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区域经济规划概况
一、中国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演变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不同的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总的来说,共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
(一)均衡发展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虽几经变动,但总的来说,实施的是重点发展落后地区、缩小地区之间差距、以地区间平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当时世界的形势制定的。从国内看,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经济布局。1949年建国时,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而广大的内地几乎没有现代工业,这种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对新生政权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从国外看,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台湾海峡实施了封锁。出于国家安全和备战的考虑,我国不得不把大量工业转向内地。
这一时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实践、产业格局的建立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从国防安全而不是资源配置角度出发的发展战略有很大的缺陷,许多企业按照“山、洞、散”的原则选址,项目面向备战、重工、军工畸重,投产以后,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以后调整起来也使我们付出了非常昂贵的代价。
(二)非均衡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这一背景也给我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1978年,我国开始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过去追求区域平衡发展转向以效率为中心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从过去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转向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从过去单一指令性计划下的国家投资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全面实施邓小平关于“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1979年我国兴办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此后又陆续开放了东部沿海城市,设置了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保税区、边境开放城市等多种形式的有重点、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原本就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很快就成为中国大陆最有活力的经济高速增长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为我国打下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但是与此同时,非均衡发展战略也使我国各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的不协调发展已经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党和国家根据新的形势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
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经济上的不平衡极易引发政治和社会问题。近些年来,大量中西部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的人民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一方面加剧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些地方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裕、投资成本低廉等优势,在东部地区已经充分开发,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而“东迁”的人口大多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知识分子,他们的离开严重削弱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力量。如果东西部发展巨大差异的现状得不到缓解和扭转,将会影响到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种情况下,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区和西北地区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各经济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促进区域经济在更高起点上向前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注重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区域关系上,强调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非均衡协调发展中,既要对战略产业和重点区域有选择地倾斜,又要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比例关系进行协调。
二、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东部地区
根据国家“七五”计划提出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含海南)、广西l1个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以创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区为主要目的的沿海倾斜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经济产出方面看,东部地区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产出主体。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全国高居榜首,其中浙江、北京、山东的增长速度最快。
但是经济的过快发展引发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城市膨胀、人口和产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如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东部三大经济圈在引进外资方面的无序、过度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形势下,东部沿海地区一定要抓住机遇,建设完善投资环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建设中国现代化制造业基地。
(二)中部地区
根据国家“七五”计划提出的划分标准,中部地区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9个省份,因在后来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发展战略中,分别纳入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目前中部仅包括6个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看优于西部,但比起东部沿海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从地区内的三大产业来看,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除河南外,其他5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比重高,体制改革滞后,外向型经济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全国水平,外贸依存度普遍仅为10%左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应把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上。中部地区深居我国腹地,交通不便是吸引外商投资一个突出的劣势,只有快速建成综合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
(三)西部地区
2001年国家的“十五”计划公布西部大开发实施办法,将西部地区定为: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重庆市、贵州、云南、广西,以及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经济产出、发展水平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相比呈现梯度递减格局。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GDP总量增长直线上升。
由于西部地区发展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消费力低下,城市化进程缓慢。“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大好契机,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发展空间大等诸多差别优势,如果在国家政策扶植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必然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带动西部更快地发展。
随着“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其发展和前景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份,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缓慢,有相对衰退的现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亟待解决;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化学、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较高,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实施“振兴东北”政策,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支柱产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和医药工业,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正在退出,一些高增长的轻工业产业也开始出现。
东北地区由于文化、历史等原因,相对比较闭塞,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不够。东北地区的经济规划战略不仅应该大量吸引国资、民资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应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战略,努力使外资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三、“十一五”时期规划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2005年10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第五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20世纪80年代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契机迅速发展起来的区域。传统意义的珠三角主要指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的广东省中南部,由珠江干流冲涮形成的冲击平原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9个地级市,下辖9个县级市、2个县、30个市辖区,共399个镇。近年提出的泛珠三角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珠三角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率先崛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传统意义的长三角是指从长江下游到入海口处形成的扇形冲击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江苏等17个省市形成的“T”字型区域。近年提出的大长三角主要指沿长江向内地辐射,将安徽的马鞍山、芜湖、安庆也包括了进来。长江三角洲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迅速发展起来的区域。我国“入世”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长三角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外商投资热点。
中国沿海经济两个“三角经济区”的率先崛起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区域失衡。为了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党和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两湾两角一带”的规划新格局。其中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角”仍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引擎。“两湾”指的是北部湾和渤海湾:一方面要以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扩大和加速我国北部湾地区的开放与开发,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相关,可以带动、辐射和影响整个大西南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发、开放环渤海湾地区,以带动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两湾”的开放开发对中国的整体对外开放战略和推进东亚区域整合都有重要意义。“一带”指的是中部地区。在“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的发展重点包括加强粮食生产区建设、提高能源原材料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效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重点城市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