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汉字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中国的文字,主要是汉字。在半坡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陶器上,已有5、7、8数字符号及其它符号,表明在距今6000年—7000年时,汉字已开始雏形草创。史书上记载的仓颉造字,则是距今5000年前后,轩辕黄帝宾服黄河流域诸侯(各氏族部落),进入“万国和”时代(见《史记·五帝本纪》)命仓颉作最初的统一文字工作而已。西方两河流域巴比伦国楔形文字,有5000年上下历史。可惜这个古国很快便灭亡了,楔形文字也就成了昙花一现。有些外国观察家,提出了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见《吉尼斯世界之最》1988年版174页),是有道理的。
世界上早期出现的文字,不管是东方的中国或西方的巴比伦、埃及,都是象形字。如日()、月()、山()、水(),几乎完全相同或近似。后来地中海东的腓尼基人发明字母拼音文字,再经过希腊、罗马人的改造,便发展为今天西方各国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而中国的汉字,则没有走拼音化的道路,却由象形造字发展为六书造字,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法。这是世界文字的两大系统、两大源流。也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基础。
二、汉字的演化
中国人似乎特别长于形象思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在造字的时候通常采用取象比拟的方式。有的字比较直接,如日、月、山、川、水、火、鸟、鱼等;有的就比较间接,如集(雧)的形象是三只鸟(隹zhuī)栖于同一棵树上,寓意为集合。兼的古字的形象是一只手(又)握着两束禾,寓意为同时涉及两个方面。突字的形象是犬从穴中窜出,寓意为猝然。目是眼睛的形象,看、盲等字用目字作为部首,表示这些字都和眼睛有关。“示”表示祖先牌位的样子。用它组成的字都含有与“祭祀”、“祈祷”相关的意思。例如福,表示祖先的神灵保佑;祈,表示祭祀来请求降福,天坛祈年殿为古代皇帝祭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块辽阔的陆地上,造字时常把地平线作为参照。比如旦字形象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上下二字本来用一条长线上加一短横或在线下加一短横来表示。在传统的文字理论“六书”中,不仅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直接取象,就是占了汉字90%以上的形声字也有一半是表意的。
六书造字,形成了汉字的一字一音一义的方块特征。后来虽有双音出现,但为数极少(如会计、会议的“会”);义,不少也有多义(这些大都为虚字),但一般说来,仍是一字一音一义。它与西方拼音文字大有不同,一字一词读音可达五六节,多义词字也多,拼音字母一般都是五六个。书写起来,汉字笔划不管多少都是方块一格。拼音字词就不同了,长短区别很大了。
1899年有人偶然从中药的所谓“龙骨”上发现了字迹,这些甲骨来自河南安阳。王懿荣认定为殷商文字。至今发现的甲骨有十几万片,文字约四千五百个,为学者所识者有三分之一。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殷代尚相当原始,对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问神,更将卜问所得书刻在牛胛骨上或龟甲上,故称甲骨文。甲骨文和公文一样,有一定的格式。内容大概是祭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之类。”汉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造字的方法,可以说六书具备。专家还估计,汉字能形成如此规模,是早已经过了不下1000年的时代发展。从内容上看,非但文字可记复杂的事,而且有抒情的语句了。文献上的《尚书·盘庚》三篇,如果当时用甲骨文字书写,那将是洋洋大观的文史学大块文章,可惜现在不能看到了。但这文章当时肯定是有的,祭告天地要记,盘庚迁都告民的大政事件,怎能没有文字呢?
甲骨文发展到西周,出土的虽还不多,但在青铜器铭文上就不少了。可以看出,那时汉字更有发展进步。为区别甲骨文,文字学家称它为“金文”、“大篆”或“籀文”。制铸时的书写非常美观,象形的痕迹仍在许多字中表现出来。大抵那时的汉字仍在急剧的改进中。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各搞一套,齐国的文书到了楚国,有好多字便双方互不认识,只好揣摹其意。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把各国简化了的大篆,统一为小篆。但大小篆都是写中有画,画中有写,很费时,又不方便,陈造又因之创造了书写体——隶书。隶书盛行于汉、魏(三国)数百年,魏国钟繇又创造了楷书。楷书书写稍快,再形成了变体的行书,王羲之父子便是行书的始祖,被称为书圣。南北朝、隋、唐时,北方仍保留隶书的特色,合楷书形成北魏体。唐时,书写成为艺术,楷字成为正宗,颜、柳、张(说)、李(邕)、欧(阳询)、褚(遂良),各擅胜场。张旭、怀素还在行书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创造了龙飞凤舞的草书。至此,汉字才完全定型,数量也大,《康熙字典》保留有数万汉字,但常用字不过六七千,一直到今。
三、汉字丰富的表现力
汉字经过唐代最后定型,那时人人习学楷书,书法家辈出,形成了书法艺术,这是西方拉丁拼音文字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书写大小篆、北魏体、行书、草书,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南朝沈约等研创声韵分类,汉字读音更为规范,这就形成了文学诗歌中特别美好的格律诗、绝句,将诗歌发展到古代的顶峰,至宋代仍相沿不衰,这是方块汉字所独具的诗歌形式。今天我们读着那些有格律对仗的诗句,如“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楼船暮雪瓜州度,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多么爽口,多么铿锵有力有节奏。非但诗句,就是文章中类似的排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同样如此。宋明之间,盛行对联、楹联,其语意、对仗,更将汉字与思想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最富表现力的应用形式。作者曾经在四川合川古钓鱼城功德祠见到一副楹联,上下联非常吸引人:
持竿以钓中原,二三人尽瘁鞠躬,拼得蒙哥一命
把酒而浇故垒,十万众披肝沥胆,不图王立二心
这是纪念南宋末名将王坚、张珏等十万军民抵抗蒙古侵略军,打死了成吉思汗孙子——元宪宗蒙哥皇帝,后来就守钓鱼城二十余年,写下了古代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战争史上最有名的篇章。不幸王、张二人死后,卖国贼王立竟以城投降了元世祖——蒙哥弟忽必烈。这副楹联把汉字的功能发挥得非常全面、丰满: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成语对成语、地名对地名、人名对人名。好多外国旅游者听到讲解后,不停地赞叹钓鱼城为“东方的麦加”(蒙古第三次西征大军攻麦加不克),更对楹联汉字的使用,给以最高的评价,说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整齐且最富于表现力,内涵无比丰富,字少而容量很大,而拼音文字没有这种功能。
四、汉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之一
大半个世纪以来,汉字的地位也受过挑战,20世纪3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改革,建国后又在“左”的浪潮下,一度紧密锣鼓要进行汉字改革运动。
这种汉字改革运动的方向有二:一是先简化汉字,二是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
前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因为从甲骨文经大小篆、隶、楷,几千年来随时随刻都在被前人简化着。方向是传统的正确方向,并无疑义。缺点是一度操之过急,恨不得一下就能将它简化完,出现了少数人随心所欲,脱离了汉字本身的结构规律,粗滥地去“发明创造”,结果很难全部推行。但这缺点已有了改正,这里不再赘述。
后者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并不符合实际。实践证明,除了那些少数人一度宣传得很卖劲外,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此都很淡漠,认为那是“左”得出奇的片面与偏激。而其理论根据(实际上也不算是理论)则很薄弱,比如:
(1)说汉字书写费时费纸,没有拼音文字省事。其实,比较起来,费时的倒是后者。同样一段文字,如果拼音文字写四行,汉字只需要三行,若是文言文,则两行就够了。一般汉字词语,都比拼音文字书写快得多。如“工农业”英语便是“lndustry and Agriculture”。这个,每个人都可比较实践的,毋须多说。
(2)说汉字难学,外国人望而却步。你怎知道外国人难学呢?你是尊重祖国传统文化呢,还是讨好外国人呢?这方面,的确也有少数外国人,他们只知月亮是西方的圆,不经仔细考虑研究,便以为汉字是一个一个学,太难太费事。其实,哪国文字的词汇不是一个一个学,一个一个把音读准呢?相反,几乎所有的汉学家都惊叹汉字的不平凡,它的构造是一种艺术的美,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之一,前面的钓鱼城楹联,便是这方面的一个佐证。作者曾见到一些外国留学中国的学生,他们说:“每国文字都有外国人难学之处,汉字也是这样,但系统掌握汉字实词,却比别国文字容易。比如部首字典的金、木、水、火、土部,便使人很快能系统地认识它们,从而可以区别好多相关的字。”这话,中国人是不一定都讲得出来的。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没有一个说过中国汉字要走拼音化道路的话,你若告诉他们有人这样说,他们会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作为文字,各个国家民族,比较之下都是各有优缺点,有长短处的。比如,西方拼音文字有缩写为标的,如“USA”(美国),“VCD”(影碟),“KGP”(克格勃)等等,汉字还没这样的方法使用。而拼音文字,却没有多少书法字形的形象美。如妍、媛、姝、娴、娟、姗姗、娉婷、妩媚、婀娜、婉娈、婆娑、婵娟、妖娆这些称赞女性形象美好的字,书写起来非但能表其内涵,而且会呈现一种动人的形象和舞姿的美。又如峰、峦、岩、巅、峁、崄、崎岖、嶙峋、峥嵘、崔嵬这些形容表示山势高低险峻的字,非但指出了它们不同的特色,也将山势的不同情况形象地表现出来,真所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艺术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