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

时间:2023-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1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我国经济区的“三分法”,即东、中、西部划分,始于1985年11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交流会”。因此,东部地区习惯上也称作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中部地区宏观经济效益也相对较好。西部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

3.1.1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

我国经济区的“三分法”,即东、中、西部划分,始于1985年11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交流会”。三大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东部地区背靠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龙头作用。这种龙头作用主要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先后在沿海兴办的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并在这些地区实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东部地区习惯上也称作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中部地区承载全国35%左右的人口,是我国主要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及对全国的贡献率为30%左右,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4左右,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6%,全国40%以上的粮食、40%左右的肉类产量、45%左右的淡水产品均来自中部地区。另外,中部地区宏观经济效益也相对较好。目前(2002年),中部地区每亿元投资创造的GDP达3.87亿元,比东部地区(2.93亿元)高出0.94亿元;每亿元投资创财政收入0.34亿元,比东部地区(0.29亿元)高出0.05亿元。此外,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中国腹地,有着承东启西、接北进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换装中心,全国约46%的铁路、35%左右的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全区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一批大中城市均处全国交通咽喉要道。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4%。西部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及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西部地区矿藏丰富,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能源、旅游、土地资源也极具优势。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国规划中的10大水电基地有7个分布在西部,但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近几年,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接连发现许多大中型整装油气田。

就经济产出来看,在很多方面东部地区都是无可争议的产出主体。2002年,东中西三大地带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59.94%、26.59%、13.46%,比例接近于6∶3∶1。而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2001年12月31日)数据,东部高达72.84%,中西部则分别为19.77%和10.05%,差不多是7∶2∶1。从人均经济总量来看,差别也很大。2002年三大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3335元、6978元和5389元。比较数据说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格局是: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略高于西部,但中、西部两个地带的差距一般不大。

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2001年12月31日)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从29个行业(29个行业包括:1食品加工业;2食品制造业;3饮料制造业;4烟草加工业;5纺织业;6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9家具制造业;10造纸及纸制品业;11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医药制造业;16化学纤维制造业;17橡胶制品业;18塑料制品业;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金属制品业;23普通机械制造业;24专用设备制造业;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9其他制造业)的情况看,其主要的特点是:

一、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事实上的制造业分布带。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的29个行业中,东部所占份额超过90%的占4个,分别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94.93%)、电子及通讯制造业(92.64%)、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品制造业(92.4%)、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品业(90.96%);份额超过70%的东部占了20个;仅有烟草加工一个行业的份额小于50%。从171个小类行业看,东部地区有43个行业的销售收入份额超过90%,占全部行业的25%,其中水产品加工、钟表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更是超过了98%。东部份额超过70%有124个,超过50%的有157个。反观中西部地区,份额超过50%的,中部只有一个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一个烟叶复烤业(62.38%)。进一步放宽份额至30%,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地区只有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也就是说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只有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

二、东中西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总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在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方面,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炼焦业、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同样,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的比重一般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也占有较大比重,约在70%以上。出口的支持,产业集聚效应,国家政策的相应倾斜,对外资的吸收等因素是形成东部地区与出口密切相关的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不利、资金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首先发展的只能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部地区的汽车制造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产业已经占有很大比重。

三、就业结构也呈东高西低之势。除了经济发展速度外,在既定的经济总量下,产业结构也是决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171个小类行业中,东部地区劳动力吸纳超过90%的行业有14个,其中份额最高的两个是水产品加工业(96.49%)和玩具制造业(94.95%)。超过70%的行业共有78个,而超过50%的行业数也达到了141个。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行业的就业份额超过70%,其中最高的是中部地区的炼焦业(66.42%)。就业份额超过50%的行业中部地区有4个,分别是炼焦业(66.42%)、炼铁业(54.32%)、麻纺织业(53.99%)、纸浆制造业(50.41%)。西部地区只有2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53.50%)和烟叶复烤业(52.15%)。由于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制品部门发展迅速,所占比重较高,因此,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制品部门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劳动力的集中,使得东部的轻工业制品部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同时,在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一些部门,由于孔雀(人才)总是朝着东南飞,使得在计算机和通讯产品制造等部门,东部的就业比重也很高。

四、各地区企业规模差异明显。由于地方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区的企业规模与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地区间差异。企业规模要从单位企业人数和单位企业的销售收入来分析,东中西制造业从业人数分别为5290万、1863万和870万人,企业数分别为85.2万个、26.9万个和11.9万个,单位企业平均人数分别为62、69和73人,东中西企业规模呈递增态势。再从销售收入来看,东中西销售收入分别为76945、16839和8270亿元,单位企业销售收入为903万、626万和695万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4.5万元/人、9万元/人和9.5万元/人。从这个指标看,东部地区远远超过中西部,而西部又高于中部。

从具体行业的产值规模上来看,除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外,东部其余产业规模都大于中西部,尤其是在生产轻工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更是如此,像食品制造、家具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等,东部甚至达到中西部的2倍左右。从企业的平均就业规模上来看,大部分行业中东部与中西部持平,东部在某些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业,平均就业规模只有中西部的一半。对比东部在产值规模上的绝对优势,这充分反映出东部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相对中西部的压倒性优势。随着东部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大企业的流动和集中,将进一步使东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提高,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相对狭小,就影响了它们缩小与东部差距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