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甲天下的民富洛川
苹果,古代就有。据史籍记载,2000年前后,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武威、敦煌等地,已大面积种植苹果。但不叫苹果,称“奈”“蘋婆”等。“蘋果”一词的出现则在明朝。
现代苹果的栽植,也有140多年时间。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夫妇从美国把苹果带进山东烟台,建立了“广兴果园”。1895年,德国人又把71个苹果品种从欧、美引入青岛试栽。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用于鲜食、煮食、酿酒的苹果品种7000多个,而其产量、销量也稳居全球四大水果之族,是名副其实的大宗水果。
苹果,味道酸甜适口,营养丰富。据测定,每百克苹果含果糖6.5—11.2克,葡萄糖2.5—3.5克,蔗糖1.0—5.2克;美国流传一种说法:“每天一个好苹果,远离医院和医生”。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苹果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由此可窥见一斑。又因苹果所含的营养既全面,又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所以,非常适合婴幼儿、老人和病人食用。
医学专家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
吃苹果还能减肥,帮助消化。且苹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是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
苹果中的纤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益。
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城市生活节奏十分紧张,职业人群的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忧郁。这时,拿起一个苹果闻一闻,不良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同时,还能提神醒脑。
苹果还有恢复疲劳,维护皮肤健美等作用。所以,古今中外总是称誉苹果是“保健之友”。
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洛川苹果自然成了人们首选之果。因为洛川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优生七项气候指标条件的核心产区。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洛川人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成就了誉满全国的最佳苹果生产基地和“苹果之乡”,陕西省原省长程安东曾经题词:“洛川苹果甲天下”,并赋诗一首《黄土塬红苹果》。
附:《黄土塬红苹果》
黄土地上一片塬,
传奇中华有洛川。
文公祭祀筑鄜畤,
洛川世代设郡县。
贫瘠高原起风云,
洛川特委举红旗。
军事会议定乾坤,
抗日建国从此行。
蹩鼓秧歌唱解放,
斧劈神牛慨而慷。
几经风雨不转向,
延安精神代代扛。
东南惊雷震中华,
改革风暴到塬上。
洛川苹果甲天下,
人类健康贡献大。
洛川,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苹果之乡”,自1994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国家级优质无公害苹果出口生产示范县,洛川苹果也获得了世界地理标志保护殊荣,先后获国家、省部级优质产品奖和名牌奖共162项。
陕西省原省长袁纯清曾撰文指出,洛川苹果产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敢吃螃蟹的洛川青年李新安1947年从河南历尽艰辛引进的200株树苗;如果没有民间一批又一批果园明星干中学、学中干的钻研精神,敢为人先的献身精神;如果没有洛川县历届领导班子,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干扰,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带领百姓干,始终围绕果树转的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如果没有几十万洛川人为了果树,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洛川的苹果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洛川人是聪明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们就大胆地从辽宁、山东引进果树栽培人才,从北京、西安寻求技术支持。此后,这种来自国内外的技术的引进、人员的培训、技术的支撑从未间断。正是在这种尊重科学的精神引领下,从苗木的选择与更替,到栽培技术的更新,不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果树“技术革命”。这种“革命”,一直延续成为今天仍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沃土工程”“优果工程”,以及强力普及的以“四大技术”为重点的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正是在这种科 学精神的引领下,洛川的苹果栽培技术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苹果的品质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市场化进程大大加速,果农的收入持续增加。正是在这种科学精神的引领下,洛川苹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
洛川苹果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仅有这些,是不能够走向市场、进入市场的。酒香也要走出深巷。洛川苹果曾经多次感受过市场的冷落,20世纪90年代,他们审时度势,从苹果产业化建设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实现了由抓发展、上规模,向抓管理、上质量转移;由重生产、轻流通,向以销售为核心、以销促产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协会”的联结模式,把加强内部生产建设、培育苹果营销体系、强化销售市场,开拓、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扩大出口等环节,作为培育、拓展、巩固市场的中心工作,形成了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出口东南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网络,苹果的出口先后通过了英国超市联盟及加拿大、欧盟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基地认证。
洛川人通过卓有成效的市场开拓,初步实现了资源禀赋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如何实现农户生产从分散型向规模化、产业化转移,洛川苹果走出了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
洛川的实践告诉我们:要理性地认识苹果产业在强省富民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劳动力资源富集、农民致富门路单一,苹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省黄土高原中部作为国内最佳苹果适生带,我们可以引领农民兄弟在苹果产业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洛川县苹果产业强县富民的实践使我们看到:这是一条能够真正惠及百姓的致富路。
事实胜于雄辩。洛川苹果,确实成了洛川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成了20万洛川人脱贫致富的“ 钱树”。
在洛川县的访谈中,随处可见洛川县以苹果产业建设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和新村庄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繁忙景象。
2013年12月19日上午,我来到距离县城5.6千米的凤栖镇“凤园新村”,天空瓦蓝瓦蓝,阳光灿烂明媚,空气格外清新。吸一口,浑身清爽。但想起西安乃至全国其他城市阴沉沉的雾霾,我心里又堵得难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在某论坛上指出,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增加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有一定的关系。
凤栖镇“凤园新村”一角
在“凤园新村”里,我看见一排排红顶瓦房 红砖院墙整齐划一,朱红漆铁门格外明亮,特别是文化墙别具一格,内容丰富,观赏性强,既美化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又丰富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所到之处人们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013年12月19日上午,我来到53岁的张智林、马改琴家里,他们的屋里温暖如春,眼镜一下子雾得看不见。
我摘下眼镜,没看见炉子,问:“这屋里咋这么暖和?”
张智林说:“烧的土暖气。”
我重新带上眼镜,真不敢相信,在洛川县城5.6千米外的一个山峁沟畔上,竟有这么好的村子、这么好的房子。4间大房宽敞明亮、里外粉刷一新,房顶架着太阳能热水器,除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也设在屋内。电视、电冰箱等电器产品一应俱全。说起家里的变化,张智林、马改琴喜得合不拢嘴:“过去连想都不敢想,今生能过上这样好的日子!”
凤园新村建设是洛川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陕西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县,洛川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新民居建设,他们按照“布局集中化、居住单元化、管理物业化、生活文明化”的建设思路,切实把新民居建设当成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民心工程。近年来,洛川县先后投入资金400万元,聘请有关规划设计单位对县城总体规划、县域村庄规划、12个集镇建制镇建设规划和70个中心村规划进行编制,他们坚持“规划到位、民居先行、设施预留、逐年配套”的原则,积极实施进村路、主巷道硬化、绿化工程和修筑排水渠,帮助群众实施围墙、院落改造,大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截至目前,洛川共确定试点示范村54个,累计建成新民居3380户,6个村的旧村改造顺利推进。各试点村和整治村共新修进村柏油路20余千米,硬化巷道45条23095米,改造围墙24800米,新修排水渠26620米,栽植绿化树3400株,建设文化广场20处1142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1027.8万元。与此同时,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洛川城市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三横四纵”的道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在张智林(右一)和马改琴(左二)家里访谈
“发展苹果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富民强县,让老区人民真正得到实惠。”洛川县县委书记彭安季说,“60年前,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的先辈从千里之外的河南把苹果引进洛川,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代洛川人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着眼于苹果优势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洛川县在推进现代苹果产业建设的同时,提出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积极推进苹果有机化生产、积极建设百万头生猪产业大县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改善果园有机肥投入不足的问题,解决洛川县苹果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谈及洛川未来的发展蓝图,县委县政府领导信心十足,“建设‘果畜强县’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大力推进果畜结合,积极推进现代苹果产业建设和百万头生猪产业大县建设”。
2013年12月3日,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在洛川调研时,也强调指出,要全力做好发展苹果产业这个大文章,注重在种植环节提质、加工环节增值、流通环节增效,并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坚决走果畜沼一体化的发展路子,不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实际上,洛川县的苹果产业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他们在肯定中不忘艰苦奋斗,在奋斗中不断调整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产品,在优化中不断提升质量,终于把“小苹果”做成了“大产业”“致富产业”。美丽的洛川塬已建成47000多个果园,苹果产业成为果乡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我要用自己笨拙的笔赞美苹果,赞美苹果之乡的洛川人民,赞美曾经和正在为洛川苹果事业不断奋斗的人们……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勤劳智慧的洛川人民并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不前,而是制定了新的目标。2013年12月24日上午,我在洛川县县委书记彭安季办公室又一次听他说——
2013年12月3日,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中)在洛川县调研
从现在到2020年,将是洛川加快发展现代果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 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我认为,洛川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应该是:按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装备、有机化生产方式转变;由单家独户松散式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由田间地头摊点式销售向集团化、大市场营销转变”的“三个转变”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提升苹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果农素质为抓手,以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反哺农业为着力点,以促进资源要素集聚为方向,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努力构筑以“大基地、大项目、大产业”为主的现代苹果产业新格局。
推进现代苹果产业,要更新观念和工作方法,树立“抓现代果业就是抓规模经营,抓现代果业就是抓果业园区,抓现代果业就是抓市场主体,抓现代果业就是抓生态农业”的思想,注重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同步推进,注重农业基础设施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同步改善,以转变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为切入点,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深度挖掘果业文化资源,着力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推广一批先进成熟生产模式、建设一批产业化工业聚集区,建立起现代生产体系、现代营销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力争把洛川苹果做成“中国第一、世界品牌”。结合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洛川建设现代果业的目标应确定为:到“十二五”末,50万亩苹果全部实现绿色、有机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新提升,打造10个左右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农业企业,50个产值超千万的中小企业,100个高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GDP超过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000元和15000元。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县属GDP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县。
县委书记彭安季(左二)在农村与农民交谈
他们不但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有一系列具体措施。
彭书记介绍,一是创新现代果业生产方式。制定洛川苹果标准体系,坚持实施“苹果标准建设年”活动,加快推广洛川苹果“从田间到餐桌”的系列化标准体系,实现苹果产、贮、加、销全程标准化;建设3万亩县级现代果业园区,每乡镇建设5000—1万亩现代果业园区,综合配套各类生产技术和设备,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有机安全果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果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到市场销售全过程质量追溯;积极培育苹果产业工人和进行果园托管,逐步实现苹果生产的专业化,探索出果园规模化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引导土地向农业大户、种田能手流转,突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以“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优化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按照“龙头企业作引领,中小企业作支撑,苹果专业合作社作基础”的思路,通过引资兴办、兼并、重组、改制等措施,培养大型企业集团;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支撑起品牌营销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县长王明智(左三)在苹果园区调研
三是大力提升“洛川苹果”的品牌效应。支持和鼓励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争创冠名权,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品牌进行 经营,根据目标市场制订科学有效的品牌经营战略和运作方案,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制订品牌包装及品牌苹果装箱标准,研发设计统一的洛川苹果品牌包装,统一洛川苹果果行建设风格、外在标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完善防伪标识和质量可追溯网络,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努力办好每年一届的“中国洛川苹果博览会”。
四是发挥园区的引领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实施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吸纳大企业、大财团入驻园区,形成资金硅谷。加快建设苹果会展中心、苹果仓储物流及关联产品物流、商旅综合服务、苹果文化展示,及产业观光、技术研发培训、关联产品和果品深加工等“十大功能区”,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加工与商贸集聚、生产与消费对接、产业与文化融合、技术与经济促进等“四大平台”。争取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园区全面建成并良好运行,基本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形成产业聚集、贸易促进、技术研发、会展观光“四位”一体功能。围绕生猪产业园区建设,以“一城两区”为重点,积极引进建设一批生物饲料、畜牧精细饲料生产企业,推进饲料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到2015年,建成2个年产值超10亿元、5个年产值超1亿元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
五是加快城镇化,减少农民。发展现代果业,减少农民是关键。我们的思路是通过城镇化和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引导农民进城进社区,为发展现代果业、实现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创造条件。我们将以“一城六镇十社区百新村”建设为核心,推进城乡产业、市场、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发展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走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产业为支撑、城乡一体为主线、互融互促、协调发展的现代果业路子。把县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龙头,以建设黄土高原宜居苹果风情小城和国际苹果之都为目标,突出苹果元素,在县城建设农民创业园区和农民居住社区,使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把交口河、旧县、槐柏、石头、老庙、土基六个建制镇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次中心,每个建制镇所在地居住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交口河镇达到5万人;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基础,按照“川道向塬上集中,偏远向较近集中、条件较差向条件较好集中”的原则,将全县365个行政村通过搬迁、撤并等形式,合并成人口集中、居住集中、服务集中、生产生活更加便利的100个新村。在此基础上,优先抓好十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动村庄由松散型向集聚型转变,住房由单家独院向楼房转变,环境由脏乱差向清洁文明转变,促进农村土地向能人和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实现现代果业新的飞跃。
六是发展特色工业反哺果业。洛川经济是果主沉浮、一业独大,既是特色和优势,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只能富民,难以强县。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推进工业化上下工夫,通过工业的发展反哺果业,为现代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主要是依托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和畜牧产业园区,以果畜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果畜加工、农业机械、生物饲料等工业企业,力争到2015年苹果深加工和关联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畜产品加工和关联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依托化工园区(有延安炼油厂等企业),大力发展石化工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10亿元,实现财政强县。然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反哺果业,全面提升现代果业的装备和生产水平,助推现代果业的进一步发展。
洛川县苹果专家在苹果园区现场讲解果树冬季管理技术
七是建立现代果业保障 机制。继续坚持苹果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变,各级领导把苹果产业放在工作第一位紧抓不放的力度不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苹果现代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注重研究发展战略,协调解决现代果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抓住国家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有关厅局包抓洛川的机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把项目资金向苹果产业倾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注入苹果产业;加大县级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苹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将苹果产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围绕果业发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建立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多元化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农村土地自愿、依法、有偿合理流转,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园艺场。力争在农业投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保险、农业综合执法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好一个思维超前目标明确的县委书记!我相信,只要洛川人民坚定信念,团结一致,持之以恒抓苹果,“洛川苹果”——这个甜蜜的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长久;“洛川苹果”,一定会在科学发展的春天里“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成为全世界消费者心目中喜爱的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