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总量问题[1]
一、宏观经济总量的内容及其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地位
第一,宏观经济总量包括产品的总量以及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总量和资本总量三个方面。宏观经济总量问题还包括与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密切的结构问题(如产业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等)。但结构问题后面有专题讲。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考察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的主要指标有以下四项: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失业率);国际收支差额。本讲主要论述在这些指标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增长率。
第二,宏观经济总量在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居于极重要的地位。因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结构,就是揭示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经济总量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结构协调,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就是探讨政府采取的调控经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措施,以促进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本讲主要论述经济总量的变化发展问题,对总量调控问题后面有专题讲。
从一般意义上说,宏观经济总量研究的这种地位,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或者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也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某种共同点。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公式、陈云关于“四大平衡”的理论以及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总供给总需求的等式(详见附注①②③),就是这方面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二、建国以来宏观经济总量运行的主要轨迹:从强波周期形成、发展到波幅平稳周期的过渡
第一,建国后各阶段宏观经济总量运行的特征(详见附注④)。①1953—1957年:强波周期的初显。②1958—1977年:强波周期的顶峰。③1978—1991年:强波周期的弱化。④1992—2000年:从强波弱化到波幅平稳周期运行的过渡。
第二,决定上述特征的基本因素。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内含投资膨胀机制。而在投资膨胀机制作用强度遇到供给的强烈制约时,可迅速转化投资急速紧缩的机制。而且,在建国以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又高强度地推行忽视经济效益提高的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战略和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战略。
2.改革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前者的作用在逐步缩小,而后者的作用在逐步加强。与此相联系,也逐步实现提高经济增速与改善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及均衡发展战略。
三、21世纪初叶中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波幅平稳的周期运行
第一,波幅平稳的周期发展在经济增速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即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具体说来,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7%—9%的范围内。二是同时意味着在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速的波动幅度大体上限制在7%—9%的范围内。所以,这里所说的21世纪初叶中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发展态势——波幅平稳的周期运行,实际上就是指的这期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21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巩固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的需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经济安全和国防力量的需要;是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反对霸权主义的需要。
第三,1992年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992年以来,中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992—1997年,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在经济过热来势凶猛的条件下,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7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水灾的严峻形势下,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防止了经济增速的过渡下滑,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又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拐点,经济回暖,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
第四,21世纪初叶,中国仍然具有继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效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效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大国效应;已经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以及丰富的宏观调控和实现社会稳定经验效应;国际和平环境效应。当然,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些困难是很严重的)。但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过的,对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事物来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同时发生的”。
第五,21世纪初叶,除经济增长率以外的三项指标的走势是:失业压力难以缓解,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格局可以继续保持。
附注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公式。
Ⅰ表示生产资料生产部门,Ⅱ表示消费资料生产部门,C表示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价值,B表示可变资本价值,M表示剩余价值。①式表示生产资料价值。②式表示消费资料价值。③式表示社会生产资料总产值与社会对生产资料总需求的平衡。④式表示社会消费资料总产值与社会对消费资料总需求的平衡。⑤式表示社会总产值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附注②:陈云提出的“四大平衡”理论: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信贷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和消费品供求平衡。
附注③: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式。
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Q1、Q2、Q3分别表示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C表示总消费,S表示总储蓄,I表示总投资,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①式分别从产出、收入和使用三方面表示GDP的构成。②式等号左端表示总供给,右端表示总需求,等式表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附注④:1953—2000年各年和各经济周期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以上年为100),见下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本文是2001年作者在国家行政学院司局长进修班上的讲授提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