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种引资行为比较

两种引资行为比较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4 两种引资行为比较温州与苏州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企业与政府扮演了不同的主导地位。尤其是温州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寻找同行业的合作者,最后与自己的同行采用合资方式开展合作。

6.4 两种引资行为比较

温州与苏州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企业与政府扮演了不同的主导地位。结合温州、苏州两地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两者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6.4.1 缘起背景不同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民营企业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很高(很多年份在90%以上)[8],温州形成令人瞩目的“温州模式”。同时,温州民间资本充裕,截至2003年末,温州辖区内民间资本存量约2770亿元[9],温州工业化启动初期主要依赖区域内的民间资本,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很低。由此,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各级政府对“要不要引进外资”存在争议与质疑,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没有统一思想,也没有“强硬”的手段,一直有些“无所作为”。而民营企业在遇到发展“烦恼”的时候,需要借助外资力量的时候,就出现了企业主导的引进外资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苏南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当时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并形成以下五大特征:以区域性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镇工业为支柱,以农、工、副三业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横向经济联合为纽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当时的乡镇工业发展为日后的引进外资打下良好的基础:强势政府、工业基础、管理与技术人才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乡镇企业的本身问题及其竞争力的急剧下降,苏州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以引进外资为突破口,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6.4.2 引资动因不同

企业在实施引资战略的背后都有着较为明确的微观动因,更注重考虑引进外资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什么。根据笔者早先所做的一次调查发现,虽然温州企业基本不把引进外资作为主要动因(因本土民间资金十分充裕,融资成本较低),然而引进外方先进技术、改造管理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外方营销渠道已成为温州企业引进外资的主要动因。

利用外资是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正因如此,招商引资就成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GDP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的引导下,政府引资带有宏观动因,侧重考虑引进外资是否能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比如促进地区GDP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带动外贸、产业升级等指标的改善。

6.4.3 合作方式不同

企业主导的引资行为中,中外合资成为双方首选方式。中外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过程中,从认识、谈判到合作,最后以资金为纽带走在一起,大都采用中外合资方式。尤其是温州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寻找同行业的合作者,最后与自己的同行采用合资方式开展合作。2005年温州新批的224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143家(中方均为民营企业),民外合资项目占63.84%。2007年1-2月,温州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家,投资工业项目12个,占全市项目总数的80%,其中以民引外项目10个。[10]

基于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投资环境和前景的变化、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内部冲突等多种原因,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独资化趋势。政府主导的引资正好为实现这种独资化投资方式提供了条件与方便,因为非市场主体地位的政府不可能与外商企业之间达成合资与合作。2007年苏州投资形式继续以独资为主。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022个,其中外商独资项目1743个,注册外资16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0.38%,占全市比重87.88%;平均规模922.89万美元,同比增长18.23%(见表6-3)。

表6-3 2007年苏州市利用外资投资方式分类表   (单位:万美元)

img59

资料来源:苏州市外经贸局.苏州市对外经贸2007年年报,http://www.szhboftec.gov.cn.

6.4.4 谈判重点不同

企业主导的引资行为,谈判是在双方企业间展开,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不会成为引进外资的最重“砝码”,而合资企业的控股权、治理结构、引进技术、市场份额、原有品牌安排等成为双方的谈判焦点。以浙江嘉利特公司泵业与日本荏原制作所合资谈判过程为例(2003年2月正式签约)。[11]谈判的进展是艰难的,嘉利特和荏原合作主要就是想引进对方的核心技术,并不图仅仅有个合资的虚名。由于日本国家法律规定,只有日资控股,核心技术才能向合资企业开放。嘉利特是一家家族企业,起初股东们都不能接受这个条款,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不得不接受49%(中方)对51%(外方)的股权比例。但中方保证了委任总经理、指派财务总监和增资扩股三大权益。在国内市场销售时,合资企业采用联合品牌“荏原·嘉利特”。

政府主导的引资行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成为外商谈判的焦点。而为了吸引外资,政府不得不突破各种政策底线。外商也知道政府引进外资的急切心理,不断地提出各种苛刻要求。当地政府往往采取修建包括交通、通信、电力、自来水、邮政等配套设施,低价出售或批租土地,给予税收优惠等措施;其中有许多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也有一些优惠措施,例如为外资筹建配套的政府服务部门等,导致地方政府付出了过于高昂的成本。苏州的工业用地开发成本平均为每亩20万元,为吸引外资进入本地,将地价压至每亩15万元;周边的吴江地区将地价压到每亩5万元的低水平;在江苏昆山,每亩工业用地的价格从2001年的9.5万元降低到2002年的8万元,再降到2003年的6万元。[12]2003年LG机械在长三角寻找投资,苏州与无锡招商部门曾经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夺战”,竞相开出比对方更优惠条件,最后以无锡的方案的专业、策略的跟进与谈判的持久而取胜。[13]

6.4.5 资本效应不同

企业引进外资带来的效应表现在改善企业的微观运行,而且效应往往基于其引进外资的动因。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往往会有各种动因:引进外方先进技术、管理模式、营销网络等等,如果合资企业运行成功的话,就可以实现以上的各种动因。采用合资方式更有利于吸收外资的“溢出效应”。以夏梦·意杰(中国)服饰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由浙江夏梦服饰有限公司(家族企业,由陈氏三兄弟创办)与意大利杰尼亚集团于2003年3月合资而成。[14]中外双方各出资50%,合资后的董事会由六人组成,双方各三个人。董事会下设管理委员会,由四人构成,中外方各两人。外方派遣意大利籍的Tosco(他自取的中文名字叫陶石)担任首席执行官(CEO)负责公司的管理,经过5年的运行,已将原来的家族式管理模式顺利过渡到规范的管理模式。正如其董事长陈孝祥说过,合资目的之一就是对原先的家族企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形成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

利用外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扩大税收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苏州以占全国0.09%的面积和0.4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4%的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1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苏州盲目引进外资,甚至大搞“外资崇拜”与“内资歧视”,加剧了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后者发展空间受到人为挤压,由此,苏州患上了“外资依赖症”,给苏州经济发展留下“硬伤”:国企与民企发展的尴尬、技术创新的空洞化、外资优先的“融资习惯”以及老百姓的收入并未明显提高等。

苏州大多数经济指标都高于温州,特别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及实际利用外资额几项指标上都远远地把温州甩在了后面,但是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项,温州却超过了苏州,2009年苏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苏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4.7%,而同年温州数据是86.0%。比较相关数据可知,苏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说明,苏州的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转化成为人民手中的人民币;温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各项指标均低于苏州的情况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苏州,且在人均GDP中占较大比重,甚至一度出现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人均GDP的情况。

苏州的发展模式是由原本的“苏南模式”衍化而来,经济主体由原先的乡镇企业转变为外资代工企业。苏州为了大力引进外资,给予了外资很多的优惠政策,甚至是内外资两种管理办法,在苏州的大多数外资企业中,中国人能在高管位置的极少数,也就意味着高薪层级别中国人很少了,得到工资大多数是来自出卖廉价劳动力;温州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大多转为了国民收入,而苏州创造的GDP则变成外资的利润装进了别人的腰包,成为他国的GNP。所以出现了人均创造的产值高,收入却很低的情况,长久发展必然对我国经济有效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表6-4 温州、苏州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比较   (单位:元)

img60

资料来源:温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10年;苏州、中国的数据也引自同期公报。

6.4.6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初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6.4.6.1 温州、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具有较大的差异

温州引进外资规模远不如苏州;温州外资主要投资于本土传统产业,而苏州主要投资于机电与高新产业(先进制造业);温州外资主要来源于海外温州人的投资,而苏州主要来源于向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大量国际资本。

6.4.6.2 温州、苏州两地的引资行为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温州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发挥民营企业主动性,体现了企业的主导地位;而苏州发挥强势政府的职能,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地位。从温州、苏州两地的实践看,两种引资行为的缘起背景、引资动因、合作方式、谈判重点及资本效应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6.4.6.3 温州与苏州仅为典型范例

本章的结论是基于对温州、苏州两个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案例研究得出的,仅是一个典型范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对中国其他地区民企引资行为模式的研究,从中挖掘出其他新的引资行为模式,仍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命题。

【注释】

[1]林俐.温州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分析与展望——温州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周德欣,周海乐.苏州和温州发展比较研究——区际比较的实证分析.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73.

[3]同上。

[4]温州市外经贸局.温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2005(12).

[5]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些温州产品曾被扣上“假冒伪劣”的称号,企业纷纷引进外资,成立合资企业作为“保护伞”。

[6]苏州市外经贸局.苏州市对外经贸2007年年报,http://www.szhboftec.gov.cn.

[7]国家工商总局1998年首次授权包括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工商局外资企业的注册权,温州市工商局取得外资企业注册权比浙江省还要早。

[8]根据温州统计年鉴(2000-2006年)数据计算,1999-2005年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分别占93.4%、93.2%、92.6%、92.5%、91.8%、91.4%、89%.

[9]蔡灵跃等.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研究.http://bbs.tiexue.net/post-985337-1.html.

[10]外商投资企业新添15家.http://ftec.wenzhou.gov.cn/wzwjm/xxdt/xxdt/userobject1ai448.html.

[11]日本荏原制作所具有90多年的历史,现为世界制造业500强之一(1999年排名372位),为世界最大的泵业制造商。

[12]李文星,尹鹏程.构建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科学机制.国际经济合作,2007(5):20-23.

[13]周扬.长三角城市明争暗斗.21世纪经济,2004-11-8.

[14]杰尼亚集团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在意大利是享有全球声誉的纺织服装巨头。它在全球有390家专卖店,138家全资公司,分布于64个国家。至今杰尼亚专卖店在中国已经达到34家。——来自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03-4-2/1073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