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岳风景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山岳风景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时间:2023-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2 山岳风景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近十几年来,国内旅游业不断升温。比如,山岳风景区城镇化问题,生活污水和人类粪尿对水体的污染问题,人为火源与森林火灾问题,旅游垃圾问题等,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松树是我国山岳风景区主要构景树种之一。人为传播引发松材线虫病对山岳风景区产生危害和威胁并非危言耸听。又如黄山风景区,经多次接种松材线虫试验,黄山松感染率100%,死亡率100%。

4.2.2 山岳风景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近十几年来,国内旅游业不断升温。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山岳风景区城镇化问题,生活污水和人类粪尿对水体的污染问题,人为火源与森林火灾问题,旅游垃圾问题等,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旅游开发引发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远比这些要严重得多(4)

一、松材线虫病的人为传播问题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系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体内而引起的松树特大毁灭性病害;其发病快,传染性强,一旦发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有松树“艾滋病”、“癌症”之说。松材线虫病滋生和传播需要有病源(松材线虫)、寄主(松树)、传媒(松褐天牛)和适宜的气候。松材线虫病传播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传播,即由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在松树上取食传播。由于松褐天牛取食半径较小,因而自然传播速度比较慢。二是人为传播,即来自疫区带有松材线虫(或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的苗木、松材及其制品(如包装箱、家具等)引起的疫情扩散蔓延。人为传播距离远,范围广,跳跃式发展,危害极大。预防松材线虫病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焚烧、销毁病材及其制品,强化检疫松材及其制品。自从1982年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国致灾以后,由于病材散失,苏、皖、浙、鲁、粤五省先后发病,感染面积约6万公顷。从与国外松材线虫分布区的对比分析看,我国凡有松树的风景名胜区都有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可能。

为了保护山容地貌和植被,山岳风景区的建筑材料、家具、装饰材料等,大多甚至全部来自风景区以外。松树是我国山岳风景区主要构景树种之一。来自松材线虫病疫区的松材及其制品,都有可能带有松材线虫病或携带有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由此可能引发松材线虫病在有松树的山岳风景区的人为传播。

人为传播引发松材线虫病对山岳风景区产生危害和威胁并非危言耸听。因人为传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安徽省东部)1991年感染了松材线虫病,至1996年,发病面积已达352公顷,消耗林木蓄积量1.33万立方米,破坏了森林的林相结构,改变了森林的季相变化规律,降低了森林覆盖率,植物群落出现了逆行演替,森林景观明显衰退,风景价值大大下降。由于遭受散失的松材线虫病材的危害,使得马鞍山市城区松树无一幸存,美丽的“九山环一湖”变成了“九个馒头一碗汤”。又如黄山风景区,经多次接种松材线虫试验,黄山松感染率100%,死亡率100%。虽然黄山风景区尚未感染松材线虫病,由于疫区病材散失,松材线虫病正在向黄山逼近。黄山距松材线虫病最近的发病地点的直线距离,1982年约220公里,1999年约70公里。黄山松是黄山最主要的构景树种,名列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首。如果黄山发生松材线虫病,景观生态问题将接踵而至:奇松消失,青山将变成秃岭;奇松与巧石组合而成的松石景观将黯然失色;降水将因下垫面改变、森林蒸腾作用减弱而减少;云海将因降水减少、气温和云底高度升高而大为逊色;瀑、潭、溪、泉等水景也将因降水减少、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减弱而失去往日风采,黄山将可能变成“荒山”,灾难性后果不堪设想。同时由于黄山生境条件比较恶劣(如基岩裸露,土层浅薄,保水能力差等),黄山松一旦成片死亡,景观恢复极为缓慢。

为了预防松材线虫病,邻近松材线虫病疫区有松树的山岳风景区,必须在其外围地区设立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检查工作,层层设防堵截,禁止病材及其制品入境,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人为传播;必须在风景区外围建立无松树隔离林带,以致松褐天牛无法通过取食途径传播松材线虫病;同时要采用药物、生物等措施,杀灭松褐天牛,减少传媒。

二、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客流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了节省游人体力,方便游客,不少山岳风景区都修建了旅游客运索道,盘山公路也差不多修到了地形条件再也不允许修筑公路的地方,山地之巅或核心景区也都盖起了星级宾馆。尽管在建索道、铺电缆、修公路、盖宾馆的过程中力求不改变山体形态,但开山炸石、剥离地表植被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规划、设计、保护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少见。一是开山炸石、剥离地表植被直接破坏景观,开挖生石面和倒石堆必有碍观瞻。如泰山一索建设中,著名景点观日峰峰面被炸掉了三分之一,破坏地形和植被面积达1.9万平方米,以至在10公里以外的泰安城都可见到这一巨大伤疤。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后山公路工程像个蹩脚的美容师在九华山的脸上东划西划。二是剥离地表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如果开挖面使上部岩体失去支撑,若遇震动或足够的降水,还有可能引发滑坡、塌方、危岩崩落,造成交通中断甚至人员伤亡。如1996年夏季因暴雨导致黄山风景区温(泉)云(谷寺)公路塌方等。三是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造成永久性视觉污染。如体量(规格大小)、风格、色彩、材料、布局、选址不合理的宾馆饭店,选线、设计不合理的索道等。

山岳风景区平地少,游人活动空间小。布局合理的游览步道,既能组织、串联游览点,引导旅游者游览,还是游人驻足赏景的场所,因而游览步道在山岳风景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游览步道选线不合理,往往改变了游览步道下方局部地区的水分再分配,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微水系,对依存于原有水分条件的植物产生影响。对于土层较厚、土质较好的山岳风景区,这种影响问题不大,因为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新的水分条件下可以出现新的植物群落;但对于岩石裸露的山岳风景区,特别是当游览步道横穿植被极其稀少的石质山坡时,这种影响可能使游览步道顺坡方向附近原有植物相继死亡,要想恢复会非常困难。

为了延长游人游览时间,促进消费,不少山岳风景区尽量把游览步道向精华景区内部延伸,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污染范围扩大,而且使原本可望不可及的景点近在咫尺,使若隐若现的景点一览无余,不仅使得本来远看妙笔横生的景点索然无味,而且也失去了景点原来的韵味、神秘感和吸引力。

三、供水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山岳风景区往往基岩裸露,蓄水、保水能力差,地下水极其贫乏,为了保证游人生活用水,常常采取修水库、建拦河坝、造地下蓄水池等措施,以便拦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潜水等。

由于水体被截流,地表水、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被改变,溪流流量较过去减小,断流现象经常发生或者断流时间较过去明显延长,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环境问题:第一,水体净化生活污水的能力降低。有的水体看上去清澈如镜,实际上大肠杆菌、有机污染物等严重超标,不能作为生活用水。第二,河床及其附近的植物生存环境由原来湿生环境演变成干湿交替或以干为主的生存环境,水生或湿生植物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附生在河床上的苔藓等低等植物难以为继。由于水生、湿生植物的减少或消亡,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减弱或丧失,河床变宽,基岩或砂石质河床裸露。第三,由于水分条件的改变,个别植物群落面积逐渐减小或消失。如黄山西海门海拔1680米左右的散生小块状以泥炭藓为主的高位水藓沼泽群落,由于蓄水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水系的流向,面积正在逐渐缩小。第四,破坏甚至丧失了以水景为特征的景观资源的价值。黄山逍遥溪汤口河段过去是游人戏水的良好场所。如今已无人敢涉足其中,便是明证。

四、游客的时空分布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中高纬度的山岳风景区,由于气候等原因,客流的季节性波动更为明显。如黄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月)占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仅占10.08%;极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极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山岳风景区还存在着游客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受内外交通便捷程度、各游览区景观差异、接待服务设施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各游览区客流负荷差异很大,有的游览区经常人满为患,有的游览区门可罗雀。如黄山六个游览区中,北海游览区是热点,客流负荷100%,旺季人满为患现象时有发生;白云游览区门庭冷落车马稀,客流负荷仅1.7%。

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和游人不良行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批游人对游览步道旁古树名木的频繁触摸,导致古树名木的枯萎或死亡。人们常以“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来赞美黄山始信峰奇松数量之多、形态之巧,由于游人的频繁触摸,始信峰上的31棵奇松已有9棵重伤,5棵死亡。第二,旅游旺季游人遗弃在风景区的食物改善了某些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其取食无虑,繁殖加快,而到了旅游淡季,因游人减少,靠游人遗弃食物难以为继的动物只好啃食树皮度日,对植物产生危害。例如旅游旺季游人遗弃的食物曾使黄山始信峰一带的松鼠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淡季松鼠靠游人遗弃的食物难以为继,不得不啃食黄山松树皮为生,对黄山松产生威胁;为了保护黄山松,万般无奈,只好在始信峰一带用毒饵诱杀松鼠。第三,由于游人的频繁活动或游人与某种动物个别群体的频繁接触,已使某些动物个别群体经过多年的“锻炼”,适应了游人环境,一旦不能满足其要求,便会损害游人利益。如峨眉山的猴群已经放肆到伤人的地步。第四,由于游览步道宽度难以满足超载时段游人的需要,大批游人践踏步道两侧地面,不仅影响地被的种群构成和水土保持,还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影响景观价值,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第五,游人的增多,打破了某些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迫使它们迁徙它处,使本来很常见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五、外来植物引种问题

在长期的植物演替过程中,各山岳风景区都形成了特定的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各种植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而稳定的整体。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是山岳风景区重要的观赏对象之一,如西山红叶。为了美化环境或保持水土,不少山岳风景区有意识地引种外来植物(如黄山风景区引种多年生黑麦草)。山岳风景区引种外来植物是一件极不慎重的事情。第一,每个山岳风景区就是一个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区域,吸引旅游者的是自身的特有景观,引种外来植物美化环境似乎是“锦上添花”,实质上是“画蛇添足”、锦上添“疤”;既改变了当地的景观特色乃至生态环境的本底,也失去了个性特征,山岳风景区毕竟不是城市公园。第二,有可能产生外来植物蔓延侵入问题,改变风景区原来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带来生态灾难。黄山海拔1600m以上的天海、光明顶一带,属于山顶草地景观,地被植物以野古草、黄山凤毛菊等为主,散生有灯笼树、黄山花楸、金缕梅、天女花、安徽杜鹃、黄山蔷薇等灌丛植物,季相多变,景色很美。自从引种多年生黑麦草以后,由于多年生黑麦草适应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具有生长迅速、覆盖地表快、再生能力强、耐寒、耐阴、耐践踏、四季常青等性状,部分地段的地被植物已被多年生黑麦草侵入,冬季地被植物一片金黄的季相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绿色”,看似充满着生机,实质上潜伏着生态危机,影响着山顶草地的物种多样性,严重威胁着国家保护草本植物白花过路黄、黄山梅的生存环境。经验表明,无论是美化环境,还是保持水土,山岳风景区只能选择乡土植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