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廊坊市旅游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一、廊坊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廊坊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1.水资源的缺乏对传统产业发展形成强制约束
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最缺水的区域之一。廊坊市人均水资源205m3,远低于京津冀地区人均317m3的平均水平,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7(吴良镛,2006)。20世纪50年代,廊坊市平均降水量达644mm,1960—2003年平均降水量550.8mm,降水量趋于减少(周贺玲,2007)。廊坊市年降雨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6—8月,三个月的降水量可达全年的70%~80%。廊坊市属于永定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的下游,受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控制的影响,廊坊市地表水资源十分匮乏,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多以开采地下水维持。2005年廊坊市全年用水总量为10.75亿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为9.760亿m3,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总亏损量达2.024亿m3。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使廊坊市已形成3处地下水漏斗:固安、霸州浅层农业开采型漏斗,位于霸州市西部、永清南部、固安中南部,形成于1983年,到1999年漏斗面积已达486.4km2;廊坊深层城市工业、生活开采型漏斗,位于廊坊市城区及其外围,形成于1978年,2005年漏斗面积达302km2;大城深层农业开采型漏斗,位于大城境内及文安部分地区,形成于1974年,到2005年漏斗面积达595km2。廊坊市地下水漏斗的形成,主要源自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及生活用水数量的激增。廊坊市用水中,农业用水比重最高,其次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008年,廊坊城区及固安、永清两县实际供水量为3.94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70.8%,工业用水占9.9%,城镇生活用水占13.4%,农村生活用水占5.9%(陈卫国,2010)。
廊坊市长期水资源超采、地下水漏斗的出现且面积逐步扩大,不仅制约了廊坊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导致廊坊市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20世纪80年代大清河文安段和中亭河中亭堤霸州段均曾出现了裂缝和沉降,廊坊市区中心的地面沉降量已达800mm(刘伯华,2008)。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对廊坊市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威胁,对廊坊市未来的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产业结构、降低农业比重、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是廊坊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阶段,以前主要通过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换取经济的增长。在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要求。
河北省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重。一次能源生产量低,本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82%依靠外部调入(4),能源的对外依赖性很强。水资源稀缺,人均水资源201.3立方米,仅高于北京和天津两市,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倒数第三,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在资源极度短缺的同时,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资源消耗量过高的现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高,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640吨标准煤、1 449.94千瓦小时电,均为全国的第8位;河北省的工业废气、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50 779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110 05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25.3万吨,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分别位居第1位、第8位和第5位,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严重(5)。在环境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下,河北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在河北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廊坊市的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廊坊市经济发展进入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的阶段,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91吨标准煤,是河北省能耗最低的城市,但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能耗依然偏高。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煤炭等能源的缺乏决定了廊坊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耗能低、耗水少的产业。
3.生态城建设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金涌,2008)。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将节能减排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要途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006年,廊坊市被河北省列为率先建设生态市的城市,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工作。2008年廊坊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廊坊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了实现生态城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要求,到2015年,廊坊市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由2005年的9.29千克/万元、5.43千克/万元降低到2015年的2.04千克/万元、1.2千克/万元(杜鹏飞,2008)。
廊坊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其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廊坊市生态城建设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要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廊坊市目前的能源消耗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高。2009年,廊坊市能源消费826万吨标准煤中,其中一产消费占3.3%,二产消费占68.6%,三产消费占12.4%,居民生活消费占15.7%。第二产业中,重工业的能源消耗量最高,其万元增加值的能耗是轻工业的5倍多。因此廊坊市未来节能减排的任务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同时要对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压缩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及炼焦、电力热力生产等高耗能产业,支持生物制药、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还需要优化三产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中关联带动效应好、能耗低的绿色产业,推进廊坊市生态城建设的早日实现。
(二)廊坊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资源、环境的约束,降低经济发展能耗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对廊坊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发展能耗低、污染小、关联带动性强的产业是廊坊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旅游业无疑是廊坊市目前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最佳选择。
1.把旅游业作为廊坊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
把旅游业作为廊坊市经济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我国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廊坊市政府也在2010年发布加快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旅游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廊坊市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从全球旅游业以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看,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符合廊坊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原理,同时也符合廊坊市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紧密相关。美国的就业人员中,有50%以上从事与休闲、旅游有关的产业(吴殿廷,2010)。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如5%或8%以上),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但不一定起引导作用(吴殿廷,2010)。2010年,廊坊市旅游业总收入已达64.94亿元,占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5%,因此,把旅游业作为廊坊市支柱产业既符合廊坊市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定位,同时也与廊坊市旅游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廊坊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业正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潜力、关联带动性最强、能耗低、就业机会多的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教育事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工业与旅游业的耦合推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休闲林业等推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廊坊市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实现廊坊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降低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的现实问题,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廊坊市生态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建设。
2.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廊坊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是融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关联带动性强。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人口总数的8%以上,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已超过110个(杨晓蕾,2010)。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用事实印证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为印证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可以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聚龙教授创立、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衡量两个因素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本书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旅游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情况,以此来发现廊坊市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三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分析的经济数据来源于2007—2011年廊坊市经济年鉴,旅游数据来自廊坊市旅游局。选取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以及旅游业总收入五个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5-2)。
表5-2 廊坊市旅游业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和三产产值(2007—2011年)
资料来源:2008、2009、2010、2011、2012年廊坊经济统计年鉴
(1)计算绝对关联度
假设X0为参考序列,Xi为比较序列,建立序列始点零化像,即:
其中i=0,1,2,3,4;n=1,2,3,4,5
则序列X0和Xi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表达式为:
其中,
将表4-1数据代入式(1),得 =0.517696, =0.777084, =0.530182, =0.553089。
(2)计算相对关联度
首先计算X0与Xi的初值像。
i=0,1,2,3,4;k=1,2,3,4,5
则(i=0,1,2,3,4)的始点零化像为
序列X0和Xi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表达式为:
其中,
将表4-1数据代入式(2),得r01=0.882515,r02=0.845792,r03=0.859123,
r04=0.849224。
(3)计算综合关联度
取θ=0.5,由ρ0i=θ0i+(1-θ)r0i,i=1,2,3,4得出
ρ01=0.700105,ρ02=0.811438,ρ03=0.694653,ρ04=0.701157。
结果显示,ρ02>ρ04>ρ01>ρ03,由此可知X2>X4>X1>X3。
根据结果可知,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与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密切,产业关联性强,这与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相符。廊坊市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这与廊坊市近些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密切相关。以吃农家饭、观乡村景、采摘田园蔬菜和果品、购买土特产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实现了餐饮、游览、购物、娱乐、交通等综合性消费,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经济效果初步显现。廊坊市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关联度较高,旅游业本身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六大要素中,“食、住、行、游、购、娱”均与第三产业有关,因此,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与第三产业中的会展业、餐饮住宿业、娱乐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零售批发以及廊坊大学城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带动有关。廊坊市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廊坊市近年通过展览活动的举办,为本市工业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同时廊坊市近年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星级饭店建设、旅游项目建设以及道路的修建较多,上述活动促进了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
3.利用旅游产业能耗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大旅游产业,提高廊坊市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和能源消耗低,产出大,废弃物排放量小,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最高。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基本稳定在70%左右。2009年,我国工业和建筑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3%,农业约占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10%;虽然缺乏对旅游业的直接统计,但旅游业能耗必定小于第三产业能耗,因此可以判定低于10%,远低于第二产业。从水资源的消耗看,农业是水资源消耗的主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09年,我国水资源消费中,农业用水占62.5%,工业用水占23.3%,生活用水占12.5%,生态用水占1.7%;而对于农业大省而言,农业用水的比重更高,河北省的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消耗的74.3%,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2.2%和12.1%,生态用水为1.4%。旅游业用水只是生活用水的一部分,因此其水资源消耗量就河北省而言要远小于12.1%,相对较低。石培华等(2010)曾参照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公式推算旅游业的能耗值,结果表明,单位旅游业增加值能耗为0.202,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因此推断旅游业是低耗能产业。旅游业不仅耗能低,相较于工农业,其污染物排放量小,我国工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农业污染不到30%,旅游业的排放物主要为少量生活性污染排放物,污染物排放量低。
廊坊市水资源和能源缺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多重制约;生态城市的建设又要求廊坊市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率,建设环保、绿色之城。旅游行业能源和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小的特点,非常适合廊坊市经济转型期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利用旅游业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解决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先天优势,还可以带动第一、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廊坊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二、廊坊市旅游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一)廊坊市需求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通过第四章对廊坊市旅游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廊坊市传统旅游资源品级低、数量少,与区内北京、承德、秦皇岛等城市相比差异较大,对观光旅游者吸引力小。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适合选择需求驱动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原因在于:
1.廊坊市不具备发展传统观光旅游的资源条件
廊坊市具有一定价值的旅游资源点共117处,但资源品级低、规模小、特色不突出。资源的可开发性差,制约了观光旅游的发展潜力,如宋辽古战场,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开发难度大,容积率低,开发利用度不高。知名景区少,现有旅游资源之间的联动发展效益不明显。从廊坊市现有旅游资源总量、品级、丰度、可开发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廊坊市传统旅游资源在大北京都市区缺乏竞争力,对区域外市场缺乏吸引力。
2.廊坊市相对丰富的现代旅游资源为依托京津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保障
廊坊市现代休闲、商务旅游资源丰富,在大都市区域内部尤其是河北省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京津周边休闲度假、商务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城市。廊坊市的温泉旅游资源集中于永固霸地区,是中型地热田;市内有6处规模较大的高尔夫球场,累计面积达15 195亩;廊坊市的温泉和会展资源在河北省居首位,廊坊市的会展业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是河北省会展场馆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上述现代旅游资源的存在为廊坊市依托京津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资源保障,为廊坊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3.京津两地旺盛而庞大的休闲旅游需求与当地旅游供给的不足为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大都市区是旅游客源产生最为集中的地区,京津两市人均GDP均超过9 000美元,两市居民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异常旺盛;京津两市的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达660万辆,提前进入汽车旅游时代;休假制度的变革使得都市居民的休假时间主要集中于周末,表现为小短假,汽车旅游时代和休假制度的融合进一步促发了京津两地短途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占地较多,而京津两地因都市人口的激增导致土地资源稀缺,决定了两地未来用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旅游供需之间的矛盾为位于京津之间、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廊坊市开发近距离休闲度假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机遇。
4.紧邻京津的区位特点为廊坊市旅游业采取“近位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能
廊坊市位于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之间,是双核边缘区。廊坊市北部三县(市)被京津环抱,成为飞地。廊坊市区距北京市50公里,距天津市60公里,空间上与京津的紧密相连使廊坊成为我国大都市区边缘区中最具区位优势的城市,区位特点是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廊坊与京津间公路发达,交通便利,随着京沪高铁的建成、廊坊地铁与北京地铁的对接,廊坊与京津之间的同城效应将凸显,为廊坊市旅游业“近位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二)廊坊市旅游发展模式
廊坊市需求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区位、资源、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对旅游发展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最有利于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对各要素进行组合的结果。
以京津为主导的市场特征决定了廊坊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关注于京津居民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并在宣传促销方面采取符合京津居民信息接受特点的方式;京津廊三地行政归属的不同和区域旅游市场间壁垒的存在使得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发展协调保障机制;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及廊坊市资源环境的现状要求廊坊市旅游业发展应在已有有限资源的基础上,扩大旅游资源的外延概念,将一切能为旅游业所用、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资源纳入其中,大力拓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耦合互动,增强廊坊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同时,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耦合发展既是资源有限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廊坊市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充分挖掘各产业的休闲娱乐功能,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提高传统产业的增加值;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资源基础和资金基础,这对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了要求,选择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社会经济相对发达、旅游发展基础相对良好的区域作为优先发展点,并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廊坊市旅游业的整体进步,是廊坊市受资源、经济条件制约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体而言,廊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廊坊市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为依托,以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为主体构建核心产业,通过旅游业与农业、商业、文化产业、会展业、温泉产业的耦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构建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区域旅游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借力京津的近位发展战略,推进实现与京津的同城旅游效应,其内部旅游发展布局则采取“点—轴”发展模式;以组合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合产品开发为主体,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促销和多渠道促销,全力塑造廊坊市“京津休闲后花园”和“会展新都”的旅游形象;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完善市场、交通、人才、资金的保障支持体系,促进廊坊市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在上述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廊坊市依托京津旅游需求、借力区位优势、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