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江村的变通——化零为整法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清江人努力着把这个社会缩影变通,治理出一个清江新农村。
1.以“黔北民居”为切入点
2006年,湄潭县大力开展村容整治,设计出“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灰墙”的黔北民居风格住房。
该住房外观上不仅能与自然和谐融合,也通过对层高、建筑材料的要求达到了高效防漏防晒功能。按规定,得到政府补贴的黔北民居的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20平方米,如困难户可多家共建。
清江村干部在县政府黔北民居建设直补到户的大好优惠政策下,鼓励村民规范建筑,集中居住,通过集中房屋的建设,置换出宅基地1000多亩,为下一步深入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黔北民居
2.引进产业,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种植
清江村的土地零碎化程度很高,往往一户4亩田会分在5个不同的地方,且规模不定,或是长长的一条,或是短短的一块。大量成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撂荒现象严重,就算私下将土地轮流给乡邻打理,也往往“草长而莺飞”。对于世世代代赖以土地生存的清江人来说,土地的荒废就是生命的浪费,留守的清江人要照顾好这块土地。
村干部根据清江村的种植环境,决定大力发展茶和猕猴桃。他们引进一家大型茶生产企业和猕猴桃种植专业大户,以村的名义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
首先,通过召开村民会、村民组长入户沟通等形式,在征得广大群众认同的前提下,以村委会名义与企业、大户签订种植承包协议。协议规定清江村将集中成片土地在规定期限内(通常是20年)租给企业,企业负责种子的购买和统一的种植、管理与销售,土地的管理权归属企业。同时,企业以现金的方式将租金支付给村委会,租金以逐年递增的方式交付。企业在土地用工期间,要优先考虑雇佣出租地农户,并按照当时的市场价直接支付每日的雇佣费用。
接着,村委会和每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按企业和村委会签订的种植承包协议条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保障每户农户的基本租金收入的同时还能获得雇佣费用,大多数的农户都愿意选择这种规避市场与自然风险的做法。但是也有不愿意流转的村民,村委会就会动员其他愿意流转的村户置换同质的土地,置换协议同样也由村委出面签署。
签署的过程很繁琐,更难的是要打破清江人传统的种植习惯,对土地的依赖习惯。村支书说,不管多难都要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引入新的经济活力。
3.效益凸显
以村委作为中间人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虽然早期碰到很多的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益逐渐凸显,清江的变化就在眼前。
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大量荒废的土地长出了绿芽,零碎分散的土地规模化种植。清江村村民的收益也凸显出来,稳定基础生存保障的清江人从土地种植中脱离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从事公路沿途的商贸经济,增加了非农收入;山里面的清江人,从以前单纯的种植粮食和苞谷开始学会科学种植茶叶和经济作物,从封闭的群山里交流到外面企业的介入,接受了更多的信息,了解了更多的世面,同时由于规模种植节约了很多的劳力,山里的人逐渐将小孩送出山送进了学校。村支书自豪地告诉我们,从引进产业化种植开始,山里已经有10多个小孩读完了高中,今年好多个孩子都准备考大学了。只要小孩走出了山里,山里的封闭状态就有希望打破,清江村的二元结构就有望打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