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训练第七站:创新能力篇
训练前言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格言。虽然人人明白,但很多人却很难超脱。失败者周围多见的是嘲讽或“同情”,失败者自己最多的是自卑和气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从而形成抑制心态的条件反射。因为害怕,不愿尝试任何创新,甚至因为失败,即使有新的创意也不愿再说、再尝试,以免遭到嘲笑。创新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面对的是未知世界,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我们要尽快从自卑和气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正确归因,全面比较,调整期望,扬长避短,自我激励。
创造品质属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有各种不同的表述,诸如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个性、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
创新精神是可以培养的。我们的训练选取了以创新为主题的项目,通过训练,其主旨在于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独辟蹊径地看待并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创新思维会逐渐养成。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最大化,它需要时间和有意识的练习才能达到经常化。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但一味地因循就易沦为守旧。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我们要鼓励学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魄力,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训练一:传球
总目标:不拘泥于固定模式的思维,大胆创新。
总时间:60~90分钟。
过程安排:
1.热身活动:可爱的同学
目的:发挥成员的想象力,使大脑迅速活跃,并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时间:约10分钟。
操作:请将想象的物品,用以下句型造句:“同学像……”。句子的内容越有创意越好。
所想象的物品有:洋葱、毛巾、电脑、大蒜、口香糖、风油精、锤子、键盘、鼠标、臭豆腐、搅拌机等。
例句:同学像风油精,在我困顿的时候给我以刺激和激励,提醒我时时努力。
2.主题活动:传球
目的:在看似不能够成功的活动中,激发创造的激情和智慧。
时间:约60分钟。
准备:三个分别标有1号、2号、3号的球,分成几组进行就准备几组。
操作:
(1)将所有的人分成三组,分别配有1、2、3号球。
(2)将球按1、2、3号的顺序从发起者手里发出,最后按此顺序回到发起者手里。在传递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接触到球,所需时间最少的即为获胜者。
(3)球掉在地上一次,额外加罚20秒钟。
(4)请大家自己想办法,我们相信所有的成员都可以想到好办法。
讨论:
(1)我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什么方法最有效?
(2)在做这个活动之前我们有什么感觉?有哪些心理顾虑?
(3)为什么我们在困难面前继续应对挑战?你如何看待自己在团队中的表现?
(4)这个活动使你发现哪些过去不为自己所知的能力?
3.总结
通过这个训练让成员感受到:每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摆在面前时,这种“不可能”的心理定势,使每个人都会想到放弃。做了才能成功,但最终的成功不是因为你做了,而取决于你怎样去做。发挥团队智慧,集合团队创意,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许就会奇迹般获得成功,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每一个人而言,要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矩。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有创新意识。思维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同时也会约束人们的行动,唯有敢于超越自己的思维,不断创造,才有可能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训练二:头脑风暴
总目标:开动脑筋,集合团队智慧,永不放弃,才能成功。
总时间:60~90分钟。
过程安排:
1.热身活动:突破思维
目的:了解在没有严格规则要求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反向思维,最终解决问题。同时,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打开局面。
时间:10分钟。
操作:请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思维,揭开此题。
6×6=1( ) 18+81=( )6
2.主题活动:头脑风暴
目的:训练学员发散性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更有创造力地去解决问题。
时间:60分钟。
操作:
步骤一:想象一个物品的用途。
(1)确定一样物品,比如铅笔或者其他任何东西,让学员在5分钟内,想出尽可能多的用途。
(2)每5到7人为一个小组,每个组选出1人记载本组所想出的表达的数量。在5分钟之后,推选出本组中最新奇、最疯狂、最具有建设性的表达,想法最多、最新奇的组获胜。
(3)规则:
①不许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
②想法越古怪越好,鼓励异想天开。
③可以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步骤二:快乐的巧克力。
(1)以1盒巧克力为道具,巧克力果为球状,共16颗。请每组摆出不少于5种的图形。
(2)每5到7人为1个小组,每个组选出1人记载本组所摆出的图形和数量。在1分钟之后,推选出本组中最漂亮的图形,想法最多、最新奇的组获胜。
参考图:
讨论:
(1)你是否会惊叹于人类思维的奇特性?惊叹于不同人想法之间的差异性?
(2)哪些想法使你耳目一新?这些新奇的想法有什么特点?
(3)头脑风暴对于解决问题有何好处?它适合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总结
人的大脑是一个无比奇怪的器官,它所蕴藏的力量是世人所无法估量的。在短时间内,聚精会神努力搜索会有助于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要嘲笑人们的异想天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一项一项的异想天开的基础上的。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头脑风暴往往用来解决诸如创意之类的难题。但是它还取决于一个环境氛围的因素,只有在一个民主、完全放松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异想天开地解决问题。所以宽容对待每一个创意,接纳每一种看似荒谬的想法,在逐渐积淀的过程中,新的思维也就渐渐萌生了。
训练三:美丽风景
总目标:激发学员的创意,开发学员的灵感。
总时间:60~90分钟。
过程安排:
1.热身活动:美丽风景线
目的:帮助学员了解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并鼓励他们敢于向已有的答案挑战。同时活跃现场氛围,拓展思维方向。
时间:10分钟。
操作:
(1)发给学员如下图的纸。
(2)请学员在图一上用一笔连接图上所有的点,看谁连接出来的最富有意义。
(3)请学员说说在图二里看到了什么。
道具:准备好如下两幅图的复印件。
图一
图二: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图一——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也可以有任何富有创意的结果。图二——一个婴儿和一对情侣。
2.主题活动:美丽景观
目的:加强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分工和协作,培养团队创新能力。
时间:60分钟。
道具:每组一套A4纸50张,胶带一卷,剪刀一个,彩笔一盒,若干画报。
操作:
(1)学员分成10人一组,然后发给每组一套材料,要求他们在30分钟内,建造出一处优雅美丽的景观来。要求景色美观,创意精彩,别出心裁。
(2)结束后,要求每组选出一人来解释他们的景观建造过程,比如:创意、实施方法最精彩和创新之处,大家最满意的地方等。
(3)由大家选出最有创意的、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最简单实用的景观,胜出组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
讨论:
(1)你们组的创意是怎样来的?在建造美丽景观的过程中,创意主题是逐渐形成,还是不断完善的?
(2)在建造的过程中,你们的合作过程如何?大家的协调性怎么样?各人扮演什么角色?这一角色是否与他的平时形象相符?
(3)有没有感到遗憾的地方?
(4)一幅满意的图画,哪些方面最精彩?
3.总结
团队创意是一个团队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而个人创意是团队创意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创意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景观的效果、任务和质量。当想出足够好的创意以后,每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选择不同的任务,比如空间感好的人就可以来搭建模型,手巧的人可以进行实际操作,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领导者,他要纵观全局,对创意进行可行性评估以及最后进行总结。对于组员来说,要将自己好的、新颖的创意与他人进行交流,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并争取获得大家的认可。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需要以完成整体任务为目的,以整体利益为自身团队的出发点。当一个主要的创意为大家所接受以后,全体要以服从大局为目的。这时如果继续自己的创新而忽视整体的话,美丽景观就很难形成。
附:两幅团队合作图画
这是一幅团队紧密合作的图画
这是一幅合作不紧密的图画
训练四:解绳结
总目标:将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力争思维创新,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
总时间:60~90分钟。
过程安排:
1.热身游戏:我说你做
目的:活跃现场气氛,让学员感受到逆反与引导、激励与动机的乐趣。
时间:10分钟。
材料:几张1元的钞票,随机贴在学员的椅子下。
操作:
指导者对学员说:“请举起你们的右手。”保持一会儿后,说:“谢谢大家。”并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举手?”(回答可能是:“因为你要我们这么做。”或者是:“因为你说了‘请'。”)得到3至4个答案以后,指导者说:“请大家站起来,并把椅子举起来。”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没有人会采取行动。指导者继续说:“如果我告诉你们,椅子下有钞票,你们会不会站起来并举起椅子看看?”绝大多数人仍然不会采取行动,于是指导者说:“好吧,我告诉你们,有几张椅子底下确实有钱。”通常,2至3个学员会站起来,然后很快,所有人都会站起来。于是有人找到纸币。
2.主题活动:解绳结
目的:了解人的心理固着现象,学习以开放思维解决问题。
道具:每人一条两端带绳套、约1.5米长的绳子。
时间:约60分钟。
操作:
(1)每个学员都要从指导者手中领到一根带有绳套的绳子。
(2)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一个组员将自己手中的绳子与另一位组员手中的绳子交叉。
(3)每位组员都要将两端的绳套套在自己的双手手腕上。
(4)两个人合作,在不解开绳结,不使手脱离绳套的情况下,将交叉的绳子解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员手上的绳套都不能脱离手腕,不能将自己两只手上的绳套互换。
(5)然后让所有成员组成一个大的绳结,两两相交叉。请成员尽量用最快速的方法解开绳结。
讨论:
(1)当你接到这个问题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而后你做出了什么行动?
(2)在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有什么感觉?你是否相信有可能解开?
(3)你与别人进行沟通了吗?
(4)当你听说有的学员已经解开了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注意事项:
(1)在解绳结的过程中,每个学员手上的绳套都不能脱离手腕。
(2)不能将自己两只手上的绳套交换。
3.总结
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问题,但许多人解决了它。在解开绳子的过程中需要两个人的密切合作,共同想出解开绳子的办法。如果用常规的思维,这个问题非常困难,但多角度思考,我们就会豁然开朗。一旦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互相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坚持、信心和智慧。
操作图例(选自www.coachsky.com):
参考答案:将一方的绳子从中间对折,将对折后的绳头从对方手中的绳套中由里向外穿出(注意:对折和穿出绳子时都不要让对折的绳子交叉);分开对折的绳头,让套在绳套中的手从中间穿过;双方拉直绳子即可。
训练五:科技馆
总目标:激发创造性思维,使学员配合工作,倡导多角度思考问题。
总时间:60~90分钟。
过程安排:
1.热身活动:巧取乒乓球
目的:拓展学员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员参与活动的兴趣。
时间:15分钟。
操作:一根约30厘米长的竹筒或管子里(内径比乒乓球稍微大一点点),装有一个乒乓球,要求学员动脑筋取出装在竹筒里的乒乓球。具体做法是把管子垂直放在地上后,在管子里放一个乒乓球。各组尽量想出多种办法取出乒乓球,但不能破坏乒乓球和管子。工具有一小罐蜂蜜、一根绳子和一些水。
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其他用具取出乒乓球,而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器材。
2.主题活动:科技馆
目的:让团队成员在执行团队任务中发挥创意、积极参与,在扮演好各自角色的情况下,完成团队任务。
时间:50分钟。
道具:每组吸管30支,胶带1卷,剪刀1把,订书机1个。
操作:
(1)全体学员分为若干个小组,5人一个小组为最佳。
(2)发给每个小组材料,并说明每组要在30分钟之内用这些材料建一座自己认为最漂亮的、最时尚的、最有科学意境的科技馆。这座科技馆的高度至少50cm,外型要求美观,结构合理,创意第一。
(3)做完之后,每组把科技馆的造型摆在大家面前,进行评比。
讨论:
(1)你的小组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每个人都在参与?当别人参与程度不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2)你的小组的科技馆的创意是怎样得来的?科技馆造型表达了什么含义?
(3)你们是怎样解读自己所拥有的材料的?
(4)你们小组是怎样协调与合作的?
变通:科技馆可以改建为塔、房屋、沙发等。
3.总结
当我们面临这个任务的时候,开始思绪一定会很迷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人没有整体的想法,有的人感到这像一团乱麻。这些都没有关系。创意有时就是在迷茫和困惑、甚至是在争论中产生的,关键是有了想法以后,我们需要在一个团队中进行思想的整合,最后形成本组的核心或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思想。这样,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团队就诞生了!
创新有时不仅表现在图形和布局上,蕴涵的意义、语言的解释同样令人心灵激荡。所以对创新的理解也需要有全新的观念。
附“热身活动”参考答案:
将水倒入管子,使乒乓球漂上来;在绳子一端蘸少许蜂蜜,然后把乒乓球粘上来;等等。
链接: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创新的来源:创新思维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英文为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对创新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也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包装旧的东西叫创新,以新的切入点看待旧的东西也叫创新。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相异性、差异性。
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
创新思维之所以有别于一般思维而成为一种新的思维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和思维主体的能动性。
(1)思维形式的反常性——经常体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或逻辑的中断,这是因为创新思维主要不是对现有概念、知识的循环渐进的逻辑推理的结果和过程,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2)思维过程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它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非逻辑思维;既包含有发散思维,又包含有收敛思维;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等等。由此形成创新思维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各种思维的形式的综合体。
(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形成开放式思维。
(4)思维成果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直接体现或标志,常常具体表现为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及唯一性。
(5)思维主体的能动性——表明了创新思维是创新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内简单、被动的直映,充分显示了人类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创新思维的培养
(1)克服创新思维的三大障碍。
一是思维定势,表现在拒绝变化、心理图式等方面。
二是思维惯性,表现在群体惯性、线性思维、惰性思维、习惯思维等方面。
三是偏见思维,表现在利益偏见、位置偏见、文化偏见、以偏概全、固执己见、封闭思维等方面。
(2)走出思维误区——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思维创新是一种打破了常规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思维创新的本质是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和引导市场的应变性思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拓进取型的经济,因而创新是一种最宝贵的企业家精神。”
①突破定势思维:彩色电扇。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②发散思维:点燃灵感的星星之火。
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在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多向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以后斯皮尔曼、卡推尔作为一种“流畅性”因素而使用过。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便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也即是多向思维。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在20世纪50年代后,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人们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散的星)、变通度(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发散的新奇成分)三个维度,而这些特性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案例】 铅笔的用途
1983年,一位叫普洛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纽约里士满区一所穷人学校出来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
普洛罗夫最初想通过调查来拖延在美国的时间以便在美国找到一份律师工作,所以他努力调查,并向纽约市市长申请到一笔市长基金以便就这一课题深入开展调查。
凡是在圣·贝纳特学院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只要能打听到他们的地址或邮箱,普洛罗夫都要给他们邮寄一份调查表,问他们:“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
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他共收到了3756份回函。在这些回函中有74%的人回答:他们在学校里知道了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这是怎么回事呢?普洛罗夫走访纽约市最大的一家皮货商店的老板后得到了答案。该老板说:“贝纳特牧师教会了我们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我们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当初,我认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写字。谁知道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还能用来替代格尺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朋友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以做润滑粉;演出的时候可以临时用来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支铅笔按照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缺水的时候,铅笔抽掉芯还能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总之,一支铅笔有无数种用途。贝纳特牧师让我们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成功。我原来是个电车司机,后来失业了。但是你看,我现在是一个皮货商了。”
普洛罗夫后来又采访了一些圣·贝纳特学院毕业的学生,发现无论贵贱,他们都有一份职业,并且生活得非常乐观。而且,他们都能说出一支铅笔至少20种用途。
普洛罗夫在调查中受到了启发。调查一结束,他就放弃了在美国寻找律师工作的想法,匆匆回国了。后来,他在捷克当上了最大的一家网络公司的总裁。
③侧向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有句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问题或虽能解决但只是用习以为常的方案时,可以用侧向思维来产生创新性的突破。
侧向思维要求我们彻底打破“自我本位”的思考方式,经常问一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别人正在干的我能不能不干?别人不干或没有想到干的我能不能干?其他行业、专业、企业的做法、思路、产品特点、发明创造能否为我所用?现在的产品、思路、方法能否改变原来设想的路径,转换方向用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其他地方?
具体运用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侧向移入。
这是指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性思维,侧视其他方向,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或者将其他领域已成熟的、较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过来加以利用;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导致对原来思考问题的创新设想。如为了减少摩擦,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改进着轴承。但正常思路无非是改变滚珠形状、轴承结构或润滑剂等,都不能带来大的突破。后来,有人把视野转到其他方向,想到高压空气可以使气垫船飘浮,相同磁性材料会相互排斥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于是,将这些新设想移入轴承中,发明了不用滚珠和润滑剂,只需向轴套中吹入高压空气,使旋转轴呈悬浮状的空气轴承,或用磁性材料制成磁性轴承。侧向移入是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其应用实例不胜枚举。如鲁班由茅草的细齿拉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威尔逊移入大雾中抛石子的现象,设计了探测基本粒子运动的云雾器;等等。大量的事例说明,从其他领域借鉴或受启发是创新发明的一条捷径。
第二,侧向转换。
这是指不按最初设想或常规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转换成为它的侧面的其他问题,或将解决问题的手段转为侧面的其他手段,等等。
【案例】 冰箱用途的延伸
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电冰箱,这已经持续了近一段时间了。这种高度成熟的产品竞争激烈,利润率很低,美国的厂商显得束手无策。而日本人却异军突起,发明创造了一种与19英寸电视机外形尺寸一般大小的冰箱。当微型冰箱投入市场后,人们发现除了可以在办公室使用外,还可安装在野营车、娱乐车上。于是,全家人外出旅游,舒适条件全部具备。微型冰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它进入市场初期默默无闻的命运。微型电冰箱与家用冰箱在工作原理上没有区别,其差别只是产品所处的环境不同。日本人把冰箱的使用方向由家居转换到了办公室、汽车、旅游等其他侧翼方向,有意识地改变了产品的使用环境,引导和开发了人们的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了创造需求、开发新市场的目的。
第三,侧向移出。
与侧向移入相反,侧向移出是指将现有的设想、已取得的发明、已有的感兴趣的技术和本厂产品,从现有的使用领域、使用对象中摆脱出来,将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或对象上。这也是一种立足于跳出本领域,克服线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案例】 拉链的诞生
拉链的发明曾被誉为影响现代生活的十项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人贾德森是为了解除系鞋带的麻烦而想到的,并于1905年取得了专利权。这项发明吸引了一个叫霍克的军官,他决定建厂生产拉链。但是,专利本身只是一种“可行”技术,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技术。拉链虽好,但需要特殊的机器才能批量生产。霍克经过19年的时间才研制出拉链机,可有了拉链却没有人用这个东西代替鞋带。他用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找不到销路。后来,一个服装店老板将思路引向了鞋带以外,生产出带拉链的钱包,赚了一大笔钱。从那以后,半个世纪以来,拉链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衣服、枕套、笔盒等。
总之,不论是利用侧向移入、侧向转换还是侧向移出,关键的窍门是要善于观察,特别是留心那些表面上似乎与思考问题无关的事物与现象。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对象的同时,要间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或事先预料不到的现象。也许这种偶然并非是偶然,可能是侧向移入、移出或转换的重要对象或线索。
④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
【案例】 晶体管的革命
晶体管的发明曾引起了一场世界电子革命。这其中的逆向思维起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将“锗”提炼得很纯。日本的专家江崎与助手在长期的探索中,不管怎样小心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每次测量其参数,都会发现显示不同的数据。有一次,他想:如果采用相反的操作法,有意地一点点添加进少许的杂质,结果会怎样呢?经实验,当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一种极为优异的半导体就诞生了。
逆向思维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重要的思维方式。逆向性思维具有普遍性、批判性、新颖性的特点。
⑤联想思维:风马牛都相及。
【案例】 一顿特殊的午餐
在英格兰,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那是在一次有许多人参加的午餐上,聘请一个有名的厨师,这厨师做出的饭菜不说是十里飘香,也可谓有滋有味。但实验者别出心裁地对做好的饭菜进行了“颜色加工”。他将牛排制成乳白色,色拉(西餐中的一种凉拌菜)染成发黑的蓝色,把咖啡泡成混浊的土黄色,芹菜变成了并不高雅的淡红色,牛奶被他弄成血红,而豌豆则染成了漆黑色。满怀喜悦的人们本来都想大饱口福,但当这些菜肴被端上桌子时,都面对这美餐的模样发起呆来。只见有的迟疑不前,有的怎么也不肯就座,有的狠狠心勉强吃了几口,都恶心得直想呕吐。而另一桌的人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是这样一桌颜色奇特的午餐,却遇到了一些被蒙住眼睛的就餐者,这桌菜肴的命运可就大大地不妙了,很快就被人们吃了个精光,人们意犹未尽,赞不绝口!
这顿午餐的“魔术师”即实验者通过上述实验证明了:联想具有很强的心理作用。眼见食物的人们,由于食物那异常的颜色而产生了种种奇特的联想:牛排形似肥肉,喝牛奶联想到喝猪血,吃豌豆则联想到吞食腐臭了的鱼子酱……是联想妨碍了他们的食欲。另一桌被蒙住眼睛的客人没有这种异样的联想而仍然食欲大增。
那么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思维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的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简单地说,联想思维就是通过思路的连接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或事项)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成果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是发散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联想思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顿的“苹果——万有引力”,牛顿从自然界最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苹果落地,联想到引力,又从引力联系到质量、速度、空间距离等因素,进而推导出力学三大定律,这就是联想思维。
第一,相近联想——由此及彼。
这是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时间相伴或空间相接近的事物或现象的联想。
【案例】 二战逸事
在二战期间,德国的侦察兵发现法军阵地后方的一片坟地上常出现一只有规律活动的家猫。每天早晨八九点钟时,那只猫在坟地上晒太阳,而坟地周围既没有村庄的房舍,也看不到有人活动。这位善于联想的侦察兵从空间位置的接近上,联想到坟地下面可能是个掩蔽部,而且还可能是个高级机关。于是发出通知,德国用6个炮兵营集中攻击这片坟地。事后查明,这里的确是法军的一个高级指挥部,隐蔽在里面的人员几乎全部丧生。
第二,正相似联想——夸张、比喻。
这是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外形、颜色、声音、结构、功能和原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事物与现象的联想。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这些联系不仅仅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联系,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性的联系。
联想通常表现为事项之间的跳跃性连接,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它受到逻辑的制约,反过来又常常受到联想的支持,否则思维流程就会被堵塞。联想的能力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着充分的表现。曹子建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寥寥数语,把兄弟之间的残杀,刻画得如此形象逼真。其实,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那些修辞手法“夸张”、“比喻”等,都是联想思维的必然结果。
【案例】 电影《手机》的联想过程
2003年岁末,作家刘震云的《手机》和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影上市,均创造了不菲的业绩,电影的票房收入超过3500万。其实,这部电影来自作家和导演的一个偶然的联想。
2003年9月底,刘震云在冯小刚工作室发表“向生活要艺术”还是“向艺术要艺术”的高论时,每个人都不停地在接打手机,且状态各异,冯、刘二人的兴奋点便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他们的身上。冯小刚突然说:应该拍一部电影,就叫《手机》,谨以此片献给每一位手机持有者。刘震云一巴掌拍在冯小刚的肩上——这就是“向生活要艺术”!
“手机本来是用来沟通的,但它却使人们变得心怀鬼胎,这时手机就不再是手机了,手机变成了手雷,反过来控制了它的使用者……”刘震云当即表示:“我愿意写这个剧本,如果你们不做,我就把它写成小说——因为手机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汉语的说话习惯,手机连着人的嘴,嘴连着心,心里的秘密源源不断地输入了手机。为了掩盖手机里藏着的秘密,人们开始说谎和言不由衷。”
这就是小说《手机》和电影《手机》诞生的契机,其实就是联想思维所产生的创造性的成果。
《手机》就是依靠这样的一种契机而诞生的,讲述“话语”在生活中历险的故事。其联想过程是:向生活要艺术——开会解决讨论——与会人员经常接打手机——话语与手机是喧嚣与助长的关系——写一部表现话语与手机的书——拍一部同样的电影。
第三,相反联想——物极必反。
这是指由一个事物、现象的刺激而想到与它在时间、空间或各种属性相反的事物与现象的联想。如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放大想到缩小,等等。相反联想与相近、相似联想不同,相近联想只想到时空相近的一面,而不易想到时空相反的一面;相似联想往往只想到事物相同的一面,而不易想到正相对立的一面。所以相反联想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使人的联想更加丰富。同时,又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于看到正面而忽视反面,因而相反的联想又使人的联想更加多彩,更加富于创新性。
第四,自由联想——大风刮起来,木桶店就会赚钱。
“如果大风吹起来,木桶店就会赚钱。”这是怎么进行联想的呢?当大风吹起来的时候——沙石就会满天飞舞——以致瞎子增加——琵琶师父会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以猫的毛替代琵琶弦——因而猫会减少——结果老鼠相对地增加——老鼠会咬破木桶——所以做木桶的店就会赚钱。这里只是取西方的一个比喻。
激发创新的方法:
(1)及时记录下一些创新想法。
(2)自己问自己。
(3)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5)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
(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