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药新成立美国公司

创新药新成立美国公司

时间:2023-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弗农在总结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把产品创新的影响引入了对国际贸易产生和比较优势分析,从而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7年美国学者贺希对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进行了发展与补充,在1967年出版的《工业区位和国际竞争》一书中,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世界国家分为三组,分别考察三类国家在工业方面的潜在国际竞争。

第三节 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一)理论内容

科技革命时代,一方面,新产品创新国有着特殊的利益,另一方面,模仿国进行该产品模仿生产时必然有着模仿时滞,其他国家无法立即仿制出这种产品来。这种在技术上的差距使创新国在其他国模仿时滞期间有着垄断利益。1961年美国学者波士纳( Bosna )在论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变化》中以技术差距来说明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

按照技术差距理论,工业国之间的大量贸易建立在新产品和采用新工艺生产的基础上。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技术创新的公司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具有了暂时的垄断地位,它们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国进行技术模仿,并开始生产这些产品,当它们最终掌握了和创新国一样的新技术时,就可以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大量对外出口,甚至完全占领创新国的国内市场。然而,与此同时,创新国的公司也许已经开发了更新的产品,采取了更先进的技术工艺,并开始出口,新的技术差距又产生了。

波士纳认为技术创新有两种:一种创新是新工艺,能够以更节约的方式生产现有的产品;另一种创新是能够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改进或者能够生产全新产品的技术。各个国家技术革新的进展情况很不一致,创新国在一项技术创新尚未完全被国外掌握时,就与模仿国存在技术差距。该差距会与日递减,直到消失。在创新国进行技术创新以后,它与模仿国之间的贸易取决于模仿国的消费者和模仿者对利用这项创新所生产的产品如何反应,这种反应称为时滞。

他把模仿时滞区分为需求时滞和反应时滞,前者含义为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时,因进口国生产商没有注意这些商品而使新产品一时几乎没有竞争压力;后者指新产品进口后,需求增加,该产品生产从创新国扩大到进口国生产的间隔。目前工业发达国家进行的贸易大多为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由于上述两个时滞,创新国可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垄断利益。这是由于需求时滞短于反应时滞,所以新产品被市场吸纳一段时间之后才有进口国的产品与之竞争。反应时滞往往受规模经济、关税、运输、需求弹性、收入水平、国外市场大小等因素影响,使创新国仍可出口获利。这样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此国技术水平的差距。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国家在贸易中有着比较利益。这种技术差距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某些需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产品国际贸易的发生规律。

(二)理论评价

技术差距论部分地论证了国际贸易中需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产品贸易的发生规律。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没有解释技术差距的规模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术差距产生与消失的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理论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农。弗农在总结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把产品创新的影响引入了对国际贸易产生和比较优势分析,从而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学的一个理念,指任何一种产品都和有机物一样,有其产生、发展、成熟、衰退、消亡的过程,因而产品一般要经过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这一过程中,投入期产品属创新无替代产品,一般无竞争对手,处于垄断地位;当产品被别的厂家模仿生产后,产品需求提高,厂商竞争激烈,进入发展期;当进入市场的厂商日益增加,消费者感到同类产品已标准化时则进入成熟期;品质更优,价格更廉的产品问世后,这种产品就进入衰退期。一般来讲,产品在投入期、发展期具有较大的超额利润,在成熟期由于大规模生产具有规模收益。

1.弗农的观点。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在其论文《国际投资和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中,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分析,根据美国情况提出了产品周期的四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美国对某一新产品拥有出口的垄断地位。由于美国科技力量雄厚,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重视研究与开发,企业在这方面投资很多,加之美国的工业基础是任何国家也无法相比的,国内市场大,人均收入高,对新产品的产生有要求。所以往往在产品创新上占有优势,拥有对这种产品出口的垄断地位。在这一阶段中,外国竞争者也想模仿生产,但由于技术、设备、人才等原因和产品生产技术传播的时滞,因而在生产与出口上无法与美国竞争,使美国垄断地位不会受到威胁。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阶段。随产品日趋成熟化和标准化,生产工艺逐渐定型,一般来讲美国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美国的这种新产品的竞争力下降,美国该种新产品的出口亦逐渐下降。

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向第三国出口阶段。这一阶段,美国在新产品出口方面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出口全面下降,而外国仿制品大量侵占甚至取代美国在第三国的市场。

第四阶段:美国开始进口这一不再是新的产品,即外国开始向美国出口这一产品阶段。外国的大规模生产,产生了规模效益,而且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从而向美国大量出口。在这一阶段,美国由这一产品的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弗农在这里是对国际贸易中的经验模式做了说明。一个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要素丰富、发明创造先进的国家,可能会先于其他国家创新新产品,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这种新产品的惟一出口国。但当新产品进入市场若干时间后,新产品会被模仿。一般讲由于仿制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要素及其他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等要素,贸易的比较优势开始转向模仿国。这一理论把产品生命周期与新产品的比较优势的转移过程结合起来分析。

2.贺希的观点。1967年美国学者贺希( Hearsey )对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进行了发展与补充,在1967年出版的《工业区位和国际竞争》一书中,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世界国家分为三组,分别考察三类国家在工业方面的潜在国际竞争。

A类: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工业国家。

D类: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荷兰、瑞士等(包括以色列)。

L类:开始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印度、土耳其和中国香港等。

贺希认为:A类国家虽然有能力生产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但A类国家却在生产前两阶段产品上更有优势,这是因为,A类国家资本雄厚,人力资本丰富,管理经验成熟,国内社会需求高,外部规模经济大,故有研制新产品的优势。D类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科研力量,但由于国内市场较小,外部经济相对匮乏,到了成长阶段优势就减少,到成熟阶段则完全失去优势。因此,D类国家适于研制和发展新产品,尤其某些特定新产品。L类国家在生产成熟产品上有比较优势,这是因为此时产品生产工艺已定型,技术已普及,半熟练工就能进行生产了,这种产品虽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L类国家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却能够弥补其资本的相对不足。L类国家人力资本、资本、研究与开发能力却比上两类国家差,几乎无法承担创新的任务,故其比较优势在成熟产品。贺希在分析中把H—O模型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结合起来,把管理、科学家和工程师、规模经济、非熟练劳动等四个因素引入贸易理论,从而论证了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可以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从一类国家向另一类国家转移。

(二)理论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上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把管理、非熟练工人、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外部经济等因素引入了赫—俄模型,从而使赫—俄模型与产品生命周期连接起来,考察了当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发生改变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类国家的。这一学说使比较利益、赫—俄模型动态化,比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更加现实。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经济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各国面临的影响工业发展方向的条件和环境各异,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循环未必会发生,周期并不具有普遍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