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贸易到境外投资

对外贸易到境外投资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外贸易到境外投资上述关于国际化进程演进问题引起了我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初步研究表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到境外投资等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演进阶段。此时我国外贸经营管理体制规定,民营企业并不具备外贸经营权,只有采取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先后采取代理出口和挂靠出口两种形式。

2.2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外贸易到境外投资

上述关于国际化进程演进问题引起了我们浓厚的研究兴趣。我们在浙江工作近二十年,目睹和亲历了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生动和丰富的实践,我们选择了浙江民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是因为我们认为作为浙江经济的主导性微观主体,其国际化经营行为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化经营行为决策由企业内部决定,基本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本节尝试对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进行纵向考察,通过对1978-2010年期间历史数据和实践的归纳与总结,对各个主要发展与演变阶段进行评价,以期从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初步研究表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到境外投资等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演进阶段。

2.2.1 对外贸易:从地摊买卖到产品输出

2.2.1.1 地摊买卖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尤以温州为典型)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作坊),生产一些轻工“小商品”,通过摆设地摊的方式销售商品,满足了当地生产、生活需要。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在320国道永嘉桥头地段的路边出现了许多小商小贩沿路摆摊,桥头纽扣市场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的。此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前身,是由当地农民和个体工商户自发“集贸”而形成的义乌小商品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在马路两侧设摊经营,很快形成了“马路市场”。

2.2.1.2 专业市场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工业得到继续发展,出现了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依托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另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为市场发展而营造的良好政策环境。当时温州情况非常典型。1986年初春,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在其《温州行》中写道:“温州变化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有的同志总结了两条:一是在生产领域发展了家庭工业,二是在流通领域开辟了专业市场”。何荣飞于1989年出版的《温州民间市场考察》专门考察并记载了温州十大专业市场:在众多的温州农村商品市场中,1985年以前,人们公认的十大商品市场,是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乐清县柳市五金电器市场,乐清虹桥农贸市场,瑞安塘下塑料拉线、编织袋市场,瑞安仙降塑革鞋市场,平阳萧江编织袋市场,平阳水头兔毛市场,苍南宜山再生腈纶市场,苍南钱库综合商品市场,苍南金乡小商品市场。综观温州的商品市场情况,真可谓气势磅礴、色彩斑斓,完全可以用下面七个字来概括:多、高、广、细、廉、大、快。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各地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至2001年,全省有商品交易市场4278个,年成交额4652亿元,连续11年名列全国第一。不少专业市场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分别以年成交额212亿元、207.5亿元居年度全国市场成交额榜首和第二名[1]。纵观省内专业市场发展历程,大多市场都有一个兴起、发展与转型的过程,其间一些市场因环境变化而终结,而一些市场因环境变化而不断转型、升级。

2.2.1.3 自营出口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开始逐步由国内向国外扩张。此时我国外贸经营管理体制规定,民营企业并不具备外贸经营权,只有采取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先后采取代理出口和挂靠出口两种形式。挂靠出口的方式起源于温州。1995年温州市政府颁布了温政发(1995)19号文件,允许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母体公司)授权具备潜在客户、资金实力、业务人员的企业(挂靠企业)以其名义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挂靠企业要支付其相应的经营费。实际上是挂靠企业“信用”了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的“外贸经营权”,与外商签证并履行合同,成为母体公司的一个“部门(Department)”。这种形式在民间被称之为“挂靠出口”。截至2000年6月,温州126家企业以13家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的名义办理进出口业务,2000年1-6月,出口1.5亿美元,占母体公司出口额的64.12%,占全市出口额的22.89%。[2]

1999年对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市场经营是个转折点,因为外经贸部1998年发布的《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由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规定:自1999年1月1日开始,赋予民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合法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权利。1999-2001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迅速增长,出口比重由12.35%上升到24.01%,几乎提高近一倍[3]。2001年浙江省民营企业自营出口55.18亿美元,同比增长62.19%。2001年浙江省各市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不断增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达地区如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例如,截至2001年累计拥有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分别达到381家、471家、536家、541家,其中2001年是以上四个地区新增进出口权企业较多的一年,如该年温州就新增了213家。[4]

此外,2000年1月1日、2001年7月1日和2003年9月1日,我国又先后三次放开私营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的限制,并最终于2004年6月出台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于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2004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238.39亿美元,出口比重上升至41%,而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8年该比重达到51.71%(见图2-1)。

img3

图2-1 1997-2008年浙江省三类企业出口比重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1998-2009年)计算而得。

与此同时,随着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高涨,专业市场也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向国际市场需求转型。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浙江省多个专业市场都有一定比重的“外销”(见表2-1)。

表2-1 2001年浙江省专业市场的外销情况

img4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2002)提供的资料整理而得。

——代表该数据不详。

2.2.2 吸引外资:从侨商侨资到“民外合资”

2.2.2.1 侨商侨资

浙江省作为沿海开放省份,根据笔者考察,1979-2003年外资主要来自于海外侨商回乡投资与部分本土企业境外的“迂回投资”(统称为“侨资”),真正引进的“洋人”资本却很少。经测算,1979-2003年浙江实际引进外资累计221.73亿美元。纵向考察近30年的引进外资的实践,从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变化看,浙江引进外资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1979-1984)、发展阶段(1985-1992)、平稳增长阶段(1993-2003)。多年来外资相对本土投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引进外资这项指标一直在全国排名居后。受中国“入世”利好刺激与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浙江省引进外资有了较大突破,2001年首次突破20亿美元,达到21.91亿美元,而后逐年有所增长,2002年、2003分别达到33.54亿美元、54.57亿美元(见表2-2)。

表2-2 1979-2003年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单位:万美元)

img5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2.2.2 民外合资

2004年浙江省因势利导,发挥民营经济优势,适时地提出“民外合资”发展战略,实现吸引外资的突破,连续逐年呈上升趋势。2004-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大幅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36.63亿美元,约占1979-2007年全部利用外资的60%。从分类数据看2007年1-10月份,浙江“民外合资”企业858家,投资总额105.41亿美元,合同外资36.85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合资企业的98.4%、91.8%和93.8%,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6.8%、39.0%和24.8%(见表2-3)。

表2-3 2004-2007年浙江省“以民引外”项目

img6

资料来源:2004-2006年,根据历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整理;2007.1-10 :今年以来浙江“以民引外”质量进一步提升,http://wjmj.gongshu.gov.cn/news/event/13/20071126102111.html

民营企业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与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对接,主要归纳为以下六种:

(1)整体合并。中方将原有企业全部资产整体转入合资企业。浙江夏梦与意大利杰尼亚(全球著名男装品牌企业)合资,各占50%的股权,夏梦将全部资产转入合资企业,外方以现金注入,是迄今为止温州民企与国际品牌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合作。

(2)联合品牌。中外双方成立的合资企业使用双方品牌的“联合体”——联合品牌。正泰集团与世界电器业巨头通用公司合资后,产品打“通用·正泰”商标,依托通用公司国际品牌效应,壮大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奥康与意大利GEOX合作,共享营销网络,借力打造品牌。其他案例还有荏原·嘉利特等。

(3)设立研发中心。中方企业以引进外方技术为本土企业服务为目的成立研发中心。温州哈杉鞋业在收购了意大利著名鞋企威尔逊公司90%股份后,接纳了威尔逊公司拥有的设计师和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并与威尔逊公司合资在国内设立哈杉威尔逊鞋类研发中心。其他案例:康奈也与英国SATRA(沙雀)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投资1000万元设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鞋类设计研发中心。

(4)引进技术。中方以引进外方核心技术为目的而成立合资企业。浙江嘉利特公司泵业与日本荏原制作所合资后,从一个家族企业跨进国际化、正规化、现代化企业行列,成为国内最大的石化泵领军企业。先后引进日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多人,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国内最大的60万吨乙烯急冷水泵),填补国内空白。浙江人可工贸有限公司与瑞士世界顶级钢笔生产企业凯兰蒂合资设立制笔企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高科技、高精度、高环保的企业,它的引进将会提升“中国制笔之都”的产业层次。

(5)整体对接。发挥产业整体优势与国外产业对接。浙江三帆明胶厂和世界明胶业巨头法国“罗赛洛”正式合资运营后,产量、销售额翻番,合资次年该公司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上缴税款865万元,生产的明胶产品销售价格从以前每吨2.1万元提高到4.5万元,而且供不应求。受“罗赛洛”影响,周边明胶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同行业中的知名企业,相继与德国嘉利达公司、比利时PB公司合作,世界明胶业三大巨头“会师”,浙江成为世界最大的明胶业生产基地。

(6)产业配套。外方因与中方企业的长期合作需求,为中方提供产业配套。华峰集团为原料供应商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NPU)当红娘,引日本强企落户瑞安,成立日邦聚氨酯(瑞安)有限公司,专业生产MDI(是聚氨酯行业里的一个主要的原料),成为华峰集团的配套企业。华峰集团(国内规模最大的聚氨酯系列产品生产企业)是NPU主要的紧密合作伙伴,合作已超过10年,华峰集团对MDI的年需求量超过2万吨(见表2-4)。

表2-4 民外合资的主要实现模式

img7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研整理。

2.2.3 境外投资:从境外商城到跨国经营

2.2.3.1 境外商城

经过多年的产品出口,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虽然在价值链中端(制造生产环节)积累了大量优势,但仍然无法摆脱“低价格、大销量”外贸盈利模式。直接抓住海外商机从而构建海外营销网络显得十分迫切。此时,浙江省许多具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到境外兴办有实业、建立营销网络与研发中心等。在众多的境外营销机构中,境外商城无疑是一种较为便捷而有效的方式。浙江省各地利用国内办专业市场的经验,开始在境外兴办专业市场。1998年11月浙江中华商城有限公司独资创办了巴西中华商城(2003年4月1日,主办单位专文上报当地外经贸主管部门,要求注销该商城),是浙江在南美的第一个对外经贸窗口,也是全国首家境外商城。几年来,商城带来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试营业时从国内招商过去的首批经营户120多人,当时大多已经开办了进出口公司,独立经营,在巴西立稳了脚跟;同时,在当地商城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南美华侨开始尝试与国内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1999年浙江又先后投资兴建了俄罗斯的“海宁城”、南非的“中华门”、尼日利亚的“中华商业中心”、匈牙利的“中国商城”等。根据资料显示,2001年全省就有100万人在国外,赚外国人的钱,累计创办各类产销组织达700多个。

此外,一些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和营销网点,开始了营销全球化的探索。2001年浙江宁波利时塑胶有限公司开始在美国、中国香港及巴西设立办事处,产品销往美国、欧洲、南非、中东等60个国家与地区;2001年浙江丰岛物产有限公司(绍兴)投资2100万日元在日本设立营销公司。

2.2.3.2 海外工厂

境外商城尽管在带动本土产品出口方面起到很好的“载体”作用,但仍遇到诸如融入当地市场、规范经营以及贸易壁垒等经营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开始思考在境外设立工厂,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也可以绕开贸易壁垒。主要有并购或绿地投资两种方式。最早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可追溯到1991年,该年8月浙江温州商人叶康松在美国洛杉矶设立“美国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开办的我国第一家私营股份合作企业。此后,民营企业或自发探索或在政府“两个推动”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活动。[5]1999-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在境外近70个国家设立了516家企业,占全省历年(含1999年以前,下同)境外企业总数的37.3%,占同期新增境外企业总数的60.2%,民营资本投资达13717万美元,占全省历年中方投资的30.8%。“十一五”期间,浙江经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共2377家,总投资额累计73.35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浙江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4564家,累计境外投资总额83.6亿美元,累计中方投资额71.8亿美元。(见表2-5)

表2-5 2006-2010年浙江省境外投资基本数据表  (单位:亿美元)

img8

资料来源:浙江省外经贸综合运行监测分析(2006-2010)。

此时,浙江企业境外投资亮点纷呈,典型不断涌现。例如,万向集团在1997-2005年间,先后收购了舍勒公司、UAI公司、RockFord等近30家欧美企业,万向集团的收购多属于纵向收购,收购对象多属于原海外中间商或OEM委托商等。其中2001年万向集团成功收购美国UAI上市公司21%的股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之先河,实现了跨国界的市场融通、技术共享和优势互补。[6]根据《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近几年民营企业投资主体数量上升较快,而且七成的民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与福建两省。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企业不失时机地加快了境外并购的步伐,以较低价格收购了许多海外品牌企业。2004年就在尼日利亚办厂与成功收购意大利著名制鞋企业威尔逊公司的哈杉鞋业,2008年以低价接收了意大利中部一家倒闭鞋厂的客户与设计师,使其在意大利的客户翻了一番。

2.2.3.3 跨国经营

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或工厂后,随即要考虑海外企业的管理问题,关系到海外企业是否顺利运行。从调研资料看,一些境外企业运行良好。例如,在万向收购的海外企业中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冲突,管理团队及员工士气保持稳定。这种良好局面与万向收购的海外企业多是其原先在海外市场的中间商或是OEM委托商有重要关系。在跨国并购之前,万向集团已经把文化差异、管理冲突等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也有一些海外企业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尤其是绿地投资新建的企业,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文化、制度等,较容易陷入管理困境。由此,许多企业对原有母公司管理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已经产生积极的效果。

2004年哈杉鞋业在在尼日利亚投资创办了哈杉(尼日利亚)大西洋公司,是哈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专门生产“哈杉”品牌的鞋子。海外企业在创办之初,也遇到过管理冲突的问题:由于文化差异,当地工人不服中方管理。之后,海外企业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实施了本土化的管理模式。几年之后,海外企业为尼日利亚当地解决了近千人的就业问题并在当地员工中培养管理干部、技术骨干300多名;无偿帮助当地制鞋企业解决冷粘技术工艺,培养当地供应商、经销商数百人;向当地纳税近800万美元等,这些使哈杉在当地受到欢迎和尊重,并列为友好合作的典范企业。该海外企业生产的“HAZAN”皮鞋成为政府公务员的首选,在非洲主流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2008年6月全国工商联在温州地区仅甄选哈杉和飞雕两家企业,作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并将其做法、经验向全国推广。

2.2.4 模型的提出与描述

通过上述对1978-2008年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实践的纵向考察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历了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递进阶段,我们把这个结论进一步定义为“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演进模型”(见图2-3)。本书以两个维度来确定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演进,一是国际化进程(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POI);二是国际化程度(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DOI)。该模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经历了从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境外投资三个由低到高的演进阶段;二是企业国际化程度随着上述三个阶段的渐进式演变得到不断提升。具体如下:

(1)国际化进程:“三阶段”演进轨迹。图2-3横轴代表国际化进程,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到境外投资。对外贸易涵盖了地摊买卖、专业市场、产品出口三个不同时期,吸引外资经历了从侨商侨资到“民外合资”,出现了整体合并、品牌联合、研发中心、整体对接等多种引资模式,而境外投资则采取境外商城、营销网络、研发机构、海外设厂等形式。

img9

图2-3 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演进模型

(2)国际化程度:国际化从初起到深化。图2-3纵轴代表国际化程度,表示国际化进程演进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企业市场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经历了国际市场开端、国际市场拓展及国际市场深化等逐渐提升的时期,国际化的最后结果是通过国际分工从而嵌入全球价值链,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由此,国际化进程演变过程相应地出现了三个关键点,每个阶段的渐次演进都需要成功地突破相应的关键点。那么,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演变关键点的突破因素是什么?下文将重点阐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