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记心声|湄潭县茶叶专业村荣获国家级十大优质稻米金奖!

书记心声|湄潭县茶叶专业村荣获国家级十大优质稻米金奖!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湄潭因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特色资源而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和休闲度假的乐园。这就是湄潭“黔北民居”新村,茶乡湄潭新农村的缩影。随着湄潭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都希望建造新房新屋,改善居住环境。

书记心声——今日湄潭,更具独特魅力

近年来,湄潭根据“缺乏传统工业支撑、缺乏就近大城市依托和缺乏地下矿产资源优势”的县情,立足自身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传统农业大县的转型发展之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四大战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特别是走出了一条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村庄整治为重点、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湄潭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并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1.基础牢了,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前途

坐车驰骋于农村公路上,尽情领略乡村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您可知道,几年前,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湄潭落后的交通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湄潭云贵山上张老汉感叹道:“以前的云贵山,是个典型的省级贫困村,山上没有公路,村民进出都靠肩挑背磨,不但茶叶卖不到好价钱,其他农产品也卖不到好价钱,农民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现在好了,政府把公路修到了山上,山上的老百姓享福了,不但不用肩挑背磨,茶叶的价格上去了,而且茶商直接把车开到了茶园边上,茶农采下来就在茶园边上卖了……”要想富,先修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并“围绕产业修公路,修好公路兴产业”,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的交通瓶颈问题才得以改善,农村呈现出“公路通、经济活、百姓乐”的良好局面。同时,配套实施水利、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路通了,村民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变化,村民更注重教育了。“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我们作出了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大办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夯实全民素质基础。如今许多村都有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大学的升学率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们始终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组织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领头羊”。

2.产业旺了,一样的耕耘不一样的收获

走进湄潭乡村,山野茶园苍翠,水稻葱郁,烟叶旺盛,充满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湄潭县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结合县情提出了“突破茶叶产业,稳定烤烟产业,巩固畜牧产业,做大做强茅贡米业,发展果蔬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如今在湄潭县,茶叶专业村、优质米专业村、生猪专业村、烤烟专业村、果蔬专业村、辣椒专业村等许许多多的专业村打造出湄潭特有的物产品牌,“茅贡牌”优质大米连续5届荣获国家级十大优质稻米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3万亩,是贵州茶产业第一大县,“湄潭翠芽”优质绿茶先后48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并位居贵州省十大名茶之首;“茅贡牌”优质大米、“湄潭翠芽”分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遵义红”茶广受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优质烤烟是“中华烟”的主要原料,湄潭是上海烟草集团重要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全县“烟、茶、米、畜、油、果蔬”等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湄潭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富民为目标,以产业化建设为重点,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县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并于2004年率先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目前,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8.76平方公里,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入园企业达46家,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亿元,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由16家增至4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9家、市级5家、全国百强茶叶企业3家。产业的发展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产业的兴旺让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摩托车、小轿车、电冰箱、电脑等已逐步在寻常百姓家普及。

3.山头绿了,一样的水土不一样的风景

“天蓝、水清、山绿”,无论是久居湄潭,还是初来乍到,都会为“小江南”优良的生态环境所折服。近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在对湄潭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不断的探索中认识到,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坚定了走生态立县之路的决心,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利用国家的政策,实施退耕还茶,并认真组织实施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城乡环境污染防治与建设、区域生态建设与保护等建设工程,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速度。湄潭县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08%,取得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可喜局面,特别是林茶相间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中国名茶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多块金字招牌,为乡村旅游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展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如今,湄潭因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特色资源而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和休闲度假的乐园。

4.村子美了,一样的主人不一样的风采

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风格独特、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一幢幢、一排排矗立在茶丛深处、田畴大坝、果园旁边,宛如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这就是湄潭“黔北民居”新村,茶乡湄潭新农村的缩影。随着湄潭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都希望建造新房新屋,改善居住环境。为满足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村庄整治为重点,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自2006年年底以来,通过5年多时间努力,全县规划建设“四在农家”创建点195个,成规模、上档次的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111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新(改)建黔北民居20000余户。基本实现了县有示范带、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有8.5万余农户、35万多农村人口受益,示范效果明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开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黔北民居在农村已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湄潭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好“千乡万村书库”、“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培养了一批农村文艺人才和文化宣传骨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教育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我们也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永兴、兴隆、马山、石莲等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许多农户开起了“农家乐”,经营起了第三产业。同时,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我们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黔北新民居,又有了文化家园。农闲的时候打打篮球、乒乓球,看看书,日子是越过越舒心!我们的生活跟城里没啥两样,真像做梦一样。”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村民唐诗友激动地说。

湄潭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考察者。2009年,湄潭县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参观的唯一现场。《十谢共产党》在湄潭发端并传唱开来,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几大主流媒体均进行过宣传报道。2011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领导同志莅临湄潭考察,对湄潭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湄潭县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中最过硬的……所有这些,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回顾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感触良多:

建设新农村,党的惠农政策是保障。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正是有了好政策好机遇,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正是有了好政策好机遇,农村经济社会才会得到快速发展;正是有了好政策好机遇,人民群众才真正分享到了社会发展成果。

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才有了物质保障,农民才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必先行。没有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要发展生产就没有基础,再好的农业资源也难以发挥优势,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可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此,全县上下达成共识——“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必先行”。

建设新农村,惠及民生是根本。正是由于“富学乐美”上应新农村建设要求,下顺人民群众意愿,广大农民群众“腰包鼓了、环境亮了、观念也变了”。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要赢得群众支持、吸引群众参与就必须让群众受益,这是新农村建设最质朴、最简单的道理。

建设新农村,解放思想是关键。作为内陆地区的农业县,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只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才能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同样如此。

建设新农村,资金整合是手段。在新农村建设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书记挂帅、县长操刀、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统一项目申报、资金使用和管理,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更好更快推进。

建设新农村,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就湄潭而言,通过实施黔北民居新村建设,水泥路连到户、自来水通到户、农网改造到户、电视通讯到户、庭院硬化到户;文体设施建到点、计卫室建到点、农村客运通到点,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农村和城市的生活面貌如此相像:打开家中的水龙头,哗哗的自来水。如今,农民和城市的居民一样,也能吃上自来水了;原来电视只收两三个台,而且图像模糊不清,现在和城里一样,也能看上80多套图像清晰、声音清楚的数字电视节目……

今天的农村,尽展城市的风采;今天的农村,更具独特的魅力,有许多人都想“到湄潭当农民去”。这一切,是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作为一个面积只有186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的小县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条件和基础。“十二五”时期,湄潭新农村建设工作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发展加速期、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上,让“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四大战略并驾齐驱,更加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把湄潭新农村建设得更新、更美,并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中共湄潭县委书记 滕昭义

2012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