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3-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2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众多学者和机构投入到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工作中。在众多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模型包括。倪鹏飞利用该模型对中国的2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考察,再次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对城市竞争力的关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是塑造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

7.2.2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众多学者和机构投入到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工作中。在众多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模型包括。

一、唐礼智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华东师大的唐礼智等根据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借鉴Porter和IMD两种国家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等核心因素构成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并且指出,城市竞争力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性和环境性因素的支撑,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竞争力模型,该模型在10大指标之下设有39个分项指标。但是,该模型从未经过实践检验。

二、IUD的城市价值链理论

IUD(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证分析,认为城市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目标,以战略为核心,以整合为导向”,以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为目的,综合提升城市对市场的预见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如图7-4所示,该模型由城市实力、能力、活力、潜力、魅力五个子系统构成,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这个系统特别强调影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十个关键因素,即全球化程度、后工业化的城市产业结构、流量经济市场开放度、企业家、创新环境、人力资源、城市治理结构、城市品牌以及城市群和城市联盟。该系统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分析和数据处理相统一的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城市竞争力数据决策模型,进行排序比较、问题分析、战略选择和预测研究,最终建立中国城市竞争力分析方案。

img55

图7-4 IUD的城市价值链模型

城市价值链理论强调,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现金流,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它的价值流。一个城市的价值链包括其价值活动和价值流。价值活动是城市价值创造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增值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价值流是指一个城市以相应的平台(基础平台、操作平台、服务平台)和条件(政策体制、政府管理、市场秩序、社会文化),吸引区外物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服务等要素通过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扩充,并将形成和扩大的竞争优势向周边以及外界扩张、辐射,在资源要素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实现价值,再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持续增长,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价值链模型将城市的资源配置过程描述成一个价值链。同时强调,竞争不是发生在城市之间,而是发生在城市的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价值链各个系统有效地分解与整合,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该理论是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城市竞争力理论,但这一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之间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所以其有效性有待长期的实践检验。

三、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倪鹏飞(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主编)在其2001年对中国24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于2003年出版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让中国城市沸腾》一书,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他在假定城市竞争力与城市价值收益完全正相关、城市产业综合竞争力即是城市竞争力、城市或城市产业竞争属于不完全竞争或追求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城市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创造有价值产品的产业增加值。又将制约产业增加值的约束条件分为两类:硬分力和软分力。其中硬分力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力、设施力和环境力等;软分力主要包括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等。在这一框架里,他将硬要素比作弓,软要素比作弦,城市产业比作箭,把整个框架称作弓弦箭模型,如图7-5所示。描述城市竞争力的多维指标在这一模型中各就各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一种简明而系统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竞争力。

弓弦箭模型还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从城市竞争力的产出方面表达了城市竞争力。该组指标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GDP年均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年均收入4个指标。另一类是包括13个方面的解释性指标,从投入构成上表达城市竞争力。两类指标又分别按硬分力和软分力依次细化。

倪鹏飞利用该模型对中国的2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考察,再次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对城市竞争力的关注。但该模型是以城市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的,从本质上说该理论是沿袭发展了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此外,在具体应用中,该指标体系存在软分力指标难以量化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

四、上海学者的研究

上海的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表现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创新力、整合力和影响力,其内在涵义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6个方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是塑造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来源于“流量经济优势”,一个城市只有成为各类经济要素流动的枢纽,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聚散地,才能真正构筑“流量经济优势”;城市的创新力和整合力来源于“融合和创新优势”,即市场、产业、信息技术和文化等的融合和创造:城市的影响力来源于它的吸引力、辐射力、创新力和整合力的组合。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服务功能、良好的发展环境、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市民素质的城市,其影响力一定会更大。

img56

图7-5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

上海社会科学院尹继佐院长在其主持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苏州、哈尔滨等10个城市的比较研究中,着眼于对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进行比较,并把城市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总量、质量和流量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71个三级指标,基本涵盖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丰富内容。这一研究丰富了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方法和体系,但研究中采用的主观赋权法使得评价整体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且指标的收集存在一定难度。

五、石亿邵的研究

同济大学石亿邵教授在批判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后,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其对外影响能力,主要由经济实力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市民素质和人才竞争力、科技和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构成。他依据规范的统计资料,选择城市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市场发展状况和效益、人才及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政府管理水平7个方面共29个指标,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该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计量分析,对中国35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比较。该研究论证严密,简便易行,但指标设置方面仍有待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