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五大模式比较研究

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五大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23-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五大模式比较研究杨立强摘 要:本文将对于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企业集群与企业“走出去”相结合,归纳和提出了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五大模式: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财团式紧密集群模式、社区化松散集群模式、社区化半园区模式、园区开发招商模式等。

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五大模式比较研究

杨立强

摘 要:本文将对于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企业集群与企业“走出去”相结合,归纳和提出了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五大模式: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美欧模式)、财团式紧密集群模式(日本模式)、社区化松散集群模式(韩国模式)、社区化半园区模式(台湾地区模式)、园区开发招商模式(新加坡模式)等。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 企业集群 模式比较

一、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内涵与模式

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是伴随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产业)集群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产业转移和集聚以核心,伴随着海外园区建设、海外招商、政府支持等要素而形成的一种集群式或平台式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是企业集群式产业跨境转移的方式。

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包含以下三个部分:集群式“走出去”的主体、载体、集聚方式。集群式“走出去”的主体主要指的是“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或企业集群,通常包括三种主体,即开发区/园区企业、核心企业、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载体主要指的是企业集群的表现形式,如境外开发区、园区的运营企业(本身既可以是独立的企业,也可以由区内企业兼任),当然载体也可能没有具体的开发区/园区的形式,只有不同集聚程度的集群形式;集聚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封闭集聚,园区或集群内的企业均属同一行业价值链内部或相关企业,群内企业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一种是开放集聚,园区或集群内的企业可以跨行业,相互联系较弱,甚至没有产业上的关联。

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实践出发,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模式: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美欧模式)、财团式紧密集群模式(日本模式)、社区化松散集群模式(韩国模式)、社区化半园区模式(台湾地区模式)、园区开发招商模式(新加坡模式)。五大模式比较参见表1。

表1 国(境)外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主要模式

img21

二、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美欧模式)

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美欧模式),主要以产业链生产协作关系为企业集聚动力,以核心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主导,以核心企业带动型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跨境转移为主要手段的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模式。

从动态演进角度看,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可能属于“先聚后走”、“先走后聚”或“边走边聚”中的任何一种。如果属于“先聚后走”则集中表现为产业整体跨境转移;如果属于“先走后聚”,则主要表现为核心企业与东道国当地配套产业共同形成的产业链集群;如果属于“边走边聚”,则主要表现为存在产业链协作关系的跨国公司之间在开拓新市场、建立新生产经营基地等领域的合作,由此,“边走边聚”型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也可以称为“复制产业链”集群模式。

产业链紧密集群以产业链生产协作关系为企业集聚的主要动力,通常集群内部协作企业之间联系紧密,整个集群也由于固有的生产协作关系而显得相对封闭,即基本只限于存在产业链生产协作关系的企业加入集群。集群的表现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正式的工业园区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企业集群。

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的典型例子是诺基亚设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星网工业园。星网工业园该园区以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为核心,吸引了包括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之一德国DHL公司、全球最大的印刷线路板企业揖斐电公司、台湾地区最大的公司之一富士康、生产手机电池的三洋公司、美国的威讯半导体公司在内的国内外近20家主要手机零配件厂商和服务供应商,共同组建完整的手机产业链,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物流的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零库存运作和规模经济。

三、财团式紧密集群模式(日本模式)

日本财团(keiretsu)主要指的是日本战后形成的大型企业集团。财团成员企业之间围绕银行、综合商社、核心制造业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形成了跨行业的企业联盟。战后日本最大的六家财团包括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劝业、三和。每个财团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一家综合商社以及若干家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组成。以上六大财团囊括了日本的三大商业银行(东京三菱银行、住友三井银行、瑞穗银行)、六大综合商社,以及若干日本国内的知名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参见表2)。

表2 日本战后六大财团的构成情况

img22

续表

img23

资料来源:整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Keiretsu。

由表2不难看出,日本财团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银行、综合商社、制造业企业,其中银行负责融资,综合商社负责采购、销售、市场情报搜集,制造业企业负责生产制造,由此各部分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相互之间交叉持股又大大加强了财团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整个财团通常都由银行或综合商社主导,而在财团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时,综合商社的主导作用尤其明显和重要。综合商社一般为多元化经营的跨国贸易公司,具有流通、金融与情报三大职能:在流通领域,综合商社涉足贸易、销售、物流、保险、营销与广告;在金融领域,综合商社涉足贸易融资、贷款与第三方贷款、股权投资;在情报领域,综合商社的海外分支机构负责搜集各方面的相关咨询,而综合商社总部负责搜集、分析、统合全球范围内的信息。

财团式紧密集群模式主要指的是以类似日本财团联合海外投资方式进行的集群式海外投资。与前述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相比,财团式紧密集群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集群企业除了产业链联系外通常具有财团性质。与欧美大跨国公司常见的产业链紧密集群不同,日本财团式联合海外投资虽然往往也依产业链相互联接,但财团式联合海外投资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其成员企业往往仍然属于该财团,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企业股权均受财团很大的约束,与欧美跨国公司相互独立而以长期生产协作关系集聚到一起存在明显差异。

表3列出了丰田财团在天津投资的汽车产业集群部分成员企业,其中主要的财团成员企业包括丰田汽车、日本电装、爱信精机、丰田通商等。以日本电装为例,一直以来该公司都是作为丰田财团的一部分与丰田汽车一起联合投资、共同研发,两者的紧密程度相当高。虽然近年来,在日本盛行一时的“脱协化”(即降低财团内部控制力度)的影响下,日本电装也开始向日本其他汽车集团供应产品,但仍然为丰田财团所控制,主要服务于丰田汽车。

表3 丰田在天津投资的部分财团企业

img24

续表

img25

资料来源:Kuchiki,A.(2004)“The Flowchart Approach to Asia’s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y”,available at http://dakis.fasid.or.jp/report/pdf/handout28.pdf。

(2)集群相对封闭。与欧美常见的跨国公司产业链紧密集群不同,财团式紧密集群相对比较封闭,集群成员企业往往同属于一个财团,而欧美跨国公司的产业链紧密集群各组成企业大多独立平等,各成员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战略需求自由进出集群。

(3)财团自身拥有融资、情报等支持能力。日本财团通常拥有自己的银行和融资渠道,同时在海外投资时又有综合商社鼎力相助,因此财团式联合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长期规划、相应资金情报等方面的支持均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除此之外,日本财团往往与政府关系密切,可以很好地贯彻政府的意图同时也可获得政府的支持。

四、社区化半园区模式(台湾地区模式)

社区化半园区模式指的是企业在境外集聚时以文化社交纽带和产业链为主要集聚动力,在各种形式的投资促进和服务机构的推动下,形成以相似文化背景企业为主的企业社区化集群。昆山的台资企业社区就是典型的例子。社区化半园区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集群社区化。所谓企业集群的“社区化”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企业集聚形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具备社区功能并区别周边地区的相似文化背景企业地域上相对集中的企业群体。

企业集群社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群聚企业呈现多层次、多领域特点,不仅存在生产制造集群,也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既有大企业、跨国公司,也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②具备社区功能。社区化的企业群体往往都会有大量的服务业企业,从事生产制造以外的生产性服务业、餐饮娱乐、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辅助性服务行业。这些辅助性服务行业企业极大地完善了企业集聚地的社区功能,使之不再单纯是生产制造研发基地;③区别周边地区。社区化集群还要求该集聚地具有与周边地区不同的特征,如昆山的台资企业社区就突出表现为日台企业文化,具有较浓郁的台湾风格,以致不少台商将昆山称为“小台北”。因此,满足以上三个要求的企业集群不再是单一的企业产业链,而是有机糅合了生产基地、社区服务于一体的企业群聚。

(2)企业社区的凝聚力来自文化社交网络。一般来说,社区化集群内部的紧密程度不如纯以产业链或财团控制为主的集群模式,其凝聚力除了传统的产业链联系外,主要来自社区企业之间的文化社交网络。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资电子企业社区化集群为例,其文化社交网络源自台湾地区的相同文化背景和社交圈,同时又在长三角地区台资企业之间得以保持和发展。在长三角台资企业社区形成之前,台资企业的母公司已经在台湾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之一(如新竹科技园区)。“成熟的产业集群使台湾企业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网络,共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作为非正式契约有助于减少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往交易中形成的声誉使企业可以避免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风险。”(于明超等,2006)随着台湾地区IT产业迁往大陆,这些业已形成的企业间非正式契约也相对完整地转移到了长三角地区,并通过购销、投资、人员流动等得以发展和扩展。王缉慈等(2003)就指出:“台商所训练的当地干部,即使因为某些因素而离职,仍有可能在上海等邻近地区的其他企业任职,凭借着过去在台商的工作经验,这些离职员工带着技术以及过去的人脉,可以在上海当地铺出一张人际关系网络,使得企业之间有了信息沟通以及发展合作的通道。”

(3)企业社区的相对封闭性。企业社区的相对封闭性来自社区企业以往长期生产协作活动培养和造就的相互信任,即前述非正式契约。这种相互信任既包括社区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包括与产业链上游跨国公司的相互信任。由长期紧密协作形成的稳定、信任的企业关系,有助于降低价值链治理的成本,降低跨国公司外包的搜索成本,也减少协作企业的交易不确定性。这种稳固关系一旦形成,通常并不容易打破,由此也造成了昆山台资企业社区的相对封闭性。

(4)企业社区的半园区化。昆山台资企业社区化集群与其他社区化集群不同之处在于虽然没有正式建立台资企业园区,但在其多层次的投资促进和服务机构的推动上,已经显现企业园区的雏形。①台资企业通过台资企业协会、外资企业协会等协调服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联合成一体,从而大大增强了台资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博弈谈判能力;②台湾民间投资促进和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沟通、联络、协调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社区化企业集群的协调和管理角色。

五、园区开发招商模式(新加坡模式)

园区开发招商模式指的是由专业的园区开发和运营商或类似机构“走出去”到境外从事园区开发、运营、服务等活动,在一定行业导向和战略定位指导下定向吸引境内外企业入园生产经营,从而形成境外企业集群。典型例子如新加坡的海外园区建设和拓展。理论上说,从事园区开发、招商、运营的企业或机构可以是专业的园区开发和运营商(如新加坡裕廊集团所属的新加坡腾飞集团),也可以是某些行业的核心企业(如星网工业园中的诺基亚)。园区开发招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集群推动力主要来自园区开发商,具有载体性和服务性特点。与前面分析的产业链紧密集群模式、财团式紧密集群模式以及社区化半园区模式不同,在园区开发招商模式当中,集聚动力主要来自集群的载体,即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而不是集群主体(即组成集群的企业)。与此同时,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的主要职能并非生产制造,而是为园区内的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因此,园区开发招商模式具有明显的载体性和服务性。

(2)其实质是园区开发商的境外工业/商业房地产开发运营。就实质来看,园区开发招商模式实际上是园区开发商的境外工业/商业房地产开发运营。目前世界上有多家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跨国公司,如荷兰国际集团(ING)所属的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公司(ING Real Estate,INGRE)与第三方合作开发世界各地的购物中心、办公楼、住宅等地产项目,同时还管理着分布于亚洲、澳大利亚、欧美等地的30多只房地产基金。园区开发和运营商本质上也是房地产开发运营商,只不过通常它们更多地集中在工业土地开发、工业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服务、物业后勤服务等方面。

(3)园区/集群通常具有一定的行业导向和战略定位,进出相对开放灵活。一般情况下,园区开发和运营商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园区和集群往往被开发者赋予一定的行业导向和战略定位,其招商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倾向性。裕廊集团就将新加坡园区大致分为六类:综合型园区、标准厂房为主的园区、科学园区、商业园区、后勤园区、特殊园区。不同类型的园区,其招商对象不尽相同,基础设施要求、配套政策也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新加坡腾飞集团在亚洲地区开发和运营的园区也区分为科学园、商务园、科技园、工业空间、办公和商业空间、物流和配送空间、孵化空间、定制商务空间等。园区开发招商模式的另一特点是企业进出集群相对开放灵活,通常不受产业链、财团等因素约束。

(4)专业高效的园区开发和招商有利于快速、大规模的企业集聚。从企业与园区的关系来看,“园区为工业提供了发展、生产和交易的空间,它是全球工业分布中的区域布局,……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所作出的经营地选择,这意味着,进入园区就能获得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和其他地域资产(包括靠近市场、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鲍克,2002)专业高效的园区开发、招商和服务可以向目标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和地域资产,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大规模地在园区内集聚。

六、社区化松散集群模式(韩国模式)

社区化松散集群模式指的是中小企业以文化社交纽带为主要推动力形成的境外松散企业集群或企业社区。典型例子如中小韩资企业在山东半岛形成的社区化集群,中国温州商人在海外形成的商业社区等。社区化松散集群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集群主要以文化社交纽带为集聚动力。社区化松散集群主要由相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之所以形成地理聚焦,主要不是因为产业链或企业关联等原因,而是以文化社交纽带为主要集聚动力。以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为主的山东半岛形成的韩资企业社区化集群为例,山东半岛吸引的韩国投资几乎占韩国对华投资的半壁江山。根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的统计数据,山东省2007年新批准韩国直接投资项目1 225个,合同外资额21.4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合同外资总额的18%;截至2007年底,山东已累计批准韩国投资项目超过2万个,实际投资累计234亿美元,占山东利用外资的比重的40%左右,占韩国对华投资总额的50%左右。韩国对华投资之所以半数聚集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地,除了山东招商引资政策和高效服务的吸引力外,还因为以下三个重要原因:①山东半岛与韩国隔海相望,许多家庭还在韩国的人格外看重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②山东与韩国相似的儒家文化传统成为韩国人认同山东、热爱山东的重要因素;③逐渐发展起来的韩国社区对于后续韩国投资企业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2)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调查数据显示,青岛韩国企业的销售额一般在2 500万元以上(这类企业占到69.9%),员工人数大部分为几百人不等,大部分为中小型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型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3虽然近年来韩国大企业财团开始逐步加大对山东的投资,但山东半岛韩资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韩国产业资源部所属的中小企业厅在青岛设立代表处也说明了这一点。

(3)集群具有社区化特征。例如,韩资企业在山东半岛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松散集群的形式出现。韩资企业的集聚、韩国人活动的增加也在山东催生了“韩流”文化现象,并形成了若干韩国人社区。目前,山东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韩国人聚居区,也是每年接待韩国游客最多的省份。

参考文献

[1]鲍克.新加坡科技工业园的发展与竞争力研究.调查研究报告第67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2.

[2]关满博.中国台湾地区IT产业在长江三角洲的集聚.新评社,2005.

[3]王缉慈,罗家德,童昕.东莞和苏州台商PC产业群的比较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6-10.

[4]于明超,刘志彪,江静.外来资本主导代工生产模式下当地企业升级困境与突破——以中国台湾笔记本电脑内地封闭式生产网络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6(11):108-116.

[5]Kuchiki,Akifumi.The Flowchart Approach to Asia’s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y.Foundation on Advanced 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FASID),Working paper,http://dakis.fasid.or.jp/report/pdf/handout28.pdf,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