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与调节

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与调节

时间:2023-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四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习目标1.掌握开放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的决定与调节。所以,开放经济也可以说是与各国之间存在着密切物品、劳务、资本等往来的经济。国际贸易是传递金融危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渠道,其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溢出效应”,二是“回波效应”。“溢出效应”是指一国国内生产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通过进口的增加而影响对外国的

第十四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

学习目标

1.掌握开放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的决定与调节。

2.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

3.明确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开放经济开放经济就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在这些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还是国际贸易,所以,开放经济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还有资本与劳务的往来。所以,开放经济也可以说是与各国之间存在着密切物品、劳务、资本等往来的经济。

开放程度的衡量: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开放的,但各国的开放程度并不一样。衡量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准,是进口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即:

表14-1 表明了某些国家的开放程度


注:表中墨西哥是1980年的数字,其他各国均为1983年数字,资料来源:《国际金融统计》,1983年4月。

决定一国开放程度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主要有:第一,自然资源的赋予情况。一般来说,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开放程度低,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开放程度高。第二,经济发达程度。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开放程度高,不发达国家开放程度低。第三,经济结构的差异。第四,历史传统。第五,经济政策以及其他政治或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国的开放程度,要进行综合分析。比如,上表中的美国,按经济发达程度、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因素而言,开放程度应该很高的,但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各部门平衡,所以实际开放程度并不高(在以上五国中最低)。荷兰的开放程度最高则与其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的特征相关。

二、国际贸易含义及其分类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间商品与劳务交换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及有关上层建筑的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国际间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和贸易利益在各国间进行分配的制约因素,并要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研究对象: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②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④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包括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因此,国际贸易通常也被称作世界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1.按货物移动方向划分:

(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

(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市场销售。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凡是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输送商品,对丙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

2.按国境和关境划分:

(1)总贸易(General Trade):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叫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为出口。前者叫总进口;后者叫总出口。总进口加总出口额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及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叫专门进口(Special Lmport)。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商品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叫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进、出口相加叫专门贸易额。

3.按商品形式划分:

(1)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指有形的、看得见的商品贸易。

(2)无形商品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无形的劳务,像运输、保险、旅游、技术等劳务的提供与接受,是无形商品贸易。

4.按货物运送方式划分:

(1)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采用陆路运输方式进行的贸易。

(2)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通过海上运输方式进行的贸易,一般是用船舶。

(3)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一般是数量少或贵重物品。采用飞机运输方式进行的贸易。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通过邮寄包裹的形式运送。

5.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划分: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不通过第三者进行买卖商品。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通过第三者进行商品买卖活动是间接贸易。

(3)转口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是转口贸易。

6.按清偿工具划分:

(1)自由结汇方式贸易: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叫自由结汇方式贸易。

(2)易货方式贸易: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叫易货方式贸易。一般外汇不足的国家采用。它把进出口直接联系起来,双方有进有出,基本平衡。

三、国际贸易对开放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的经济福利效应

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自己所需的产品,那么就会对各国经济产生如下一系列的影响。

1.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化。各国按照自己的资源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地运用。由于资源配置的改善,同样的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就会增加世界各国的福利。

2.产品价格均等化。各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其结果使各种产品在各国的价格水平相等,而且是最低的价格水平,这样就可以保证各国居民都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尽可能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也就是可以实现全世界福利最大化。

3.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可以实现均等化。在进行贸易之前,各种要素在各国的价格不同,这正是进行贸易的原因。通过各国之间的贸易,某种要素价格低的国家生产这类物品出口,需求增加,价格提高,生产要素价格也提高;某种生产要素价格高的国家进口这类物品,其要素价格必然下降。

(二)国际贸易的经济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增加各国居民福利的同时,也会在失业、通货膨胀方面在国际间产生传递作用。国际贸易是传递金融危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渠道,其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溢出效应”,二是“回波效应”。“溢出效应”是指一国国内生产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通过进口的增加而影响对外国的产品需求,从而使与之贸易关系的国家的国民收入也增加。“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进行国际贸易的各国之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频率加大,通过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把贸易国之间的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荣损与共的一体化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会不同程度地带动其他国家的繁荣,一国经济的萧条也会引起别的国家经济衰退,如中国经济的崛起给世界各国带来商机,东南亚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等。

四、国际贸易的限制

以上所分析的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并没有考虑到现实中的各种条件限制。如果考虑到各种限制条件,国际贸易的好处就不会那样了。这里我们就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各种限制条件。

(一)运输成本的限制

商品由一国运送到另一国需要一系列流通费用,其中主要是实物流通费用和各国政府管理的费用。我们这里主要分析运输费用。运输费用包括包装、运输、搬运及运输过程中的保险费用。

运输费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商品的价格,二是影响工业布局和生产的地理结构。在前一种情况下,会使出口国的价格上升,失去优势。运费包括在成本之中,考虑到运费的情况下,成本的优势就会消失,从而无法进行贸易。在后一种情况下,运费会影响生产地点的确定,从而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二)不完全竞争的限制

以前所假设的是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实际上,国际与国内一样,完全竞争仅仅是市场的一种特例。普遍存在的情况还是各种类型的不完全竞争。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有五种情况: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国际卡特尔、国家垄断。在这些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不同形式的垄断会使商品价格上升,从而贸易量减少等。

(三)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

在现实中,一国出于各种动机,总要对国际贸易进行某些管理与限制,这种保护自己的政策与做法对国际贸易当然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征收高额关税,或实行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就会限制国际贸易。

还应该指出的是,从理论上说,国际贸易有利于资源在全世界的配置,能使各国福利最大化,但在现实中,各国在贸易中是存在利害冲突的,例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实际上是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工业品市场,为发达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世界市场上原料价格的偏低或不稳定,工业品价格偏高,所以,发展中国家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利益。而且,这种自由贸易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形成。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实。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会为了争夺市场而发生冲突。如美国与欧共体各国之间在农产品自由贸易上的争执,所以,现实中并没有哪一个国家完全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战后成立的关贸总协定(1995年初改为世界贸易组织)正是为了协调各国在贸易方面的冲突,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这个组织为促进世界贸易做了不少贡献,但并没有消除各国的经济冲突。

五、对外贸易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发展总的战略目标和其参加的有关贸易条约、协定,对货物和服务等对外贸易活动进行协调、组织与管理所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法规、原则和措施的总称。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构成看,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外贸易总政策,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它是一国从整个国家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开放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经济结构、国内市场状况而分别制定的分项实施政策。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和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功能层次看,各国在管理对外贸易活动中,可以制定、实施自主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可以实施协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因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单边贸易政策、双边贸易政策、诸边贸易政策和多边贸易政策。单边贸易政策,也称为自主贸易政策,是由各国政府完全自主制定的外贸政策。双边贸易政策,是由产生贸易关系的两国政府通过签订双边贸易条约协定协调双方贸易关系的政策。诸边贸易政策,是由多个国家政府通过签订诸边贸易条约和协定协调各方管理贸易的政策,也称为区域层次上的贸易政策。多边贸易政策,一般是指由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规则,它是由世贸组织100多个成员方通过签订多边贸易组织条约和协定,进行协调各方贸易关系的各种规则、原则、措施的总称。

【案例14-1】

中国制造的陶瓷餐具在美“倾销”案

1982年5月14日,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投诉,指控中国制造的陶瓷餐具以低于“公平价格”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倾销”,给美国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要求美国政府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406条规定,对中国陶瓷产品实行数量配额限制。面对美国陶瓷厂商的无理指控,我方当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针锋相对地进行有理有据的斗争。最后国际贸易委员会以四票反对,一票赞成否决了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的控告,以我方胜诉结案。

早在1981年4月22日,“美国旅馆用瓷厂商协会”、“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和“炖器、玻璃器皿以及泥制品调节委员会”的三方代表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就以“发展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普遍优惠制受益国会给美国国内工业带来的经济影响”为题,相继发言,他们说:“从1980年2月中国被列为最惠国待遇受益国后,中国陶瓷餐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速度加快,而陶瓷是属于劳动集约型产品,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以致中国陶瓷比之美国产品更为便宜。尤其是中国政府采用各种鼓励出口的措施,并根据需要,任意调低价格,以致造成中国货在美国市场的低价倾销。这种不合理的竞争,直接影响到美国陶瓷厂商的经营,使三家工厂因此倒闭,并要求政府限制给中国产品以普遍优惠制待遇,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很明显,他们发言的目的在于为征收反倾销税制造舆论。

1982年1月29日,在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下属国际贸易分会的听证会上,“美国旅馆用瓷厂商协会”的代表继续指责我国陶瓷低价“倾销”,认为中国陶瓷的出口价格实际上是由政府制定的,并非取决于生产成本。这就造成美国厂商与外国国有大公司之间的不合理竞争,使美国厂商处于难以抗衡的境地。目前美国6家主要陶瓷工厂开工率不足60%,正面临着中国货和波兰货的威胁,要求政府征收反倾销附加税。

1982年5月14日,由美国7家主要陶瓷厂商组成的“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投诉,他们诬蔑我国陶瓷餐具像洪水泛滥一样破坏了美国市场,伤害和摧毁了美国制陶工业。对此,要求政府执行1974年贸易法第406条规定,对中国陶瓷产品实行数量配额限制。申诉书所陈述的主要论点如下:

1.美国关税委员会(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前身)早在1972年在审理日本陶瓷破坏美国市场一案时就已确定:“价格低廉的瓷制品直接与本国国内生产的陶制餐具相竞争”。由此推论本申诉书所涉及的美国国内生产的陶瓷餐具与从中国进口的同类产品已构成直接的竞争,而目前这类中国产品均不受配额限制。

2.从中国进口的陶瓷产品在绝对或相对地迅速增长,而价格却低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同类产品,处于最低水平。申诉书还以统计数据引证,从1980年起,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陶瓷产品就比1979年增长了195%,占美国陶瓷产量的27.8%,消费量的62%;而1981年美国进口中国陶瓷产品又比1980年增长了88%,占美国国内陶瓷产量的60.5%,消费量的11. 1%。由此推论,当低价的进口产品在一个价格高度竞争的市场突然增加的时候,市场本身就将遭到破坏。如果在其他进口来源并无变化的情况下,那么肯定就是低价的、迅速增长的中国产品给美国国内市场造成了破坏。

3.指控中国陶瓷产品对美国陶瓷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申诉书在陈述该行业受损程度时指出,尽管1980-1981年,美国国内消费水平上升了43%,但由于从中国进口大幅度增长,美国餐具设备开工率只达到54%,产量全面下降了15%。在这种情况下,陶制餐具厂商宁愿削减生产,也不愿照常开工,增加库存。有一个在全盛时期曾雇用500名工人的工厂被迫倒闭。好几家陶瓷餐具厂商在1981年根本无利可图,其直接原因就是价格低廉的中国进口产品的“倾销”,这是造成美国陶瓷工业实质性损害的重要原因。

4.申诉书在结论中再次重申,中国输入陶瓷餐具的迅速增长正在破坏美国市场,并给本国陶瓷工业带来了严重的实质性损害。据此,有必要立即采取有效步骤,执行1974年贸易法第406条的规定。当前,适当的作法是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加以数量配额限制。此配额的标准应足以免除市场破坏现象的继续存在,并能避免给本国工业继续带来损害。

1982年5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本案后,按照1974年贸易法反倾销诉讼程序的规定,决定于同年7月19日举行公开听证会,并派出调查人员对本案进行调查,以调查和判定被指控商品对美国制陶工业的损害。

面对“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的无理指控,我方当即采取相应的反申诉措施。在我有关总公司和驻外商务机构的组织领导和全力支持下,由8家经营我国陶瓷的客户联合组成了“美国陶瓷进口商协会”,并以该协会名义应诉,以维护其正当权益。在这期间,他们一方面在当地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并积极配合律师做好应诉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分头会晤了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调查人员,答复该委员会印发的、内容极为繁琐的调查表,并赶在听证会之前,及时地向国际贸易委员会递交了申辩书。在申辩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有理有据地驳斥了“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的指控,要求国际贸易委员会否决美国陶瓷厂商的无理控告。

1982年7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华盛顿总部就本案举行听证会。在会上,除双方律师、原告和被告代表出席作证和发言外,我驻美国商务机构和华艺公司的代表也分别列席了听证会,以表示对本案的关注和重视。

在申辩书和听证会的证词中,被告所申诉的理由,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进口陶瓷制品并未损害美国国内市场。

被告在申辩书和证词中首先指出,出于中国陶制品与美国陶制品存在着相“类似”或“形成直接竞争”问题,由于中国陶制品对美国出口起点低,增长缓慢,至今仍在美国市场上占很小的比例。1981年,在市场销售量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陶制品仅占美国国内销售量的1.4%。显然这样微不足道的数量,不可能破坏美国市场。如果说中国陶制品在美国市场上形成直接竞争的话,则增加陶制品进口必然会促使美国陶制品销售量的下降,而实际情况是陶制品的销售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在1980年和1981年两年内,中国陶制品的进口增加了,而美国国内陶制品的销售额也相应上升了,这就足以证明:从中国进口的陶制品与美国的陶制品在市场上并无明显的互相影响,根本不可能构成对美国市场的损害。

再所谓中国瓷餐具与美国陶餐具之间已经“形成直接竞争”的说法更是言过其实。根据美国餐具市场的调查,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瓷餐具与美国生产的陶餐具,无论从外观、所用原料,还是从使用习惯、配套方法以及推销渠道等方面来看,都是极不相同,也不类似的,根本谈不上“形成直接竞争”。据消费者证实,从中国进口餐具并不影响美国陶制品的销售。消费者选购中国餐具主要是为正式宴会餐桌上使用,而购买陶餐具则是为一般日常便餐时使用。即使在超级市场上,顾客在购买高档商品时,往往在选购中国陶瓷器皿的同时,也购买陶、烙制品供日常便餐时使用。正是由于这一基本区别,餐具市场对不同餐具的价格也各异,两者并不存在价格上的互相竞争。可见,中国的瓷餐具与美国的陶餐具是属于不能相互替代的、并非“类似”或“直接竞争”的商品。

第二,从中国进口的陶制品并未造成对美国制陶工业的威胁和实质性的损害。

被告在申辩书中指出,美国的低价餐具市场过去一直是由日本垄断的。后来由于其劳动力昂贵而失去竞争能力,市场逐步由中国瓷器取代,所以,对美国来说,从中国进口瓷餐具只是取代正在逐步退出市场的日本餐具,而并不存在损害美国陶餐具的生产和市场问题。如果仅以某一国家的进口量与其国内消费量相比较,就指控进口量的绝对或相对增加,必然会影响该国的陶瓷工业,那么,这种推论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它忽视了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绝对或相对减少这一重要因素。根据以上分析,完全有理由相信,根本不存在中国瓷餐具对美国制陶工业造成威胁和“实质性损害”的可能性。

申辩书和证词在反驳中国陶瓷制品对美国制陶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时还指出,近两年来,中国瓷餐具对美国出口之所以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于美国国会批准中美贸易协作,中国商品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贸易的增长,完全是两国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而不是破坏美国市场。如果从扩大中美贸易,弥补中国方面的贸易逆差考虑,美国方面就更不应该对中国出口商品施加种种限制。至于美国陶瓷产量之所以逐年下降,其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美国本身的经济不振,在于其制陶工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设计陈旧等原因所致。必须指出,近年来,美国的塑料、玻璃合成的廉价餐具正在日益取代其本国陶瓷餐具,使之越来越缺乏竞争性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也是影响美国陶餐具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美国陶瓷制造商把上述种种原因已经导致的产量下降,企图嫁祸于中国,指控从中国进口陶瓷制品对他们造成损害,这是不公道的,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反,限制从中国进口陶瓷产品无助于解救美国陶瓷工业,它只会使美国陶瓷品生产继续处于停滞、落后状态而缺乏市场销售能力,以致破坏市场已经建立起来的正常秩序,使消费者受到损害。这显然不是解决其工业危机的办法。

由一手被告所提供的调查材料和事实有力地驳斥了“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所谓中国陶瓷餐具出口对美国生产和市场所造成的“实质性损害”,并且揭露和分析了美国陶瓷生产下降的症结所在,而美国陶餐具生产厂商既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调查材料以证明我瓷餐具出口对美国生产和市场造成“实质性损害”,又不能证明这种“损害”与其“工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82年8月3日对本案裁决时,不得不以4票反对、1票赞成否决了“美国餐具紧急委员会”对我国陶瓷餐具“倾销”的指控。根据美国反倾销法诉讼程序的规定,该案即审理完毕,终止一切调查。

1982年8月2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了该委员会给美国总统的报告。报告承认,瓷器与陶器无论在外观还是在使用上都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是有限的。中国陶瓷餐具没有破坏美国的陶瓷生产,美国陶瓷厂商的困难是由于经济形势及同行竞争造成的。至此,本案以我方胜诉结案。

第二节 国际收支和汇率理论

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一种国际间的资金收支行为。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按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不同项目进行排列组合、列表对比,以反映和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的表格。它是对一国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国际收支行为的具体的系统的统计与记录。具体表格形式和项目内容如表14-2所示。

表14-2 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元

续表

(一)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是:

1.只有国内外经济单位间的经济交易才记入国际收支中。

2.要区分借方和贷方两类不同的交易,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最后借方与贷方总是平衡的。

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复式簿记。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分为四大类: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差错和遗漏。简化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具体内容如表14-2所示。根据表14-2所列的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内容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差错和遗漏。

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又称商品和劳务项目,包括:商品(进出口)、劳务、国际间单方转移。

2.资本项目:指一切对外资产和负债的交易活动,如各种投资、股票与债券交易等。

3.官方储备项目:是国家货币当局对外交易净额,包括黄金、外汇储备等的变动。

4.差错和遗漏:是指国际收支统计上的误差和遗漏。该项为估计数字,用以填补统计报告的差额,以求国际收支形式上的平衡。

(三)国际收支的平衡与不平衡

在不考虑官方储备项目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可能发生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结果,而不平衡又分为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两种情况。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借方和贷方相等,也就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一国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借方和贷方不相等时,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如果是贷方大于借方,即总收入大于总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者说国际收支有盈余;如果借方大于贷方,即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者说国际收支有赤字。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对本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加以调节。所谓国际收支调节就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调节国际收支各个项目的差额和总差额,从而达到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那么许多经济变量所反映的经济活动都会做出相关反应,使其自动趋于平衡,即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收支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物价和资本的国际流动等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调节。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当一国因出口减少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就会减少,国民收入也将随之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又会导致进口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逐渐恢复平衡;反之,通过相反过程,也会使国际收支逐渐恢复均衡。

(2)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国内银行所持有的国外资产减少,引起银行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导致国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缩小,并逐渐恢复平衡;反之,通过相反过程使国际收入逐渐恢复均衡。

(3)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会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同时减少,物价下跌,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缩小,并逐渐恢复平衡状态;反之,通过相反过程使国际收支逐渐恢复均衡。

2.国际收支的调节措施

(1)金融调节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汇率调节,即指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增值的方法,提高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兑换,使国际收支的失衡得到改善;二是利率调节,即通过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贴现率的方式,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三是外汇管制,一些国家在国际收支发生严重逆差时,通过制定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汇买卖、外汇收入和支出严格管制,如禁止外汇的自由买卖,规定不同的结汇汇率和条件等,以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外逃,以期收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2)财政调节措施。主要是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的方式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例如,在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外汇储备较多的情况下,可扩大财政开支,降低税率刺激投资,提高消费水平,促使物价上涨,增加进口,以减少顺差。在国际收支大量逆差的情况下,财政可采取相反措施。

(3)贸易调节措施。这是指国家采取某些具体规定和办法,对商品进出口交易本身予以直接的限制。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贸易调节的主要措施是“奖出限入”。奖出,主要是实行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和出口补贴;限入,主要是实行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和进口押金制等。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则采取“奖入限出”的办法。采取贸易调节措施能迅速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但不能真正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此外,实行管制政策,会招致国际经济组织的反对并引起他国的反抗和报复,在实际工作要慎重使用。

3.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上述3种措施,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选择。在一个国家采取一定措施时,往往会招致其他国家采用相应的反向对策的扼制,形成贸易摩擦或冲突,这就可能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正常秩序,使各国都蒙受其害。为解决这一矛盾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试图采取国际经济合作的办法。主要办法有:谋求恢复贸易自由,如通过建立WTO,成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等,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使各国充分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这也是一项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措施;协调经济政策,如1985年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每年召开七国财政部长会议,磋商和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对市场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

所有影响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国际收支均衡。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一)国民收入水平

在经常性账户方面,净出口首先决定于本国的国民产出水平。这是因为,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国民产出水平。国民产出水平较高,对进口货的需求较大;国民产出水平较低,对进口货的需求较小。因此,进口是国民产出的递增函数。而出口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而不决定于本国的国民产出水平。这样,净出口或经常性账户的差额(X-M)就是国民产出的递减函数。

(二)本国与外国的利率

在资本账户方面,资本的净流出额首先决定于本国与外国的利率。本国利率越高,对外资的吸引力越大,资本流入额越大;相反,如果本国利率较低,则对外资的吸引力就小,资本流入额也会较小。资本流出额是本国利率的递减函数,即本国利率越高,资本流出额越小;本国利率越低,资本流出额越大。因此,资本流出与资本流入的差额,即资本净流出或资本账户的逆差(K),是本国利率的递减函数。外国利率水平的变化同样会引起资本净流出的变化。在本国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外国的利率水平提高时,实际上意味着本国利率水平相对下降。此时,外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相对加强,而本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相对减弱,从而在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会使资本流出增加,资本流入减少。在本国利率相同时,会有较大的资本净流出;反之,在本国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外国的利率水平降低了,则会使本国的资本流出减少,资本流入增加。

(三)本国与外国货物和服务的相对价格

本国货物和服务与外国货物和服务的相对价格对净出口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使国民产出水平不变,净出口也会发生变化。当本国货物和服务价格相对提高或外国货物和服务价格相对下降时,相比之下,本国货物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而外国货物和服务的竞争力则会增强,从而本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就会减少,而外国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则会增加。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净出口减少。此时,在同样的国民产出水平上,只能有较小的净出口额;反之,当本国货物和服务价格相对下降,外国货物和服务价格相对上升时,本国货物和服务的竞争力就会相对提高,从而会增加本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减少进口。此时,在同样的国民产出水平上,就会有较大的净出口额。本国与外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也会间接地影响资本净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本国价格水平上涨时,虽然本国的名义利率不变,但实际利率却会有所下降,从而会引起资本流出的增加和资本流入的减少;反之,本国价格水平下降时,会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使本国的实际利率提高。

(四)汇率

如前所述,汇率会影响本国与外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因此对经常性账户和资本账户均有重要影响。本国货币的升值会使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货币的贬值会促进本国的出口,抑制进口。同样,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的本国与外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相对的实际利率水平而间接地影响资本净流出。

三、外汇和汇率制度

(一)外汇

1.外汇的定义:外汇是“外国汇总”或“国际汇总”的简称,它是国际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手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解释: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国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券。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其他外汇资产。通常对外汇的定义是: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国际间为清偿债务关系进行汇兑活动所凭借的一种支付手段和工具。这仅仅是静态的外汇概念,要全面地解释外汇,还应该包括动态的外汇概念,即外汇是一国货币通过汇兑活动转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实践过程,通过这种活动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理解外汇这个概念,应明确以下几点。

(1)外汇必须是外币表示的国外资产,而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是不能视为外汇的。

(2)外汇必须是在国外能得到补偿的债权,而空头支票和拒付的汇票不能视为外汇。

(3)外汇必须是能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即可兑换为外币的支付手段,而不可兑换为外向的支付手段是不能视为外汇的。

(4)外汇与外币不是同一概念,外汇包含可兑换的外币,同时还包括外向表示的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外币都是外汇,只有可兑换的外币才能构成外汇。

2.外汇的种类:

(1)按照来源不同,外汇可分为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贸易外汇是指与商品进出口及其从属费用收付相关的外汇。在这里,从属费用主要包括与商品进出口直接有关的运费、保险费、广告宣传费和推销费等。非贸易外汇是指同商品进出口以外的其他对外经常性往来相关的外汇,包括劳务外汇、旅游外汇、侨汇、捐赠及援助外汇,以及属于资本流动性质的外汇等。在一定情况下,上述两种外汇可以互相转化。

(2)不需要发行外汇的管理当局批准,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可以向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一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外汇管制情况。记账外汇是指不经债务国外汇管理当局批准,就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向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换言之,它是一种根据有关的双边协定,仅限于两国之间使用的国际债权。记账外汇不一定是外国专家货币,即可以是对方国家的货币或第三国货币,也可以是本国货币。

(3)按照管理的对象,外汇可分为居民外汇和非居民外汇。居民外汇是指一国的居民以各种形式持有的外汇。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居民外汇通常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非居民外汇是指一国非居民以各种形式持有的外汇。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对非居民外汇管制一般较松。

(4)按照外汇买卖交割期,外汇可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即期外汇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在很短时间内交割完毕的外汇;远期外汇指在签订外汇买卖合约时,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办理交割的外汇。

3.外汇的作用:外汇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产物,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其作用也日益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便利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需要一定的支付手段。由于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一国货币一般不能在其他国家内部使用和流通,这就只有通过货币兑换,利用外汇来结算两国间的债权债务。

(2)有利于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发展。用外汇进行国际结算,不仅可以节省现金运送的时间和费用,避免风险,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种信用工具可以扩展资金通用范围,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用的交往和发展。

(3)有利于国际间资金余缺的调剂。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引起的资金余缺程度也不同。这就为资金余缺的调剂创造了条件。外汇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可以促进投资活动与资本的移动,有利于国际间资金供需关系的调节。

(4)有利于调节国际收支的平衡时。由于外汇与黄金一样,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当一国国际收支需要平衡时,即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来进行平衡。外汇储备实力越雄厚,则越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汇率制度

各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汇率制度。我们这里介绍主要的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在这种制度下,中央银行固定了汇率,并按这一水平进行外汇的买卖。中央银行必须为任何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按官方汇率提供外汇。当有盈余时购入外汇,当有赤字时售出外汇,以维持固定的汇率。

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经济交往的稳定,减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风险。但是,实行固定汇率要求一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外汇或黄金储备。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必然出现外汇黑市,黑市的汇率要远远高于官方汇率,这样反而会不利于经济发展与外汇管理。

2.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有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浮动汇率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

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中中央银行为了控制或减缓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实行浮动汇率有利于通过汇率的波动来调节经济,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尤其在中央银行的外汇与黄金储备不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对经济较为有利,同时能取缔非法的外汇黑市交易。但浮动汇率不利于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会加剧经济波动。

3.战后西方各国汇率制度的演变:1944年7月,美、英、法、中、苏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这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由此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一体系下,西方各国实行了黄金美元本位制(又称国际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确认美国在1934年1月所规定的美元与黄金比价即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有义务协助美国维持美元官价,美国承担准许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第二,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只有在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根本不平衡”时才能调整汇率。市场汇率波动超过1%时,各国政府有义务干预,而汇率调整超过10%时,须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各国所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

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多次发生美元危机,这一货币体系动摇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同年12月,根据西方“十车集团”达成的史密森协定,美元贬值7.89%,即从每盎司黄金35美元,改为38美元,并将汇率波动幅度从1%扩大为2.25%。1973年2月,美元再度贬值10%,即每盎司黄金升为42.22美元。由此起,西方各国相继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而采用了浮动汇率制。目前,各国主要是采用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的崩溃。这种体制崩溃的另一表现则是美元再不是唯一的国际通货。应该说,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制中,美元仍有重要的地位,但这一地位已不是独占的了,马克、日元、瑞士法郎等币值稳定的通货也与美元分享国际通货的作用。这种国际通货的多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与调节

一、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仍然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决定。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总需求在开放经济中如何决定一国的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状况。

(一)开放经济中总需求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与封闭经济中是不同的。在开放经济中,一部分国内产品要卖给外国人(即出口),国内居民的一部分支出主要用于购买外国产品(即进口)。因此,在开放经济中,要区分国内支出(即国内总需求)与对国内产品支出(即对国内产品总需求)这两个概念。国内支出指国内居民户、厂商与政府的支出,其中部分用于国内产品,部分用于进口品。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包括了本国对国内产品的支出与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中减去进口,是本国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支出就是出口。所以:

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进口+出口=国内支出+(出口-进口)=国内支出+净出口。

这时决定国内国民收入水平的总需求不是国内总需求,而是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在分析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时,我们仍然用IS-LM模型。

(二)IS-LM模型与国民收入均衡

在运用IS-LM模型分析开放经济中的均衡时有这样几点假设:第一,不考虑价格变动对均衡影响,即假设价格是不变的。第二,不考虑资本项目对均衡的影响,而且用贸易收支状况来代表外在均衡。第三,假定出口不变,进口取决于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即进口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随国民收入减少而减少。

图14-1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可用图14-1来说明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在图14-1中,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决定了利息为i0,国民收入为Y0。NX= 0代表了外在均衡,即贸易收支均衡。在假定出口不变时,进口由国民收入决定,当国民收入为YB时,所决定的进口与出口相等,从而贸易收支均衡,即净出口为零(NX= 0)。如果国民收入小于YB(在图上YB之左),这时进口小于YB时的进口,因此,出口大于进口,贸易收支有盈余(即NX﹥0)。如果国民收入大于YB(在图上YB之右),这时进口大于YB时的进口,因此,出口小于进口,贸易收支有赤字(NX﹤0)。图14-1中的情况是Y0﹤YB,所以,贸易收支有盈余。

(三)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

这里是运用IS-LM模型分析总需求(即对国内产品总需求)变动对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影响。

1.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就会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也会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即贸易收支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可用图14-2来说明这一点。

图14-2 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

在图14-2中由于国内总需求增加,使IS曲线从IS0移动到IS1,这时IS1与LM曲线相交于E1,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1,即国民收入从Y0增加到了Y1。由于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因此就会使贸易收支盈余减少,即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应该注意的是,这时国内总需求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大小,即国内总需求增加招兵买马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在国民收入增加中所占的比例。进口增加在国民收入增加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开放经济中的乘数称为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的公式为:

这一乘数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根据上述论述同样可以推出: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并使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收支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可见这时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例如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仅会影响国内的国民收入,还会影响贸易收支状况,而且国内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也与封闭经济时不一样。

图14-3 出口对需求的影响

2.出口的增加: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并使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民收入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一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可用图14-3来说明这一点。

在图14-3中,出口增加使总需求增加,从而IS曲线从IS0移动到IS1,IS1与LM曲线相交,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1,即国民收入从Y0增加到Y1。由于出口增加,贸易收支均衡水平由原来的YB1变为YB2,即在YB2时实现了贸易收支均衡(NX2= 0)。国民民收入增加中进口的增加小于出口的增加,因此,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当国内总需求中由对进口品的需求变为对国内产品的需求时,也同样会增加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从而与出口增加的影响相同,即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收支状况得以改善。

(四)其他因素变动对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中,影响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除了总需求以外,还有价格水平、汇率水平、利息率水平等因素。以下就对上述因素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1.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对进口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而影响国民收入与贸易收支状况。如果用e代表汇率,用Pm代表进口品的价格,用P代表国内产品的价格,则进口品的相对价格可以表示为:

当汇率不变,进口品价格不变时,进口品的相对而言价格与国内产品价格反方向变动,即国内产品价格上升,进口品相对而言价格下降;国内产品价格下降,进口品相对而言价格上升。

这样,国内产品价格上升就会削弱国内产品的竞争能力,使国内总需求更多地转向进口品,从而减少了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同时,也会使本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削弱,减少了出口。其结果是使国民收入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国内产品价格下降会增强本国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使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2.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进出口贸易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假定美国生产并出口雪佛莱牌小汽车,每辆售价为8 000美元。德国生产并出口大众牌小汽车,每辆售价为16 000马克。如果美元与马克的汇率为0.4:1,那么,每辆雪佛莱牌小汽车在出口到德国时,按马克计价应为8 000×2.5= 20 000马克(每美元等于2.5马克);每辆大众牌小汽车出口到美国时,按美元计价应为16 000×0.4= 6 400美元。

现在如果美元汇率贬值50%,即美元与马克的汇率为0.6:1,那么,每辆雪佛莱牌小汽车在出口到德国时,按马克计价为8 000×1= 13 333马克(每美元等于1马克);每辆大众牌小汽车出口到美国时,按美元计价应为16 000×0.6= 9 600美元(每马克等于0.6美元)。

这样,在美元汇率贬值之后,美国出口到德国的雪佛莱牌小汽车,尽管按美元计算价格没变,但按马克计算时价格却下降了,从而美国出口的雪佛莱牌小汽车一定会增加。美元汇率贬值,相对来说就是马克汇率升值了。这时,德国出口到美元的大众牌小汽车,尽管按马克计算价格没变,但按美元计算时价格却上升了,从而美国进口的大众牌小汽车一定会减少。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汇率贬值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作用。相反,汇率升值则有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这样,汇率贬值就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同时,因为边际出口倾向小于1,所以尽管国民收入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进口的增加一定小于出口的增加,从而也可以使贸易收支状况改善。相反,汇率升值会使国民收入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3.利息率变动的影响:在开放经济中,利息率在国内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即利息率上升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利息率下降使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利息率变动的另一方面是影响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各国间资本的流动取决于利息率的差异,如果国内利息率高于国际利息率,则资本流入国内;如果国内利息率低于国际利息率,则资本流往国外。资本流入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资本流出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这样,如果利息率上升,在国内会使国民收入减少,这种减少会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当国际利息率水平不变时,国内利息率水平上升会使资本流入。这样,利息率的上升就使国民收入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相反,如果利息率下降,在国内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这种增加会增加进口,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当国际利息率水平不变时,国内利息率水平下降又会使资本流出。这样,利息率的下降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影响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还有许多,但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对以上三种因素的作用而产生影响的。例如,国内总供给的变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的变动主要通过对价格的影响而发生作用,即总供给增加使国内产品价格下降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总供给减少使国内产品价格上升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货币量的变动通过对利息率水平的影响而发生作用,即货币量增加使利息率水平下降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货币量减少使利息率水平上升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对这些,我们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因素

在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有企业、居民、政府等经济部门,还有外国的企业、居民和政府,宏观经济学中统称为国外。这些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中增加了出口(X),总供给中则增加了进口(M),其中出口是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一般视作外生变量,而进口则是本国对国外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一般写作M= M0+mY,其中M0是自发进口,与国民收入变动无关,m进口率(0﹤m﹤1),Y是国民收入,M是进口。

由此,可以得到四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构成:

总支出=总需求(AD)=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出口(X);

总收入=总供给(AS)=消费(C)+储蓄(S)+税收(T)+进口(M)。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C+I+G+X=C+S+T+M,也可写成C+I+G+X-M =C+S+T

这样可以得到这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

这是四部门经济中完整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出,消费、投资、政府行为和进出口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均衡的国民收入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三、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调节

开放经济中,各国的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是相互影响的。一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会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各国经济的这种相互依赖性,是我们分析开放经济中一国国民收入调节的出发点。

(一)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各国人民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的渠道发生的。

在开放经济中,各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是相互影响的。一国国内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通过进口的增加而影响对国外产品的需求,从而使与之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的国民收入也增加。这种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回波效应”。这两种效应概括了各国间国民收入变动的相互影响。

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大体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国家的大小。一般来说,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大,小国对大国的影响小。第二,开放程度。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对别国的影响与受别国的影响都大。相反,开放程度低的国家对别国的影响与受别国的影响都小。第三,各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越高,对别国的影响与受别国的影响越大。反之,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越低,对别国的影响与受别国的影响越小。

各国间的这种影响是很重要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估算,美国的总需求增加1%,使德国的国民收入增加0.23%,即美国对德国的溢出效应为0.23。而德国国民收入增加0.23%,又会使美国的国民收入增加到0.011 5%,即德国对美国的回波效应为0.011 5。这种影响对经济的作用相当大。例如,德国1981-1982年的经济衰退就是依靠美国的复兴而得以摆脱的。就是说,因为美国经济复兴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提高了进口水平,而美国的进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德国,这就增加了德国的出口,使其经济摆脱衰退。

总之,通过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国际贸易就把各种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既可以由一国的繁荣带动其他国的繁荣,也可以由一国的萧条引起其他国家的萧条。

(二)国际资本流动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在当前世界上,除了国际贸易之外,国际资本流动也把各国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可能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也可能是利率的变动。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一国发生了衰退而引起资金周转不灵,从各国抽回资本或减少对外投资,这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由于资本外流而总需求减少,从而也发生衰退。在后一种情况下则是一国经济变动引起利率变动,而利率变动引起国际间短期资本流动,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这一点我们就不详细分析了。

(三)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

在开放经济中,进行经济调节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各国经济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同时实现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我们这里重点分析同时实现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困难。

如前所述,内在均衡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外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则有不同的情况。可把这三种关系组合的情况归纳如下:

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

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盈余;

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

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赤字;

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赤字;

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盈余;

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均衡;

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均衡;

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均衡。

在上述九种情况中,第九种实现了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不用进行任何调节,是最优状况。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的,大量存在的还是其他八种情况。在这八种情况中,第一种与第二种情况很好解决。在第一种情况下,采取紧缩性的政策,这就可以使总需求得到抑制,国民收入减少,消灭通货膨胀;国民收入的减少又会使进口减少,从而消除国际收支赤字。第二种情况采取扩张性政策,这就可以刺激总需求,使国民收入增加,经济摆脱衰退;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增加进口。从而消除国际收支盈余。但从第三到第八种情况,则存在着政策上的矛盾。例如,第三种情况,如采用紧缩性政策,可以制止国内的通货膨胀,但国民收入的减少则会减少进口,使国际收支盈余更多;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国民收入固然可以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盈余,但却又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第四种情况与此相反,采用扩张性政策可以摆脱国内经济衰退,但却加重了国际收支赤字;采用紧缩性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却加剧了经济衰退。第五与第六种情况是国内实现了均衡,而国际收支不平衡,采取任何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都会破坏国内的均衡。第七与第八种情况是国际收支均衡,但国内不均衡,采取解决国内问题的政策,都会破坏国际收支的均衡。这些矛盾的情况,使经济政策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这就是同时实现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是困难的。

(四)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调节的原则:最优政策配合

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矛盾要求经济学家寻找最优政策配合的方案。最优政策配合的含义是:在国内外需要不同的调节政策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政策使其中一种政策的积极作用超过另一种政策的消极作用。在选择最优政策时,首先应该注意各种政策对内与对外的不同影响。货币政策对外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对内的影响,例如,货币量增加通过利息率下降对国内总需求的刺激作用,比利息率下降对资本注入的影响要小。财政政策对内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对外的影响,例如,增加政府支出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要大于增加进口的作用。其次,应该确定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例如,如果在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下,主要是要解决国内经济衰退问题,那就要把政策重点放在刺激国内经济上。最后,要把各种政策配合运用,用一种政策去抵消另一种政策的副作用。

加拿大经济学家R·蒙德尔提出了解决最优政策配合的有效的市场分类有效市场分类原理。这一原理认为,每一种政策手段应当用于其能产生最大的有利影响的市场环境。其对另一市场或经济环境所必然产生的某种不利副作用,可用性质相反的另一种经济手段加以抵消。这样,两种经济政策的相互配合就可以达到此种目的。例如在第三种情况,即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下,应该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制止通货膨胀,同时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降低利息率,以使资本流出,克服国际收支盈余。第四种情况则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结合,以摆脱国内经济衰退,同时又吸引外资克服国际收支赤字。此外,还可以对外经济政策来配合国内经济政策。例如,在第五种情况,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赤字时,可以通过支出转换政策来调节。支出转换是在对国内产品总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总需求的构成,即通过保护贸易政策或汇率贬值政策来减少进口,以使国内经济仍保持均衡,而国际收支赤字得以消除。

最优政策配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到国内国外的经济状况、政策目标、政策效应等问题,还要考虑到各种复杂的政治因素、国际关系、一国的历史传统等问题。例如,在通过增加进口来消除国际收支盈余时,应考虑到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有多大。边际进口倾向是由许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对稳定性。如果一国由于历史原因边际进口倾向较低,那么,增加进口消除国际收支盈余的作用就有限。此外,在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息率,以吸引资本注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时,还要考虑资本流动对本国利息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这种反应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政局是否稳定,投资环境与政策是否足以吸引外资等。在通过出口来增加国民收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时,应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及世界市场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如果国际经济处于衰退时期,而且本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弹性低,那么,这一政策就很奏效。

本章小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与其他国家不同程度的发生贸易关系,这就意味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尤为重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开放经济概念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原则,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及外汇和汇率制度,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与调节。

主要概念

开放经济 国际贸易 国际收支 外汇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开放经济

2.国际贸易

3.国际收支

4.外汇

二、选择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内容包括( )。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官方储备项目

2.衡量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准是( )。

A.进口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B.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C.净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属于经常项目。

A.外国政府在本国的存款

B.本国公司在外国发行的股票的收入

C.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旅游支出

4.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比率( )。

A.绝对固定,没有一点变动

B.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5.进行国际贸易有得于使世界各国实现( )。

A.资源配置优化 B.产品价格均等 C.要素价格均等

三、判断题

1.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后借方与贷方总是平衡的。  ( )

2.开放经济就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  ( )

3.外汇汇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 )

4.一国的官方储备只能是黄金。  ( )

5.进行对外贸易必须遵循绝对有利的原则。  ( )

四、简答题

1.简述国际贸易对开放经济的影响。

2.简述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

3.简述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

4.简述浮动汇率制。

五、技能训练

1.结合对外贸易政策理论阐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结合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调节理论谈谈我国是通过哪些途径加强国民收入调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