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时间:2023-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带产业是我国海洋生物产业中产业结构最完整、社会生态效益兼备的产业。近年来,海带绿肥、抗逆生长素、海藻饲料等生产也已成为海带加工利用的新兴产业。

第八章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第一节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海水养殖业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一、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实践证明,为改变海水养殖业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现状,实行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化运营无疑是一条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最佳途径。

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化运营是以提高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前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渔)户的形式,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对区域性养殖的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系列化加工、工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渔(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使海水养殖业进入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动海水养殖业现代化进程。其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等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海水养殖业实行产业化运营,有助于其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养殖水域、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组建龙头公司,把海水养殖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和生产企业联系起来,使第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规模效率,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海水养殖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产业化运营在拉长海水养殖产业链的同时,增强产业之间契合。如产业化运营把海水养殖业的种苗、养殖、饲料、病害防治、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和部门的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育种育苗—养殖—水产品加工—渔需品加工—饲料加工—苗种生产—水产品交易—市场营销—水产品物流”的产业链。同时,将外部的市场交换通过合并或契约的方式内化为—体化流程,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通过优势互补,组成经济共同体,共同挖掘潜在的外部利润,从而使经济共同体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总收入。我国海水养殖也应以建设渔港和低碳高效示范养殖产业园区为契机,延伸产业链条,加强正规流程中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重新构建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进行外部行业内部化的制度创新。

海带产业是我国海洋生物产业中产业结构最完整、社会生态效益兼备的产业。海带是迄今为止综合开发用途最广的海产品,在我国已形成了育苗、栽培、食品加工、海藻化工、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加工废弃物制备农用肥料等较为完整的海带产业群。海带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其主要成分矿物元素以及活性多糖等也是轻化、食品加工和保健医药等行业的主要原(辅)料。有关研究显示,其在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成为海洋药物开发的主要原料。从海带中可提取出碘、褐藻胶、甘露醇等化工产品,是藻类化工业的主要原料。近年来,海带绿肥、抗逆生长素、海藻饲料等生产也已成为海带加工利用的新兴产业。

二、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1.标准化生产

质量是海水养殖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标准化生产是提升质量的关键。

(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在标准制定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提高认识,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推动标准化养殖的强大合力,高度重视标准的制定,把标准的制定工作作为当前海水养殖业工作的主攻方向,推进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统一领导,根据产业化养殖的要求,制定标准化的规划,同时,国家应重点制定种质、饲料、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其他标准可由地方和企业制定。

(2)注意标准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性。遵循认真研究、积极采用和区别对待的方针,进一步充实完善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水平,建设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把生产的每一环节都纳入标准体系,产前应抓投入品、产地环境的标准制定,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渔业种苗良种使用的标准化,产中应抓渔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的标准制定,产后应抓加工、包装、储运和贸易的标准制定。如水产品质量的标准应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WTO要求的水产品质量体系和标准。

(3)夯实标准贯彻实施的关键环节。首先,积极组织培训各水产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由基层水产技术骨干向生产者广泛宣传标准知识,同时也要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标准化知识。其次,完善海水产品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海水养殖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大力推进绿色养殖、健康养殖。第三,加强出口原料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用药行为。第四,以加强水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和无公害养殖小区的建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生产经营者加强海水养殖业自我质量管理,使更多的基地和园区进入省级、国家级,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4)政府建立起各级标准化的发展基金,加大标准化投入力度。解决相关人员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方面的问题;加强质检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监测信息。

2.品牌化经营

首先要树立品牌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效应在海水产品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品牌竞争力不仅要有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还要有多种多样的品牌营销策略,更要把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品牌核心来经营。

其次,品牌的竞争需要规模的支持。当前养殖业户应借助现有海水养殖基地优势,扩大名特优珍稀海洋生物养殖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依靠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进而提升海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推进海珍品新品研发,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经济效益。2011年完成推出新品上市10项,其中全新品2项、品类优化新品3项、引进类新品5项,完成储备新品5项。2012年度完成上市新品6项、完成贮备新品9项。涉及的海珍品资源包括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刺参、鲍鱼、牡蛎、鲟鱼、明太鱼子等。加工的产品形态主要有干品、冻品、调理食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系列。“獐子岛”牌产品进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遍布60多个重点城市,虾夷扇贝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在国际市场,2012年“獐子岛韩国珍岛水产物出口产业园区”开工奠基;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中国台湾、香港设立了五个海外贸易公司;“海洋大厨(Ocean Chef)”商标在美国成功注册,开启了公司国际品牌终端化运营之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产品出口总额达3.46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3.3%。国际形象方面,201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可持续发展新领军者”典范企业,全球仅有16家;2012年,以“行业塑造者”身份亮相冬季达沃斯论坛,这是中国渔业企业首次走进冬季达沃斯,也是冬季达沃斯论坛的第一个渔业“行业塑造者”,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最后,做好水产品质量认证。龙头企业应当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的意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健康生态养殖,将质量认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养殖领域及饲料和渔药等生产领域,重点搞好HACCP、ISO9000等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加工、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实行健康养殖,确保达到国际标准。

3.系列化加工

目前,我国海水产品加工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偏低,并存在一定数量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微型或超微型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效益不高。通过横向和纵向发展向规模化发展,是提升我国海水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海水产品加工业纵向发展主要是延伸产业链,从水产种苗培育企业、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到水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水产品加工业的横向发展,是指水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包括水产食品企业之间的联合、传统水产品与新型产品的联合、民族产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联合等。通过企业横向联合,实现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建设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也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普遍选择。

(1)建立加工基地,增加海水养殖业的综合效益。扶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基地的建设,引进水产加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开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等高新产品,开展综合利用,发展节能环保水产加工业,培育各具特色的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2)巩固和提升加工产业带。一是按照国际标准对加工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培育适合加工、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二是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管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水产品。

(3)将海水产品加工基地逐渐向海上转移。与陆生食品原料不同,海水产品原料收获后鲜度极易下降。原料鲜度的保持是生产高品质海洋食品的前提。为了缩短海洋食品原料收获后的加工时间,欧美、日等海洋食品发达国家已建立了一批万吨级海上加工船。如在海上加工船上,利用狭鳕加工高品质冷冻鱼糜,利用鳀鱼加工高品质鱼粉,利用南极磷虾加工南极磷虾系列产品等。随着对海洋食品品质与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南极磷虾等远洋渔业资源加工需求的增加,海上一体化保鲜与加工技术及装备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已有浙江华盛、海南宝沙渔业有限公司等海洋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购买或改造国外大型海上加工船用于海上食品加工,走出了我国海洋食品海上加工的重要一步。

4.工业化管理

产业化养殖的实现要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优势。①深化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养殖业向现代法人制度转变,大力发展合作社,大力发展股份制经营,规范合作社和股份制经营,提高海水养殖业的收益和规模。②加快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等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发挥他们在生产、服务和销售中的优势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化建设。③依据市场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市场需求决定规模产量,以市场需要调整品种结构,在掌握和运用市场化的理论、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水产品深加工研究,大力发展精细渔业产品,拓宽水产品市场。④加快工艺技术改造,加快渔业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研究开发,开发多元化海洋食品。⑤加快海水产品营销促销,建设知名品牌,鼓励支持产品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⑥要加强水产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推进科学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管理体系。

5.社会化服务

(1)加强相关立法,维护水产品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针对海水养殖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应进行适度干预,强化相关立法和执法工作。特别是将渔业权单列出来纳入我国的物权法,使海水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保护生物资源,实现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另外,要理顺全国渔业执法体制,确保渔业执法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养殖渔区,按照新的《渔业法》要求,逐步实行养殖许可制度,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利用连片开发滩涂养殖和实力型企业参股的做法,并通过有偿转让、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养殖水域使用的流转机制,适时组建养殖开发公司。

(2)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我国水产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为此要尽快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包括市场信息体系、中介机构、水产品标准体系、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水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链条。加速市场主体培育,培育和造就多成分、多元化营销流通主体。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更多的水产品成规模、有组织地进入国内外市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水产品现代物流方式,大力发展水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网上采购等现代交易方式和市场营销形式,提高水产品流通加工附加值。培育和完善多层有效的市场交易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水产品物流配送电子化管理系统,发展水产品网上贸易与电子商务。

(3)健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环境监测制度,为排污收费制度、养殖证制度和人工放流制度的完善打好基础。针对我国水域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和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机构的不健全状况,财政应为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环境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物质基础,以便使政府获得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必要的准确的信息。近期,应对重点海域特别是对养殖水域、重要鱼类产卵场及洄游通道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常规监测,建立渔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准确评估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容量,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陆源污染控制,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环境的管理。临海企业要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为此,应建立健全地级以上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一批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点),形成覆盖全国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

(4)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海水养殖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国家级水产科学研究机构和水产专业高校在海水养殖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功能;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科研能力强的省市级水产科研机构组建区域性渔业科研中心和试验站,在基建和科技项目方面予以扶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强化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结合“绿色证书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大渔民培训力度;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围绕对虾、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和水质调控、深水抗风浪网箱等健康养殖主推技术,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作,提高渔业产业的整体素质。

(5)积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与人才引进的服务工作。加强以水产中专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在职教中心或技校办水产专业班,开展养殖业户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贡献率,造就一支适应21世纪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劳动大军。建立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采用外引内联、高薪聘请等多种方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海水养殖业的科技人才,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

第二节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海水养殖业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就必须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基础,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研制、疫苗研制与流行病防控、系统自动控制、环境和产品质量检测、地理标志产品以及深加工等方面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适应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技术创新,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海水产品的质量问题。首先,加强养殖产品的营养学研究,针对不同的养殖对象和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饵料,开发高效、质量稳定的饵料,使饵料系列化、产业化。其次,加强对水域环境、养殖容量、养殖生物种群状况、生物种类等相关基础研究,根据养殖水体的环境容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因素确定养殖面积和密度,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结构,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提高水域的综合利用效能。以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为依托,向节水型、无害化工厂养殖和生态养殖转变。

(2)养殖新品种问题。现代海水养殖业强调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海洋生物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稀缺的生物资源,把技术与科学融为一体,实现海水养殖业与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要求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不断推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海水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3)生态化病害防治问题。在虾病虫害、贝参病虫害、鱼病虫害和海藻病虫害等方面,亟须建立快速诊断与多病原多样品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发免疫调节剂及生态防控技术与产品,构建快速监测、监控与防控技术体系。

(4)养殖机械化问题。为尽快提高我国海水养殖的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需要建立养殖设施规范化技术等。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安全的设施、自动化的装备、智能信息化的管理以及产业链衔接相关环节的产业技术。建议国家对渔业设施养殖发展进行重点扶持,成立“设施渔业工程装备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科技专项持续对设施养殖工程与装备前沿技术、高新技术研究资助,解决我国海洋设施养殖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国家投入的同时,应以国家项目为导向,引导地方、企业资金走向,开拓科研资金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以渔业设施与工程装备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是保障海洋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集成重大技术成果,建成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将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带动我国海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1]。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形成与开发,一般会使未来10年的生产产量上升一大台阶。我国“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水产科技进步在渔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为48%和50%,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渔业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而日本政府认为,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对研究开发投资是政府各项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政府介入研究开发投资,是因为个体对研究开发的投资收益远远小于社会获得的收益,个体回报率在20%~30%之间,而社会回报率高达50%。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海洋渔业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推进渔业高新技术的创新,增强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带动银行贷款、企业资金、个人捐助、国外投资、国际援助等参与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工作,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资新机制,扩大渔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总量。另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时,都要体现科技经费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渔业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科技在渔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对于成效比较明显的养殖新技术,政府应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推广使用力度。可以通过完善海水养殖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进行推广。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产业特点,下力气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要加强对现有养殖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科技入户示范,全面提高他们的养殖水平;鼓励支持现有在职水产技术人员和水产院校毕业生到第一线创业;积极开展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政府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的形成,搭建具有公益性、权威性、示范性的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整合离散在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的各类资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与政策落实机制,促进“协调、共用、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专业服务供给,提升技术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以推动和保障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效开展。

第三节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一、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政策性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根本目的是从金融的角度去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其中的风险较大。因此,在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银行要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养殖模式更新、养殖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经营活动。利用政府财政资金,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涉渔贷款,对商业银行发放的政策性涉渔贷款给予利息补贴;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水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降低涉渔产业的融资门槛,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偿还期限更长的贷款,增加贷款额度。

二、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增加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引导资金

海水养殖业的规模经营,仅靠有限的政策性融资力量和部分商业性融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其对资金的大额、连续性需求,还需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推进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引导资金。①建立养殖技术创新基金。政府专项基金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用以支持在农业部、科技部、水科院立项的海水养殖相关科技成果项目,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转化条件成熟、经济效益好的项目。②增加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各类金融资金进入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引导性投入。为引导更多金融资金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国家财政有必要增加一定的科技投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跟进投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担保代偿基金、科技保险补助资金、科技企业IPO奖励基金等多种形式,适当释放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对科技金融的引导性投入,将为金融资金分散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风险,科技成果产业化回报金融资金,提供真正的市场化实现途径。

三、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与政策性保险,保障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率

由于现代海水养殖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行业,造成其风险和收益的相对不匹配。企业成长期的风险大而收益低,风险投资基金在早期介入、中期脱离的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同时,针对海水养殖业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难以规避成本收益不对称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发展政策性保险,通过政府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能有效动员全社会分散养殖风险,改变生产经营者在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这是完善现代海水养殖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政保企”对接力度,科技部门积极组织推动,加强工作协调,提供相关支持;提高科技保险服务质量,建立科技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探索开拓科技企业融资的保险产品;支持发展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鼓励发展科技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信用保险。

第四节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工业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落实严格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产品成本核算,节支增效,向管理要效益。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海水养殖业经营成本提高很大,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造成养殖业从业人员纯收入增长滞后,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加强海水养殖场业内部经营管理尤为重要。

一、优化海水养殖业经营管理体制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涉及水产、工程、生物、食品等多学科的科研成果与技术,而大部分养殖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较差,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可以建立水产龙头企业和水产企业集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综合性生产经营体制,提高渔业经营素质,实行渔工商、产供销、经科贸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养殖渔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实行养殖许可制度,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渔户的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积极推广股份合作,采取连片开发滩涂养殖和实力型企业参股的做法,并通过有偿转让、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养殖水面使用的流转机制,适时组建养殖开发公司。在海洋捕捞渔区继续稳定和完善海洋捕捞渔业股份合作经营体制,加强规范化管理;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渔船以新的形式走向联合,组成前后方配套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渔业公司,提高海水养殖业整体效益。

二、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控制养殖成本

在市场需求和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在迅速提高,并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涨幅比较明显,而水产品价格保持平稳状态。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成本统计方式,海水产品养殖成本主要包括种苗费、饲料费、药物费、人工费、承包费等直接费用和养殖设施建设、船只等固定资产投资费用(间接费用)。在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海水养殖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增收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养殖业户稳定收益的正确选择。理论上,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的平均成本将会下降。但并不是说,规模越大,收益越高,这需要比较养殖规模与养殖成本之间的变化趋势。养殖效益的高低受市场价格、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病害等因素的影响。实践中,适度规模经营在保证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

三、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海水养殖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食品安全工作措施,落实责任,强化水产养殖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水产病害防治、推广高效低毒渔药,防止药物残留,严把水产品质量关,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生产养殖规模、质量管理规范的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等的认证工作,把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提高水产养殖产业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最终达到养殖产业升级、效益提高、渔民增产增收、渔区和谐发展的目的。

第五节 配套措施

一、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1.加强养殖水域功能区划与规划,引导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养殖水域资源的有限性与区域性决定了海水养殖业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在对重点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和养殖容量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安排岸带、内湾、浅海、深水、盐碱地、湿地、岛礁区的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区域性优势养殖产业带和产业群,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

2.加强养殖过程管理与质量管理

在海域养殖确权方面,明确海域使用权,加强管理,推行养殖许可制度,明确各方的权责利;用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观念来指导海水养殖业,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鼓励新建的养殖场或者示范养殖场增加水质调控设备和净化设施,使养殖用水能实现内部循环利用,废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在保证养殖质量、效益的同时,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大对养殖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监管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测机制,对出现的污染,主管部门要实行索赔,通过罚款、征收“庇古税”或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使海水养殖者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对于已出现环境问题的海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为海水养殖业工业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不只是海洋渔业主管部门的事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唤醒”养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建立养殖企业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内外部的监管机制,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承担环境责任,把环境责任内化为公司的行为规范。

3.重视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建章立制工作

尽快完善水产养殖基本经营制度及政策体系,为海水养殖业的工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在养殖水域、滩涂的所有权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养殖水域、滩涂的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制度,养殖渔业权补偿制度,海水养殖保险制度,海水养殖融资担保制度,海水养殖小额信贷制度及其推进措施,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及其实施,海水养殖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海水养殖生产标准化制度,海水养殖污染排放标准制度等方面实现突破。

4.调整财税政策,完善海水养殖业发展的风险保障机制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财政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实施有利于海水养殖风险保障的财税政策。首先,将海水养殖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中。在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也应给予海水养殖保险一定的保险保费财政补贴,增强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其次,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对于涉及海水养殖业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制定低税或减税等优惠政策,促使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第三,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名优海产品原良种场和优质苗种基地建设。配以财政补贴、中央财政拨款扶持等形式的结合,建立海水养殖优质高效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出口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区等,在示范区内进行健康养殖方式的推广,在养殖过程中保证养殖产品的无污染、无病害等。最后,建立再保险和风险准备金。从养殖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等多方筹集再保险和风险准备金,通过养殖户、渔业互保组织、商业保险组织、财政的共同努力,促进建设海水养殖业风险保障机制的多元化模式。

5.加强渔业行业协会建设,提高经营效益

为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市场风险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应加强我国渔业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行业或专业最大群体优势,保护行业或专业群体的整体经济利益,从而提升我国渔业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海水养殖业由传统的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养殖型向生态健康型转变,必须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海水养殖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1.选择适宜的养殖方法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水域滩涂环境,确定科学的品种结构和合理的搭配比例,采用混养、轮养、套养、间养等养殖方法,充分发挥不同品种间的代谢互补性,最大限度地消耗养殖系统内的有害代谢产物,减少养殖生物自身形成的污染。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养殖工艺。

2.形成节能环保的养殖模式

(1)构建节能减排型工厂化养殖模式。重点围绕北方沿海鲆鲽类养殖、南方沿海石斑类养殖,构建专业化全循环高效养殖水净化系统、智能化设施与设备处理系统、养殖生产管理系统、精准化监控系统;查明生物滤器净化机理及系统内主要营养素碳、氮、磷转移规律,评估养殖环境对养殖生物影响力,构建并完善养殖环境控制技术;研究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生物的饲喂管理技术,建立安全、精准的节能减排型工厂化养殖新技术与新模式。

(2)创建低碳高效型池塘养殖模式。结合养殖生物的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特征,研发基于动物行为生态特征的标准化池塘养殖新设施以及配套采捕新装置,研制投苗、养成、采捕高效一体化新设施与新技术;查明不同养殖环境与设施系统中适宜的苗种放养种类、规格和密度,构建多元清洁化养殖新模式,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养殖生物苗种投放与养成技术。

(3)完善清洁安全型滩涂养殖模式。加强贝、藻类增养殖生态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创新,系统评估滩涂贝、藻类养殖容量并动态预测贝、藻类的养殖产量,研究养殖对象生理生态学及其相互关系,研发多元生态养殖与高效收获新设施与新装置;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建立生态系统水平的清洁安全生产新方法和新技术。

3.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生产体系

(1)建立近海多元生态型增养殖生产体系。系统评估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健康持续的养殖密度以及养殖自身污染、生态入侵的潜在危害;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基础生产力评估技术、海域污染物自我净化能力、水产动物产卵场保护和修复技术,查明生物修复机理,评估生物修复效果,建立海湾生物资源养护与效果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养殖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及生态系统弹性,构建养殖容量与生态容量数值模型;研发海珍品精准底播、生态增养殖、高效采捕一体化设施与技术,建立多元化生态型增养殖新模式与新技术;综合应用物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平台,实现养殖生态调控的自动化、养殖生产操作的机械化,养殖生产产品的安全化。

(2)构建离岸深水养殖生产体系。应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大型深海网箱,构建海上养殖基站。针对我国沿海海域海况特点,以现代海洋工程技术为支撑,研发高强度、抗风浪、耐腐蚀的新材料和新装备,研发离岸恶劣养殖新设施,建立以岛屿为核心的区域性海洋牧场;通过研发大型深海网箱,构建依托原钻井平台或适宜岛礁的海上养殖基站,形成具有开发海域资源、守护海疆功能的渔业生产基地;结合现代船舶工程技术,研发大型海上养殖工船,构建兼具捕捞渔船渔获中转、物资补给、海上初加工等功能的游弋式海洋渔业生产平台。

三、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一项水产科技成果研发成功后,若不及时进行推广、商品化或产业化,它就不能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实际作用,不能实现成果价值的最大化。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要把水产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需要通过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经历周期很长的社会活动,并要经过小规模或样机试验、中间试验、产业化等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这三个阶段全部完成,才能确认该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反之,在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障碍或问题,都可能使这一成果中途夭折。

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科学化程度的核心。为此:

(1)加强科研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强化高新技术,提高现有养殖水面的生产水平。积极拓展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各单位利用风险投资资本、金融机构信贷等资本市场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破成果转化的资金“瓶颈”。科研活动可引进外部资本进行项目合作,如风险投资等,通过外部资本的支持推动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开展。引导现有资源向科技产业倾斜。鼓励和引导科研中试、成果转化优先在本单位企业开展;优先推荐联合本单位科技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对于经营效益好的企业,院、所两级优先推荐申报成果转化类项目或其他项目;积极促进院所间的成果开展联合转化。

(2)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专利成果转化。鼓励各单位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将科技成果、专利作等无形资产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共同转化实施;支持各单位以专利实施/转让的形式与企业签订科技开发、技术转让、科技服务等合同。

(3)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水产科技产业的发展,仅靠有限的政策性融资力量和部分商业性融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其对资金的大额、连续性需求,还需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一是建立水产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政府专项基金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转化条件成熟、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二是增加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为引导更多金融资金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国家财政有必要增加一定的科技投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构建由政府引导、金融单位和社会各方资金参与的金融支持体系,多方位、多链条、多层面支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集成重大技术成果,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强化科普宣传,将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和带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海水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产学研协作,通过院地、院企合作推广科技成果。加强重点经济物种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由行政管理部门参与组织和实施,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成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平台,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间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新机制。科研单位以所有的科研实力为后盾,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与水产主要地区政府和水产行业龙头企业签署协议,共建示范县示范基地,将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四、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海水产品加工业是改变海水养殖业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低状况的有效途径。海水产品加工具有提高附加值、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出口创汇的功能,并且能带动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与渔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水产品加工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根据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当前应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并以水产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实现渔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组合,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标准化、渔业环境生态化。同时,积极引进一批海洋食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海洋食品,打造地方国际品牌。不论是面向国内还是面向国外,水产品加工企业都要树立名牌意识,加强企业管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水产品品牌建设。利用广告媒体,促进名牌成长;摸准市场、选准品种,高标准、严要求地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具有优良特性的产品,保护和发展水产名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海洋食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随着海洋食品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因素对海洋食品物流体系的功能发挥将越来越重要,建立高效、通畅、可控制的全球化海洋食品流通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以适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因此,信息优势成为海洋食品物流体系必须具备的首要优势。实时的业务信息交流、完备的海洋食品物流企业数据库等,都将成为海洋食品批发市场整合物流资源的竞争优势。目前,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在运输过程中全部使用冷藏车或者冷藏箱,并配以EDI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铁路、公路、水路等多式联运,建立了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使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完好率都有极大的提高。

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以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品牌培育和初级、精深加工为支撑,打破传统产业、部门、地域的局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标准化、信息化为前提,逐步形成国际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重点产销区、主要产品基地五级海洋水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供应的海洋食品加工与物流体系。

【注释】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