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浙江民营企业危机特征分析
关于企业危机的类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危机的分类可以具有不同的维度,如从影响范围考虑,可以有国际的、国内的、地区性的或者不同组织内部的危机;从危机产生的来源看也涉及方方面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导致的危机;按照危机产生的诱因可将危机分为外生型危机、内生型危机、内外双生型危机;按照危机影响的时空范围,可以将危机划分为国际危机、国内危机、区域危机和组织危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危机可以具体划分为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从危机情境中主体的态度角度将危机划分为一致性和冲突性两类。本研究整合了以上关于企业危机分类的不同视角,并根据浙江民营企业实际情况,按照引发企业危机的原因,将企业危机划分为外部和内部危机。
一、外部危机
企业的外部危机是指那些非企业自身力量能够影响和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害而引发的危机。外部危机主要包括: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由政治、法律法规变化引发的危机;由经济环境和技术革新引发的危机等。
为了真实准确调查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外部危机情况,本研究就此问题设计了两道题器。一道题是询问被访企业是否遇到过外部危机问题,将外部危机操作化为受到过经济危机的影响;受到过政策变动的影响;受到过技术革新的影响;受到过自然灾害影响和没有遇到上述问题。此道题为多选题,如果企业遭遇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就表明该企业遭遇到外部危机,遇到以上情况种类越多,表示企业遇到的外部危机越严重。如果没有遇到外部危机,就可以选择“没有遇到上述问题”答案。另外一道题器是直接询问企业主或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您认为下列哪些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其中将“外部突发危机(由自然灾害、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的突然变化产生的危机)”答案作为多项选择题的选择项之一列出。
通过调查发现,30.2%的被访者在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时,选择了答案“外部突发危机(由自然灾害、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的突然变化产生的危机)”,而69.8%的被访者没有选择该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主及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并不认为企业外部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
通过调查还发现,当问及“贵公司遇到过下列哪些情况(可多选)”时,63.7%的被访者选择了“受到过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时间段是2009年和2010年有关,因为正值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时间段,许多企业经历过此次金融危机,因此选择此项的人数比较多。36.0%的被访者选择了“受到过政策变动的影响”,23.0%的被访者选择了“受到过技术革新的影响”,只有11.2%的被访者选择了“受到过自然灾害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题中,只有14.0%的被访者选择了“没有遇到过外部危机”(见表4-1),这表明86.0%的被访企业都遇到过外部危机问题。这个结果看似与上面直接询问被访者“外部危机是否是企业常见危机”得到的结果不相符,这可能说明了企业主或者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比较忽视企业外部危机的危害性,认为外部危机不是企业常见危机,而在实际中,企业则常常遭遇到外部危机问题。
表4-1 外部危机
二、内部危机
企业内部危机是指那些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直接相连的各种因素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处置不当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或危机。关于企业内部危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危机:由于现金流量不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不匹配等产生的财务危机;由于品牌销毁、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大幅下降等产生的品牌危机;由于战略管理失误、战略管理过程的波动、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而造成的战略危机;由于重要骨干突然辞职、重要培训项目失败、薪资系统出现重大漏洞、员工罢工等引起的人力资源危机;由于供应商危机、制造商危机、分销商危机、消费者危机等产生的供应链危机等。本研究通过综合考虑各位学者对于内部危机的分类及浙江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具体将企业内部危机分为财务危机、人力资源危机、诚信危机、营销危机、战略危机和公共关系危机等加以考察。
通过调查发现,70.9%的被访者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48.9%的被访者认为营销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39.2%的被访者认为人力资源危机是企业常见危机,另有37.8%的被访者认为诚信危机是企业常见危机,而认为战略危机和公共关系危机是企业常见危机的被访者只有54人(占19.4%)和41人(占14.7%),由于战略危机和公共关系危机并非浙江民营企业遭遇的主要危机(见表4-2),因此,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不再就战略危机和公共关系危机进行具体论述。
表4-2 企业常见的内部危机
(一)财务危机
经过调查可见,绝大多数企业主、高中层管理人员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最常见的危机。对于企业财务危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社会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来阐释企业财务危机的内涵。如Beaver[1]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2]。Carmichael(1972)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流动资金不足四种形式[3]。Ross等(2000)则认为可以从企业失败、法定破产、技术破产和会计破产四个方面来定义企业的财务危机[4]。国内学者对企业财务危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危机预警方面,而财务危机预警的主要理论包括周期波动理论、企业预警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二是研究方法的探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财务预警方法和模型,一般可把它们分为定性预警分析和定量预警模式两类。
本研究整合了多位研究者关于企业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根据浙江民营企业实际情况,将民营企业财务危机操作化为流动资金不足,现金匮乏;应收账款增加;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重;不能按期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负债超过资产、丧失偿还能力等维度。并假定只要企业遭遇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就表明该企业遭遇到财务危机,遇到以上情况种类越多,表示企业的财务危机越严重。
如果依照以上标准,在对浙江民营危机调查中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80.6%)都遇到过财务危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59.7%的企业遭遇过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42.4%的企业遭遇到应收账款增加,另有19.4%和16.5%的企业遭遇过不能按期支付到期的债务和过分依赖外部资金的问题。甚至有2.5%的企业负债超过资产、丧失偿还能力(表4-3)。
表4-3 财务危机
(二)营销危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民营企业如果不能吸引足够数量的顾客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该企业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在调查中也发现,高达48.9%的企业管理者认为营销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通常认为,营销危机是指由于营销理念、策略与企业战略及客观市场环境不协调而导致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甚至全部丧失,或者由于营销活动不善,导致企业利润不足以弥补成本而造成的危机。
关于营销危机的表现,学者们各自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有学者认为,营销危机主要包括营销战略危机、营销管理危机、营销手段危机、产品危机、品牌危机和营销人才危机。[5]有学者则根据营销组合包含的变量,将营销危机分为产品危机、价格危机、分销危机和促销危机。[6]
本研究通过整合以上意见,并根据浙江民营企业实际情况,将民营企业营销危机操作化为目标市场不明确、产品危机、分销危机、价格危机和促销危机等维度。并假定只要企业遭遇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就表明该企业遭遇到营销危机,遇到以上情况种类越多,表示企业遭遇到的营销危机越严重。其中,目标市场不明确是指企业不明确自己应进入的市场。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任何企业都应该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因为就企业来说,并非所有的市场机会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或者说并不是每一个子市场都是企业所愿意进入和能够进入的。同时,一个企业总是无法提供市场内所有买主所需要的产品与劳务。由于资源有限,企业的营销活动必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因此,现代企业在营销决策之前,必须确定具体的服务对象,即选定目标市场。产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产品设计开发不利,新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新产品进入市场时机不对,产品供过于求,产品线结构不合理,包装设计失误,质量问题频出,原材料供应紧缺或中断,产品产生意外的副作用,附加服务欠缺或质量差,产品遭退货或投诉,产品被假冒等。分销危机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选址错误,销售渠道设计不符合产品特性,渠道过短或过长,不能随企业的发展或产品的更新及时调整渠道,企业与中间商、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的渠道冲突等。价格危机主要表现在定价过于强调成本导向,价格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定价与营销组合的其他要素相脱离,依靠庞大的推销队伍进行产品促销,渠道价格混乱,盲目发动和跟进价格战等。促销危机是指促销方案设计失当,促销与其他营销要素不相配合,广告传播过分夸张和失实,促销手段单一、落后、缺乏创新,促销品的质量问题,促销费用过高,以及促销人员素质低下等。
通过对浙江民营危机调查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68.3%)遇到过营销危机,在发生过营销危机的企业中,有35.6%的企业遭遇过促销危机,26.3%的企业遭遇过分销危机,另有21.2%和20.5%的企业遭遇过价格危机和目标市场不明确的问题,遭遇过产品危机的企业只有17.6%(见表4-4)。
表4-4 营销危机
(三)人力资源危机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中的所有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工作质量、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企业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员工。人力资源危机是现代企业经常面临并且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危机之一,根据2003年8月零点调查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企业经常面临的前三种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其中人力资源危机不仅是企业最经常面临的危机,也是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危机之一。有33.17%的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7]本次调查也显示,有39.2%的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
关于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高红垒等认为,人力资源危机主要包括员工忠诚度危机、人才流失危机、员工与组织文化的不相适应、员工安全危机、员工胜任能力弱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合理等[8]。田明成和邰学爱认为,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是人才流失危机、激励危机、人力资本贬值引发的人力资源危机和人力资源内耗危机[9]。其中企业人力资源内耗主要体现在严格制度下的消极怠工和人际关系紧张。孙海鹏认为人力资源危机主要包括品德与忠诚度危机、组织结构危机、制度危机、人才危机、员工丧失工作能力危机和法律危机[10]。王发清认为人力资源危机可以潜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主要骨干突然辞职、薪资系统的明显漏洞、关键员工的流失,甚至员工罢工这种人事危机中比较极端和严重的现象。他还认为,当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他进一步强调,中国的企业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更不是市场,而是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11]。笔者赞同此种观点,即员工流失和管理人员流失是人才流失危机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根据零点调查公司于2003年8月针对京沪两市478家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的随机抽样电话调查显示:30.5%的国有企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员工离职率高所造成的危机;而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中高层管理人才意外离职所导致的危机的国有企业比例高达42%;有同样遭遇的外企和民营企业的比例分别只有25.3%和32.9%[12]。
本研究通过整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目的及浙江民营企业实际情况,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危机操作化为经常有员工跳槽;招聘不到需要的技术人员;招聘不到需要的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经常变动和企业内部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并假定只要企业遭遇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就表明该企业遭遇到人力资源危机,遇到以上情况种类越多,表示企业遭遇到的人力资源危机越严重。通过对浙江民营危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83.1%)遇到过人力资源危机,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人力资源危机的企业中,有45.0%的企业招聘不到所需的技术人才,37.1%的企业内部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32.4%的企业招聘不到所需的管理人员,29.9%的企业遭遇员工经常性跳槽,只有12.2%的企业遭遇中、高层管理人员变动。从调查结果来看,技术人员的缺乏是民营企业遇到的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危机,此种观点在第三章具体论述过,此处不再赘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项题器中,83.1%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遇到过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危机,只有16.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没有遇到过笔者列举的人力资源危机指标。这与前面所调查的“39.2%的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结果差异很大,这也许说明了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对人力资源危机引起足够的重视(见表4-5)。
表4-5 人力资源危机
(四)诚信危机
诚,就是诚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诚的本意是真,真诚、坦诚、诚意、诚挚,引申为一个正常人或团体的言行举止,说话办事不坑蒙拐骗,不掺假,不玩赚头。信,就是“言必行”,讲了就要做,遵守诺言。信的本意是信用,相信、守信用、守信约,引申为不轻易改变自定或与他定的目标、信约、言行等[13]。
简而言之,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获得他人的信任。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诚信更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企业之间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的基础,随着银行信用关系、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的日益广泛,诚信已经成为了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出现了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的出现给我国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根据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评估部和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联合对全国近10万家企业进行的“企业信用信息跟踪调查”发现: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具体地说,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损失以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这一调查结果不仅说明了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说明了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到了异乎寻常的严重程度[14]。
关于企业诚信危机的表现形式,有众多学者对其做了具体的描述。如王辉等认为企业诚信危机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二是违约现象严重;三是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四是权钱交易肆无忌惮[15]。高金城认为,现阶段,我国企业诚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产经营企业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企业会计人员作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的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企业随意拖欠银行贷款;虚开增值税发票、隐瞒利润、多列开支、虚增费用、偷逃国家税款;发布虚假广告和不实产品信息;治理“三废”和保护环境重视不够;侵权、盗版行为猖獗等等。矫宇认为,诚信危机的表现主要包括逃废债务、合同欺诈、制假造假等,如一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些企业玩弄假破产真逃债;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客户货款或银行贷款;个别上市公司制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串通庄家做市,欺骗中小股东等[16]。
对于企业诚信危机的测量,除了可以参考上述学者对于企业诚信危机表现的描述外,吕青、贺俊刚关于企业诚信伦理评估指标的设置为本研究进行企业诚信危机操作化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借鉴。吕青、贺俊认为企业诚信伦理评估不但包括对供、产、销——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业务流程的评估,也包括服务过程等非主要业务流程的评估。具体来说,企业诚信指标包括企业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服务过程及其他指标。其中,供应过程包括严格执行原材料标准和不存在恶意拖欠供应商货款;生产过程包括严格执行生产质量标准和严格遵守国家环保规定;销售过程包括兑现对顾客的销售承诺和不存在虚假不实的广告;服务过程包括树立以顾客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有完善的服务信息反馈机制;其他指标包括及时足额偿还银行贷款和积极缴纳利润与税金[17]。
基于借鉴以上学者的观点,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可行性及浙江民营企业实际情况,将民营企业诚信危机操作化为客户抱怨或投诉增多;违约、毁约现象增多;债权、债务纠纷增多;退货、理赔次数增多;出现拖欠银行贷款或客户货款现象等。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调查有意漏掉了一些指标,如是否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是否逃税、是否做假账、是否做假广告等敏感问题,因为本研究涉及一些私密问题,是采用熟人或者强关系策略进行调查的,如果设置以上答案,不仅不会得到真实的答案,还会引起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尴尬,使调查无法顺利进行。
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调查显示,差不多一半的企业(46.0%)遇到过诚信危机,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诚信危机的企业中,有18.3%的企业遭遇债权、债务纠纷问题,16.2%的企业遭遇客户抱怨或投诉增多现象,14.7%的企业遭遇退货、理赔次数增多现象,而遭遇违约、毁约现象增多和出现拖欠银行贷款或客户货款的企业均占9.4%(见表4-6)。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此项题器中,46.0%的被访者承认自己所在企业遇到过类型不同的诚信危机,这与前面所调查的“37.8%的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诚信危机是企业常见的危机”结果差异不是太大,这说明了民营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企业诚信危机的问题。在深度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主认为诚信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基础,它是预防、处理和恢复企业危机的重要要素,这一问题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详细论述。
表4-6 诚信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