浙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农发集团将坚持做特、做优、做强农粮主业,着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构筑“三农”发展大平台。计划到“十二五”期末,集团总资产达到110亿元,完成打造省级农粮百亿大集团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末位列全国同行业第5位。
一是以“个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龙头”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点做好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运营,投资50亿元,分期开发,滚动建设。同时,农发集团将在全省地级市,投资建设一批二级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百家农产品配送连锁店,完善区域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形成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定价中心。进一步扩大建立紧密、半紧密、松散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基地,以生产基地带动农户。目前,农都公司已经开发出一套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从技术上解决了食品质量安全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的有效监管难题,为构建生态安全的食品产业链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集团还将依托现有的中国农业网,投资1亿元,加强银企合作,探索虚拟交易和支付模式,打造“大农网”,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体系。
二是以“产加储运贸”全产业链打造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粮商”建设,做浙江最大粮商,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计划通过在主要产粮地建立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新建、收购、控股、参股或联合区域粮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粮油加工能力;充分发挥三大粮库的作用,拓展经营性和政策性业务,配合政府在东北建立中转仓储基地,实现北粮南运,充分利用三大粮库的铁路专运线以及交通优势,增加中转业务量等措施来提高粮食储运能力;通过针对我省短缺品种、拓展进口自营代理业务,推进“百家放心粮店进社区”等措施来增加提升终端销售能力。
三是以大手笔规划开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为载体,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和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新模式。规划开发上虞园区12000亩土地,投资50亿元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和杭州湾商贸综合体。投资15亿元对位于杭州的农都市场搬迁剩余土地进行改造提升,打造集主题酒店、食品卖场、购物娱乐、连锁配送、酒店式公寓等为一体的以“城市厨房”为概念的商贸综合体。
4.供应链协同:贝发案例
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4年的国内文具领军企业,专业从事以笔类为主的文具用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国际商贸服务,年产能全球前三强,年营收全球前十强,规模、产值、出口额、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10余年稳居国内第一。贝发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制笔厂房,年产书写工具约20亿支,占全球总产量的4%以上,并已成功覆盖学生用品、办公用品、礼品等10000余个品种的文具产品。作为业内公认的“技术专家”和“中国笔王”,迄今已获授权专利1065项,主导制(修)订“白板笔”、“中性笔”等近20余项行业标准,多项新品研发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科技部优秀火炬计划项目,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等百余项企业及产品荣誉。凭借自身在国内同行中最早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发优势,贝发集团90%以上的产品,销往北美、欧洲、拉美、亚洲、中东和非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WalL—Mart、Staples、Office Depot、Tesco等近30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贸易关系,形成了全球化、多业态互动的营销网络,目前已成为沈阳托福多家跨国巨头笔类产品采购依存度最高的核心供应商和海外多个国家消费者识别率最高的中国笔类品牌。16年间,屡获美国Staples和Office Depot公司颁发的“全球产品创新奖”、Tesco“全球最佳供应商奖”和Global Sources的“顶级供应商奖”。贝发集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特许经营商、特许零售商,以此为契机,首家倡导“全品类文具一站式采购服务”。在国内,多款贝发笔被选为上海APEC会议指定用笔、“鸟巢笔”被选为赠予各国政要的国礼、“‘和谐之旅’火炬接力纪念套装”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永久馆藏珍品。
2009年,贝发集团通过深刻分析市场态势及消费需求,在OEM基础上,将文具产品与全系列的服务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经营模式——QSP模式,这是贝发集团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真正实现全品类、一站式供应链业务运营商的转变。QSP是贝发集团从制造商向文具供应链运营服务商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融合国内文具大品类产业优势,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发展和有效管理海量客户为目的,通过与产业链的上下游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文具全品类、一站式选择的供应链运营服务。以让中国品牌享誉世界为使命,以电子商务为运营平台,以价值的合理分配和资本运作让参与各相关方利益得到快速增值,这是品牌产品现货分销业务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是与竞争者的区别,它是贝发集团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进行的改变和创新,其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竞争力、持续经营的能力,真正实现“个性、快速、安全”。
2010年10月31日,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宁波市等领导与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一道为文具供应链运营商QSP全球招商会揭幕,QSP全球招商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上百家供应商、客户和近万参观者,共同见证贝发集团新型业务模式的开启。贝发集团与来自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的进行了交流,并与新加坡、印度、荷兰等十余客商现场签订合作意向书。在现场,贝发集团分别与埃彼穆勒环球物流(上海)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协议.
尼日利亚成为贝发集团全球第一个QSP现货分销中心,据了解,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贝发集团将在巴基斯坦、法兰克福、迪拜、宁波、广州、东京、圣保罗、孟买、上海等全球范围内设立9个分销中心,计划3年内全球现货分销中心达到30个,初步形成全覆盖、全品类、多功能的产品分销网络。
(二)转变交易方式:义乌案例
1.内销功能扩大
近年来,义乌依赖商品聚集优势,更加注重开拓庞大的内销市场。义乌很多本地企业和经营户面对外贸市场壁垒增多、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试图从把销售增长点瞄向了内贸市场。商城集团经过多次考察、反复研究,成立了配送公司,实行代理采购、连锁配送,在市场狭缝中愣是挤出一条新路子来。商城集团配送公司开设了中国小商品城采购配送网站,收录了义乌五大市场所有行业中的近8万种商品信息。外地采购商在该网站查看商品样品、款式、价格等信息后,可直接下单委托配送公司采购和配送商品。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外地采购商的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义乌企业和市场经营户的内销渠道。义乌已跟广东、吉林、重庆等省市的重点贸易城市建立了以义乌商人和义乌商品为主的中国小商品城远程代理采购配送点,并初步形成了覆盖珠三角与东北三省的配送分销网络。
目前,重庆、山东、内蒙古等其他多个地方的专业批发市场也向义乌商城集团配送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在配送公司里,看到正在这里验货的山东采购商陈先生忙着清点刚刚接收各商户集中的货物。他说,过去到义乌采购小商品要跑好几天,一次下来成本并不低,现在有了义乌市场提供委托代理采购和连锁配送业务后,商品采购成本降低了很多。
2.采用拼单拼柜方式,降低总成本
金融危机情况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购买力下降、需求减弱。但小商品的需求不会改变。义乌市场内的小商品绝大多数是消费周期短、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这些小商品需求刚性强、弹性小,对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需求弹性较小因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轻。义乌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全市出口半壁江山。2010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杂项制品、塑料及制品、化学工业及相关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五大类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1.3%。义乌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以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为主,价格弹性相对不大。尤其义乌出口产品成本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相对要强一些。
义乌市场具有独特的拼单拼柜组合优势,与工厂相比具有灵活的优势,非常适合接短单、小单。这是因为义乌市场具有强大的信息集聚功能,动态汇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品的供给信息、需求信息,市场内的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义乌市场展贸结合,动态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和供应商,这种特殊的贸易方式提升了贸易机会、提高了贸易效率;在金融危机下,义乌市场的拼单拼柜优势十分明显,广东、福建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地区的企业要求来义乌设立销售渠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
(三)抱团“取暖”调整市场、应对危机
1.同行企业“抱团”:绍兴与温州案例
企业通过“抱团”、组建联盟来充分运用和整合市场资源,将不失为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好办法。抱团能给企业注入竞争与发展的强大活力,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竞争越发激烈,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面对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市场逐渐皮软的严峻形势,国内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绍兴,采取抱团“取暖”调整市场等措施,积极应对严峻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29日,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由于缺乏资金被迫停产,这个国内著名纺织品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停产,让绍兴上百家纺织企业进入了恐慌,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军心,恢复信心是保住企业的关键。绍兴市政府立即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并帮助企业进行重组。同年10月中旬,浙江两家企业分别注资9亿元和6亿元重组华联三鑫。目前,注资方已派工作组参与华联三鑫的经营管理,已恢复正常生产。
抱团“取暖”战略,保住了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牌不倒下,企业的“军心”得到了稳定,绍兴市又做出“早应对,早调整”的决定,把纺织品出口市场从欧美转向亚非,他们在非洲设立了两个纺织工业园,为绍兴纺织企业抱团式、产业链式“走出去”提供平台,现在全市已有70多家企业,到巴西、泰国、迪拜等国开辟中档纺织品市场。浙江天龙数码印染有限公司,更是瞄准了越南纺织品进口的政策优惠,投资8000万美元在越南办厂。
在开辟国外新市场的同时,绍兴有30%的纺织出口企业把目光放到了国内。绍兴凤仪集团与香港莎鲨国际集团联手开发国内家纺市场,把出口产品常用的提花、绣花技术改为活性印染技术,降低了产品成本,“亲民”产品一出炉,一下引来了众多青睐者,仅9月份的国内经销商加盟店就由原来的5家增加到20多家。
温州的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非凡善于“抱团”。例如,原来的温州阀门业存在着1000多家企业,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集群。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这些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如价格战和质量不够高等诸多问题,加上新《劳动法》的实施、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原材料涨价,阀门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规模小的企业更是无力承受。意识到困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行整合,组合集团或挂靠大集团公司,抱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抱团除了能帮助企业“取暖过冬”和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挑战之外,还能帮助企业顺利地进行异地投资,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温州多家外贸企业曾一起赴香港参加时装节,增强与香港时装业的联系,寻求在产品研发等全方位的合作,让温州服装真正“走出去”。此外,为了拓展国内市场,温州一些服装企业还联合起来到国内的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考察,并预备在天津、湖北等二三线的城市设立服装大卖场,让产品直接由生产厂家进入零售终端,扩大国内销售渠道。
2.抱团投资与民间商会形式抱团:温州案例
异地投资的风险很大,抱团出去,能够最大化地化解风险,还可以规避部分贸易壁垒。很多温州企业的境外投资大多采取抱团的形式。比如,自1998年7月6日,温州人从首个境外中国商城——巴西圣保罗中国商城之后,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无数温州“商品城”,并在俄罗斯、越南、美国建了三个境外工业园区。最近,温州企业家们又开始抱团再辟海外“战场”。另外一个例子是温州阀门民营企业抱团参加荷兰阀门世界博览会,凭借团队力量,参展的温州泵阀企业打响了区域品牌。
温州式民间商会形式抱团。温州民间商会的成员基本上是由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个体构成的,他们多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需求后(如维权、人力资本培训、服务等)由一群领导者发起,然后在业内进行动员而组织起来的,并通过一种自主性的协商来解决企业间一些公共问题,同时相互合作来增进彼此的共同利益。在温州,私人产权及其产权保护的概念历来比较牢固,民间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私人借贷十分频繁,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过极大的作用;浙南一带广泛存在着类似于“盟兄弟”、“金兰会”的抱团组织。这种组织既强调互助互利,又强调个性独立和平等,可以看成是日后“商会”的雏形。温州商会企业间合作主要是依靠于一种彼此之间的信任而不是正式的规则,执行的方式也是约定俗成下的一种习惯。
3.“抱团”应诉:温州案例
贸易摩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个热门话题,关税贸易壁垒的减少使国家自主控制贸易的手段越来越少,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利用反倾销、反补贴、非凡保障措施和技术壁垒等手段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都碰到过反倾销诉讼的问题,而抱团参与诉讼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方式。例如前些年为了反倾销袭击,多家温州眼镜厂商就采取抱团的方式进行了有效反击。中国的大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应对国外的诉讼,但是生产小产品、小商品的企业必须要抱团出击,才能赢得胜算。
(四)积极应诉:宁波企业的应诉案例
1.宁波企业成功应诉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2009年11月1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认定中国输美碳钢紧固件并未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因此终止对华紧固件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听到这一消息,宁波众多紧固件企业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这是近年来甬企首个应诉“双反”调查成功的案例,也为今后应对国际贸易保护提供了借鉴。
2009年9月23日,美国纽科紧固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递交申请书,要求对中国出口碳钢紧固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10月14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碳钢紧固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双反’调查对宁波紧固件行业影响很大。”宁波紧固件工业协会会长樊玉龙介绍说,宁波是国内紧固件的最大产地,出口额占了全国紧固件出口的四分之一。2009年上半年,因受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宁波众多紧固件企业已被迫退出欧盟市场,销售额和利润均同比下降了约10%。若此时美国市场再度亮起红灯,宁波紧固件企业的出口将全面受挫。据估算,如果美方坚持对中国紧固件实施反倾销,宁波紧固件企业的利润、产量都将被迫压缩四分之一,裁员将超过5000人。
在困难面前,宁波所有紧固件企业一致行动,抱团应对。在宁波市紧固件工业协会协助下,宁波各家紧固件企业都积极搜集证据,准备材料;20多家紧固件骨干企业还联合撰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抗辩报告,充分表达了宁波紧固件企业的立场和处境,并通过代理律师于10月25日送到了美国商务部。同时,宁波紧固件企业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系绍兴、嘉兴以及广东、江苏等国内紧固件主要生产地的企业,联手应诉美国的这次“双反”调查。最终,应诉这次美国“双反”调查的中国企业超过了150家。
积极应诉才有出路。专家表示,美方能够作出终止调查的决定,离不开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抗议,也离不开中国产业界以确凿证据及有效抗辩材料进行的密切配合,这其中宁波紧固件企业功不可没。“宁波紧固件企业成功应诉‘双反’调查,对于频遭贸易保护主义困扰的甬企极具启示意义。”宁波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说。
2.宁波德泰率先应诉印度炭黑反倾销
宁波德泰化学有限公司于2009年2月23日正式向印度商工部提交了反倾销答卷。这是自2008年底,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发起对原产于中国、澳大利亚、伊朗、马来西亚、俄罗斯和泰国的炭黑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首家应诉的国内企业。据悉,涉及这次反倾销案的国内企业共有7家,除宁波德泰化学有限公司外,另有4家企业也已决定应诉。
印度是炭黑的主要生产国,由于受资源等条件的影响,该国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相同质量的炭黑,价格比国际市场要高10%左右。我国的炭黑企业凭借其较高的产品质量、合理的价格,正逐渐成为印度轮胎企业的优质供应商。据印度商工部统计,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印度从我国进口炭黑1028万美元,占印度炭黑进口额的14.7%。
宁波德泰化学是浙江省最大的炭黑生产企业和全国炭黑行业首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德泰化学的炭黑已基本通过印度轮胎企业的试用周期,进入批量订单。宁波德泰化学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该公司不存在低价倾销事实。德泰化学是凭借自身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优质廉价的原材料供应等综合因素,在合理利润的前提下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炭黑,产品售价根本不低于成本价。
印度海关2010年1月28日决定对原产于中国、澳大利亚、伊朗、马来西亚、俄罗斯和泰国的炭黑(Carbon Black used in rubber applications)征收从量反倾销税。征税期为5年(至2014年7月30日止)。其中,中国企业反倾销税率分别为:(单位:美元/公斤):江西黑猫炭黑有限公司0.121;宁波德泰化学有限公司0.143;河北大光明实业集团巨无霸炭黑有限公司0.089;河北龙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168;宁波市晟安化工有限公司0.101;其他不合作中国企业0.423。
虽然2009年12月,印度对此案做出了肯定性终裁,但是宁波德泰化学率先应对为其他企业做出了榜样。
3.宁波康大应对美国艺术画布反倾销遭受不公裁决
据了解,美国画布生产商Tara Materials在2005年4月提出了对我画布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次月便认定中国画布存在倾销。随后,美国商务部开始立案调查中国艺术画布生产商及出口商的倾销行为。
此案涉及中国20多家企业。其中,从事绘画材料、办公用品生产和出口贸易的宁波康大是规模最大的一家,也是国内最大的画材出口商,去年销售额达3亿元。其中,画布出口总额800多万元,出口美国的产品涉案值达100万美元。
从涉案金额看,该案调查期内中国输美画布金额600万美元,数目并不是很大,但业内认为,此案的意义非比寻常,若美方最终在此战中胜出,一定程度将鼓舞其业界频频使出“反倾销”这一利器“封杀”中国产品。而由此带来的“连锁效应”,将使欧洲等其他国家争相效仿。
2006年3月24日,美国商务部公布艺术画布反倾销终裁报告,宁波康大获惩罚性税率264.09%,与未应诉企业适用同样税率,而2005年10月28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裁结果宁波康大的初裁税率为55.78%。
宁波康大进出口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艺术画布、画框类的生产和贸易,公司年出口约3000美元,美国商场比重不大,调查期内出口仅87万美元。艺术画布反倾销是2005年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出于行业龙头企业的职责和保护市场的敏感性,宁波康大第一时间聘请美国著名律所积极参加应诉,2005年12月1日—16日,美国商务部官员到康大公司实地核查,康大及下属工厂积极配合,按要求提供财务账簿、销售记录等资料。康大公司在应诉中付出巨大,包括人力、财力、精力,却遭受美国商务部“不配合”并予惩罚性高税率的显失公正裁决。
为此,宁波外经贸局公平贸易处率宁波康大专程赴我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汇报案件情况,要求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在政府层面与美商务部进行必要的交涉,消除或减轻我出口企业在此案中遭受的不公正对待,以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同时该案立案时,中美双方尚未就纺织品达成协议,按最新中美纺织品协议,2006年艺术画布列入229类(特种布)纺织品出口配额,中美纺织品协议的数量安排本身已经保护美国内相关产业,对实施配额管理的产品再进行反倾销调查,属于双重救济。宁波康大通过美国进口商了解到,美国本土没有艺术画布产业,主要依赖从中国、印度、墨西哥、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进口,据此,中国艺术画布对美国产业造成损害也不成立。
四、产业链协同竞争力提升路径
1.转变竞争观念
(1)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竞争导向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对顾客的争夺,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自己的目标顾客群体,选择竞争策略的出发点是如何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策略创新至关重要。我国外贸企业长期以来关心的是创汇,选择竞争策略的出发点是如何扩大出口提高效益,往往忽视了顾客的需求。为此,我国外贸企业应以国际市场顾客需求为中心寻求竞争策略创新:一是向顾客提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是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方式或程序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
(2)增创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我国外贸企业总是挟持某种竞争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阶段的跨越,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逐渐衰减,这就需要创新竞争策略以保持或增创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的创新与选择反映了外贸企业发挥资源优势的方向和形式。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外贸经营主体趋势于多元化,使得我国外贸企业的资源优势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市场知识、营销经验、客户关系和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优势,又有生产设施、地理位置、原料来源和分销渠道等有形资产优势,从而在竞争策略创新上有更为广阔的选择:一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机制,向顾客提供质量可靠、交货及时、价格低廉的产品或服务,营造经营效率领先的优势;二是通过持续的产品研制与开发,向顾客提供创新的产品或服务,保持产品创新的领先地位;三是加强与顾客的联系与沟通,运用市场知识与营销技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具体需求或特殊偏好,形成与顾客关系密切的优势。
(3)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和目标集聚三大竞争策略已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方式的发展变化,亟须转变竞争观念,创新竞争策略。例如,追求低价的成本领先策略难以适应客户多品种、小批量和快速交货的需求,强调产品差异的标新立异策略难以保证外贸企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还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注重某个特定细分市场的目标集聚战略因国际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而难以奏效。为此,我国外贸企业应积极寻求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方式变化的策略创新:不仅维持低成本,而且追求高效率;不仅形成产品差异,而且保持产品领先;不仅实施目标营销,而且密切顾客关系。
2.创新竞争策略
(1)经营高效策略
经营高效策略是指外贸企业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营造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成本领先策略不同,经营高效策略不仅要求外贸企业想方设法降低出口成本,而且特别强调对客户需求的变动快速作出反应,营造速度领先和成本领先的双重优势。经营高效策略不仅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顾客“多品种、小批量和快速交货”的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外贸企业改变竞争方式,实现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转变。追求经营高效的企业,注重优化生产流程和分销机制,权建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体系,从接受客户订单、组织出口货源、安排货物出运到办理出口手续的整个出口程序中,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运转速度,廉价快速地向顾客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或服务。
(2)产品创新策略
产品创新策略是指外贸企业通过持续的产品研制和开发而形成产品创新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产品差异策略不同,产品创新策略不仅要求外贸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虽于竞争对手,具有自己的特色,还特别强调通过产品持续创新而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营造创新领先的竞争优势。产品创新策略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易变性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方式从规模经济竞争转向适应性创新竞争。选择产品创新策略的企业,强调产品创新意识,捕捉新产品信息,建立促进产品创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持续推出新产品,追求产品的创新领先。
(3)顾客联系密切策略
顾客联系密切策略是指外贸企业通过与顾客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想方设法满足顾客需求偏好的一种营造竞争优势的策略。顾客联系密切策略,不仅要求外贸企业了解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的目的,掌握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或偏好,而且特别强调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性,及时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努力建立与顾客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实施顾客联系密切策略,有利于外贸企业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努力营造顾客忠诚的竞争优质,也有利于外贸企业转变竞争观念,实现从占有市场份额到拥有忠诚顾客的竞争方式的转换,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奉行顾客联系密切策略的企业,并不单纯着眼于出售产品或增加销量,也不仅仅考虑某些交易的得失,他们关心的是确认顾客是否得到所需的信息与服务,以保证顾客的满意与忠诚,因为忠诚的顾客往往构成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3.提升产业链协同竞争效率
(1)培育知名品牌和产业龙头企业,加速龙头大项目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是地方产业竞争力的最好体现,很多产业集群就是名牌产品带动型或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政府要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地方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加强对地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宣传推介。要鼓励扶持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政府资源适当向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倾斜。要提高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从领导人到市民都要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推介,对外树立良好形象,使浙江有名的产品品牌家喻户晓,人人称道。以这些品牌的发展带动各产业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围绕打造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依托项目建设引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改变“一产一核心”的现状,降低链条风险;要进一步围绕龙头企业,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与集聚,变政府招商为企业自发招商,给企业自招企业以同样的优惠政策,以商引商,壮大产业集群。
(2)大力发展配套企业,推进产业的近距离全球对接
要继续提升浙江各优势产业的配套性,搞好纺织服装、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传媒、新材料、旅游优势产业链的发展规划;以上述优势产业链的规划为基础,以“一点一线”为核心,围绕龙头企业的打造,构筑优势产业链高地。例如采用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参与技术改造等方式,对其上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关系企业,稳住龙头企业。我省可参照国家有关扶持出口退税的政策办法,对龙头企业产品的国内非本地销售进行适当运费补贴,以弥补因龙头企业远离下游产品市场的成本压力;加大扶持本地企业与龙头产业进行配套的技术开发三项费用的力度;围绕龙头企业进行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骨干企业,推动配套厂商跟着骨干企业走等,以增强企业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协同合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