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与东道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

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与东道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

时间:2023-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与东道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寇文煜摘 要:本研究的目的集中在以下三点:测算对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共同研究组织和参与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分析其时间序列变化;明确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原因;联盟参与的效果及其参与原因关系的系统化。

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与东道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

寇文煜

摘 要:本研究的目的集中在以下三点:测算对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共同研究组织和参与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分析其时间序列变化;明确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原因;联盟参与的效果及其参与原因关系的系统化。该研究的意义是:第一,由于其以着眼于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架构,和如何诱发参加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对溢出机制的解析作为研究主题,因此和现存研究主要进行的是项目案例研究分析不同,它可以在研究开发联盟的功能分析中找出一般性和普遍性的东西。第二,通过对由于研究开发联盟的共同研究开发而产生的“向社会的溢出”,和由于参加而享受到的“参加企业之间的溢出”这两个方面的技术溢出效果进行计量分析,和对两者在时间序列上进行比较分析。第三,以技术溢出效果作为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参加原因,并基于这种假设进行计量实证分析。该研究着眼于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功能分析,以调查的跨国公司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对象,对溢出效果进行计量分析,并对照研究开发组织的大小和联盟的参与程度,进行参与联盟原因的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该研究将对东道国(中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功能和对于参加者的刺激、激励这种深奥的具有代表性的机制进行分析。但是,由于无法对单个企业的研究开发战略进行分析和选定东道国政府联盟时的战略考虑,以及两者的匹配等也纳入计量分析,在这一点上,本研究及其结果的解释是有其局限性的。

关键词:跨国公司 R&D 本地化 东道国 产业技术政策

一、关于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诱发机制

(一)诱发企业研究功能

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在1990年以后在产业技术政策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但相对于它的东道国政府资助额,数量极少,只占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经费的1.4%。因此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在有限的资助额情况下,其是如何诱发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开发的呢?这是本文最大的着眼点。

受到这种期待的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应包括以下功能:

(1)通过触发参与跨国公司同行之间的竞争诱发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开发;

(2)通过参与跨国公司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盟产生乘数效应和学习效应。

(二)技术溢出效果

日本学者渡边(1999)指出,关于研究开发联盟的效果,在不同企业间、业种之间、不同技术之间都是以溢出效果最大化为目的的,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在研究开发燃料电池案例中,确认在电力、城市煤气这样的需求者和机械、化学的供给者之间存在技术溢出,而来自电机、运输机械的感知、监控和控制技术等的溢出,实现了钢铁、化学工业的能源节约。

在本文研究中,特别是着眼于这种溢出,将其分为①从东道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向整个产业的溢出;②参与研发联盟的企业之间的溢出,并将它们作为“向社会的溢出”和“参与企业之间的溢出”,分别分析其不同的影响。

(三)中国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的评价

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调查与访谈的统计分析中,就与技术政策有关的一连串政策措施进行评价,在满分为100分的情况下,整个政策措施的平均分为56分,而政府主导研究开发联盟政策得到了72分的高分,在所有的政策评价中得分最高。从这一点看,政府主导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的政策得到了跨国公司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调查还显示,曾经受益于中国政府技术政策的跨国公司,认为最具效果的技术政策工具是补助金(税金),而对共同研究的效果则心存疑问。因此,可以得出“技术政策的动向正从共同研究向给予补助金(税金)方向转移”这样一个结论。

从这些政策评价中,也反映出中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政策曾一度得到了跨国公司的很高评价,但近年来评价已不像以前那么高了。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二、分析方法

(一)关于假说方面的观点

通过针对中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的系统评价,可以得出如下假说式观点:

(1)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联盟,其溢出效果近年已显出变化的兆头;

(2)企业参加这个联盟的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3)最近,企业参加的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的变化之间发生了恶性循环。

本文研究,就是要尝试着对以上假说式的观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证分析。

(二)关于构建模型

1.东道国政府主导进行研究开发联盟的技术溢出效果分析

(1)技术向社会溢出的分析

①泰勒模型成本函数的构建。如果生产的产出量和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价格是外生决定的,那么以成本最小化为前提就可以决定成本函数,以产出为Y,其所要的总成本为C,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为P,在投入要素种,不同产业的技术储备为TI,再加上由于东道国政府主导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的效果带来的技术储备TG,那么成本函数如下所示:

img3

把它作二项式泰勒展开便可得到如下的生产函数模型:

img4

上式的右边表示了成本决定要因,由于成本的降低与技术进步是同步的,从各要素成本下降效果来看,对于各种各样的要因,都会陷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状态中。

于是,东道国政府主导进行研究开发联盟的技术进步效果由它的单独效果参数αTG和它的复合效果参数βTGi,βyTG,βTITG表示。

对于上式系列参数α,β,为了使式(2)中生产要素价格pi一元线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img5

而,为了保证成本函数二阶连续微分的必要条件则为:

img6

将式(2)两边对logpi求偏微分则得:

img7

左边亦有:

因为有:

img9

则要素i的消费市场占有率可表示为:

img10

根据式(6),式(9)得:

img11

在式(2)-式(5)的约束条件下,由式(2)、式(10)进行回归分析即可求得各参数。

②在成本函数中溢出效果影响的测算。在产业的成本函数式(1)中,由于产业的技术储备TI和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带来的技术储备TG的变化导致的成本减少,呈现出不同的溢出效果(伯恩斯坦,1988,1989)。

因此,表示不同的溢出效果TI、TG边际递增1%时,成本会发生百分之多少变化的弹性值,便可根据img12img13求得,将由式(2)、式(10)回归得到的参数带入下式,即可计算出溢出效果。

img14

(2)参与企业之间技术溢出的分析

作为跨国公司参加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的主要动机,是来自参加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溢出。其效果可以和(1)一样通过成本的减少来进行测算,但是在这里我们的目的是要测算出单个企业的溢出效果,因此可以用各个跨国公司专利申请件数的变化,来测算各个跨国公司享受到的溢出效果。

设东道国政府主导进行的共同研究其研究开发费为RG,参加该联盟的跨国公司公开的专利件数为P,技术储备为TC,研究开发经费为RC,则表示在跨国公司的技术革新活动中,作为技术革新活动的成果的公开专利件数的函数,如下所示:

img15

将上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得二次项函数式:

img16

再将上式两边对lnRG求偏微分得:

img17

另外,

img18

式(15)左边的弹性值表示东道国政府主导进行研究开发联盟的投资边际性即:研究开发费用增加1%,跨国公司公开特许数增加的百分比。在本文中此弹性值表示为根据东道国政府主导进行研究开发联盟获得的最大技术优势分析参与跨国公司间的溢出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2.跨国公司参加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的诱因分析

为了对跨国公司决定参加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的诱因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将决定诱因整理为以下3个:

(1)通过参加,可获得参加企业之间的溢出;(2)即使不参加,可以得到技术的社会溢出;

(3)通过参加,本应该本公司筹措的研究开发经费可以得到东道国政府的支助。

在本文分析中,将使用傅里叶模型,对这3个原因是否会对决定参加产生影响进行验证。

被说明变量,根据作为分析对象的跨国公司是否参加当年设立的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联盟,将参加时设为1,不参加时为0。

在说明变量中,作为表示(1)的变量,先要求得参加跨国公司之间得溢出,表示(2)得变量,同样需要求得向社会的溢出,作为表示(3)的变量,采用的是以上分析中作为说明影响研究开发经费决定的企业资金面实际情况的资产负债比率、销售额增长率以及现金流/总资产。

因此参加诱因如下所示:

img19

3.对参加共同研究的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之间循环结构的验证

日本学者渡边(1997,1999)指出,在不同企业、业种和技术之间溢出效果对于参加研究联盟的跨国公司而言是最大的诱惑,其效果如何,跨国公司的参加热情也不同,且它还会对溢出效果产生影响,二者呈现出一种循环结构。

三、跨国公司参加研究联盟诱因的分析结果

为了验证“企业参加研究联盟的诱因与技术的溢出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假说,作为参加诱因,在加入了与补充研究开发经费有关的资产负债比率(DA)、销售额增长率(DS)、单位总资产现金流(CF)基础上,根据前面分析过的引入了“参加跨国公司之间的溢出效果”(SO1)和“向社会的溢出效果”(SO2)式(17)的傅里叶模型进行了分析。

“参加之间的溢出效果”(SO1)使用的是式(12)中的结果,“向社会的溢出效果”(SO2)使用的是对化学工业分析的结果。

(一)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如果要观察分析结果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意义,由于决定系数为0.007 5,非常之低,对整个模型的说明性也低。但是如果是看各个补充变量的统计意义,可以看到溢出的影响。SO1、SO2分别是9%、11%,和其他补充系数相比有很高的统计上的意义,它显示了在作为参加诱因引入的一连串的补充系数中,其发挥了作为参加诱因的功用。

表1 企业参加共同研究的诱因

img20

如果要从边际上来观察SO1、SO2变化时其诱发参加的效果,则SO1增加时,则会增加参加的概率,在SO2时相反会减少。之所以SO1增加会推动跨国公司的参加,是因为它会增大跨国公司之间的溢出效果,期望获得更多的利益。SO2增加时,由于其会增大对社会的溢出,在这个时候,跨国公司比起去参加研究联盟享受只有参加跨国公司之间的溢出,还不如不参加而去期待享受来自社会的溢出。如此,尽管模型整体的决定系数比较低,但只要是与溢出诱因SO1、SO2相关的,都对假说予以了证明并得出了合理的结果。

(二)分析结果的含义

运用傅里叶模型对参加研究联盟的原因进行了计量分析,表明溢出效果作为参加的诱因在起着作用。根据外国学者通过对参加研究联盟跨国公司的市场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参加的第一位的理由是为了获得补充知识,以上的分析结果与它是相符的。

如同先前从对参加跨国公司之间溢出得到分析结果一样,最近跨国公司通过参加研究联盟来获得技术溢出总体上是变低了。还有如果在跨国公司参加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联盟的原因中有技术溢出的因素,那么可以认为跨国公司参加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的内在需求也在变得低下起来。其结果是跨国公司让优秀的技术人员游离于参加研究联盟的团队之外,这不仅会导致研究联盟的质量不高,而且也会降低经过溢出获得的技术,通过认识、评价、甄别,将其内部化,使之与自身生产体系融为一体的能力,也就是技术同化能力。最近大家认为跨国公司从研究联盟中获得的技术溢出是越来越低了。由于技术溢出的低下,跨国公司不参加研究联盟,长期来看从研究联盟中可获得的技术溢出就会更低;而参加的研究人员素质下降,则可接受的技术溢出也会更低。这样一来,不禁让人担心出现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可能性:技术溢出的低下会降低跨国公司参加研究联盟的积极性,其结果是更不愿意参加研究联盟,或者不让优秀的研究人员参加。

(三)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分析考察

以上运用傅里叶模型进行的分析,对假设的命题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但在今后还有必要提高这个模型整体的说明性。本文分析中说明性的低下,首先是由于说明变量少,跨国公司在参加东道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时,通常除了企业自身的意志以外,还受到东道国政府、同行业其他企业意向的影响,特别是关于东道国政府的意向,如同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东道国政府往往让有参加实际业绩的跨国公司去参加新的研究项目。而要说明这种要素的变量在本分析中并没有得到满足。

还有,将分析的单位确定为跨国公司,那么对于分析正在推进本地化的跨国公司,就有必要从事业部层次乃至更小的单位进行分析,这一点也是其说明性低的原因之一。

最让我们困难的是中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及其本地化等方面的管理实在有限,以致缺乏进行较深入而系统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这绝非一般研究所能实现。

四、跨国公司参加研究联盟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之间恶性循环的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了对于东道国政府主导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的社会,技术溢出效果、参加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参加研究联盟的诱因以及参加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之间有着关联性。

也就是说,相对于东道国政府主导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的社会,技术溢出的效果维持着增大的趋势,相反参加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通过参加研究联盟可获得的溢出效果与参加诱因之间正向关系,这是通过计量分析证明了的。

根据这些结果,如果对派遣到研究联盟的研究人员的人选变化和听取研究联盟管理者观察到的结果,1990年代末以来,这两个分析结果发生了乘数效应,技术溢出的低下使得跨国公司对参加共同研究提不起兴趣,其结果是更不愿意参加研究联盟,或者不让优秀的研究人员参加,从而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可能性,这在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到证实。

由此,可以确认,企业的参加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的变化出现了恶性循环。

五、结论

在本文研究中,尝试着以计量分析为轴心,对①近年中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其技术溢出效果发生的变化;②跨国公司参加研究开发联盟的诱因与技术的溢出效果紧密相连;③最近,跨国公司的参加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之间发生了恶性循环,这3个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

其结果如下所示,所有的假说都可以得到实证方面的验证。

(一)溢出效果的变迁

由参加中国政府主导的研究开发联盟而带来的对制造业本身技术储备的社会(包括没有参加研究开发联盟跨国公司在内的整个制造业)溢出效果,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已处于停滞状态,但与此相反,很明显的是共同研究本身的技术储备对社会的溢出效果仍然继续维持着,从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的回归应该是回报整个国家的产业这个观点来看,共同进行研究开发政策取得了成功。技术革新不只是技术开发,还要花力气在其传播和普及上。中国政府应在这个方面加大力气,并将它落实到实践中去。

但是,跨国公司通过参加研究开发联盟来享受其向参加跨国公司之间的溢出,在化学工业领域从1990年代后期以来几乎全部处于减小状态,在电器机械领域有很多企业也出现了这种减少倾向。

从这些分析来看,跨国公司即使不参加中国政府主导的研究项目也能得到这种溢出效果并一直持续下去,相反,通过参加而获得的技术溢出效果也呈减少倾向。

据此,从实证的角度印证了第一个假说“近年来中国政府主导共同进行的研究开发其溢出效果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跨国公司加大了在华研发本地化力度。

(二)参加研究开发联盟的原因

其次,在有关跨国公司参加中国政府主导的共同研究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确认,作为跨国公司通过参加中国政府主导的共同研究可以获得的利益,被寄予期望的参加跨国公司之间的溢出在其参加诱因中起到了正向的作用,从这里,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证明,第二个假说即“跨国公司参加研究开发联盟的诱因与技术的溢出效果紧密相连”是正确的。

(三)参加原因与溢出效果之间的恶性循环

在以上两个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和派遣到共同研究的研究人员的人选变化和听取共同研究管理者观察到的结果,最近(特别是1990年后期以来),这两个分析结果发生了乘数效应,技术溢出的低下使得跨国公司对参加共同研究提不起兴趣,其结果是更不愿意参加研究联盟,或者不让优秀的研究人员参加,从而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可能性,这在实证研究中大家已认识到。而这又验证了第三个假说“跨国公司的参加诱因与技术溢出效果之间发生了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乔生,沈木珠.入世后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思路与我国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3(12).

[2]郭丽华.透视研发本土化.中国外资,2002(11).

[3]虞敏,徐金发.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全球化分散趋势及其成因分析.科研管理,2001(5).

[4]唐任伍,章文光.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与中国的对策.企业管理,2002(3).

[5]西澜,等.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投资布局.管理世界,2002(3).

[6]杜兰英.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02(7).

[7]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4).

[8]渡边千仞.技术革新の计量分析.日科技连,2002.

[9]Dalton,D.H.,Serapino,M.G.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 Asia-Pacific Technology Program,Oct,1995.

[10]Dymsza,W.A.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McGraw-Hill,1972.

[11]Erickson,T.Worldwide R&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Winter,1990.

[12]F Mever-Krahmer.The German R&D System in Transition.Research Policy,1992,21:423-436.

[13]Fareweather,J.International Management.McGraw-Hill,1969.

[14]Florida,R.The globalization of R&D’Results of a survey of foreign affiliated R&D laboratories in the USA.Research Policy,26,1997.

[15]Gangulg,A.Business-driven-Research &Development,Macmillan,1999.

[16]Gassmann,O.,Zadtwitz,M.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R&D on a global scale.R&D Management,28,Mar,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