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步骤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步骤

时间:2023-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班组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最小单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在作业过程中是直接接触危险和有害因素最多的群体,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分类方法所列的危险、有害因素具体、详细、科学合理,适用于各企业危险源辨识活动,为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班组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最小单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在作业过程中是直接接触危险和有害因素最多的群体,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通过班组成员对自己所在作业现场的危险进行辨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控制,才能实现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1. 两类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简而言之,就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或源头。凡是有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都称为危险源。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 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工业生产中的工艺过程都是通过能量转移来实现的。能量既有做功的本领,本身又是危险源。当能量逆流于人体或失去控制时就可能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2) 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或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必须约束或限制能量,即控制危险源。

实际上,绝对可靠的控制措施并不存在。在众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或限制能量的措施可能失效,能量屏蔽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

2. 危险源与事故

一般而言,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所以,是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系统中危险源的存在是绝对的,任何工业生产系统都有危险源。一个电插座、一杯开水、一个门槛、一盆吊兰都在危险源定义范围内。可以说,危险源广泛存在是客观事实。

根据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一般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类。这种分类方法所列的危险、有害因素具体、详细、科学合理,适用于各企业危险源辨识活动,为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1.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有以下15类:

(1) 设备、设施缺陷。如强度不够、刚度不够、密封不良、稳定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 防护缺陷。如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 电危害。如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电火花、雷电、其他电危害等。

(4) 噪声危害。如机器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 振动危害。如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等。

(6) 运动物危害。如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7) 电磁辐射。如电离辐射:X射线、α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8) 明火。如电焊、烘烤、煤气炉等。

(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如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如低温气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 粉尘与气溶胶。如煤尘、有毒性粉尘、气溶胶。

(12) 作业环境不良。如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 标志缺陷。如无安全标志、标志不清、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4) 信号缺陷。如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有以下4类:

(1) 自燃性物质。如磷、其他具有自燃性质的物质等。

(2) 易燃易爆性物质。如易燃易爆气体、易燃易爆液体、易燃易爆固体、易燃易爆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物质等。

(3) 有毒物质。如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 腐蚀性物质。如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3.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有以下4类:

(1) 致病微生物。

(2) 致害动物。

(3) 致害植物。

(4) 传染病媒介物。

4.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有以下5类:

(1) 辨识功能缺陷。如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等。

(2) 负荷超限。如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等。

(3) 从事禁忌作业。

(4) 健康状况异常。

(5) 心理异常。如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等。

5.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有以下3类:

(1) 操作失误。如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等。

(2) 指挥失误。如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等。

(3) 监护失误。如措施不当、经验不足等。

6.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 危险源辨识就是发现、识别系统中的危险。它是危险源评价、控制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才能对其进行评价并根据不同危险级别采取相应措施。

2. 任何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都是潜在风险积累的结果。因此,控制事故首先要控制风险,见表4-1、图4-1。

表4-1 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图4-1 风险与可接受度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步骤见图4-2。

图4-2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步骤

一般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以下4种:

1. 基本分析法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分析法建立在危险源分类的基础上。对于某项作业活动,对照危害分类中物的不安全状态,认识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确定本项活动中的具体危险源,这就是基本分析法。

2. 直观经验法

一些现场存在的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制度、规程的、简单的、表面上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都可依靠人员的观察分析,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的危险性和判断出可能发生事故或职业病,这就是直观经验法。

直观经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或以提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源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3. 工作安全分析法

工作安全分析法是把一项作业分成几个作业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即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

在识别的过程中,要以班组和活动类别为基础,针对班组中的各个作业类别进行识别,具体针对设备、设施、工装、工具、作业环境、人的行为、劳动保护用品、物料的使用、劳动组织、安全教育等内容,对照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表、各项标准、制度,查找出不安全因素,即危险危害因素。

4. 安全生产标准法

安全生产标准法是对设备设施、现场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进行打分考评。危险源辨识可以参照考评表进行。考评表中不合格的项目就是危险源。

1. 提问法

(1) 作业人员有可能受到的伤害

① 有无被机械设备、工具夹住的危险;

② 有无高处坠落的危险;

③ 有无被机械设备卷入的危险;

④ 有无因环境因素被跌倒的危险;

⑤ 有无可能触电的危险;

⑥ 有无伤害身体的作业姿势;

⑦ 有无被烫伤的危险;

⑧ 有无碰到其他物品的危险;

⑨ 有无将手、脚、腿切断的危险;

⑩ 其他方面有什么问题。

(2) 设施、设备、物料或环境等不安全条件

① 有无机械设备突然运转起来的情况;

② 有无即将倒塌的危险;

③ 有无掉落的危险;

④ 有无物品溅起伤人的危险;

⑤ 有无易燃易爆的危险;

⑥ 有无适宜的管线和照明;

⑦ 在通道、过道中或者在工作区域内有无坑、洞、凸出物、杆状物;

⑧ 有无粉状物质喷射伤人的危险;

⑨ 有无化学物品、沙尘、辐射或者噪音污染环境的危险。

(3) 不安全的作业习惯

① 不发出警告或者运动的信号;

② 不正确使用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及用品;

③ 使正在工作的人员分心、精力不集中;

④ 不遵守速度和装载限制;

⑤ 在设备上工作时不使用锁定装置;

⑥ 关闭或者移动警报和电子装置;

⑦ 使用不合格的零件、部件和工具;

⑧ 在有运动缺陷或危险的设备下工作、停留;

⑨ 使用无权使用的设备和工具。

2. 查找法

(1) 物的不安全状态

① 现场安全通道被检修用的工具、物件堵死可能绊倒人;

② 气焊用的乙炔瓶、氧气瓶距火源距离不符合标准,容易引起燃爆;

③ 乙炔瓶放倒使用;

④ 氧气瓶没有放倒措施;

⑤ 检修的天车下面没有防护网或防护栏;

⑥ 电焊机接地线虚连;

⑦ 物件摆放超高,有倾倒的危险;

⑧ 地坑没有护栏;

⑨ 检修作业使用的手电钻没有漏电保护器。

(2) 人的不安全行为

① 登高刷墙人员安全带没有挂,易发生高处坠落伤害;

② 施工人员没有戴安全帽可能被落物砸伤;

③ 电焊作业人员没有穿绝缘鞋易发生触电事故;

④ 使用梯子没有监护人,易发生摔伤;

⑤ 送电操作时,面对电闸,易引起电弧烧伤;

⑥ 天车吊物不鸣铃,下面人员不躲闪,可能造成落物伤害;

⑦ 天车吊物超重,易造成落物伤人;

⑧ 天车指挥人员手势不正确,易发生碰伤或机械伤人。

(3) 管理缺陷

① 外雇的电焊工、气焊工的特种作业证超期;

② 作业现场混乱并垂直交叉作业;

③ 作业现场没有安全负责人;

④ 开工前不进行安全讲话;

⑤ 外雇施工队没有签订安全协议;

⑥ 外雇人员没有进行安全教育;

⑦ 在用的天车状态不良,超期未检。

(4) 职业健康危害

① 厂房内杂声超标,作业人员没有戴耳塞;

② 厂房内粉尘超标,作业人员没有戴口罩;

③ 厂房内的烟尘净化器没有使用,电焊烟尘超标。

班组危险预知活动在作业前,在班组长或作业负责人主持下,利用安全活动时间及工前较短时间进行的、群众性的危险预测预知活动。这类活动类似于解放军作战前的诸葛亮会,发动群众讨论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克敌制胜,是控制人为失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进行岗位安全教育,真正实现“四不伤害”的重要手段。

危险预知活动,分为危险预知训练和工前五分钟活动两步进行。前一阶段主要是发掘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后一阶段重点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1. 发现问题

2. 提出重点

3. 研究措施

4. 制定对策

通过危险预知活动,应明确下列内容:

① 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

② 作业现场状况;

③ 事故原因分析;

④ 潜在事故模式;

⑤ 危险控制措施。

工前五分钟活动,是预知训练结果在实际工作的应用。由作业负责人组织从事该项作业的人员,在作业现场利用较短时间进行。要求根据危险预知训练提出的内容,对人员、工具、环境、对象进行“四确认”,即安全操作规程的再复习、再落实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