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福州超大: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大型综合现代农科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超大成功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到专卖、配送、批发网络、出口创汇的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创造出中国农业产业化领域颇具竞争力的“超大模式”。

福州超大: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大型综合现代农科企业。

1997年成立时,超大就明确提出了“走绿色道路,创生态文明”的经营理念,全面致力于绿色农业产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把握绿色生命,享受健康食品”的消费口号。2000年8月,超大集团被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吸收为正式成员,成为我国为数不多以从事规模有机果蔬种植与经营为特色的IFOAM正式成员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超大成功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到专卖、配送、批发网络、出口创汇的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创造出中国农业产业化领域颇具竞争力的“超大模式”。

一、超大模式的形成:思路与抉择

超大的发展历程与其领航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郭浩的个人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他,在一次次抉择中决定了超大的发展方向,也为“超大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选择绿色生态农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郭浩从经营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起家。10多年后,当时和郭浩一样跑赢市场的民营企业家如雨后春笋。但大多企业家都把赚来的钱很自然地投向了增长势头强劲的股市、楼市。郭浩却没有跟风,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少有企业问津的长线投资项目——农业。

为什么选择农业?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一个赚得第一桶金的企业家选择农业这样一个战线长、见效慢、收益低的行业?

郭浩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远不是农业强国。如何使中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如何解决未来中国若干亿人口的生存问题?如何改善21世纪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做一个企业家还是一个单纯的商人?成为一个有担当和发展的企业还是一个单纯赚钱的企业?或许区别就在这里。在郭浩和所有超大人眼里,农业并非人们所说的投资多、见效慢、利润薄,而是所有传统行业中的一匹“黑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个永恒产业,可比喻成永不落山的“红太阳”。

郭浩的另一个观点是:农业对于拥有10多亿人口的中国,蕴涵着巨大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将逐步增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拥有极富潜力的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伴随关税的逐步降低,“贸易壁垒”拆除,以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为背景的“绿色壁垒”必将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更加严厉,成为新一轮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障碍。许多农产品将因农残超标而“夭折”在日益拔高的“绿色壁垒”之内,绿色、有机食品的“含金量”将越来越得到体现。

上述观点和分析,在今天看来,好像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在10多年前,很少有企业家能够站在这样的角度、高度看问题。就这样,郭浩从电子产业抽身,开始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大举进军。这一抉择,体现了一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商业远见的企业家的胆识与视野,也预示着这一即将转型的企业的新宗旨、新走向、新使命。

(二)从农业资料开发到农产品生产

投入农业,超大一开始就将整个产业建立在高起点上,始终抓住“绿色”与“有机”这两大主题。为此,郭浩将自己10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农业科研,从农业生产资料保障系统攻关入手,开始了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和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

生物有机肥,是指选择一定的菌种,接种在某一比例的有机废弃物如鸡粪、牛粪、谷壳等中,经工业处理而得到的生物有机肥。它不仅肥力充足,且所施农作物品质优良,食之口感尤为鲜美。更重要的是,它是绿色环保肥料,是人类健康生活的方向。

当时,郭浩的观点是:这个行业潜能无限,这样的商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出并敢于介入的。搞这样的科研,可以最大程度地用好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他们是这一产业最为宝贵的财富。谁能将这些科学家用好了,谁掌握了农业的核心技术,谁就最具有发展前景。

很快,超大的科研有了成果。超大有机肥、超大种子面世。但它们却难以推广,因为农民不买账。超大处于一个悖论式的境地:一方面,农民们对超大的有机肥、蔬菜良种疑虑重重;另一方面,超大试验田中的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不仅病虫害减少,不仅总体成本低,更主要的是,它的卖相更好,口感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一边是不愿种的农民,一边是新品种的特色,郭浩由此矛盾状态中看到了商机。他又一次做出关乎超大未来方向的选择:超大要从事农产品生产种植。

(三)形成思路:绿色生态产业链

决定从农业资料开发转向农产品生产时的超大,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也许谁也无法料想,10多年间,它便发展成为产业遍布全国甚至国际的大型集团。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无不令人咋舌,谁都说这是个“奇迹”。全中国做农业企业的人不少,为什么郭浩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获得如此的成功?

决定进入农产品生产领域之后,郭浩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在世界上,有荷兰的温室农业,有以色列的滴灌农业,有美国的现代化大田农业,这些农业都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技术以及规模化进行大农业生产,而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与世界农业不可同日而语。郭浩认为,中国农业需要新思维、新观念;中国农业需要大手笔、大行动。超大现代农业的新思维、新观念便是绿色、有机;超大现代农业的大手笔、大行动便是规模化生产。这个认知令郭浩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超大现代农业的战略布局。

超大比较早的就开始重视生产基地建设,从内蒙古到广州、从上海到陕西,建立了超大的生产基地。

在选建生产基地时,良性生态系统、高抗自然灾害是超大选择基地的最基本标准,每个基地在它所处区域都是农业耕作资源的“稀缺”典范。郭浩的区域市场策略是能够向市场提供周年化稳定供应。为此,超大不仅勘查当地的土质、水源和污染问题,还会从战略上考虑基地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能为现有基地提供补充性的、反季节性的蔬果生产。目前,超大已经形成了不同气候带、不同海拔、不同经纬度、贯穿南北的全国性基地布局。发展基地时,超大坚持“发展一片基地,留住一片耕地,改良一片土壤”的宗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田基本改造和兴建基础设施,如道路、水渠、温室、大棚等。这些分布各地的生产基地,都是通过长期的土地租约,把农民的土地集合成大规模的生产基地组成的。因此,农民是各地生产基地的基本单位。超大十分重视各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超大在哪里发展基地,就在哪里吸收农民进入企业工作,不仅向农民支付租金,还雇佣农民作为超大员工,通过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事实上的拿工资、拿奖金的产业工人,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安排,包括选用适宜的优质良种,使用生物有机肥,采用科学、有效的防虫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为栽培、采收、分级等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标准等等,在上述理念与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下,大大提高了各地生产基地的农业生产力,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加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超大基地生产的蔬菜,品性好、质量安全、口感佳,并能持续供应,一投放市场就大受欢迎。

“种好菜”的超大又开始考虑“卖好菜”。超大充分利用自身产品品质好、规模化供应、冷链管理的优势,绕过层层中间商,将产品直接卖到大城市的批发市场和出口商手中。超大的销售人员借助各种渠道搜集市场信息,包括价格和供需情况,并向总部反馈相关信息,总部据此制订合理的种植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蔬菜,实现价格最大化。超大同样注重海外市场的销售,将30%的产品出口,远高于全国蔬菜的出口比例。

当超大模式初见雏形时,走在中国农业最前列的郭浩知道,超大超速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于是转身走进了国际资本市场。2000年12月15日,超大农业正式在香港上市。获得充足资本的超大如虎添翼。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的超大模式逐步得到巩固,超大开始了它的快速、稳步发展过程。

“超大模式”极大地改进了中国农业固有的商业模式,在企业获得利润增长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效地保护了环境,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全新模式——“超大模式”,为古老的中国农业注入了新的理念、新的战略战术、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超大模式”:全方位绿色生态产业链

超大的经营活动始终抓住“绿色”与“有机”两大主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推动“绿色生态产业链”,通过最佳的资源配置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充分整合,通过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运营模式,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规模扩张,树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img129

图1 福州超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示意图

(一)“超大模式”内涵

所谓绿色生态产业链,是指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促进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实现与自然和社会各相关群体的良性互动,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超大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具体可总结为以1-2-3-4-5为特征的超大模式:

以一个标准为全程质量控制基准,两个权威认证机构作为品质保障,三个保障系统作支持,四大分销网络体系作市场启动,五个统一作为生产管理的基本点,围绕着“绿色有机生态产业链”,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推动“超大”品牌绿色有机果蔬产品的发展。

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是指,在遵循经济效益的基准和符合生态环境与安全的前提下,超大创造性地制定了《超大绿色有机果蔬》企业标准。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企业标准。

两大权威机构认证是指,超大已有一定面积的基地分别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和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两大权威机构的有关产品认证。

三大保障系统支持是指,超大的有机生产资料开发保障系统,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持系统,远离污染、遍布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生产供应系统这三大系统。

四大分销网络体系是指社区连锁专卖网络、单位配送网络、批发市场网络、出口外销四位一体的营销体系。

五个统一栽培模式是指按照超大独创的绿色有机栽培模式,严格执行“五个统一”栽培的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综合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测,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

(二)产前:形成战略性全国基地布局,凸显绿色优势

1.基地的科学选择和综合布局

基地是产品的“第一车间”。在前期的基地选择上,超大精选具有不可替代气候与基因资源的地区建立广泛的绿色生产基地。超大的生产体系主要由自有基地和协作基地组成,核心主体是自有基地。超大先后在福建、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湖北、湖南、陕西等16个省(市、区)建立了40多个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相关配套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总面积达50多万亩。同时,初步完成以海峡西岸、长江流域、京津冀和东北四大区域为主的科学生产力战略性布局。

为了确保产品的周年化供应,超大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利用农产品产出的季节差和区位差,进行生产安排。在选建生产基地时,良性生态系统、高抗自然灾害是超大选择基地的最基本标准,每个基地在它所处区域都是农业耕作资源的“稀缺”典范。因此,超大的基地考察不仅勘查当地的土质、水源和污染问题,还会从战略上考虑基地布局的合理性,看其是否能为现有基地提供补充性的、反季节性的蔬果生产。目前,集团已形成了不同气候带、不同海拔、不同经纬度、贯穿南北的全国性基地布局。多元化的基地布局不仅支持了产品周年化稳定供应的要求,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超大绿色产业布局的考察目标中有两个主要因素:经纬度和海拔差。

(1)经纬度布局。以西兰花为例,每年的1月至4月,是超大福建、浙江等南方基地的西兰花大面积产出的时间;进入5月,超大江苏、湖北等长江流域基地的西兰花也开始了采收;5月下旬至6月,超大北京、天津、山东、吉林等北方基地的西兰花大量上市;7月至9月底,在各地的西兰花产出都结束时,正好超大河北基地的西兰花产出;从9月下旬开始,超大西兰花又顺着北京、天津、山东、吉林等北方基地,到江苏、湖北等长江流域基地,再到福建、浙江等南方基地,出现新一个轮回的产出高峰期。超大的经纬度利用,为产品获得最佳收获期和周年化供货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同时,也利用气候优势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使产品的有机、绿色具有天然条件。

(2)高中低海拔布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凭借着基地布局优势,超大解决了北京奥运会近90%的蔬菜供应问题。当时,正值8月,全国各地气温都普遍较高,夏季蔬菜的产出较为困难。因超大的海拔因素布局特征,使得超大在全国拥有一些海拔较高的夏菜种植区域。比如:海拔1500米左右的陕西马栏基地、海拔1100米左右的河北坝上基地、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的福建永泰基地等都是超大提供夏菜的有效保障。多样化海拔的基地布局有效地延长了产品供应时间,保障了供应稳定性。

超大基地选择的战略布局,能够让企业在基地版图中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利用经纬度差、海拔差等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保证产品的周年化供应,实现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即使在产品价格波动,出现此消彼涨的情况下,企业依旧能通过快速反应的物流、信息流平台进行综合调控,进行南北基地产品从有到无的互通,市场流通由低价向高价的调配,做到物尽其值。科学的布局原则,使超大基地布局尽可能在目前的条件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保证周年化提供丰富的绿色、有机产品。

除了海拔差、经纬度差等因子外,与消费市场的关系也是超大基地选择的重要因素。超大最先成立的一批基地,都与市场紧密联系,或是围绕经济发达的城市集群,或是与交通便利的港口毗邻。从最初的零星分布到如今的点面结合,超大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形成了遍布各种气候带、各种海拔高度的几十个基地,共50多万亩基地面积。每一个新基地的建立,从论证到投入生产,都严格遵循着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海峡西岸经济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的区域,都是超大基地建设发展的目标地。10年来,超大基地的发展一方面填补了地区空白;另一方面,在已经占领市场的地区进一步扩大规模,“双轮驱动”下的基地发展战略模式,给超大的生产和销售带来全新面貌。

2.基地的优势开发和综合整治

超大在全国各地发展基地,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均进行前期的综合整治。根据基地建设规划的需要,超大把那些“眉毛丘”、“斗笠丘”等多边形的田地整理平整为规格化耕地。经过整理的土地上,密布的沟渠、零碎的地块不见了,代之的是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旱涝保收、环境优美、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标准良田。牛、犁、耙、水车等靠人力、靠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历史。原本管理粗放的农田,成了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基地。基地及周边的农业基础设施也被日臻完善,形成了“农田园林化、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的现代农业良好格局,“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沟渠桥涵闸站配套齐全”,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出现了“林间见白鹭,田里闻蛙鸣”的自然生态景象。

img130

图3 福州超大集团的生产基地

(三)产中:建立综合生产管理体系,实现绿色生产

作为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的正式企业成员,超大现代农业的生产基地按照与国际有机食品要求接轨的企业标准种植。

1.标准化的大规模农业

通过长期的土地租约、土地整理与基础设施建设,超大将小块农田变成了大规模农田,将小农生产提升为规模化大生产,并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安排和质量控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加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超大,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是有严格的标准化要求的。如育苗,从育苗阶段开始,标准化就严格地执行。“高品质的蔬菜是标准化的菜,标准化的菜需要从标准化育苗开始。”这句话是超大技术员们通过实践达成的共识。在育苗的“硬件”方面,超大育苗所用的设备和材料都通过总部农资供应中心统一采购、统一发放。每个育苗温室大棚的长宽是一致的,大棚棚膜的厚度材质是一样的,蛭石、石炭是按照同一比例配置的,穴盘的规格也是全国统一的,育苗所要用到的设施和材料都在生产管理中心规定下进行标准化使用。在超大育苗大棚里看育苗员的操作,给人感觉就是精确到“苛刻”的程度:甜椒的种子埋入基质的深度精确到毫米,每亩育苗穴床播种的西兰花种子重量精确到克……这些数据都有参照指标。超大在多年的育苗实践摸索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标准化体系供参照,制定了“四大标准”——基质配方、人工成本、操作技术、菜苗质量。无论是老资格的技术员,还是新入职的育苗员,都必须遵守标准体系守则。哪天开始育种,浇多少量的水,保持多高大棚温度,都可以在生产手册中看得清清楚楚。

同样,在超大,任何一项操作流程都是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品种、肥料、防虫技术、耕种、质量监控措施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如农机操作,必须规范化操作,与普通农民的随意性耕作完全不同。拿“起垄”为例,机械化起垄要求开垄要直,百米弯曲度不超过10厘米,地头整齐,垄高一致;一个作业幅内垄顶高差不超过2厘米,垄宽一致,垄距误差小于1厘米。这些数字严格地规范着农机操作手的每一个动作。刚到基地的农民工,并不了解超大为什么要对简单的一个起垄工序要求得这么精确。可不久,他们发现,同样是种一亩地的结球生菜,老百姓大都只能种上四五千株,超大通过精确规划开垦却能种到7000株以上,不仅如此,种植出的产品长得更好,产量更高。渐渐地,超大的农民工也认识到了严格标准的必要性。

2.“五个统一”的绿色有机栽培模式

超大全面推行绿色有机栽培模式,坚持做到“五个统一”,即:(1)统一使用超大精心选育的果蔬良种;(2)统一使用通过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和欧共体BCS机构双重有机加工产品认证以及已获得ISO9001及ISO14000质量认证的超大生物有机系列肥料;(3)统一使用广谱、高效无残留的生物农药;(4)在生产中由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的技术专家按照绿色有机栽培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统一技术指导;(5)产品进入市场前由加工中心进行分级,质检中心进行统一检测。这一系列制度化、现代化的耕种管理,是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单家独户农民和小规模农业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因此,无污染的基地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产过程,是超大“绿色生态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使得超大现代农业的农产品在品质上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超大基地使用的品种,均为抗性强,且适应当地土壤情况和物候期的优良品种。在种植前,种子必须经过发芽实验,验证合格后才能下发基地播种、育苗,同时留存一些样品以备检验核查。严格的用种制度从源头保障了超大蔬菜品质、质量的统一和安全。

结合GPS技术,超大每年都会集中对基地所在地的水源、土壤进行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源的监测,实现对产品产地环境变化的动态跟踪。在GPS技术的支持下,监测数据可具体到每一个基地的每一个地块。基地在制订种植计划时,可随时查询到相关信息,更好地指导生产。同时,企业还严格监管基地生产投入的原材料。对每一批进入超大基地的有机肥,企业都必须进行污染源的检测;每一种生物农药在基地投入使用之前,都必须经过反复的田间试验,对农药成分及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可靠性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确保产品使用的安全性;每一批次产品的生产过程、用药用肥情况、用药间隔期等,基地都要记录在案,立卷归档,以便于实行质量和责任追溯。特别在农资管理方面,超大已经形成一个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保障供应网络,同时还构建起农资网络管理系统,由总部实时监控各个基地的用肥、用药情况,以及产品的库存情况。在超大的任何一个生产基地,每一批产品在进入加工车间前,都会附上一个相对应的“身份证”,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产品品种名称、种植的具体地块、种植人、采收日期、植保负责人、质检员等一系列溯源信息;产品加工完后,还将进一步做好产品的加工情况记录及流通记录。

超大的“两表一书”,即“生产情况汇总表”、“农事操作记录表”和“种植结果总结书”。“两表”将基地总体生产情况及每一个生产步骤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让总部能够根据记录数据及时调整生产布局,并以最快的速度统筹市场供应计划,同时它作为超大强化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也成为超大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书”则由相应的基地技术人员在每一季种植结束后,对生产种植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于规定的期限内上报总部。基地生产管理中心将会同专家组对所有的“种植结果总结书”进行分析、讨论,将共性部分——优秀经验或是失败教训整理成文,向全国所有基地通报。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还将成为超大产品种植核心资料——《种植指导书》的修改依据。

img131

图4 福州超大生产基地

img132

图5 福州超大育苗工厂

严格的质量管理使“超大”农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除生物有机肥获得双重有机认证外,白菜、甜椒、菜心、蒜苗、荷兰豆、花菜、上海青、水稻、脐橙和芦荟等30多种农产品,相继获得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从而获得了通往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并且在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等组织的各种抽检中,超大产品合格率达100%。这些生产管理体系的完善,有效保证了“绿色生态产业链”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

3.产品身份认证

福州超大为每一批次蔬菜附上的产品卡被亲切地称为超大蔬菜的“身份证”。从超大的每一个备案基地到超大产品进入每一个市场,都可以很醒目地看见这张“身份证”。通过这张产品卡,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包括“基地名称/加工厂名称”、“品种名称”、“种植批号”、“采收日期”、“基地备案号/注册登记号”等一系列完整的产品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卡背后的产品档案中,详细地记录着该产品的四套生产信息——“种植记录表”、“使用人工记录表”、“使用物资记录表”和“采收记录表”。四份记录一一记下了每个产品从生产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情况、施用的所有农资信息、接触过的所有人员信息以及接受的所有检测资料。借助这一产品卡,可完成产品的身份认证和质量追溯。

4.先进的制度条例

作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成员,超大十分注重产品质量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先后制订了120多项企业质量管理标准,涵盖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种植栽培、加工包装、物流运输、市场准入及产品召回等各个领域。

《超大蔬菜基地植物保护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植保制度》)是超大植保中心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多次整合修订而成的。这一制度的制订与实施,标志着超大的植保工作真正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绿色植保的道路。作为植保中心日常管理的总纲领,它对植保中心的指导理论、人员技术等方面有了统一的指导作用。《植保制度》不是一成不变,要根据每年的生产实际、一线人员的实践经验、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反馈,进行日臻完善的修订。修订的结果是让各个植保环节更适应生产技术的更新进步,对植保工作的每个细节起到指导作用。

《超大绿色无公害果蔬》企业标准是与国际接轨的高规格标准制度,也是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制订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企业标准。该标准涵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包含无公害类、绿色无公害类、亚有机类和有机类果蔬,明确提出了各个级别超大绿色有机果蔬的具体质量指标,充分考虑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A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AA级)在标准上的衔接性和一致性。其中,有机类果蔬的标准直接与国际有机食品标准接轨,其各项指标均达到IFOAM制订的《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的要求,这为超大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根本保证。

5.与农民建立稳定紧密关系

农民是超大发展中的重要要素。超大从农民手中租赁耕地,聘请农民在基地务工,而农民们成为超大员工需要掌握应用新技术,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进行精细化耕种。这些农民,是超大现代农业生产环节的主体,事关农产品的源头安全和生产过程控制。因此,超大不仅通过自身产业发展帮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更重视的是向在基地务工的农民们提供各种培训和实践机会,以提升农民的技能,让农民接受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和素质。

超大的企业发展和产业拓展创造了大批农村就业岗位,使许多农民不出乡、不离土、有事做、有钱赚,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安定。超大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帮助当地农民建立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经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增加了当地农村社会财富积累,使当地农村有能力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共设施,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当地农村。

针对中国农民总体产业化素质水平偏低的现实情况,超大聘请农业专家,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的各种培训。让农民们参与到超大农业产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应用所学技术知识进行实践,以掌握更多的社会谋生能力。在超大,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技能特点,进行农作物栽培种植,农产品的运输配送和农产品的营销工作。农民只要愿参与、能参与,超大都会尽可能地提供平台和机会。分布广泛的超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基地除了种植生产农产品外,在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为当地农户提供植保技术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基地及周边的农民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商人、种植大户。

(四)产后:构建“四位一体”营销体系,推动绿色消费

超大通过全程冷链保鲜和信息系统平台,逐步建立较完善的“社区连锁专卖网络、单位配送网络、批发市场网络、出口外销”四位一体的营销体系,强力渗透国内外市场。超大一方面通过全程冷链保鲜能直接对接和供应终端消费市场,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能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有效解决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有效供应最大利润市场,从而实现“绿色生态产业链”。

1.全程冷链保鲜

蔬菜是生鲜产品,运输一直是蔬菜销售的薄弱环节。超大在“砍”去层层中间商后,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缩短了物流时间。但如何把运输损耗降到最低呢?为此,超大成立了“全程冷链”物流车队,引入全球定位系统,第一时间整装发货,第一时间将新鲜的蔬菜送达客户,从而把薄弱环节变成了企业的优势竞争力。自地头采摘环节开始,超大的农产品就开始了全程冷链保鲜。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气温特点,超大农产品基本在晴天早上露水干后至中午前采摘。加工是保证生鲜果蔬新鲜度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超大拥有涵盖农产品分拣、清洗、迅速制冷、加工和包装技术的专用农产品加工冷藏库。采摘下的农产品进入加工厂后,根据品种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后进入专业冷库冷藏。同时,超大拥有全部为进口、配备48英尺冷藏柜和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现代化运输车队及合作配送车队,能对果蔬进行高速度、大跨度的全程“冷链”供应、调配,最大限度减少果蔬产品储运时间,保持其良好的新鲜度。

规模化供应和冷链管理还使超大有能力绕过层层中间商,将产品直接卖到大城市的批发市场和出口商手中,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分销效率,实现较高的销售价格。

2.信息系统平台

超大构建起辐射国内外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通过各种要素的合理流转与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基本实现“基地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形成良性互动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

农业生产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地域性强等特点,不同地方的蔬果价格往往因供求不平衡而出现很大差异。超大通过与中国移动合作,“量身定做”了适合企业管理需要的移动信息化平台。在福州总部建有信息处理中心,通过互联网和超大派驻各地的机构,随时掌握国内主要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价格变化、销售信息。这个信息平台贯穿于企业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中的各个流程,将产供销环节中所需的各种市场信息、参考资料,及时、准确、快捷地传达到每一个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手机上,不受时空限制。得到这些信息后,超大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制定生产和销售策略,从而对产供销环节进行积极引导。先进的信息技术,突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今,无论在全国的哪一个城市,超大交易员都能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个基地、每一个市场的动态。

在此基础上,配合集团完善的物流系统,把超大40多个生产基地所生产的各种蔬果进行合理的调配。例如台风季节,广州等华南城市菜价飙升,集团可从非台风基地调集各种产品,通过这种产品跨区域调配以确保企业盈利和产品销售。

超大基地拥有日趋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从2001年起,超大已经开始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基地发展到哪里,电视、电话、电脑就装到哪里。从最初单一的电话、传真,到现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超大电子商务平台、远程专家诊断系统、产品价格信息联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以移动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移动办公系统,再到即将全面推广运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超大产业全方位渗透。通过信息将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超大可将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职工手中,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及管理经营决策水平。

3.消费者沟通

要让消费者了解超大的产品品质,首先要让承接超大产品的客户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超大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这是超大保护并拓展国际市场的理念,更是加强营销服务的原动力。客户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远程实时观察等对接手段非常清楚地知道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全程。近年来,在原有对接基础上,超大更加注重邀请客户参与到优化生产流程中来,此举意在完善质控管理体系的同时,让客户对超大产品有更深的认识。

针对每个订单,超大积极与客户进行联系沟通,邀请客户全程参与。比如与超大合作多年的日本客户,在客户定期开办的讲座上,日本农产品市场质量标准、日本消费者饮食习惯、超大产品在日本终端市场的运用、产品在日销售走势等重要信息被反馈到超大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这种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形式中,超大人更直观有效地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并能够与客户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优化生产流程的依据。

除主动与客户进行交流外,超大还通过“文书系统、可视系统、反馈系统”实现生产过程与市场需求的全面对接。生产环节的各项信息记录、每项流程的自我评估、责任到人的验收单据……透明化的文书管理被阶段性整理成档并向客户全面开放;根据客户建议形成的各项生产措施以规范化的文字和图片形式醒目地标识出来,让生产一线人员能够时时牢记,处处用心;针对客户的每一项疑问,都能第一时间以书面方式答复,直到客户了解、满意。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了解和互动,消费者和客户开始接受并认同超大的绿色产业链,从而超大开始逐步拥有自己的忠实消费群。

(五)“绿色生态产业链”的技术支撑

拥有一个强大且不断稳健发展的自主创新平台、培育自主核心生产力,是保持超大运营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自主创新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总称。通过对集团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超大已经在管理、科研等领域拥有战略研究所、科技研究所、专家智囊团等一批自主创新平台。

目前,超大拥有在绿色有机农业技术方面占领先地位的研究机构——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超大围绕“协同集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发展目标,努力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形成了以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为载体、集聚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校资源的开放式研究体系。超大集团成立了专家智囊团,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福建农林大学校长郑金贵教授在内的许多权威专家。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还注重年轻后备力量的培养。目前超大成立了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超大鼓励创新,努力为人才创造才有所用的机制和环境。集团根据业务发展要求,建立了以“项目”为主体的研发模式和管理机制,以“项目”应用评定效益,以效益大小评定奖金。在充分发挥自有人才作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搭建研发平台。

超大近年与国内外各大农业高校、机构间的合作深入展开: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构建起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模式,实现科研与市场需求完全对接,将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向企业。如与中国农大合作建立的“超大作物科学研究中心”开展高效作物生产技术研究,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菜心三系育种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超大还先后主持和参与了4项国家“863计划”的课题,10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和国家星火科技项目,申报专利技术10多项,出版4部专著,这些科研成果大部分已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创造了很好的科技效益,为超大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成效与未来

近年来,“超大”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超大”牌西兰花、甜玉米等一批产品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及“福建名牌产品”;200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超大“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称号;2008年,超大成功入选奥运餐饮供应企业,并100%完成了奥运核心区域51大类100多个品种的蔬菜供应任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受表彰的奥运食品供应企业;2012年,超大第九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169畅36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农业行业最具增值潜力的企业品牌。同时,超大还成功跻身“亚洲品牌500强”、“亚洲优秀中小企业200强”,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农业行业颇具成长性和持续增长能力的代表企业。

下一阶段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夯实绿色生态产业链,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实”转变,努力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稳步进入国际品牌农业企业行列。

(一)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整合、提升现有人才、技术等核心资源,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产品质量管理,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使生产要素向公司优势产业集中,做强优势产业,做到集约化经营、绿色化生产、优质化发展,实现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保持稳健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利用现有资金优势和当前政策环境机遇,加快国内新基地开发和拓展,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继续尝试并推广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群体与组织联手合作,建立多方共赢的新的联结运营机制,继续创新并丰富公司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同时,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发明,提高科技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强化品牌运营,实现利润最大化

推进企业品牌向产品品牌转化的进程,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力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以标准化促进生产,以品牌化开拓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四)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赢利点

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鲜农产品良性发展基础上,重点抓好下游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构建,形成上下游业务良性对接,互为推动,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国际化步伐

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海外经营战略,从单一产品出口到多种产品供应的转变,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拓展海外营销网络。

专家评议

超大模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抓住了消费趋势与消费心理获得了企业的成长与广阔的未来空间;不仅仅在于,将企业理念通过各种管理模式与管理技能得到了独特的产品线与整体产业链的有效成果;不仅仅在于,审时度势、利用科技力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超大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发现与满足市场需求来获得企业的发展与赢利目标,在于通过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脚印塑造了企业独有的品牌价值。超大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使命不单单赢利在产品销售、产品价格,更需要同时构建品牌自身的独特价值。而这独特价值的形成,自然得益于超大模式的市场洞察与实干精神。可以相信,只要能够进一步夯实“绿色生态产业链”,确保产品质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超大都将具有更强有力的竞争力。

(胡晓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