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宗教建筑

时间:2023-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宗教建筑一、古代寺庙寺庙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目前,我国有佛塔数千座,它们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宗教建筑

一、古代寺庙

寺庙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有关。在佛教中,寺就有许多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称为“治”,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称为“观”,取“观景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寺庙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寺庙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寺庙为“教堂”。

在民间,称寺庙为“庙”或“祠”,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岱庙、祖庙等,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当之无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

二、佛塔建筑

我国的古塔大都属于宗教建筑,一般称为“佛塔”,俗称“宝塔”,简称“塔”。用以安置舍利(和尚圆寂后烧剩的遗骨)、经卷、洁物。按佛教规定,凡僧人以上者方许造塔,并依地位高低限制层级。我国佛塔数量极大,分布极广,拔地突起,戟指蓝天,装点了祖国的美好河山。

佛塔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前后,随佛教传入中国。但是,中国的佛塔在结构上和形式上同印度的佛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融合了民族的建筑特点,主要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些特点,运用到塔的建筑中,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

我国的佛塔不仅能在塔内供奉佛像,而且大都可以登临远眺。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铭”留下了大量的名言佳句,唐代诗人岑参游大雁塔后吟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通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精辟地概括了大雁塔的雄姿。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塔的建筑随之兴起,到北魏时期佛塔的建造已极为盛行,仅在洛阳就有上千座。隋文帝时,全国各地大兴建舍利塔之风,公元601年—602年,隋文帝诏赦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唐时造立、修治佛塔达到高潮,以致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领略到许多唐代佛塔的风姿。目前,我国有佛塔数千座,它们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佛塔比例合度,结构精密,宏伟壮观,静穆安闲,给人以崇高的美感。它们巧妙地与自然的景色相融合,以自身的挺拔英姿装点着佛寺组群和城市轮廓面貌,达到了艺术美和自然美交相辉映的审美境界。佛塔与自然景色高度统一的美学特性,使遍布全国各地的佛塔成为优美风景的点睛之笔。

本章参考资料

1.塔刹

佛塔的塔顶,称为塔刹。塔刹冠表全塔,是全塔最崇高的部位。在古印度,它是安放舍利之处。我国的塔刹,则是佛界的标志。标志物有莲花、受花、覆钵、相轮、露盘、华盖、火焰、园光、宝瓶、宝珠等等。每种标志物都有其含义,如华盖指和尚有好运道;莲花象征佛报生的净土;相轮是一种仰望的标志,用以引起人们礼佛敬佛。

2.塔的层数及地宫

我国的佛塔,平面以方形、八角形居多;级层从五至十五不等,但均为奇数层,在现存的佛塔中,属偶数层的只有两三例。此外,我国佛塔还有一个特殊部分——“龙宫”或称“龙窟”或称地宫。地宫在塔基(基座)底下,宫内置放石函,函内有函匣相套,也有置小型棺椁,最里层为安放舍利之处。

3.我国佛塔的十种类型

(1)木塔,如山西应县木塔。

(2)砖塔,如西安小雁塔。

(3)砖木塔,如浙江杭州六合塔。

(4)石塔,如山东济南历县四门塔。

(5)砖石塔,如江苏苏州虎丘塔。

(6)琉璃塔,如河南开封祐国寺塔。

(7)铁塔,如山东济宁铁塔。

(8)铜塔,如四川峨眉报国寺华严铜塔。

(9)金塔,如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全身包金,我国最大最豪华的金塔)。

(10)陶瓷塔,如福建福州涌泉寺佛陶塔(惟一用陶土烧制)。

4.我国佛塔的八种形式

(1)密檐式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

(2)楼阁式塔,如河北定县开元寺塔(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

(3)亭阁式塔,如山西五台佛光祖师塔(我国唐代以前罕有的古塔之一)。

(4)覆钵式塔,如北京西城区妙应寺白塔(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

(5)花塔式塔,如山西五台佛光寺解脱禅师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花塔)。

(6)金刚宝座式塔,如云南昆明官渡金刚宝座塔。

(7)过街塔和塔门式塔,如江苏镇江云台山过街塔及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外的一孔塔和三孔塔门塔。

(8)宝箧(qiè)印经式塔,如广东广州光孝寺宝箧印经塔。

另外,按佛塔的组合分类,可分为单塔、双塔、三塔、五塔和群塔。单塔是为尊仰佛祖释迦牟尼佛而建;双塔多为尊仰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而建;三塔是为尊仰弥陀佛、药师佛和释迦牟尼三世尊佛而建;五塔是为尊仰金刚界五智如来而建;群塔是为了纪念罗汉或金刚尊者或收藏众多法师的舍利而建。

三、石窟建筑

石窟建筑是我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在开凿的洞窟中陈示佛教雕刻、彩塑或壁画。石窟本身及窟外的建筑处理和石窟中的艺术品所表现的古代建筑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建筑艺术面貌的反映。

敦煌莫高窟

1.石窟寺概况

佛教石窟寺最早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也开始建造。中国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可能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续有凿建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风才逐渐停息下来。现存石窟寺的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至云南、四川。其中最重要的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等。此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峰峰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云南剑川石窟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几处石窟。

敦煌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莫高窟在今敦煌市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悬岩上。据唐碑记,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自十六国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延绵千年不断。现存有艺术品的共492窟,其中唐代的占一半以上。莫高窟石质为砂砾岩,不便于雕刻,其艺术品均为彩塑和壁画,现存彩塑20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4座完整的北宋木构窟檐以及窟群附近的2座宋塔。

云冈石窟在大同西武周山的南向悬岩上,现存主要洞窟53座,大部分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公元460年—公元465年)年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之前的约30年间开凿的。云冈石窟艺术品都是石雕,现存造像有5.1万余尊,大者高达17米。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伊水东西两岸,始凿年代约在北魏太和十八年迁都来洛的前几年,迁都后到孝明帝时的35年间是凿窟的第1个高潮。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100多年,是凿窟的第2个高潮。现存石窟1352座,造像均为石刻,约达10万座。

麦积山石窟在天水东南形如麦垛的山峰悬岩上,大约与云冈的始凿期相近,自北魏历西魏、北周而至隋、唐和宋。现存195窟,有造像7000余尊,绝大部分是彩塑,壁画约2000平方米。

2.石窟寺的窟室形制

(1)云冈石窟内的中心塔

早期包括北朝的窟形以中心塔柱式为典型,类似于印度的支提窟。此外还有覆斗式方窟、平顶方窟和毗诃罗窟及穹窿式窟。支提是塔的一种称呼,塔是信徒们尊崇的对象,认为绕塔回行是对佛的无尚恭敬。印度的支提窟平面纵长,前部凿筒拱顶,后部平面半圆,圆心处凿刻支提。我国的中心塔柱式窟保留了绕塔回行的礼仪,但形制已向着民族化的方向发生变化,而且由西向东,变化的趋势越发加强。早期克孜尔石窟前部也是筒拱顶,后部平面为方形,中心为一方墩代表塔,绕墩三面凿通道。敦煌的前部为横长方形,上凿仿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双坡顶,后部中心方墩凿成1或2层的中国佛塔形状,但只是大致模仿。云冈石窟为方形平面,中心塔忠实模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有的可达5层。这个时期的佛寺,出于同样的宗教礼仪概念,也广泛采用中心塔式布局,所以中心塔石窟也是对于此式佛寺的模仿。云冈石窟第6窟于此尤其明显,窟内绕中心塔柱在左、右、前三壁下部都浮雕出一圈廊庑,后壁为一佛龛,是佛寺周廊和塔后佛殿的表征。

覆斗式方窟和平顶方窟平面都是方形,三壁或仅正面一壁开龛,前者在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都有,其覆斗顶是对用于尊贵场所的“斗帐”的模仿;后者主要见于云冈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等。它们的总体是当时不建中心塔的佛寺的表征。毗诃罗窟也源自印度,其典型者是在一较大的方窟左右壁凿一排小龛室供僧人静修,后壁凿佛龛。中国的典型毗诃罗窟很少,仅见于莫高窟,顶仍为覆斗形。穹窿式窟平面椭圆,穹窿顶,内雕大佛,是对于僧徒山野静修的草庐的模仿,典型者可见于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

(2)敦煌莫高窟三种基本窟形

石窟寺的窟檐早期包括北朝的石窟在石质稍好的地方,窟外都凿有许多石质窟檐,如云冈、麦积山、天龙山和南北响堂山等。一般都是前沿敞开、3间4柱、平面横长、凿入岩内,后壁正中开甬道与主室相连。窟檐都模仿木结构建筑,刻出柱、枋、斗拱、檐口、瓦垅和屋脊及鸱尾,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也表明了中国石窟民族化的过程。麦积山上七佛阁窟檐最大,面阔7间、通长达31.5米,列柱高可达9米,上部就岩壁凿出庑殿屋顶形。在石质不宜雕刻的地方,如克孜尔和莫高窟则建造木构密檐,岩面上留下了许多木构件插入岩壁的孔眼。窟檐是从外部空间进入到窟内佛的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同时也大大改善了石窟正立面的形象。

(3)敦煌莫高窟北宋木构窟檐

莫高窟还保存有5座唐末宋初的木结构窟檐实物,其中4座北宋窟檐仍相当完好。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通过定量比较研究,可以证明它们都保留有很强的唐代风格。它们都没有角翘,和当时敦煌壁画里的建筑图像一致。在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实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

(4)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建筑图像

石窟中的壁画和石刻表现的建筑在石窟中宗教题材的壁画和浮雕中保存的建筑图像资料非常丰富,时代从十六国晚期下迄于宋和西夏,延续800年之久,建筑类型包括有城市、宫殿、宫阙、佛寺、佛塔、住宅、坟墓等许多建筑组群和亭、台、楼、殿、廊、墙以及桥梁等许多单体,还表现了如台基、栏杆、梁、枋、门窗、斗拱、屋顶和脊饰等各种部件、装饰及色彩。它们和窟形、窟檐一起,在许多方面都填补了我国建筑艺术史研究的空白,尤其对于从魏晋到盛唐之间建筑实例十分稀少的约400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石窟中的建筑资料以敦煌壁画为最重要,它的延续时代最长、资料最多、类型最丰富。此外,在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和其他一些石窟的壁画或石刻中也都有所表现。

建筑的院落式群体组合方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现存建筑只有晚到辽金时代才有一些院落不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在敦煌壁画里从隋代开始就已画出了成组群的建筑,唐宋画出了大型院落的壁画数以百计,表现了丰富的组合方式和高度的建筑艺术水平。其中盛唐以前以凹字形平面组合为中心,前有水池,池中建平台的构图方式在日本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实例。大足和四川的其他石窟也有唐宋时期的大型组群石刻浮雕。

敦煌石窟从十六国晚期至唐的许多阙形龛和宫阙,明确地反映了从汉代到隋唐以后又延至明清阙的发展过程。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有几百座塔,表明了在实例中十分罕见的楼阁式木塔实际是古代佛塔的主流,反映了印度的堵波塔和中国重楼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还提供了在北朝时中国已建造过金刚宝座式塔的例证。敦煌壁画里的几百座城垣对古代城形、城墙、城门、城楼、角楼、马面以及里坊制和古代新疆地区的城垣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敦煌壁画还画出了多座唐宋住宅,其典型者分前后两院,与北京现存的明清四合院住宅相当一致。

建筑部件和装饰、色彩资料也以敦煌壁画最丰富,其中斗拱可达万朵,细致地反映了由北朝至西夏斗拱的发展史。壁画里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没有角翘,结合也没有角翘的窟檐,可以为研究中国建筑重要的形象特征角翘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提供直接的材料。

壁画和石刻里的建筑形象还为界画史尤其是唐以前的界画史提供了大量的实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