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分析关于企业的发展环境,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人们把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第二节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关于企业的发展环境,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人们把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也有人认为企业发展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还有人认为企业发展的环境除了硬环境和软环境外,还有企业生态环境。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研究员就认为企业发展环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硬环境,第二层是软环境,第三层是企业生态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包括区位优势、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等;软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投资政策、行政效率、市场秩序等。企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体等要素[2]。有些研究则干脆用生态环境一词来指涉企业发展环境。如浙江省工商局“百县万企”专题调查课题组就将浙江民营企业的生态环境操作化为浙江民企的商务成本、行业生长空间、政策优惠及政府服务四个纬度。该研究是基于从企业外迁现象来对浙江民营企业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认为浙江民营企业生态环境相对于上海和苏州来说,有四个方面的不足,突出表现在浙江民企的商务成本明显高于沪苏;浙江民企的行业生长空间明显比沪苏挤;浙江民企得到的政策优惠比沪苏少;部门职能转换和服务改进措施不如沪苏到位[3]

本书将企业发展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通常是由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构成。如收入水平影响销售能力,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技术的可能性、劳动者的技能以及顾客群。基础设施(像交通网络、水和能源的供给)为生产和运输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至于企业发展的微观生态环境,需要申明的是,本书所指企业微观环境不是指管理学中单个企业的微观环境,如企业、供应者、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公众等概念。这里的微观环境是指作为整体概念的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比宏观环境具体的微观环境,如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与态度)以及政府服务水平等。

一、浙江省民营企业宏观生态环境分析

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看,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比较优越。作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省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有活力的省份,同时,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稳步上升,社会及个人购买力也在进一步加大,资源供给与保障措施得力(见表3-2)。

表3-2 浙江省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状况

img22

数据来源:2000年、2004—2009年数据来自浙江省统计局:2010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来自浙江省统计局: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浙江省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生产总值逐年平稳上升,2000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仅为6141.03亿元,但是到了2004年,生产总值就增长到11648.7亿元,2009年,增长到22990亿元,2010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27227亿元,可以看到,增长幅度非常大。在工业发展规模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97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03.6亿元。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及个人购买力进一步加大,2000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54元,到了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8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5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6%。

在资源供给方面,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7112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251亿人公里。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2亿吨;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72.0亿元。2010年,全省水资源量为1403亿立方米;总供用水量为215.2亿立方米。

另外,一个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科研环境也制约该地区企业的发展。一般来说,教育文化发达,科研水平较高的地区,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也能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教育方面,2010年,浙江省拥有普通高校80所(含筹建1所)。全年研究生招生16575人,在学研究生47991人,毕业生11156人;普通本专科招生26.01万人,在校生88.49万人,毕业生23.37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83.8%。在科研方面,浙江省全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830亿元,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82%。2010年年末拥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47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13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46家,企业研究院35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48家,拥有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24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2010年末有128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4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5个。

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浙江省增加幅度也很大(见表3-3),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表3-3 浙江省基础设施投入情况

img23

注:2003年以前为城镇以上范围,2003年(含)以后为限额以上范围。

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局,《2010浙江省统计年鉴》。

二、浙江省民营企业微观生态环境的实证分析

关于民营企业微观环境的探讨,在管理学界、经济学界不乏论述。综合起来看,许多学者关注到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融资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制环境、企业文化环境等,且一致认为民营企业面临的微观环境不尽如人意,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如在市场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上遇到阻碍,如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等改革在政策上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市场准入门槛过高,还有许多行业不能进入,即使允许进入,其限制条件也过多,不仅手续过繁,而且效率不高,从而使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资格和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国有企业那样优惠的贷款条件和国家政府的倾斜政策,再加上现有资金市场的发展十分有限,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几乎全靠自己筹集。在社会服务环境方面,民营企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技术、人才服务体系等。在法制环境方面,我国虽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民营企业暂行条例》、《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涉及民营企业的法规,但至今没有一部真正包容民营企业各方面内容的民营企业法律法规,对民营企业的交易活动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全面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利。在企业文化方面,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很大比重,家族企业往往带有较深的家族伦理道德和以家族成员权威来影响其他成员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综观学者对民营企业微观环境的分析,不难发现两个特征:其一,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即使有实证研究,也仅仅是从某几个方面对一个较小区域(如市、县等)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其二,在理论研究方面,许多学者不仅将中国的民营企业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也将中国地方政府视为铁板一块的整体来探讨民营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事实上,不同的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服务能力及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理念等各不相同,同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供给能力、教育与文化等宏观环境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导致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所处的微观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分析特定区域的民营企业的微观生态环境,不能简单套用已有理论进行判断,而必须要针对特定区域的民营企业展开调查与研究,从而分析具体地区民营企业面临的微观生态环境。鉴于此,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并借鉴已有研究,将民营企业微观生态环境操作为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以及政府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研究。

(一)浙江省民营企业微观生态环境分析

1.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民营企业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和金华。其中,杭州的企业为61个,占总数的21.9%,宁波的企业为70个,占25.2%,温州的企业为34个,占12.2%,绍兴的企业为32个,占11.5%,金华的企业为26个,占9.4%,其他企业分别分布于台州、嘉兴、湖州、衢州和舟山。需要交代的是,浙江省有11个地级市,除了上面提及的10个地级市外,还应包括丽水市,但本次没有对丽水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主要的原因是丽水与衢州同属于浙江民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同时,笔者在丽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网,因此,本次调查样本不包括丽水的民营企业。

从经营年限看,本次所调查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年限都不短,对于我们深入调查民营企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危机管理问题及社会资本问题非常有益,因为从理论上讲,经营年限越长,对于企业经营的经验或是理念都更为成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多,社会资本积累较多,对危机管理的思考会越多。此次调查的样本中,77.2%的民营企业经营年限在5年以上,较大部分(42.4%)民营企业的经营年限处于5~10年,34.8%的建筑企业经营年限在10年以上,其中,更有16.5%的企业经营了15年以上(见图3-1)。

从从事的行业来看,本次所调查的样本中,从事工业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最多,共有108家,占总数的38.8%;其次,是从事其他三产业的民营企业,共有95家,占总数的34.2%;再次,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共有32家,占总数的11.5%(见表3-4)。

img24

图3-1 浙江民营企业经营年限

表3-4 浙江民营企业从事的行业

img25

对于企业规模的测量,本研究采用前一年的销售额和从业人数作为指标进行衡量。由于本次调查是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进行的,所以,本研究只调查了民营企业2009年的销售额。

在2009年销售额方面,年销售额在101万~500万元的民营企业居多,占了总样本的30.1%,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占总数的35.8%,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3个,占总数的11.8%。需要交代的是,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普遍反映,笔者也深刻体会到,在此项的填答上,大多数民营企业主持谦虚谨慎态度,普遍选择了比公司年销售额实际情况少一个档次的答案。例如,如果该企业年销售为1001万~5000万元,那么,民营企业主在填答的时候,会选择年销售额为501万~1000万元这个答案。有时,即使调查人员与企业主是熟人关系,提醒他调查资料是保密的,不需要谦虚谨慎,民营企业主也会坚持填写低一档次的年销售额,并回答说,谦虚一点总是好的。这也是容易理解的,中国人普遍不愿意向外人暴露自己的财富。在整个调查当中,我们选择的样本虽然不是随机抽取的,但是在规模的选择上,是进行过认真考虑和筛选过的,即各种规模的企业在我们的样本中基本上所占比例是差不多的。从调查数据上显示,年销售额在101万~500万元的民营企业占多数,实际上,其中的一些企业年销售额是高于101万~500万元的,以此类推,5001万~1亿元的民营企业实际上也不止20家,1亿元以上销售额的企业也不止47家。由于本次调查的有些内容牵涉到一些私密性的问题,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强关系,调查人员对自己所调查的企业比较熟悉,因此,笔者的以上判断也是基于事实根据的,有必要向读者进行交代,以便正确解读调查结果(见图3-2)。

img26

图3-2 浙江民营企业2009年销售额

对企业规模的测量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性,因为企业的规模不仅会影响企业危机发生的类型、企业危机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还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资本情况,基于此,本书对企业规模的测量非常重视,不仅要求调查人员写调查日志和心得,观察调查对象的反应以判断答案填答的信度,还设置了两个问题来测量企业规模,其一是直观的但比较敏感的年销售额问题,其二设置了从业人数这个不太敏感的问题,以期更好地判断本样本中民营企业的规模情况,从理论上讲,从业人数越多,表明该企业的规模越大,因为民营企业主最擅长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绝对不会无故多雇用一个人,但是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行业不同,机械化水平不同,所雇用的人数也会有变化,这个可以具体结合企业所从事的行业进行分析,这也是为什么本书在对样本基本情况的描述中,也设置了企业所属行业这一问题。

在从业人数方面,有72家民营企业雇用人数达到101~500人,占总数的25.8%,有61家企业雇用人数51~100人,占总数的21.9%,雇用人数在10人及以下的企业只有23家,占总数的8.2%,而雇用人数在500人的企业则有25家,占总数的9%(见图3-3),总体来看,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虽然不是通过随机抽样来选取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反映了浙江民营企业的面貌。

img27

图3-3 浙江民营企业从业人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企业的开放性程度及视野,对企业的危机管理理念、方式及社会资本规模等产生一定影响。从业务范围来看,只有少数民营企业(14.7%)的业务局限于企业所在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84.6%)的业务在浙江省及省外,其中有19.1%的民营企业的业务波及国际范围,这与浙江外贸大省的身份相匹配(见图3-4)。

img28

图3-4 浙江民营企业业务范围

最后,在表达对公司发展满意程度上,有11.8%的被访者表示对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感到非常满意,有76.3%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另外有10.4%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两个被访者表示非常不满意(见图3-5)。从交互分类表可以看到,两个表示对企业发展形势非常不满意的被访者都不是企业主或董事长,而是公司的高中层管理人员。从民营企业主/董事长或高中层管理人员对公司发展的满意程度来看,好像并没有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见表3-5)。在我们的访谈过程中,很少有被访者谈论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这样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影响并没有社会或媒体上说的那么严重。

img29

图3-5 被访者对公司发展的满意程度

表3-5 职务与满意程度的交互分类表

img30

2.浙江民营企业微观生态环境的基本统计分析

如上文所述,本书借鉴已有研究,将民营企业微观生态环境操作为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以及政府服务水平这几个维度进行考察。法制环境操作化为政策稳定透明程度,司法公正、公平程度,各级官员清廉程度,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程度,行政命令与国家法令的一致性程度,对外来投资承诺实现的程度等指标,通过让民营企业董事长/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者对以上指标进行评分(总分10分)的形式,来考察浙江民营企业面对的法制环境。分数越高,表示法制环境越好,分数越低,表示法制环境欠佳。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主要依据民营企业董事长/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者对以上维度所设的子指标的评价来衡量。政府服务水平通过民营企业董事长/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者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来测量。

通过调查发现,民营企业董事长/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者对外来投资承诺实现的程度评分最高,平均分为7.72分,虽然全距比较大,但是标准方差最小,可以断定,7.72分最能反映被访者对此指标的评价。其次为行政命令与国家法令的一致程度,平均分为7.66分,且标准方差也较小。平均分最低的一项是各级官员清廉程度,只有6.47分,是六项评分标准中平均分唯一一个低于7分的指标,但是此项的全距最大,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分,标准差也是最高的,为1.898,虽然难以说明6.47分的平均分对此项评分的代表性,但是在调查和访问过程中,也有许多民营企业主考虑到调查人员的在场,为此项给8~10分的人数也不在少数,从这点来看,各级官员清廉程度确实值得党和国家的关注,因为即使存在调查人员(且是熟人关系)在场,许多民营企业主仍然毫不犹豫地在此项上给了低分,而且唯一一个最低分0分也出现在此项中,由此可以断定,民营企业主或管理人员对于各级官员清廉状况感到不满。从调查结果来看,民营企业主对对外来投资承诺实现的程度、行政命令与国家法令一致程度、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程度这三项评分较高,都在7.5分以上,且标准差都在1.7以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民营企业主对这三种环境最认可(见表3-6)。

表3-6 法制环境各指标的评分情况

img3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微观环境总体来说较好,除了各级官员清廉程度的平均分低于7分外,其他五项指标的平均分都超过7.3分,但是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在六项指标中,没有一项指标的平均分超过8分,表明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法制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政府服务方面,有77%的被访者感到比较满意,11.9%的感到非常满意,但是仍有10.4%的被访者认为不太满意,另外需要交代的是,本项目提供了四个答案,其中最不满意一项没有人填答,有两个缺省值,虽经调查员提醒,被访者也坚持没有填答(见图3-6)。

对于最满意的政府部门,提得最多的是工商、财税部门,分别占33.8%和20.9%(除去缺失值之后的比率)。至于最不满意的部门,提得最多的是城管部门和财税部门,分别占33.1%和15.5%。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最不满意的政府部门调查一栏中,有43个缺失值,占样本总数的15.4%,缺省值远远高于最满意政府部门一栏的6.8%和比较满意政府部门一栏中的6.1%的缺失值(见表3-7),这表明被访者在填答问卷时有顾虑和压力,这也再次显现出本调查的难度。

img32

图3-6 政府服务满意程度

表3-7 政府部门服务评价

img33

在市场环境方面,有将近一半的被访者(46.4%)认为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公平竞争的,35.6%的被访者认为企业存在过度竞争现象,另有18%的被访者认为存在不公平、无序竞争现象(见图3-7)。

信用环境是企业面临的重要环境,学者们一致认同,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4]关于企业面临的信用环境问题,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如王棣华认为,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信守承诺、到时履约的行为。信用问题的表现之一是履约能力不足,表现之二是履约意愿缺失,他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融资信用不足、商业信用缺失、生产信用缺失及财务信用缺失[5]。谢科进则认为,现代企业信用是指企业能够履行与客户、社会约定的职责而取得的信任。企业信用不仅仅是信贷信用,它还包括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信用、服务道德信用、贸易合同信用、内部管理信用、信息信用、卫生环保信用等诸多方面[6]。李必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交换活动中的信用关系种类繁多,其中主要的信用关系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劳资信用和委托代理信用。其中,商业信用指商品(产品和商业服务)交换的信用,银行信用是指与银行的金融活动有关的信用,劳资信用是指雇佣者和被雇佣者按等价交换原则和有关法律法规(如劳动法)订立劳动合同或契约。委托代理信用是指工商企业将商品委托给代理商,由代理商推销[7]。叶帆认为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多数企业内信用管理不规范,信用等级低,失信事件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有拖欠、违约、假冒伪劣、虚假信息等。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包括融资信用缺失、商业信用缺失、生产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和个人信用缺失[8]。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其他依次是“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和“价格欺诈”[9]

img34

图3-7 市场环境评价

通过对相关文献中关于信用环境、信用关系、信用内涵等的理论研究的分析及对一些实证研究的借鉴,同时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降低问卷调查的复杂性的考虑(由于本研究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民营企业基本情况、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民营企业及企业主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等,导致问题项偏多,为了降低被调查者的畏难情绪,本研究尽量将调查内容进行压缩,能减少的尽量减少,能合并的问题尽量合并),本书将信用环境操作为应收款拖欠严重、企业间货款拖欠严重、违约现象严重、银行贷款难四个方面,并设置了“存在以上情况不严重”、“不存在以上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企业在信用环境方面,47.5%的民营企业主或管理层认为民营企业存在应收款拖欠严重的问题;25.9%的民营企业主或管理层认为企业存在银行贷款难的问题,24.1%的企业存在企业间货款拖欠严重的问题,14.4%的被访者认为民营企业存在违约现象严重的问题,另有10.4%的被访者认为所在企业不存在应收款拖欠严重、企业间货款拖欠严重、违约现象和银行贷款难的问题。总的来看,有88.8%的被访者认为民营企业存在应收款拖欠严重、企业间货款拖欠严重、违约现象严重、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其中有34.2%的人认为存在以上问题,但不严重(见表3-8)。

表3-8 信用环境

img35

从调查结果来看,应收款拖欠严重的现象与民营企业规模有一定的关系。从表3-8可以看到,2009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其企业主或管理层选“应收款拖欠严重”这一项和不选这一项的人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其中,年销售额在100万~1000万元的企业,其被访者选“应收款拖欠严重”答案的比不选的人更多,而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被访者选“应收款拖欠严重”答案的比不选的要少很多。因此,可以判断,应收款拖欠严重现象更多见于中小民营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企业与建筑业更容易出现应收款拖欠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建筑业,被访者选取“应收款拖欠严重”答案的比不选的人差不多多一半(见表3-9)。从银行贷款难的现象来看,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只不过,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更容易出现此问题。

表3-9 应收款拖欠与民营企业规模及行业的相互分类表

img36

从整体情况来看,企业应收款拖欠和企业间货款拖欠的问题是浙江民营企业出现的最大问题,其中,差不多有一半被访者(47.5%)认为存在应收款拖欠严重的问题,而24.1%的被访者认为存在企业间货款拖欠严重的问题,两者之和高达71.6%。而对于银行贷款的问题,则没有像文献中和认为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只有差不多1/4(25.9%)的民营企业主或管理层认为企业存在银行贷款难的问题。

(二)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浙江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浙江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种种障碍。

1.文献回顾

通过文献查阅可以看到,学者们认为浙江民营企业遇到的障碍主要有融资难、人力资源问题、管理体制和模式问题、创新问题、企业文化问题等。关于融资难问题,学者们基本上一致认为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融资难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10]。对于浙江的民营企业来说,也不例外,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骆斌从金融环境和担保体系两个方面阐述了浙江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11]。姚博明在分析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外部问题时,也表示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障碍[12]。另外,根据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税务0408班课题组通过走访和问卷等形式对浙江民营企业的调查资料表明,80%的中小企业认为缺乏融资渠道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90%以上中小企业的营运资金来源于其所有者、合伙发起人以及它们的家庭。他们进一步指出,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为:(1)融资渠道狭窄,主要来自于内部融资;(2)融资期限较短,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借贷和权益资本的供给严重不足;(3)融资的条件较苛刻,对企业的信用评估、抵押担保条件要求较高,中小企业较难满足贷款条件;(4)贷款的供给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13]

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学者一致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各种能力的总称。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民营企业较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要想获胜就必须构建核心能力,而人力资源则是企业构建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14]。对于浙江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曹前指出,随着外企的大量涌入使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危机——人才危机。浙江民营企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急需人才,但是却面临着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以及在得到人才之后又难以在较长时间内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的状况。这种状况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都很大,如招聘、选拔和培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损失、人才流失造成的组织混乱、大众媒体所做的负面报道等,另外还包括顾客对新员工可能缺乏信心、新员工由于不熟悉业务所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原有团队协作精神受到的影响等等[15]。王新伟、王振洪明确指出,人才资源的普遍匮乏、结构失衡已成为困扰浙江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因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挖掘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动力[16]。姚博明指出,虽然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17]。熊荣生提出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缺失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18][19]。朱永华也认为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匮乏。浙江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大都是土专家,长期仅依靠自我摸索和实践,同时由于高校资源有限,许多企业要依靠“星期天工程师”,况且很多专家薪酬较高,许多中小企业都不舍得花钱,以致人才缺乏[20]

对于浙江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模式问题,学者普遍将焦点聚集在浙江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上。邢伟认为,浙江家族企业在这几年突飞猛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但在管理过程中,家族企业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家企业在高速度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都遇到自身过程中“跳不出”的门槛,也“绕不过”的瓶颈。家族管理模式的劣势表现是:其一,产权封闭。由于这一劣势,使家族式企业不可能以股权为手段,达到融资、融人、融关系、融市场的目的。其二,家族式企业的决策机制一般都是一个人说了算。这种一个人说了算的机制,一方面来自家族式企业的产权制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内部没有一套自动的纠错机制,而家族企业从制度上就决定了它很难建立这种纠错机制。其三,排斥人才。家族企业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文化上对人才都会产生一种排斥力。金蔚扬、朱瑜指出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传统家族制管理阶段。很多企业都是由小摊小贩、夫妻店、前店后厂演变发展而来,“夫管外、妻管内”或夫妻双方的亲属掌控主要管理部门,传统小生产观念浓厚,这种家族制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21]。陈云娟认为在浙商企业中,不管公司大小,股权基本是家族控制。大多数企业还是坚持着传统或变革的家族制管理模式[22]。《浙江民营企业家研究》课题组在经过大量案例研究后,分析了浙江民营企业家族制的弊端。认为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有利于创业,不利于发展,其弊端主要暴露在企业规模扩张之后。当市场竞争的各种环境要求家族企业突破自身界限,需要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需要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时,或者甚至需要完全放弃家族控制时,家族企业往往不能顺应之,而依然在家族财务资本和家族人力资源的封闭圈子里运作,依然用传统家族制来管理企业,其决策容易失误、扼制管理创新、产权结构封闭、社会信用不足、发展目标模糊等弊端就暴露无遗了。

对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问题,熊荣生指出,浙江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浙江民营企业家们在转型时,大多是生产方式的优化或公司管理体制的改造,而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型还鲜有人敢真正涉足。刘瑞娜指出,浙江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低不一,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产品生产的民营企业已经很难找到自己的市场。在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相似产品的生产,造成企业之间市场空间的重叠,导致众多企业经营不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23]。杨光、张眺也指出了浙江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影响力度偏弱。二是民营企业创新环境不宽松,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协作能力低下;单一企业的创新成果推广、转化困难;民营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问题,影响了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很多民营企业担心创新产品或技术被模仿,对创新成功的回报缺乏信心而不愿主动创新。五是中介机构不适应民营企业的创新要求。主要表现在浙江省的科技中介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影响小、不规范等问题,且科技中介机构对技术评价与评估、知识产权评估的机制也不完善,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创新要求。六是科技保险业发展迟缓。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创新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虽然我国科技保险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浙江省民营企业投保的热情并不高,使科技保险分担创新风险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七是创新人才资源不足。浙江省民营企业所需的高级技能等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欠缺,留人难现象比较普遍,民营企业普遍感到严重缺乏创新人才。[24]

关于民营企业文化问题,于云荣认为民营企业文化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我国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在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问题,如漠视企业文化的重要、具有人治文化的特点、受制家族文化的羁绊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25][26]。在浙江民营企业文化问题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多数的浙江民营企业还没有成型的企业基本理念。张一青、蒋天颖对浙江省温州、杭州、绍兴、台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品牌意识等较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内涵没有被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并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强,企业决策缺乏远见,“杀鸡取卵”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大多停留在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阶段,缺乏核心竞争力[27]。陶宇、陈小燕在分析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时,也指出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多数企业处在以下几种状态:第一种是标准的“老板文化”,企业老板为企业制订出漂亮、美好的企业愿景,挂在墙上。但员工,甚至中层都不知道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对员工意味着什么。第二种是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目标、战略不明确,经常处于变化状态。第三种是企业由于领导人的更换,企业风格不断改变。第四种是企业的目标和战略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对其内容也说法不一,显示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此类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并不关心企业的这些基本问题,这样很难形成合力,制约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不统一、不科学,造成各方面互相抵触,整个文化是不协调的,这种文化不能起到理念的统一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它传达给员工的信息是混乱而矛盾的,会使员工感到无所适从,不知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28]

2.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障碍的基本统计分析

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本书的研究目的及浙江民营企业的实际状况,本研究拟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社会资本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来考察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本次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4.3%)的被访者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是人才缺乏,另外,超过1/3的被访者认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还有资金缺乏、管理落后和技术缺乏。与此同时,从调查中发现,仅有8.6%的被访者认为缺乏政府支持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见表3-10),本题器是多项选择题,故总百分比超过100%。

表3-10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障碍

img37

(1)人力资源障碍

人才缺乏、管理落后和技术缺乏这三个问题都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问题的具体表现。从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问题的最重要的表现是人才缺乏,而人才缺乏既包括管理人才的缺乏,亦包括技术人才的缺乏。管理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管理落后,企业素质不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可见,人才对于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本研究对浙江民营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的学历和年薪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浙江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的年收入并不具有太大的诱惑力,大约一半的中层管理人员(57.9%)和技术骨干(49.7%)年薪在8万以下。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也不太高,大约一半的民营企业,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拥有大专学历的比例在50%以下。另外,从调查结果来看,浙江民营企业比较重视技术骨干的作用,无论是从学历要求还是从工资收入来看,技术骨干都要强于中层管理人员(见表3-11)。

表3-11 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img38

另外,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障碍表现有以下几种:其一是民营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出于对其亲属和一些关系的信任,将这些人引入企业,并且担任管理职务,难以避免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这种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导致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管理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管理人员有技术职称的人少,专业结构不合理。

一位建筑业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该企业已有7年经营年限,管理人员10多位,2009年销售额为2亿元)告诉调查人员,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是通过亲戚、朋友及熟人介绍的,至少在温州是这样的,这里的家族制民营企业特别多。

一位管件行业民营企业主(该企业有9年经营年限,从业人数为60余人,2009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抱怨,他的企业在人才和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企业是典型的家族制企业,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基本上都是自家人,企业主说,虽然他知道重要的管理者都是自己人,会造成管理的落后,并且对企业的战略决策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他又担心“外人”管理他的企业,存在着较大的疑虑。温州有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存在着这样的弊端。

一位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民营企业主告诉调查者,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0%以下,管理者基本上就是有股份在内的亲戚朋友,管理者基本上都是自己人,管理者并不具备太好的管理素质,管理基本上是凭经验的。

其二是在市场上很难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或是技术人才。一位从事食品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主反映,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的素质不是很好,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企业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员。一位从事建筑业的民营企业主(该企业已有8年的经营年限,企业的固定人数为40人左右,还有一些临时工,该企业2009年销售额为800万元)告诉调查员,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管理人员缺乏,虽然企业并不是由自家人当管理者,企业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两种常用的方式是内部提拔和市场招聘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很难在市场上招聘到需要(合适)的管理人员,所以即使是在市场上招聘到的管理者的素质还是不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

其三是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如一位从事电线行业的民营企业主(该企业经营年限为3年多,从业人数有50人,2009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认为制约其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技术缺乏和人才缺乏。在人力资源方面,高中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经常有跳槽。这与许多民营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关,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大部分(57.0%)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民营企业节约成本,不注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以在人才的管理上,不经过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估,致使薪酬的发放随意性强,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容易导致人才流失。

为了进一步了解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本研究对民营企业是否设置有人力资源部门及企业招聘人才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一个企业是否设置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可以看出企业对人力资源问题的重视性程度,还可以反映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及战略规划工作等。而企业招聘人才的方式与渠道是否多元化也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及对待人才的态度等。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57.0%)浙江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至于不设置人力资源部门的理由,有位企业主的回答代表了众多企业主的想法。

一位从事钢铁穿孔行业的民营企业主(该企业已经经营了5年,从业人数为28人,2009年销售额约400万元)所说的那样,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但是虽然没有设立人力资源部,但是这个部门的职责基本上都是企业主自己或是一些中高层管理者做的,因为单独设立人力资源部,会耗费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负担。

虽然不设置人力资源部门与节约成本有关,也与企业规模有关,但是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企业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设置了人力资源部门(见表3-12),但是同时也可看到,有些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也设置了人力资源部门,而有些年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却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这也可以说明人力资源问题与企业的意识和经营理念有一定的关系。一位从事轻工机械行业的民营企业主(企业背景:小型民营企业,成立刚满一年,员工20多个,业务范围仅限温州,2009年销售额约400万元)告诉调查员,他之前办过企业,不过经营不善,利润不好,所以决定从事新的行业,于是有了现在这家企业。企业主表示,虽然该企业成立时间不久,员工人数也不多,但是他有信心,他对企业目前的发展比较满意。目前,他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管理素质不是很高。但是,企业主表示,他借鉴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公司刚设立了人力资源部门,努力通过市场招聘的形式,寻找合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使公司的发展得到保障。

表3-12 年销售额与人力资源部门设置情况

img39

关于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招聘方式,大部分民营企业采用的是内部提拔(59%)和市场招聘(52.5%)。另外,同行推荐和亲戚、朋友及熟人介绍的方式也比较常用,两者相加也占56.5%,而通过猎头公司进行招聘的比率最小,只占5.4%(见表3-13)。总体而言,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来源渠道已呈现多元化,主要有社会招聘(包括市场招聘会和猎头公司招聘)、通过社会资本方式招聘(包括同行推荐和亲戚、朋友及熟人介绍的方式)和基层提拔三种情况,且三种方式比例相当。从招聘方式上,看不出人才缺乏的原因是由招聘方式单一造成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用社会资本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双方彼此熟悉、信任,能更快投入到工作中,且不太容易跳槽等,但是从深度访谈中发现,浙江民营企业主运用社会资本招聘方式时,并不是按照选择满意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标准,而多是由于相信“自己人”,不信任“外人”,或是碍于亲戚朋友的面子,或是由于股权持有等原因来选择中高层管理人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利用社会资本进行招聘无法使企业招聘到合适的管理人员,反而会招聘到素质不高的管理人员。

表3-13 常用的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两种方式

(2)融资障碍

众所周知,资金是一个企业进行经营和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可以说,它是带动企业这个庞大的机体进行运作的“血液”,因此,资金供给是否充足,融资渠道是否通畅,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资金缺乏的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只有39.6%的被访者选择了此项,而选择人才缺乏的被访者占54.3%,选择技术缺乏和管理落后的被访者分别占30.6%和34.5%,如果把人才缺乏、技术缺乏和管理落后都看作人力资源障碍的话,可以看出,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的障碍,而是人的障碍。通过深度访谈也发现,大部分民营企业主都认为本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人才缺乏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虽然资金缺乏的问题对于浙江省民营企业来说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仍然是仅次于人力资源障碍之后的第二大障碍。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常用融资方式的调查发现,浙江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方式有企业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两种(见表3-14),这种结论印证了浙江省统计局关于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数据。

表3-14 浙江民营企业常用的两种融资方式

img41

关于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本研究并未设置题器进行调查,主要是考虑到融资结构需要被访者费劲脑筋去回忆与计算,更加加大被访者的负担,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本研究主要是根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的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关于限额以上非国有经济分行业投资和资金来源(2006—2010年)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最主要途径是自筹资金(占总资金来源的53.92%),其次是其他资金(占29.66%)[29],然后是银行贷款(占13.92%),而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比例仅占总资金来源的0.02%(见表3-15)。

表3-15 限额以上非国有经济分行业投资和资金来源(2006—2010年)

img42

数据来源: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依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企业内源融资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企业无论在一次创业的启动阶段还是在二次创业的扩张阶段,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业主的自有资金和留存收益;二是银行信贷逐渐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30]。由于金融环境的改善,政府花大力气打击逃废债,出台措施解决制约银行有效信贷投入的瓶颈问题,银行贷款大幅上升,银行贷款的作用日益明显;三是风险投资、股市或债券市场融资比重非常低。只有那些行业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管理团队强大、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技术相对成熟具有高附加值,且市场前景看好的高科技项目才会被风险投资公司看中。

通过对一部分浙江民营企业主的深度访谈,研究者还发现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除了具有上述三个特点外,还具有另外两个特点:一是民间借贷成为企业资金不足的有益补充。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大多靠自身的原始资本积累,并通过亲朋好友的借贷来维护生产和周转。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民间借贷仅作为资金不足的有益补充。二是其他融资形式多样化。一些经营较好的企业,为了节省财务费用,向客户预收产品销售款,占用客户的资金;有些企业利用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如拨款、贴息贷款等方式,使民营企业获得发展资金;有些企业则通过项目投资、租赁和典当等方式获取资金。

表3-16 北京、成都、顺德、温州地区民营企业融资结构    单位:%

img43

资料来源: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如果将浙江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与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分管民营企业的分支机构)的调查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相比(见表3-16),会发现反差较大:首先表现在,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比例大大减少,这有助于降低创业门槛;其次表现在银行贷款比例逐渐增大;再次表现在非金融机构融资比例大幅度增加;最后还表现在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一些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的有益补充。

通过访谈还发现,虽然多数浙江民营企业并不认为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但是仍然有大约1/3多的民营企业主反映(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匮乏、流动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这些资金不足的企业一致反映,像他们这样的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分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一是民营企业的非稳定状态与稳健的信贷操作的矛盾。金融机构重点关注维护金融债权,很难对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民营企业贸然注入新的信贷资金。二是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部分企业仍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粗放经营;有些民营企业主素质不高,依然注重于靠关系、避逃税、管理松散、没有章法,尤其是财务管理不健全,“三假”(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现象普遍严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很低;缺乏信用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用评级和贷款审批。三是现有的金融组织体系和信贷、利率制度与民营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全国性大银行,省以下分支行信贷经营的自主权非常有限,贷款手续多、时间长。即便是农村信用社也受到贷款投向和贷款集中度等风险控制制度的约束,因而束缚了其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四是外部环境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约束。民营企业主要采取担保抵押的方式,取得信贷资金的支持,而民营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可用来抵押的资产有限。另外少数业主的个人素质影响了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的信用。

【注释】

[1]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5年版数据。

[2]《改善投资环境要注重打造“企业生态环境”》,http://news.sohu.com/20040904/n221882174.shtml。

[3]浙江省工商局“百县万企”专题调查课题:《从企业外迁看浙江民营企业生态环境》,载《浙江经济》,2004年第16期,第21-22页。

[4]周炜,刘向东:《社会信用体系——分层结构及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定位》,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5]王棣华:《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研究》,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年第1期。

[6]谢科进:《现代企业信用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7]李必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信用资源和信用机制》,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8]叶帆:《论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及其原因和对策》,载《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第4期。

[9]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信用:现状、问题及对策——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10]相关文献可以参考:杨光,张眺:《民营企业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个案研究》,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4期。刘贤昌:《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0期。王争辉,王婧,陶金瑞:《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载《企业经济》2009年第3期。郜朗:《浅议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载《财税与会计》2003年第5期。唐彦:《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载《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王丹舟:《民营企业外源融资困境的分析——基于新政策环境下的思考》,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4期。

[11]骆斌:《浙江省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载《消费导刊》2009年第3期。

[12]姚博明:《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分析》,载《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5期。

[13]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税务0408班课题组《浙江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7期。

[14]宋笑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载《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5]曹前:《浙江民营企业人才危机分析研究》,载《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2期。

[16]王新伟、王振洪:《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方式研究》,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7]姚博明:《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分析》,载《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5期。

[18]熊荣生:《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政府职能的转变》,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9]王新伟、王振洪:《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方式研究》,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0]朱永华:《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浅析》,载《当代经济》2007年第6期(下)。

[21]邢伟:《对浙江家族企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中旬刊)。

[22]陈云娟:《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及转型研究——以浙江家族企业为例》,载《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2期。

[23]刘瑞娜:《浙江民营企业生产技术改造现状及能力评估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19页。

[24]杨光,张眺:《民营企业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个案研究》,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4期。

[25]于云荣:《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缺失及其规制》,载《中国商贸》2011年第1期。

[26]徐泽君,王国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构建》,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7]张一青,蒋天颖:《浙江民营企业文化的实证分析》,载《经济论坛》2004年第10期。

[28]陶宇、陈小燕:《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载《企业经济》2007年第4期。

[29]统计年鉴中并未交代其他资金代表什么,但通过本研究的深度访谈,其他资金主要来源于非金融机构融资。所谓非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但未获得金融机构证书,且不由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如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及地下钱庄等。

[30]虽然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表明,银行贷款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不算大(占13.92%),但是本次调查显示,有71.3%的被访者认为银行贷款是浙江民营企业最常用的两种融资方式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