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瓷器

中国的瓷器

时间:2023-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 中国的瓷器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瓷器一般需经1300℃左右高温烧成,使胎体充分烧结,吸水率低于1‰,叩之发声清脆。浙江上虞县龙窑中出土的青瓷经理化方法测试,证明瓷胎已烧结,烧成温度达1300℃多度,胎釉结合紧密,青釉色泽纯正。应特别介绍的是彩绘瓷和唐三彩。

第九章 中国的瓷器

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就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陶器的产生是世界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史前陶器的遗存。而瓷器却是中国人独有的。瓷器与陶器有本质的区别。首先是瓷器以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而陶器一般用陶土作胎,二者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理化性能也不一样。其次,瓷器一般需经1300℃左右高温烧成,使胎体充分烧结,吸水率低于1‰,叩之发声清脆。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00℃~800℃,胎体未充分烧结,一般都有较强的吸水性,叩之发声沉闷。瓷器表面所施的高温釉使瓷器具有光泽、晶莹透亮、增加了美感。

考古发掘证明,原始瓷器出现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古代陶工在中原地区硬质白陶和南方地区印纹硬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方法,提高烧成温度,并在器物表面施釉,从而创造出原始瓷器。从商代的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呈青或青绿色、施以石灰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的瓷器,主要器形有尊、罐、豆等,这种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造型简单,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较大的距离。

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对成型工具和窑炉结构进行了改造,加上烧造技术大大提高,出现了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县龙窑中出土的青瓷经理化方法测试,证明瓷胎已烧结,烧成温度达1300℃多度,胎釉结合紧密,青釉色泽纯正。由于施釉方法由刷釉改为浸釉,釉层较原始瓷增厚,透明有光泽没有流釉现象。东汉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时已能烧造黑釉瓷,只是其质量和工艺都不如青瓷。

瓷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而造价远比铜器和漆器低,原料分布又很广,便于烧制,所以它一经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迅速流行于江浙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瓷工艺又有了很大进步,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窑的青瓷质量为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釉色均匀。此外,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的瓯窑和金华的婺州窑所出产的青瓷也各具特色。浙江德青窑的黑釉瓷,色泽光亮,犹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阳出土的白瓷,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时江浙地区的窑炉,仍采用龙窑,北方地区则用馒头窑。在成型技术上,普遍采用轮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多种方法,已出土的大量各种瓷制人物、俑、动物像和生活器皿都反映出这个时期不凡的造型艺术水平。

隋代统一,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瓷器在手工业经济中日趋重要。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制瓷业有了明显的发展。考古学家从北方的隋代墓室中发掘出质量较好的白瓷。但迄今为止未在北方发现专门烧造隋白瓷的窑址。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唐代朝廷为了铸钱而禁用铜器。唐中期以后盛行饮茶之风,瓷制茶具需求量大增,加上瓷器的大量出口等原因促成了唐代陶瓷业的大发展。唐代瓷业的特点是“南青北白”,河北邢窑的白瓷和浙江越窑的青瓷分别代表了当时南北方瓷业的最高水平。初唐时青瓷的质量较差,中期质量明显提高,形式也开始多样化;晚唐青瓷改为使用匣钵,坯件装在匣钵内烧成,因而釉面光洁,色泽一致,为制造细瓷器创造了条件。越窑生产的青瓷后来由于不许贫民使用而被称为“秘瓷”。白瓷至唐代已发展成熟,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的“天下无贵贱通用”的名瓷。考古学家在北方发掘出唐代烧制白瓷窑址多处。白瓷又有粗细之分:粗白瓷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发黄,胎体粗糙厚实;细白瓷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类银似雪,制作规整,工艺水平相当成熟。

唐代虽是青白瓷主宰天下,但许多窑场敢做各种尝试与探索。一些专烧白瓷的窑场还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唐三彩等,而烧青瓷的窑场有时也烧彩绘瓷、绞胎瓷等彩色瓷器。应特别介绍的是彩绘瓷和唐三彩。唐代的彩绘瓷以湖南长沙窑的产品最为著名,长沙窑烧制的瓷器不但釉色多彩,器物造型多样,还用陶模压出图案装饰器物表面。长沙窑的窑工首创了釉下彩绘的装饰方法,用褐、绿等色彩直接在坯上画纹饰或在坯上刻出纹饰轮廓线,再用颜料添色,最后施青釉烧制。釉下彩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青色,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了先河,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章。

唐代的长安和洛阳是唐三彩的产地。唐三彩实际上是一种低温釉陶,烧成温度约800℃~1000℃,比瓷器略低,它用普通陶土入瓷土制成红色或白色陶胎,施以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釉料,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烧成后使釉色呈深绿、浅绿、蓝、黄、褐等多种绚烂夺目的色彩。人们称之为“唐三彩”,其实它是一种多彩的陶器。唐三彩于盛唐时期流行一百多年,后逐渐消失。它主要被用作冥器,凡是与死者在世时生活有关的建筑、家具、生活用具、牧畜和人物等无不具备,远比唐代任何手工艺种类的产品都要丰富。所以唐三彩以其绚丽多彩和塑工的高超技巧堪称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宋代以后各种各样的低温釉彩瓷,都是在唐三彩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匣钵装烧的普遍使用是烧出高质量瓷器的关键所在,也为宋代诸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顺便说一下,如今的旅游纪念品唐三彩,主要产地还是西安和洛阳,特点是:西安产的唐三彩注重文物复制,洛阳产的唐三彩注重色彩艳丽。

从公元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瓷器开始从丝绸之路和海上输出国外,制瓷技术也随之外传。考古发掘证实,在日本、朝鲜、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尼和埃及都发现了唐代瓷器。瓷器当时在这些国家价值超黄金宝石,只有皇室显贵及富豪才能拥有。

我们的邻国朝鲜是最早学到中国制瓷技术的国家。在中国的晚唐时期,高丽的青瓷已有相当水平,有人形容它象征着环绕朝鲜半岛的蔚蓝色的大海和朝鲜半岛特有的晴朗洁净的天空。稍后问世的高丽白瓷,烧造技艺更加精湛,纯度更高,且品种多样,瓷面还点缀着素雅的图案。高丽瓷器虽比不上中国瓷器,却另有一番风采。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青花瓷运用釉下彩的手法,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的高温烧制而成。由于是釉下彩,有釉层保护,其白蓝相应、恬静素雅的画面永不褪色,总是给人清新明快的美感。它的出现使传统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手法永远退居次位。

元青花瓷使用的钴料有进口和国产两种:从中东进口的钴料蓝中带黑,色泽较暗,而我国南方出产的钴料却蓝中泛灰,两者效果截然不同。进口钴料多用于大型号的出口器物,国产料多用于小型器物和民间日用粗瓷。

现有资料表明,景德镇成熟的元青花瓷大量销往中东地区,其纹饰和器形都带有伊斯兰和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画面上纹饰较满却繁而不乱。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进入明代以后,各地宋元名窑相继衰落。唯江西景德镇因其盛产优良瓷土及釉料,水道运输便利,富商大贾悉至,能工巧匠云集,官、私制瓷业都得到空前发展。作为明清两代瓷业中心,景德镇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明清两朝,彩瓷得到划时代的发展。器物造型、色彩、纹饰繁多而精美。首先是釉里红的烧成技术逐渐成熟,在康熙朝达到顶峰。此时的釉里红产品成色红艳稳定,没有了晕、散现象,并能显示出不同的色差变化,有层次感。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黄、紫等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品种。斗彩是以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釉上再填以多种色彩,二次烧成。珐琅彩是康熙时的新品种,先在景德镇烧成瓷坯或精白瓷,然后由清宫造办处用珐琅料在白瓷上作画,再入炉低温烧成。珐琅彩有薄、轻、画面精致、色彩瑰丽的特点。粉彩是在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纹样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等各种色彩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使色彩呈现深浅浓淡的变化。其色调比五彩更为丰富,呈色淡雅柔和,故又称“软彩”。明代还烧造出了素三彩瓷器。所谓素三彩是以黄、绿、白、紫等素色釉所烧制的瓷器的统称,因不用红等暖色而得名。

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器是中国古瓷中最优秀的品种,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千百年来深受各界人士喜爱,至今仍是国内外人士收藏的主要品种。

17世纪之前,欧洲人只会制陶而不知瓷器为何物。中国的瓷器外销到欧洲后立即以它的实用和漂亮精致大受欢迎,一时价比黄金,只有皇室和上流社会才买得起。据传,公元1717年,瑞典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以600名龙骑兵与普鲁士国王威廉交换了18只中国景德镇出产的大型青花瓷瓶,成为外交史上一桩奇闻。从18世纪初开始,每年有上千万件中国瓷器远渡重洋出口欧美各国,仅每年运到瑞典的瓷器就有100万件。中国制造的清新美丽的瓷器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当时欧美许多国家的上层人士常以收藏瓷器的数量来显示自己的富有,有一位普鲁士王后甚至在宫中修建了专门的瓷器陈列室,收藏展示自己数量颇为可观的中国瓷器。普鲁士的制瓷业在王室的重视下也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随着中国的造瓷技术在18世纪中叶传到欧美,那里的造瓷业很快兴起,并在短期内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法、德、英、西等几个国家的烧瓷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意大利、瑞士、希腊等国也有了自己的造瓷业。

我国当代瓷器主要产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浙江龙泉、山东淄博和河北唐山等地。景德镇、醴陵、德化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本章参考资料

宋五大名窑

定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盛于北宋,之后衰落。其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其胎料加工极细、胎质坚致、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显示象牙白的质感,柔和悦目,有“月明林下美人来”之韵致。

汝窑:1987年在河南宝丰县发掘出其窑址。汝窑所烧器皿圆口直径一般不超过20厘米。其瓷胎为香灰色,略带粉色。它的釉层较厚,多为素面,釉色以天青色釉为尚,犹如湖水反衬出的蓝色天空,俗称鸭蛋壳青色,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文静含蓄,符合儒家审美规范,深得宋徽宗的喜爱。另外,汝窑瓷器均支钉支烧,器物底有小如芝麻的支钉痕,这是鉴定汝窑的重要依据之一。汝窑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左右,故传世瓷器极少。全世界目前仅存70余件,分别收藏在北京、上海、台北、伦敦及北欧的博物馆内。古董界有一俗语:“家有万贯,不如藏汝一件。”可见其珍贵程度。

官窑:为宋王室自办并直接控制的窑场,分别设在北宋的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杭州的遗址已发掘出来。而开封的遗址由于黄河改道和多次水灾,早已深埋于厚厚的河土之下,一直没有找到。有人质疑它的存在,但宋人文献言之凿凿,肯定它绝非乌有。由于专烧宫廷用瓷,它的产量小,一般人根本见不到,因而传世品也极少。

杭州官窑出土的瓷器,胎体较薄、釉质凝厚,釉色以粉青、米黄为主,还有翠绿、灰青、浅紫等色,大部分釉面有冰裂纹。鉴于宋徽宗是一位好古成癖的君主,宫廷瓷器的造型大多仿商周青铜器和玉器的式样。

哥窑:窑址具体在什么地方,至今争议颇多,一部分考古学家认为在江西吉州,而另有人认为龙泉窑就是哥窑。传说当时有兄弟二人烧窑,兄长因技术高而遭弟弟嫉恨,弟弟偷偷地在其先配好的釉料里添加了许多草木灰。全然未知的哥哥打开烧好的窑一看,不禁惊呆了:瓷器的釉面全部裂开了,却裂得很有趣,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子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哥哥无奈,只好拿到市场上去处理,不料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格外喜欢,一抢而空。后来连皇帝也十分欣赏这种瓷器,命哥哥专门烧造,从此哥窑名扬天下。这种裂纹也被人们称作“开片”。传世的哥窑瓷器很多,国外许多博物馆和个人都有收藏。哥窑的釉属于无光釉,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多种颜色,釉层极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的厚度相等。釉面的裂纹片大小不一,呈黄褐色和黑色,被称为“金丝铁线”,其胎料中含铁质及其它金属杂质较多,胎色多为紫黑色、深灰色、土黄色等。哥窑所烧的器物口沿部分施釉特薄,时常显露出其紫色的胎骨。有的器物(特别是碗)的腹部以下无釉,呈献出紫黑色的底足,这也是哥窑的另一个特点,人们称之为“紫口铁足”。哥窑利用釉的缺陷,反丑为美,体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高雅审美情趣,不愧为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窑址在河南小禹县,它的产品被施以一种含有少量铜的乳浊釉,因而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呈紫红、玫瑰紫、海棠红,恰如蓝天中灿烂的晚霞。而青色釉也具有荧光般优雅的蓝色光泽,分天青、天蓝、月白诸色。这种蓝色的乳浊釉是钧窑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另外,有的釉面上还留有长条形裂纹,被戏称为“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钧窑的特色之一。钧窑瓷至今存世不多。宋代以前的青瓷是我国瓷业的主流,而钧窑瓷器首创成功的红铜釉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对后来的瓷也有深刻的影响。元代名贵的釉里红,明清的宝石红、齐红、朗窑红、桃花红及窑变花釉都是由钧瓷发展而来的。钧瓷的产量受到宫廷的严格控制。考古资料发现,烧坏的瓷器均砸碎深埋,以防产品和技术外流民间。宋皇室南迁后,钧窑被令停烧,但其技术并未失传,到元代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