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国区域经济规划概况
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但是事实上,美国开始也经历过一段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时期,通过区域经济规划最终改变这种局面,前后大概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一、西进运动
由于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历史等原因,美国以波士顿为中心的东北部地区首先发展起来。该地区虽然多石少土、气候寒冷,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但是煤、铁、木材等工业资源以及马萨诸塞湾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再加上该地区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资金进入,逐渐确立了该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只占国土面积15%的区域上,却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四;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却十分缓慢,主要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美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自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开始有意识地加快落后地区的开发。
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是从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开始的,通过颁布《1785年土地条例》,使得大量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达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开发了美国的“小麦王国”和“棉花王国”。19世纪中叶远西地区(落基山脉以西至太平洋地区)发现了金矿,淘金热为远西开发提供了外部契机,由于这一地区有大量闲置的土地,矿业和农牧业的同时发展为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了尽快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消除“问题街区”,美国政府了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建立起一批城镇,如辛辛那提、克利夫兰、丹佛、阿比林、奥格登、拉腊米、圣费兰西斯科等。这些城镇有的作为一种“投机企业”发展起来,有的是以采矿营地的形式出现,有的是“铁路城市”,不管建立和兴起的原因如何,政府一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将这些城市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中心”。经过长达一百多年的“西进运动”和随后持续的西部开发,昔日落后荒凉的中西部地区成为美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与东北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几近消弭,成为新兴的“阳光地带”。可以说,美国是通过对落后地区开发获益最大的国家,如今东西部同步发展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格局的重要特征。
二、经验借鉴
(一)通过立法保障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
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美国立法把农业和开发土地资源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1785年制定《土地法》规定:对西部尚未开发的国有荒地进行测量,每640英亩划为一块,除归联邦政府支配或用于兴办公立学校以外,每亩土地以1美元的价格向私人出售。1862年制定《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l周岁的美国公民或申请加入美国国籍的人,只要缴纳10美元的登记手续费,就可领取160英亩的土地,耕种5年,土地即归个人所有。1965年出台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规定在法案执行的前十年,政府提供1 092亿美元的援助款,用以发展地区经济及环境治理。
(二)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有些行业能够在短期大幅提高就业率,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多是资本有机构成低、技术含量小的夕阳部门,从长期看,大量增加这样的部门并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所以美国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宁可放弃一部分眼前利益,也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区域经济规划的重中之重来抓。另外除了促进地方重点工业的发展,还注意采取综合发展经济部门的策略。例如开发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不仅大力发展煤炭业,同时还注重发展轻工、食品、建筑、商业等部门,改变地区经济的单一结构。
(三)大力发展交通系统
阿巴拉契亚地区地处山区和高原地带,缺乏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阻碍了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所以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规划建设5 300千米的公路,加强区内重要城市之间及这些地区与区外的联系,将政府投入资金的四分之三以上都用在了公路建设方面。为了加强煤炭的水陆联运,还在东部和南部建设了特大型煤港,在区内建设了50 000千米以上的铁路。
(四)政策引导人员流动
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在开发落后地区时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人口向西、南迁移,尤其鼓励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知识分子到西部和南部就业。
(五)重视科技的作用
美国借助高科技发展的浪潮,兴建起大学、风险投资和创业公司相结合的高新科技产业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宇航及光电通讯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金融、零售、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为西部和南部地区产业的跳跃式升级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