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州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验
一、广州市正由外贸大市迈向外贸强市
2010年,广州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从改革开放起,广州外贸迈上100亿美元台阶用了17年,从100亿到500亿用了10年,从500亿到1000亿只用了5年,年均增长13%;这五年里,200多家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是“十五”期间的3.7倍。
在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广州“引进来”和“走出去”也有突出表现:“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99个,合同外资26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75亿美元,为“十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速达到9%。对外投资累计1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对外经济业务合同额19.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
“十一五”时期,广州外贸实施“外贸增效”战略,以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外贸总量适度增长、外贸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为目标的转型升级显著加快。然而,这场转型之战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阻击”: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全年,外需不振、订单减少、出口下滑、企业难以为继……面对这种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外经贸局通过建立危机倒逼机制,果断发起“保增长”、“调结构”两场攻坚战,一系列举措和改革就此铺开。
危机伊始,广州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十三条措施,突出重点市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抢抓订单,仅在2009年一年里就举办了45场外经贸扶持政策宣讲会,向5710家企业宣传介绍扶持政策和措施,帮助400多家企业从境内外金融机构共获得724亿元的贸易融资及贷款,解决了一系列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和困难。在“保增长”的同时,广州外贸“调结构”的决心没有动摇,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双线”作战最终让广州收获了“量增”、“质升”两场胜利:对外贸易在2010年初开始复苏,并很快实现实质性增长,大大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全年进出口总量达到1038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年均百亿美元的增长,年均增速为13%;贸易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机电产品出口额是“十五”时期的2倍,出口比重由50%提高到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0%,占全市出口的二成左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有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共设立各类研发机构133个,创造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广州做法和经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2.0%,总额实现翻番,从2005年的54亿美元到2010年超120亿美元。2010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18.8亿美元和1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和191.3%,两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在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位居前列。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民营企业呈现强劲势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占全市比重持续攀升,从2005年的12.9%上升到2010年的20%。
“十一五”期间,广州各类型园区和出口载体建设成效明显:2010年增城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广州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加快推动增城乃至全市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先后获批,门类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基本成型,为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先后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外贸强市”的底气。
2010年4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实施。提出广东省外经贸转型的三大战略:产品竞争力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国际化战略。《决定》提出,广东外贸要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型,广东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逐步深入。
二、广州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主要经验
(一)注重国际服务贸易,延伸出口导向战略
广州市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高度来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抓住广州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全球知识型服务外包兴起的契机,突出发展服务外包,以服务外包带动服务贸易发展。充分发挥了广州现有的人才、技术和已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广州,不仅要承接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还要有超前意识,主动承接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外包业务。要不遗余力地发展出口导向服务业,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业企业发展,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平衡发展。出台《广州市促进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若干意见》,落实政策,做好相关配套,在园区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培育、行业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促进体系,力争通过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建设带动服务贸易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注重适应政策调整,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广州市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以及跨国公司开始将内部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向外转移的新机遇,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广州转移,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是主动顺应加工贸易产业规划引导,根据国家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和广州市产业规划,制定加工贸易产业指导意见,指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或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转移。加快推进限制类工艺技术、装备,生产限制类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技术改造,有针对性地从来料加工转型为进料加工,实现内涵的转变。对部分不能适应转型要求的企业,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的导向和市场的需求,鼓励向市外其他地区转移。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了产业配套。由产业的中游向上下游延伸扩展,向上游的研发、设计领域延伸。加工层次向高端环节推进,向深加工、精加工渗透。四是发挥各类开发园区对转型升级的载体功能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宁波加工贸易规模的主体和产业进步的龙头。五是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广州大空港、大海港、快速路网以及区域枢纽的优势,形成区域物流中心和国际保税物流中心。充分发挥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作用,为重点企业提供个性化便利。加快大通关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实物流、单证流和信息流的同步运转。
(三)立足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出口企业体制和产业结构
近年来,国家为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由偏快向稳健发展转变,不断调整外贸出口政策。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国家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具体来说就是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这样的调整对广州市外贸出口企业和产业有一定影响。为适应这种调整,继续保持广州外贸出口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广州市加大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一是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加快培育新的出口大宗商品;二是加大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成立企业协会,从而增强广州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拓宽利润空间。
(四)注重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有新提高
鼓励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市场去发展,规避贸易保护壁垒,力争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扩大自己的市场空间。各级外经贸部门、贸促会和商会继续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走出去”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提升“外延扩大”为“内涵提高”,推动货物贸易逐步从价值低端向价值高端发展。建立和完善出口品牌培育体系,指导和支持企业做到“两个延伸”:在向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等上游环节延伸的同时,向建立灵活多样的海外营销渠道等下游环节延伸。出台广州市促进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创立和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制定自主出口品牌培育计划,拟确立100家自主出口品牌重点培育企业予以扶持,品牌的重点培育方向是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生物医药、贸易和服务外包等。通过各级品牌专项资金、广交会摊位分配、外展组织安排和业务培训等多管齐下,促进企业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树立争创“世界名牌”的观念,促进质量效益型、品牌型和自主知识产权型产品出口。
(2)提升“广州制造”为“广州服务”,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制定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建立广州市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发布和运行分析体系;成立服务贸易主管工作机构,强化对全市国际服务贸易的组织领导;确定服务外包、国际运输、跨境旅游、文化出口等重点行业,采取措施加快发展;组织重点区域申报国家服务贸易示范区。紧紧围绕“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出台广州市促进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设立广州市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引导和推动广州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服务外包主体,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协助服务类企业“走出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借助港澳中介平台直接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实现“离岸外包”的全球服务外包模式。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建设,推动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天河软件园和黄花岗科技园创建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服务外包集聚发展。积极推进珠江——新城金融服务区、荔湾广州设计港、越秀广州创意产业园、从化网游动漫产业园建设,及早达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要求。加快广州软件(英国、美国)合作中心筹建工作,开展产业推介和外包接单工作。加快引进和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积极吸引港澳中高级服务外包专业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来广州创业。拓宽穗港服务外包合作,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多层次合作交流机制,在积极承接香港服务外包业务的同时,联合组团赴欧洲开展承接服务外包市场拓展活动。
(3)提升“出口创汇”为“贸易平衡”,推动出口导向向动态平衡转型。积极扩大进口贸易,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推动广州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广州口岸城市和广交会东道主的地域优势,组织国家急需的能源、新材料、关键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大力培育进口主体,促进一批专业化进口队伍的形成。坚持并完善广州鼓励进口的七项举措,扩大技术设备进口,引导企业把设备进口的重点放在引进再创新环节上。加强国际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做好技术引进的统筹和引导,着力构建完整高效的国际技术转移促进体系,建立广州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打造广州地区国际技术交流服务载体,牵头制定广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充分利用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优惠关税安排的零关税政策,进口原产港澳地区的技术设备、原材料和消费品,扩大与港澳地区的贸易往来。
(4)提升“简单装配”为“核心加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动顺应加工贸易产业规划引导,提高加工贸易产业档次。加强对加工贸易进出口运行的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第二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出台以及国货复进口、深加工结转等政策的调整,继续做好影响评估、调查研究和情况反映的工作,并提出切合广州实际、可行性强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提高外资营运质量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发挥政策调整的杠杆作用,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深入贯彻商务部关于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有关规定,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扶持先进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积极稳妥扩大加工贸易内销,缓解进料加工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压力。
(5)提升“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提高防范国际贸易风险的能力和应对贸易摩擦的水平。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积极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营造和谐的贸易环境。完善预警机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进出口贸易预警监测的对象,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商品的监测调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共同开展公平贸易区域联动工作,协同合作应对贸易纠纷,提高应对效果。探索建立贸易摩擦信息通报机制,共同扩大进出口预警工作的影响和实际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