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一、区位论
区位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产业和城市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随着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区位论经历了从古典区位论到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发展。古典区位论最早产生于经济学领域,萌芽于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研究方法以静态分析为主,该理论以德国古典经济学家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的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研究对象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其理论中心是降低生产成本;近代区位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重心从降低生产成本转向利润最大化,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和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和德国学者廖什(August Losch),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廖什将中心地理论用于区域的产业布局,形成市场区位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心地理论;现代区位论从区域整体出发,对影响生产布局的多种因素进行数理与模型方面的全面综合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位论中引进了行为科学方法,把居住、娱乐、休闲、心理等因素也作为区位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区位论研究对于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受其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和旅游区位的影响。从地理区位看,旅游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质和交通的通达性。从经济区位看,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具有强大的吸引资金的能力,有助于推动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同时,对于传统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旅游地还可以其经济发展成果作为现代旅游吸引物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旅游区位看,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多个旅游区位因子的共同作用,某因子的不足会对当地旅游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旅游地可以通过“补位”的方式提升旅游区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点—轴系统理论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城市等级系统的形成机制及中心地的空间系统模型。1984年,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以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赫格尔斯特兰(Haegerstrand)的空间扩散理论以及佩鲁(Perrour)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中,“点”指各级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产业聚集带,“点”与“点”之间通过轴连接,轴具有促进区域发展的功能,因此也被称为“发展轴”。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点—轴”必然发展到“点—轴—集聚区”,集聚区也是点,是规模和对外作用力更大的点(陆大道,2001)。“点—轴系统”理论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客观规律,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开发,也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首次从经济空间出发提出“增长极”理论。佩鲁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中心、力场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产生相互联合的一定范围的“场”,并总是处于非均衡状况的极化过程之中;他认为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行业、部门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因为某些推进型产业(主导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的集聚和优先发展,从而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多功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即增长极(盛志鹏,2005)。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强调产业的关联效应,但忽视了增长极的地理空间含义。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J.Boudeville)将增长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赋予经济空间以区域的地理意义,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他强调区域是地理空间连续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把区域按经济空间分布的类型分为匀质区域、极化区域与计划区域。其中极化区域就是地理空间中的连续异质区域,这种区域中的不同部分围绕区域重心(城镇或极)而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他提出极化区域增长的必备条件:极化区域内主导产业及其创新;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存在于极化区域内(赵茂林,1995)。此后,缪尔达尔(K.G.Myrdal)和赫希曼(A.O.Hirishman)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缪尔达尔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提出了“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并提出通过区域政策消除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重要性。赫希曼在对一个国家内各区域间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理论,他认为经济进步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因此在一国经济增长中就出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北方”区域和经济欠发达的“南方”区域。“北方”区域通过极化效应将南方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吸引到北方,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但随着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等进步因素会以涓滴效应向南方渗透,最终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推动作用。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极化效应达到一定规模后,受规模不经济和市场的影响,这种极化状态将会改变,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区域旅游的发展不可能各地区同时发展。资源优越、经济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的优势地区往往会率先发展,而后通过这些优势地区的辐射效应推动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均衡发展。大北京都市区中北京是本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和绝对中心,目前已处于由集聚到扩散的转变阶段,周边地区应把握住北京城市扩散的机会,积极寻找可资利用的发展机遇,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廊坊市旅游业发展而言,首先要找到对本地旅游业发展具有主导性和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本地区生产综合体,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中心—边缘理论
“中心—边缘”理论也称为“中心—外围”理论或“核心—边缘”理论,是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代表理论之一,也是增长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最初应用于贸易研究,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在为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起草经济报告时,首次使用“中心—边缘”概念描述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峙情形。此后,得莱希(Delaisi)将“中心—边缘”研究引入地域空间结构研究,并在对欧洲的空间结构分析中使用该理论进行分析(王小玉,2007)。1966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riedman)在其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对“中心—边缘”理论进行系统阐述,进一步丰富深化了该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率先发展起来的核心区域和发展缓慢的边缘区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区域处于统治地位,边缘区域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区域,形成暂时的不平等发展格局。弗里德曼将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见图2-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核心区具有经济上的控制地位,资金、人口、劳动力等要素被吸引至核心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等要素继续向核心区流动,创新从核心区传播到边缘区,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交易不断增加,促进了边缘区的发展。随着核心区集聚作用的减弱,扩散作用不断加强,资金、信息、技术等从核心区流向边缘区,在边缘区产生次级核心区域,区域的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
图2-1 弗里德曼的城市地域空间发展阶段
“中心—边缘”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要借鉴“中心—边缘”理论进行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资源优势区域转变为区域旅游的核心区和增长极。同时,要认识到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通过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积极推进次级旅游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