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定义
区域是区别于邻近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的地区范围。划分区域的标准多种多样:有以自然特征为标准划分的自然区;有以纯粹的社会文化特征为标准划分的社会文化区。经济学中研究的区域则是以经济活动一致性为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委员会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对区域概念进行了界定:“所谓区域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1)可见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一个综合性的区域,包括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自然、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
二、区域经济定义
区域经济是以某经济区域作为空间资源限制的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并通过区域间相互关联的关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区域经济的考察和研究总是与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由于各地的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经济基础不尽相同,区域经济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水平也会千差万别,两处区域经济完全相同是不存在的。区域经济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短期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会受到政府规划、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自然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又濒临海域、交通便利,文化开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西部地区地处中国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外向型经济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是相比起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充裕、资源丰富、投资成本小、发展空间大,这些差别优势对投资者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下,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GDP增长速度直线上升。
适当的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间分工合作的前提和要求,区域非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盲目地追求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可能还会导致宏观效益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对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对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全都会构成威胁。当今各级政府都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目标之一。
三、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和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急需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以区域作为一个独立层次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解释和解决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理论,区域经济学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受到广大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重视,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内区域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区域经济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成为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甚至被称为世界增长极。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掀起了争建“硅谷”的热潮,就是看中了区域经济发动机的作用。当然,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适当差距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有利于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将会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二战以后,区域经济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现象,各国、各地方政府都希望通过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适当的规划政策,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