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1.2.1 学习能力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国外市场的知识和经验,这也是企业国际化要渐进地经历各阶段的原因。基于362家服务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国外商业知识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对国际化成本的感知。Johanson & Mattsson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就是企业在国际市场建立、发展网络的过程。

1.2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2.1 学习能力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国外市场的知识和经验,这也是企业国际化要渐进地经历各阶段的原因。Forsgren & Johanson(1992)的研究表明,在企业国际化由内而外的地理跨越过程中,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将是经过实践而积累的经验知识。在很多情况下,有关外国文化、制度系统和当地关系网络的各种信息和经验等“缄默知识”往往不适合书本传播,却可以被企业“亲身体会”所获得。对海外市场了解的增进与应对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干中学”,必须也只能通过经营实践来完成。[5]Forsgren(2002)则进一步强调,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长依赖于利用各种手段和学习机会,包括模仿性学习、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引入专业人才等。

Erikson et al.(1997)关注市场知识对企业关于国际化成本感知的影响,他们把市场知识分为两类:其一是关于企业自身在国际经营中的能力和资源的知识,称为国际化知识;其二是特定市场知识,包括商业知识(Business Knowledge)和制度知识(Institutional Knowledge),称为国外商业知识(Foreign Business Knowledge)。基于362家服务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国外商业知识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对国际化成本的感知。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自身能力和资源的把握可以影响其在特定市场经营中的学习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

Mathews & Dong-Sung(1999)认为,对于国际化经营初期发展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否具有学习能力,实现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是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关键因素。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属于“后来者”,它具有三个明显优势:第一,它们是快速的具有明确追赶目标的跟随者;第二,它们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新的组合优势的技术模仿者;第三,它们是具有较强吸收消化能力的学习者。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跨国兼并与收购活动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Lajoux(1998)研究表明,跨国兼并与收购后的投资收益率并不高。接着,Barkema & Vermeulen(1998)、Haleblian & Finkelstein(1999)、Very & Schweiger(2001)从学习能力的角度分析导致跨国兼并与收购失败的原因。其中,Haleblian & Finkelstein(1998)用行为学习理论分析收购者的收购经验与收购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呈现“U”型关系;Very & Schweiger(2001)认为,兼并收购过程中的学习应分为“收购目标的学习”和“收购经验积累学习”,在跨国兼并收购的不同阶段,收购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从而加大了跨国兼并与收购的风险,这对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aymond & Blili(2001)的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21世纪,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组织学习被定义为企业或生产单位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学习得益于四个方面的活动:对知识的掌握、对信息的传播或分享、对信息的分析以及对知识的应用。同时强调,企业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必须使信息技术与企业流程再造有效地结合,有质量的组织学习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1.2.2 网络构建

以Hagg & Johanson (1982)、Hammarkvist (1982)以及Johanson & Mattsson(1985,1986,1988)等人为代表的瑞典学者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式,他们应用网络理论分析产业内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并阐述了网络关系对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影响。Johanson & Mattsson(1988)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就是企业在国际市场建立、发展网络的过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产业网络的成熟程度两个维度来确定其在网络中的位置。据此,他们将国际化的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早起步企业”、“孤独的国际化企业”、“晚起步国际化企业”以及“众里并存国际化企业”。(如图1-1所示)。

(1)早起步企业。早起步企业在模型中处于“双低”状态,它们无法从企业网络中获得任何有效的知识与信息,其海外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巨大。为了获得有关国外市场的知识,开端者一般通过代理商进入海外市场。凭借代理商对国外市场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这类中小企业可以减少成本和不确定性。如果能受到国外分销商与客户的鼓励,他们往往就会进行进一步的国际化经营。

img2

图1-1 企业网络国际化关系模型

资料来源:Johanson,J.& Mattsson,L.-G.(1988):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 :A Network Approach,in Neil Hood and J.E.Vahlne(eds),Strategies in Global Competition(303-321),New York∶Croom Helm.

(2)孤独的国际化企业。孤独的国际化企业在模型中处于“一高一低”状态,企业国际化程度很高,但其市场国际化程度很低。此类企业事先已经取得了有关国外市场的知识与经验,但由于缺少一个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网络,只能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孤独者虽然国际化经营的风险较大,但由于在企业网络中建立了自己的位置,因此较之国内竞争对手往往有着更多的优势。

(3)晚起步国际化企业。晚起步国际化企业在模型中处于“一低一高”状态,企业国际化程度很低,但其市场国际化程度却很高。他们已经通过其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与国外企业建立了间接的网络联系。对后来者而言,语言、文化、政治体制相近的市场已经较难打入,他们可能会通过进入较为遥远的市场来开始其国际化经营进程。后来者由于在市场知识等方面不及竞争对手,同时也由于作为一个后来者难以挤进已有的网络,总体来说处于不利的地位。

(4)众里并存国际化企业。众里并存国际化企业在模型中处于“双高”状态,在一个在高度国际化经营环境中从事高度国际化经营企业。由于这类企业已经有了国际化经营的知识,他们通常可以为协调不同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而快速地建立销售子公司。融入者与众多的国际网络发生纵横交错的联系,这些国际网络可以为其提供获取外部资源的机会,融入者可以通过战略同盟、企业并购投机资本联合来扩大在网络中的影响力。

Chetty & Holm(2000)分析了商业网络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认为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将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并获得经营经验,从而有效推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Coviello & Munro(1997)通过研究中小软件开发企业的国际化案例,分析了企业商业网络在国际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鲁桐、李朝明(2003)通过对112家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行为的考察发现,商业网络在温州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1.2.3 资源基础

学术界一般认为,资源基础论(Resourse Baseview )源于Penrose(潘罗斯)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企业的成长就是逐渐积累知识以拓展其生产领域的过程(Penrose,1959)。[6]Wernerfelt(1984)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标志着资源基础理论的正式诞生;此后,Barney(1991)等人也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Prahalad与Gray 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将资源基础理论向工商实践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使得资源基础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7]

Wolf(1977)在Penrose的研究基础上,首次从资源基础论的视角来考察跨国公司。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内多元化都是利用企业未被充分使用的资源的成长选择,因此,国内扩张和国内多元化就有了共同的基础。[8]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盈利的根源在于其拥有稀缺资源,这种资源依附于企业的内在组织中,具有无形性和知识性,难以模仿(Wernerfelt,1984)。[9]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其累积的有形、无形资源储备有直接联系。而有着宝贵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储备的企业比其竞争者更具优势,更易国际化经营(Bloodgood,1996)。[10]

Westhead(2001)的进一步研究指出,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源有四类,即:一般人力资源、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企业主的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主的资历与知识积累。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以往对外出口的经历是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企业拥有较多的资金与信息,企业主的年纪较大、拥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行业特有知识,也会使得这些企业更有可能从事国际化经营。相比较而言,条件优越的成熟型企业不太热衷于国际化经营,而条件相对不太优越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则急于寻找资源、扩大市场,因而更易于从事国际化经营。而一般人力资源、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与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关系不太明显。然而,资源基础论并没有充分揭示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根本原因,或者说它没有回答如何将中小企业的资源基础转化成国际化经营的核心能力。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战略性网络来整合其资源基础,从而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了问题的关键。[11]

1.2.4 技术创新

Czinkota(1982,1991)以及Cavusgil(1980,1982)等研究将技术创新演进应用于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析。这些研究认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是两种机制合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来自企业外部的“推动机制”,包括市场结构变化、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因素;另一种是生于企业内部的“拉动机制”,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所有权优势等因素。Czinkota(1982,1991)认为,企业内部的“拉动机制”是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这种机制决定着一家企业能否从国际经营的初始阶段,发展到更高阶段,比如以间接出口起步,跃升到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卷入阶段。Lindqvist (1991)的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比大型企业更快捷。Bonnaccorsi(1992)的研究也发现,技术型中小型企业在出口方面并没有因资源的缺乏而逊色于大型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