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族企业管理问题怎么解决

家族企业管理问题怎么解决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5.2 本书的研究意义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家族企业研究视角的调整、家族治理研究对象的明确方面。在这种复合性中,家族契约及其影响在以往的家族企业研究中还没有得到深入分析,这就是家族企业治理仅从正式契约出发总是遇到分析困境的主要原因。很少有全面视角的研究,缺乏在家族企业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建立联系的研究。

1.5.2 本书的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家族企业研究视角的调整、家族治理研究对象的明确方面。

1.提出和强调家族缔约治理的主导地位,有助于分析家族企业的本质

经过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整合并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发表以来,交易费用经济学逐渐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分析框架,主要强调的就是针对契约的不完整性进行事后的制度保护和修正。交易费用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对契约的分析之上的,核心就是契约的多样性,以及对多样性契约进行治理。

家族企业具有正式契约治理下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同时,还因为社会关系性质的家族契约的“嵌入”,又具有利他主义、管理防御等新的关系性契约要素。因此,家族企业契约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复合性,契约的复合性继而导致企业治理模式与目标的复合性。

在这种复合性中,家族契约及其影响在以往的家族企业研究中还没有得到深入分析,这就是家族企业治理仅从正式契约出发总是遇到分析困境的主要原因。家族缔约过程中的家族行为与经济人理性假设下的传统委托—代理关系有着巨大区别,忽视这些区别去研究家族企业治理是难以取得进展的。

2.经验研究的推进:在家族治理的具体要素与企业绩效间建立联系

在理论逻辑上,绩效分析实际上都是在寻找决定绩效差异的本源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改变企业的治理和管理方式,从而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长期以来家族企业研究中存在一种逻辑思路:(既然)家族治理模式是“好/不好”的,那么家族企业绩效自然就是“好/不好”的。因此,分析重点就放在家族治理的好坏价值判断问题上。很少有全面视角的研究,缺乏在家族企业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建立联系的研究。

本书的研究建立了这种联系,把家族治理中具体要素的后续影响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得家族治理到底通过哪些因素和方式、以什么过程影响家族企业绩效的问题得到比较明确的说明。

3.在分析方法上推动家族企业理论与主流理论的融合

家族企业研究已经意识到家族企业的复杂性,因此,多学科融合成为家族企业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使得家族企业研究获得了来自各个学科视角的研究问题,但也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没有形成主流的分析路线和理论框架。

从契约性质出发来分析企业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主流治理理论的分析路线之一,本书从家族企业的定义和契约特征出发,从本源上确立了后续问题分析的起点和研究视角。然后再通过相关理论工具来分析家族企业的特殊问题,这样的分析路线有助于摆脱以往的“分析框架漂移”问题(苏启林,2005)。

【注释】

[1]1986年美国家族企业研究院(Family Firm Institute,简称FFI)成立,由该机构管理的《家族企业评论》杂志(Fam ily Business Review)也同时创立,这是家族企业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出现的主要标志。

[2]比如,Family Business Review杂志前任主编之一、《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的作者K lein E.Gersick就成立了专门针对家族企业的LGA咨询公司,并且与瑞士洛桑的管理发展研究院等国际机构开展家族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盖尔西克,1998:2)。2006年FFI庆祝成立20周年的学术会议上,75%的参会人员是家族企业咨询顾问(详见http://www.ffi.org),这显著地表明了家族企业研究的学缘结构。

[3]比如家族企业研究专门刊物Family Business Review,以及一些组织行为研究刊物,如Organization Science、Journal o f Business Venturing、Entrep 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等,另外,一些主流理论的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研究刊物,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o f Law and Econom ic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等也开始收录一些关于家族企业战略和财务绩效等方面有研究成果的论文。

[4]正如本书前面所指出的家族企业理论发展进程,目前家族企业研究在研究人员的组成和论文发表的刊物方面与主流理论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隔离。对于家族企业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主要来自一些专门关注这一领域的专家,但最近的情况显示主流理论的学者和机构正在与先前专注家族企业的机构展开合作。比如,从2001年开始,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A lberta)大学、卡尔加里(Calgary)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Wharton)商学院的学者举行年度会议,就家族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经济学、财务学等主流理论的融合展开研讨。

[5]中国大陆民营经济和家族企业发展领先的广东省和浙江省提供了家族企业研究的良好氛围和素材,两地较早地分别成立了专门从事家族企业相关研究的学术机构,如中山大学的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两地学者如李新春、储小平和陈凌等较早地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论文呼吁对家族企业研究应给予更大的重视。长期关注中国农村经济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1994)教授也较早地提出了“家族经营再发现”的问题。

[6]相关文献可参见:[1]Chrisman,Chua&Zahra.Creating Wealth in Family Firms through Managing Resources:Comments and Extensions,2003.[2]Mustakallio&Autio.Relational and Contractual Governance in Family Firms:E f fects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2002.[3]Leif Meli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cess in Family Firms:The role of in fluential actors and the strategic arena,2000.

[7]中国证券市场就曾大量出现过由于家族的强力控制和败德行为导致上市公司严重违规事件,比如德隆系的垮台和琼花事件,事态的严重程度甚至使监管部门公信力都被质疑。相关情况可参见:中国证券报http://www.cs.com.cn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系统http://www.cninfo.com.cn/。

[8]比如:张维迎(2001)认为中国企业能否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水平,中国充满了合格的企业家而缺少具备职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

[9]公司法关于董事和独立董事有资格规定,特别是独立董事的规定就明确包含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虽然关于“董事不懂事”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但在家族企业内,问题实质是相同的。即使不任命董事作为所有者代表,家族所有者自身同样也需要具备职业技能和道德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开始被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最近的情况表明中国的国资委正在建立董事培训机构,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有企业的董事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内容涉及股东代表在工作中的一系列规则。

[10]关于家族企业定义的理论纷争及其影响,本书在导论及文献评述中有详细论述。

[11]对于家族缔约治理要素提炼的来源与选择等问题,本书在第三章有详细描述。

[12]对于代理问题的分析与归纳等具体环节,本书在第四章有详细交代。

[13]对于利他效应的来源与衡量等具体问题,本书在后面的第四章有详细交代。

[14]注:关于家族企业绩效指标以及本书视角下的绩效衡量与指标问题,本书在后面的第四章有详细说明。

[15]报告名称为:National Family Business Survey(NFBS),具体参见:Winter et al.,1998;Stafford etal.,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