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而变化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而变化

时间:2023-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市场和供求原理本章对市场经济系统的交换环节进行分析。萨缪尔森给市场下的定义是:“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因此,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关系,称为市场机制。因此,竞争性是市场首要的最重要的特征。双方通过平等的协商和竞争确定交易价格和数量。一种物品的市场范围是指一种物品的交易范围和销售数量。

第二章 市场和供求原理

本章对市场经济系统的交换环节进行分析。交易双方构成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所以该环节的核心内容是市场机制即供求原理。本章依次分析市场、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市场机制及弹性理论。

第一节 市 场

一、市场的定义和特征

1.市场的定义

什么是市场?对这个问题经济学者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开始,人们认为市场是交易物品的场所。后来,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话交易、网上交易已使市场交易不局限在固定场所,学者们认为,应该注重人们的交换关系。如平狄克给市场下的定义是:“市场(Markets)是相互作用、使交换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萨缪尔森给市场下的定义是:“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1]萨缪尔森的定义就更具体和深刻了。

首先,经济学所说的市场是指每个物品的市场,有多少种物品就有多少个市场。如面包市场、汽车市场、大米市场等。一家超级市场是成千上万个物品市场的汇合。与市场概念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行业,生产同一种物品的厂商的总和构成一个行业。如面包行业、汽车行业等。一个行业是该物品市场的供货方。

其次,市场定义强调了市场的本质是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因此,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关系,称为市场机制。

2.市场的特征

(1)市场的第一特征是竞争性特征。买卖双方是如何相互作用决定价格和交易数量呢?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因此,竞争性是市场首要的最重要的特征。

市场竞争包括:①同一产品市场上卖方之间的竞争。如众多厂商以低价竞卖某种物品,叫竞卖。②同一产品市场上买方之间的竞争。如在拍卖市场上有的消费者愿以比其他人更高的价格购买某种物品,叫竞买。③同一产品市场上买卖双方的竞争、比较、权衡,比如讨价还价。在商品交易中,买卖双方或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确定商品价格和交易数量上具有平等的权利。双方通过平等的协商和竞争确定交易价格和数量。任何剥夺或限制消费者定价权的行为都是不平等交易的损害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中,国营商店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私人小商品市场和各种大型超市。原因何在?因为国营商店执行的是垄断价格,消费者是不能讨价还价的。这不仅剥夺了消费者的定价权,违背了市场平等、自由竞争的原则,而且服务也不如意。相比较,私人小商品市场,消费者不仅能讨价还价,而且购买数量多还可以便宜。就是说,买卖双方可以平等地协商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由于小商品市场体现了市场公平、自由竞争的原则,尊重了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都愿意去小商品市场购物。国营商店失去了消费者,自然就走向消亡。那么大型超市也不能讨价还价,为什么就那么兴旺呢?大型超市不是不能讨价还价,而是由于消费者的竞争已经向消费者提供了最低价格的商品。大型超市由于集中、大量从厂家以最低价格进货,加上物流、管理方面的规模优势,已经向消费者提供了最低价格的商品。消费者在大型超市购物的竞争性不是表现在具体商品的讨价还价上,而是表现在消费者的选择权上。消费者可以比较各个超市的价格,选择最低价格的超市购物。正是由于消费者的选择权,迫使超市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各家超市都在千方百计以更低的价格拉住和吸引顾客和消费者。因此,消费者的选择权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讨价还价。④相关产品市场或行业之间的竞争。比如汽车和火车之间的竞争,铜业和铝业的竞争,牛肉和猪肉的竞争,香蕉和苹果的竞争等。凡存在替代关系的产品和行业之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上述四种类型的市场竞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是可以观察到的,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任何一个产品市场只有竞争程度强弱的差别,完全没有竞争性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即使一个厂商完全垄断了某种商品的生产和供给,他也只是排除了同一产品市场上卖者之间的竞争,他还不能排除相关产品或替代品厂商与他的竞争以及消费者与他的竞争。比如垄断厂商制定的价格过高,消费者就不购买他的产品。

市场的竞争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生产资源的配置和调节,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以及财富的社会尺度——价格的形成,都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而然形成和决定的。竞争性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关键因素。市场竞争的意义还在于它迫使或促使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通过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因此,市场竞争也被称为生存竞争。它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极大地促进技术的进步。但是,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胜者全得的原则。就是说,如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和破产,企业的资产就会被竞争对手、竞争的优胜者兼并和全得。这一原则必然导致收入和财富向竞争的优胜者转移和集中。收入的两极分化以及低收入人口的贫困问题是市场经济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经济学家将市场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非竞争市场不是说该市场没有竞争,而是说竞争的程度比较低。竞争市场或完全竞争市场是指该产品市场有许多卖者和买者,从而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对价格有显著的影响力的自由竞争市场。非竞争市场是指该产品市场只有一个或几个卖者,从而卖者在较大程度上能控制和影响市场价格的垄断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自由竞争市场才能充分地展现,而且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市场都是自由竞争市场。因此,本书的各章节的分析都是以自由竞争市场为前提的。非竞争市场或垄断市场在后面的章节中专门分析。

(2)市场的第二特征是市场的范围和边界。市场是有范围的,或者说市场是有大小或边界的。一种物品的市场范围是指一种物品的交易范围和销售数量。市场范围受两个因素限制:

1)地理的或地域的限制。①许多产品的市场范围明显受到地理的限制,最典型的是房地产市场。例如北京的市民不会去北京以外的地方如太原购买房产居住,即使太原的住房价格比北京便宜得多。因此,北京、太原、郑州等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是相互分离、各具特色的。北京的房产商不会把太原的房产商看做自己的竞争对手。②交通条件和贸易条件的地域性限制。例如,边远地区如交通不便将增加运输成本和限制物品的流通数量。政府之间的贸易协定、关税壁垒以及地方政府的贸易限制(地方保护主义)等将限制各国间以及一国内各地区间的产品交易范围和数量等。例如,在湖南买不到湖北产的香烟,在湖北买不到湖南产的香烟。这是因为这两省都对对方的香烟产品采取了贸易限制,不许对方的香烟进入本省销售。这是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显著例子。③消费者偏好或宗教偏好的地域性限制。如果某个地区的居民对某种物品的偏好发生变化,不再喜欢某种物品,该物品只有退出该地区的市场。

2)产品本身性质的限制。决定市场范围的第二个因素是产品本身的性质。例如,一种保鲜期很短的风味食品,其市场范围仅限于当地。如果解决了保鲜技术和改善了运输条件,就可以扩大它的市场范围和边界。如果排除了政府间的贸易限制,它的市场范围还可以扩大到全世界。

当然,从地域性市场到国际性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从市场经济产生时,马克思就说它创造了世界历史,市场从本质上说具有世界市场的性质。但是,从地域性市场到全球市场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成千上万种商品价格的均衡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一般均衡过程起初是在地域的范围进行,然后是在一国的范围进行,最后,这个均衡过程要在全球范围进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已经看到了这一过程。

市场范围的意义在于它限定了竞争起作用的范围。当讨论某一个物品的市场时,只有了解它的范围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了解哪些因素参与市场竞争,以及该物品的价格是由多大范围的竞争决定的。对于厂商来说,只有了解他的产品的市场范围,才能了解哪些是他的客户,哪些是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能占多大市场份额(市场销售额)等。

(3)市场第三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社会性特征。要理解市场的社会性特征,要比较自给自足生产和商品生产的重要区别。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就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一个家庭就可以生产出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产品。由于这些产品不是为了在市场上出售或交换而生产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生产的,因此这些产品不具有社会性质,只是个人产品;相应地,生产也不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商品生产,只是具有自给自足性质的个体生产。

自给自足的个体生产是与人们很低的生活欲望或消费需要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欲望或消费需要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这就出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是指个人不再生产自己需要的全部产品,而只是专门生产某一种产品,甚至是某一种产品的某一种部件。由于人的智慧和精力专门集中于某一种产品或某一种部件的生产上,日积月累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并通过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专业化分工生产成为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的重要的社会生产形式。亚当·斯密对于专业化分工生产如何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极大地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进行了全面、详细、精彩的论述。下面讨论的是专业化分工对产品和生产的性质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对于这种革命性影响马克思也曾做过深刻的分析。

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意味着每个人只能生产某一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个部件,而每个人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这就产生了人们相互交换产品的必然性。因此,分工产生交换,交换形成市场。如果在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某一种产品还是某个人生产的,还可以说这个产品是某个人的个人产品。比如,工场手工业时期。那么随着生产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每个人只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某个部件,那么该产品就不是某个人的个人产品,而是许多人合作生产的产品,即“社会产品”。比如,现代大工业生产。但是,社会产品的性质还不能就此确定,它还是“准社会产品”。无论是个人产品还是许多人合作生产的准社会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销售出去,才能被证明和确定是有价值的、社会接受和需要的产品,即社会产品。如果销售不出去,那么这些产品就没有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就没有价值,不具有社会产品的性质,还只是个人产品或多人合作的产品。因此,产品的社会性质不是由分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交换决定的。个人产品和合作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转化为或成为社会产品,是市场社会性特征的本质含义。为在市场上交换和销售而进行的生产是具有社会生产性质的商品生产,产品和生产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成为检验产品和生产社会化程度高低的标准。市场成为检验产品和生产社会性质的判官。

市场的社会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市场的社会性特征,不同个人的个人产品在市场上竞争的实质是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努力使自己的个人或合作产品在市场上经受社会的检验和评判,并通过交换成为社会接受的、有价值的社会产品。每个生产者都知道这个转化过程是很困难的,所以市场竞争是很激烈和残酷的。如果转化不成功,或者说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不出去,那就意味着企业没有收入。因为产品没有被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可,没有价值,所以产品就不能成为社会产品和社会财富。同样的道理,产品市场范围的大小也是限制产品社会性质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域性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只被该地区的社会成员接受,它的社会化程度或社会性质也比较低。一个国际性产品表明该产品是全世界的人们都接受和认可的产品,它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性质最高。

也正是由于市场的社会性特征,公平竞争、自由竞争才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公平的自由竞争才能使市场的社会性特征得到公正的体现,才能充分激发全体社会成员潜力的发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效率。斯密强调的自由竞争原则是专门针对垄断和专制而言的。因为任何垄断(经济权利的专制)和专制(政治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垄断)都是对市场社会性特征的损害和扭曲,都是不公正的。“人人生来平等”(《人权宣言》),社会是社会成员共有的社会,不是哪一个经济集团或政治集团独有的社会,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共同要求。正因为如此,魁奈的天赋人权和斯密的自由竞争原则,从18世纪到今天一直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信念和追求。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是市场社会性特征的本质体现。

二、市场一些要素的具体概念

1.商品、价值、货币、价格

(1)商品是具有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从而可以用于交换的物品。因此,在市场上交易的物品称为商品。物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生产的物品。物质产品如汽车、衣服等,它是人们通过消耗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非生产的物品如土地、天然钻石等,这些物品尽管是天然的、非生产的,但它们也是被人们认为有价值的、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物品,因此它们也具有商品的性质。在市场上交易的非物质形式的产品称为劳务,劳务是指有偿服务。如理发、唱歌、医疗服务等。劳务和商品具有相同的性质。

(2)价值表示对人们都有效用的、人们都接受的物品或劳务,是社会财富。当我们说一个物品有价值,不仅是指它对自己是有用的财富,而且还表示它对其他人也是有用的,可以被其他人即社会接受的财富。因此,有价值的物品,即被其他人也需要的物品才能交换。

(3)货币是价值的代表、交换媒介和计量价值量、记账单位的一种物品。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计量或表现的,商品或劳务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的。因此,货币是价值的代表,或者说货币本身就是价值的现实存在形式。用货币表示和计量的商品或劳务的价值量就是价格。它不仅表示该商品具有价值,可以交换,还表示该商品具有多少价值量,可以和多少其他商品交换。

(4)价格是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或者说,用货币度量和表示的商品的价值量就是价格。在商品社会里,商品和货币(及其他形式的有价证券)是社会财富存在的两种具体形式。以一台电视机的价值量为例,如果今天的市场价格是2000元/台,今天这台电视机的价值量就是2000元。如果昨天电视机的市场牌价为2500元,昨天这台电视机的价值量就是2500元。可见,在市场经济中,财富或价值量具有相对的性质。

2.名义价格、实际价格

财富或价值量的相对性质表现为市场价格随时间、地点而波动不定。为了衡量财富的变动,人们提出了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概念作为衡量财富变动的工具。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是指以当年货币表示的现期价格。如1998年鸡蛋的名义价格就是以1998年货币表示的鸡蛋当年价格。实际价格是指以基年的货币表示的不变价格。假定考察1980~2000年的价格变动。在这20年中,可以任意选某一年为基年。例如,如果以1990年为基年,那么基年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是一致的。以基年的价格为基准来计算各年的实际价格要借助消费价格指数这个工具。基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100%,如果1991年价格上涨7%,那么1991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就为107%;如果1992年价格比基年下降10%,那么1992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90%,以此类推。然后,用各年的名义价格除以它的消费价格指数,就得到各年的实际价格。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距来自价格上涨或下降的百分比,称为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用消费价格指数将名义价格折算成实际价格实际上就是排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寻求一种相对稳定的不变价格来衡量财富的价值量。但是,消费价格指数并不是只度量一种物品的价格变动。例如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度量的是普通城市消费者购买的几百种有代表性的消费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以1983年为基年价格。

第二节 需求和需求曲线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竞争的两种基本力量,或者说是市场机制形成的两个基本方面。本节讨论需求方面。

一、需求的定义

需求(Demand)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该定义强调两点: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经济学所讲的需求,始终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想要一架飞机,但没有能力购买,这不叫需求,只是欲望。想要一样东西,而且有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才叫需求。因此,一个消费者或一个地区的需求能力,是可以通过该消费者或该地区的货币收入水平和财产拥有量来度量的。例如,一个消费者月收入为2000元,那么在不考虑该消费者其他财产的情况下,他每月有2000元的货币需求能力。

由定义可知,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商品的价格水平。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数量。反之,某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数量。

2)消费者收入水平。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提高,可以购买更多的数量;反之,消费者收入下降,只能购买较少的数量。

3)市场规模。以人口数量衡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200万人口的城市对面包或牛奶的需求数量,可能是100万人口城市的2倍。

4)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指两种或几种物品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消费者同一消费欲望的物品。如大米和面粉,钢笔和铅笔,等等。当大米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大米的消费,增加对面粉的需求。互补品是指两种或几种物品必须同时消费才能满足消费者同一消费目标的物品。如录音机和录音带,汽车的汽油。当汽油价格上升,会影响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

5)消费者偏好或爱好。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喜爱。这个因素涉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宗教等因素。例如,美国人爱吃牛肉,而牛肉在印度则是禁食的食品。人们喜欢食用鸡蛋,但一项研究结果公布说鸡蛋会增加人们的胆固醇,影响身体健康,人们就会马上改变对鸡蛋的偏好,使其需求下降。

6)其他因素。季节、环境、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因素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如多雨的地区会增加雨伞的需求,多雪的地区会产生对滑雪板的需求。人们如果预期价格会上升,就会产生抢购等。

二、需求定理

我们首先考察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如果观察牛奶市场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我们会发现牛奶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会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会上升。由此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然后通过市场调查进行验证,我们会发现和证明绝大多数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因此,可以将这个假说上升为理论,即需求定理。经济学将需求定理定义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需求定理也称需求规律。规律反映普遍现象,但不排除个别现象,也就是说个别商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现象(如吉芬物品),不能否定需求规律的成立。

三、需求定理的数学表达式: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需求定理表述了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两个变量的依存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函数关系,所以需求定理也可以称为需求函数,并可以用需求曲线(几何工具)直观地表现出来进行分析。例如,将调查的牛奶市场上牛奶的不同价格所对应的需求数量的数值列在表格里,就得到了牛奶的市场需求表。将需求表里的数据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就得到了牛奶的市场需求曲线。调查方法既可以用直接的市场调查方法,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例如,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太原市牛奶市场的需求量。要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确定太原市200万居民中不同收入家庭的调查比例,设计调查表。调查表中列出不同的牛奶价格,让有代表性的不同收入的家庭填写在不同价格水平下,该家庭愿意和能够购买和消费的牛奶数量。然后收回调查表,对数据进行汇总和技术处理,就可以得到太原牛奶市场的需求表。表2-1是我们假定的某城市牛奶市场的调查表。

表2-1 牛奶的市场需求表

将调查表中的数据标在图2-1坐标曲线图上,就得到了某城市的牛奶市场的需求曲线。

图2-1中,横轴代表牛奶的需求数量,纵轴代表牛奶的价格。注意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D向右下方倾斜。依据曲线特征,需求定理也被称为“需求向下方倾斜规律”。

图2-1 牛奶的市场需求曲线

将表2-1需求表和图2-1需求曲线还原成数学公式,可表示为Qd= 12- 2P,该式即为需求函数,它的一般表达式为Qd= a- bP,它表示某商品的需求量是价格的函数。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可以有图表、曲线、数学式三种表达方式。所以可以用数学工具对需求规律进行技术分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某商品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是从市场调查中得到的,而不是从需求函数式得到的。相反,需求函数式是从需求曲线得到的。不要颠倒二者的关系,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神秘怪圈和陷阱。

实际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即通过市场调查记录的某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的数值不是像图2-1中按固定比例变动的,实际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原因是实际的需求曲线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是为了技术分析的简便,假定它是一条直线,就是说,把其他干扰因素抽象掉。只要我们的假定符合需求规律的要求,即需求量与价格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对应关系,就是合理的假定或抽象。

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为什么会趋于下降呢?简单的答案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某种物品的价格升高,消费者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消费者会去购买价格较低的替代品,这叫替代效应。比如,牛奶价格升高可以用豆奶来替代牛奶。第二个答案是以前有能力购买的一些消费者,现在没有能力购买了。就是说,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实际收入水平上升,这叫收入效应。比如,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牛奶价格升高意味着实际购买力或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喝不起牛奶了,只能去喝豆奶。反之,如果牛奶价格下降,意味着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又可以喝牛奶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一点在下一章讨论。

四、需求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可以从图2-1中看出来,当牛奶价格为5元时,需求量为2千吨/年,如E点。当价格下降为2元时,需求量增加至8千吨/年,如B点。当价格又上升为3元时,需求量又会减少至6千吨/年,如C点。

因此,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表现为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经济学称之为需求量的变动。

除价格外,其他许多因素如收入水平、偏好、对价格预期等也影响需求,下面就以收入水平变动为例来分析其他因素对需求的影响。

一般来讲,人们的收入增加,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人们对某一商品的需求量都会增加,其结果是把整条需求曲线推向右方,如由D1至D2。人们的收入减少,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人们对某一商品的需求量都会减少,其结果是把需求曲线推向左方,如由D1至D3。此外,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对需求的影响与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相同,即会使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因此,除价格以外,收入及其他因素对需求的影响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经济学称之为需求的变动。注意不要混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本节分析了需求规律及其变动。分析中运用了实证方法、几何工具、抽象分析方法。你能说明这些方法是怎样运用的吗?学会这些方法,就能开发你的创造力。

图2-2 需求的变动

第三节 供给和供给曲线

一、供给的定义

供给(Supply)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出售的商品数量。该定义强调两点:一是生产者有供货愿望;二是生产者有供货能力。供货能力不是指生产能力的大小,而是指生产者的成本低于或至少等于市场价格;如果成本高于市场价格,供货就会亏损,就意味着生产者无供货能力。

供给的定义表明,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和生产成本。此外,一切影响成本的因素如一般工资率的变动,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技术进步和革新,交通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以及政府的政策等,都会通过影响成本来影响供给。

二、供给定理和供给曲线

通过观察市场某产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会发现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会减少。通过市场调查可以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因此,经济学将这种关系上升为理论并定义为供给定理,或称供给规律。供给定理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供给定理用几何图形表示,就是供给曲线。例如将调查所得的牛奶市场的供给量与价格的对应数值列成表,就是牛奶市场的供给表,见表2-2。将供给表中的数据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就得到牛奶的供给曲线,见图2-3。调查方法和需求表的调查方法一样。调查方法既可以用直接的市场调查方法,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例如,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太原市牛奶市场的供给量。要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确定太原市牛奶市场的主要供货商及调查比例,设计调查表。调查表中列出不同的牛奶价格,让有代表性的不同规模的供货商填写在不同价格水平下,该供货商愿意和能够供给的牛奶数量。然后收回调查表,对数据进行汇总和技术处理,就可以得到太原牛奶市场的供给表。表2-2是假定的某城市调查得到的牛奶市场的供给表。

表2-2 牛奶市场的供给表

将供给表中的数据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就得到牛奶市场的供给曲线图2-3。

图2-3中,横轴代表供给数量,纵轴代表价格,S曲线为供给曲线。S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它体现的是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根据曲线特征,供给定理也被称为供给向上倾斜规律。

图2-3 牛奶市场的供给曲线

同样,将上述供给表和供给曲线还原为数学式,即为Qs=-4+ 4P,称为供给函数,其一般表达式为Qs=-c+ dP。

实际的供给曲线,即通过市场调查记录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原因是实际的供给曲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了技术分析的简便,假定它是一条直线,只要假定符合供给规律的要求就是合理的抽象。可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运用几何工具对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的抽象分析概括出来的。

供给曲线为什么向上倾斜?或者说供给量为什么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简单的答案是,生产者提供产品是为了获得利润。价格上升意味着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从而扩大生产,增加供货。而且以前没有供货能力的生产者现在也有能力供货了(价格上升至其成本以上),从而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意味着利润减少,生产者积极性下降。而且以前有能力供货的一些生产者现在没能力供货了(价格下降至其成本以下),从而使供给减少。因此,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动的依存关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决定的边际成本上升趋势。

三、供给变动

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可以从图2-3中看出来。当价格为1时,供给量为0,如A点;当价格上升至4时,供给量增加至12千吨/年,如D点;当价格下降至3时,供给量又减少至8千吨/年,如C点。因此,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表现为在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经济学称之为供给量的变动。

除价格以外,成本及其他因素对供给的影响见图2-4的分析。

图2-4 供给的变动

一般来讲,成本由于某种原因下降(如技术革新、原材料价格下降,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等),就意味着生产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都比以前能生产和供给更多的数量,其结果是把整条供给曲线推向右方,如由S1至S2。反之,成本由于某种原因上升(如战争导致原油价格上升,工资率上升等),则意味着生产者供货能力下降,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比以前所能供给数量减少,其结果是把供给曲线推向左方,如由S1至S3。可见,成本等因素对供给的影响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经济学称之为供给的变动。

第四节 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和均衡价格的决定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上两种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基本力量。当供求两种力量达到均衡时,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就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反过来,价格又影响供给和需求,即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调节和引导作用。经济学把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供求关系及所产生的市场调节力量称为市场机制。

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曲线图上就得到市场供求机制决定均衡价格的模型,见图2-5。

图2-5 市场供求机制决定均衡价格

图2-5中,纵轴表示的是某种商品的价格(P),该价格是在一个既定的供给量时卖方所要求的价格,同时也是在一个既定的需求量时买方所支付的价格。横轴表示需求和供给的数量。

需求的力量是由成千上万个消费者自发形成的。供给的力量也是由成百上千个厂商自发形成的。双方自发地进行交易,二者怎么能就正好相等呢?显然,均衡是一个过程。假定起初的市场价格水平较高,如P1,在这个价格水平,厂商供给的数量如供给曲线的A点所对应的横轴的Q′;消费者需求的数量如需求曲线的B点所对应的横轴的Q″。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出现过剩现象,产品积压,销售困难,给厂商传递的信息是价格过高,产品过多,需求不足,从而迫使厂商降低价格和减少供给。一些厂商会退出,将资源抽出该种产品的生产。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会沿着需求曲线增加,直到P0的均衡点为止,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市场出清,过剩消失。

假定起初的市场价格较低,如P2点。在这一价格水平,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为供给曲线上的C点所对应的横轴的Q苁,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是需求曲线上的F点所对应的Q苁′。需求大于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出现短缺现象。短缺给厂商传递的信息是,现在市场价格过低,需求过多,这是提高价格、增加供货获取利润的好机会,从而价格上升,供给增加;短缺给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是,市场价格过低,厂商不愿供货,一些消费者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稀缺的产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又抑制了一些消费者的需求,使需求减少,直至P0点,供给和需求量相等,短缺消失,市场达到均衡。可见,自发的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起初难免在数量上存在差异,或者过剩,或者短缺;但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会使二者趋向均衡,这就是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形成的过程。

有的西方学者用拍卖市场的例子生动描述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过程。而且这种描述可以让人体会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均衡价格是在竞争的市场上供求双方都接受的市场价格。仍以图2-5为例,假定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玉米拍卖市场上,拍卖人事先不知道什么价格是合适的价格。假定他先喊出P1的价格。这个价格供方很高兴,他们愿意出售Q′的数量。但是,这个价格消费者感到太高,不愿意接受,这么高的价格他们只愿意购买Q″的数量。市场上堆满了卖不出去的玉米。拍卖人意识到什么地方出错了,价格不合适。这次他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假定他喊出P2的价格。这个价格消费者很高兴,愿意购买Q苁′的数量。但是这个价格生产者感到太低,只愿意出售Q苁的数量。市场上出现短缺,挤满了排队购买玉米的消费者。拍卖人意识到什么地方又出错了,价格太低。权衡之后,最后喊出P0的价格。在这个价格水平,供给者愿意出售的数量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相等,过剩和短缺现象都消失了,市场价格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或者说这个价格是供给者和消费者都愿意接受的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市场价格具有趋于均衡或市场出清的趋势;暂时的过剩或短缺现象都会消失。

现实生活中的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种商品,这些商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如果市场上没有过剩或短缺现象,那么这些价格都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均衡价格。但是,有时候会发现有些商品的价格又不稳定了,又开始变动了,为什么呢?因为,除价格外,需求或需求曲线还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人口规模、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供给或供给曲线还受到成本、原材料价格、油料价格、技术进步、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时时刻刻处在变动之中,因此,供求曲线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市场均衡价格也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下面分析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二、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因为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变动的,所以均衡价格也不可能稳定不变。比如,居民收入水平、时尚偏好、人口规模等的变动会使需求曲线左移或右移,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使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在一个较低或更高的水平达到均衡;影响成本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石油电力紧张等因素的变动会使供给曲线右移或左移,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也会使均衡价格和数量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均衡,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种变动的意义。

1.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图2-6说明了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假定恶劣的气候使小麦减产,面包的原料价格上升,成本上升使面包的供给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减少,供给曲线由S1左移至S2。从图中可以看到,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下降;假定面包烤制技术进步使面包的生产成本下降,成本下降使供给增加,供给曲线由S1右移至S3。从图中我们看到,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2.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图2-7说明了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假定,某城市居民人口增加,从而对鸡蛋的需求增加,鸡蛋的需求曲线由D1右移至D3。从图2-7中看到,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再假定,某项研究发现,食用鸡蛋过多会增加人体的胆固醇,影响健康。这项研究改变了人们对鸡蛋的偏好,使鸡蛋的需求下降,需求曲线由D1左移至D2。从图2-7中我们看到,需求下降,会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图2-6 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图2-7 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中概括出来四条供求规律:

(1)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

(2)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3)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

(4)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上述四条规律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只须在坐标曲线图上移动供求曲线就能直观地看到。那么,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理解了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我们就会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石油价格上涨、新技术的发明、消费者时尚、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加入WTO等的变化,对市场供求关系及经济生活的影响,并使用供求曲线这个工具跟踪分析这些影响的后果,来预测市场的变动趋势,捕捉市场机会。变动中的市场每时每刻都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创造着机会,关键是能否理解和抓住这些机会。有人说过,即使鹦鹉也能成为一个博学的经济学家,它所要学的就是两个词:供给和需求。例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意味着社会货币购买力或需求增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消费品价格会普遍上升。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每一次政府普遍提高员工和职工的工资,都会带来消费品价格的一次普遍上升。当人们欣喜于工资提高的时候,紧接着看到的是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再如,消费者有追求时尚的偏好。因此,厂商每年都要推出新款式的服装。新时装上市,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上升,厂商增加供货。时尚一过,需求下降,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大跌。这就是时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原因。精明的消费者不会在价格的峰尖上购买时装,而会在价格的谷底购买符合自己气质的质量优良的时装,符合自己的时装一两年是不会过时的。精明的厂商会在市场价格大跌前停止生产,避免时尚一过产品积压。再比如,铜和铝是替代品,在工业用途上,它们可以互相替代。当铜的价格上涨时,对铝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为铝生产业创造了机会。再比如,加入WTO会对我国的汽车业产生什么影响?大量低成本、优质的汽车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价格会下降。对我国的汽车厂商来说,他们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如果再不想办法降低成本,他们将失去市场;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他们会意识到以更低的价格买更好的汽车的机会将要来临,因此持币待购。可见市场范围的扩大,对消费者是有利的。

然而,供求机制作用的意义还不仅限于这些。市场供求机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所起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下面分析供求变动所引起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变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

1.需求变动的意义

通过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的分析知道,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与需求同方向变动,见图2-7。因为一种商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上升。意味着社会对该产品需求的增加和厂商获利机会的来临,厂商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该产品的生产,以增加供给和利润,而在厂商获利的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当一种产品的需求下降,价格下降,意味着社会对该产品的需求减少和厂商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厂商会减少产量,甚至退出该种产品的生产,即把资源从该种产品的生产上转移到社会需要的产品上,这样厂商才会获利。

可见,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均衡价格和数量与需求同方向变动的经济意义在于:市场机制调节生产者朝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方向配置资源,从而使稀缺的经济资源能更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例如,聪明的温州人成功的秘诀在于,紧跟市场需求,不怕利小,生产消费者需求量最大的生活必需品。从纽扣、打火机到服装、鞋帽、日用小五金、小家电,消费者需要什么,他就生产什么。生活必需品尽管利小,但需求量大。例如,温州每年生产30~40亿双鞋,为全国人民每人每年生产3.5双鞋,为世界人民每人每年生产近1双鞋,以“中国鞋都”著称世界。温州的打火机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温州有近10万家民营企业,资产规模近3000亿元。随着企业做大,温州人走向全国和世界。比如,600多万人口的温州地区,就有140万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做生意,其中欧洲就有60万温州人。他们生产的日用小商品已经对欧洲和美国市场形成冲击。

2.供给变动的意义

成本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有什么意义呢?一般来讲,成本上升,对厂商和社会都没有利益和好处。如图2-6表明的成本上升、供给减少,价格上升、数量减少,厂商的利益不变,甚至可能下降。因此,除非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恶劣的气候、战争等使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外,厂商不愿意提高成本。然而,厂商降低成本则是有利可图的。在图2-8中,先看单个厂商的行为,假定初始面包市场的均衡在S1与D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P1和数量Q1的水平。

图2-8 降低成本给厂商和社会都带来利益

假定面包行业的一些厂商或单个厂商采用了更先进的烤制技术,降低了面包生产的成本,那么意味着该厂商能以更低的成本和价格P3生产相同数量的面包,如B点,厂商将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利润(P1-P3的差额×Q),或者该厂商能以P1的价格提供更多数量的面包(E1至A点)。这两种情况,厂商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可见降低成本会给厂商带来更多的利益,使厂商具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一些厂商的获利会引起其他厂商的效仿,随着技术的普及,假定整个面包行业都采用了先进的烤制技术,使行业的成本下降,行业的供给曲线由S1移至S2,从图上可以看到,市场均衡价格由P1下降为P2,数量由Q1增加至Q2,这意味着社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数量的面包,而且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的面包。可见成本下降给社会也带来利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市场机制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成本下降意味着追求技术进步和资源有效率的利用,它导致社会经济利益的提高。

例如,我们比较一下美国的沃尔玛和中国的亚细亚成败得失的原因。沃尔玛所从事的是传统的百货零售业,从交易形式上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沃尔玛却把传统的百货零售业做到了全世界,在全世界开了8000家超市,沃尔玛家族也成为世界首富。沃尔玛成功的秘诀在于: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向顾客提供最实惠、最低价的商品。在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沃尔玛超市,门面非常普通,很少装饰,看上去就像一个大仓库。商场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办公室同时又是仓库,经理们经常站着开会;所有的文件纸都是两面都用。沃尔玛处处精打细算是因为他们明白,商业中的一切花费最终都要分摊到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埋单。为了向顾客提供最低价的商品,除了经营上精打细算,沃尔玛还通过信息技术和物流优化,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大批量采购,千方百计地压低采购成本。正因为这样,沃尔玛同样的商品比别的商场价格要便宜;正因为价格便宜,更多的人都愿意到沃尔玛去购物;正因为更多的人购买,沃尔玛能更大批量地采购,其规模优势使价格则更便宜。这种良性循环,使沃尔玛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

中国郑州的亚细亚从事的也是百货零售,与沃尔玛大同小异。亚细亚也曾在中国建立过十多家连锁店,但最后由于巨额亏损而关门。亚细亚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与沃尔玛成功的原因刚好相反。如果说沃尔玛成功的原因在于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亚细亚失败的原因则在于为顾客尽量多花钱。首先,看一看亚细亚门面的豪华装修,这一点从亚细亚所投资的郑州五彩购物广场就很清楚,恨不得用五星级酒店的装修来做商场。其次,各种人员花销也是大手大脚。亚细亚每天有升旗仪式,有专业歌唱和表演队伍,养了一大批与商业无关的闲人。最后,亚细亚作为郑州的一个零售商场天天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单从商业目的来看,其中大部分是浪费。亚细亚的上述各种排场,最终都要通过商品的价格摊销。因此,亚细亚的商品价格普遍高于其他商场。同样的商品,消费者为什么要到更贵的商场去买呢?这就是亚细亚失败的根本原因。

温州人、沃尔玛和亚细亚的事例告诉人们,市场是在用胡萝卜和大棒教会人们按市场规律办事。如果按市场规律办事,就会得到胡萝卜;如果违背市场规律,就会挨大棒。在市场经济中生活和经营的人们,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这些规律。按市场规律去做,不仅自己得到利益,也会促进社会利益的提高。比如温州人和沃尔玛自己得到胡萝卜的同时,也使消费者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利益。亚细亚之所以挨大棒,是因为它违背了市场规律,它不仅浪费资源,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市场机制作用小结

通过对市场机制的初步分析,可以初步将市场机制的作用小结如下:

(1)市场供求机制的第一个作用是决定市场均衡价格,即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财富的度量尺度和交易条件。但这只是价格决定的第一层次。供求一致时,为什么不同商品会有不同的市场均衡价格?为什么供求一致决定的面包价格是2元一个,而供求一致决定的汽车价格是10万元一辆?因此,仅用供求一致说明价格的决定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说明供求曲线背后的原理。这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加以说明,然后对均衡价格理论做出总结。

(2)市场机制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努力导致社会资源有效率地利用和技术进步,导致社会经济利益的提高。

(3)市场机制促使生产者向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方向配置资源。从而导致稀缺资源的利用更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和社会的需要。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市场机制的成就。成千上万的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自发的交易形成的市场均衡价格自动调节着稀缺资源的配置,成千上万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没有任何人进行统一指导和强制运作,一切都是在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的调节下自发、有序地运行着。萨缪尔森说,这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奇迹所在”。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促进了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利益的提高。正如亚当·斯密指出的,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获得的效果更好。

这位二百多年前哲人的思想至今对后人仍有启迪。尽管今天已看到了垄断等因素对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限制及市场机制的一些缺陷,但它不能否定斯密思想的正确性。本节的初步分析已表明,市场机制的调节确实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加。

第五节 弹性理论

供求关系是市场的核心关系,因此供求曲线是一个很有用的分析工具。但是,要运用供求曲线这个工具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还需要解决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就是供给、需求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问题。例如,有的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很敏感,价格上升10%,需求量会下降20%,甚至50%;而有的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很小,甚至无动于衷,价格上升10%,需求量只下降1%~2%等。如何衡量这种敏感程度的差别?经济学引进了弹性概念和方法。弹性是对供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或工具。后来这个方法和工具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对凡是具有依存关系的两个经济变量,都可以运用这个工具去分析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下面就介绍弹性概念的一般含义及这个工具的运用。

一、弹性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弹性的基本含义:对于任何两个经济变量,如果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依存关系(也称函数关系),就可以建立关于这两个经济变量的弹性关系,以反映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假定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则:

因此,可以将弹性的概念定义为:弹性是指两个存在依存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因变量变动率(变动的百分比)与自变量变动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它是关于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的一种度量指标。

依据弹性值的范围,一般将这种指标分为三种(取绝对值)。

(1)如果自变量变动10%,因变量也变动10%,那么二者比值为1,它表示二者同比例变动,经济学称为单位弹性。即:

e=1单位弹性

(2)以1为中点,如果自变量变动10%,因变量变动大于10%,那么二者比值大于1,它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敏感,经济学称为富有弹性。即:

e>1富有弹性

(3)如果自变量变动10%,因变量变动小于10%,那么二者比值必然小于1,它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不敏感,经济学称为缺乏弹性。即:

e<1缺乏弹性

弹性是两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正、负号没有意义(即不考虑变动方向),取绝对值,表示敏感程度。

此外,还有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趋于无穷大,经济学称为完全弹性;二是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完全无反应,经济学称为完全无弹性。即:

e=∞ 完全弹性

e=0 完全无弹性

了解弹性的含义和方法,就可以运用弹性工具来分析具体经济变量的弹性关系。下面以需求弹性为例来了解弹性方法的应用。

二、需求弹性

1.需求弹性的概念

需求弹性也称需求的价格弹性或价格弹性,它的定义为: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即:

当Ed= 1,则称该物品需求具有单位弹性;当Ed> 1,则称该物品需求富有弹性;当Ed<1,则称该物品需求缺乏弹性等。需求具有完全弹性或完全无弹性的情况比较少见。

2.需求弹性的意义——弹性和收益

了解商品的需求弹性,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例如,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帮助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贫困和农业衰落的原因,这一点下一节分析。从实践意义上讲,了解商品的需求弹性,对厂商制定销售策略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来分析弹性和收益的关系。

厂商的收益是销售量乘以价格,即Q×P=收益。如果某商品的Ed> 1,则价格提高10%,需求量的减少量大于10%,厂商的总收益则会减少;如果价格下降10%,需求量的增量大于10%,厂商总收益便会增加。不仅不同商品的Ed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价格段上,Ed也不同;而且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同一种商品的Ed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弹性方法对具体商品、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可以将弹性与收益的关系归结如表2-3。

表2-3 弹性与收益的关系及销售策略

可见,富有弹性的物品适合降价销售策略,缺乏弹性的物品适合涨价销售策略,但不要忘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一般来讲,以下几类商品缺乏需求弹性:①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燃料、住房、药品等,因为不管价格如何变动,这些物品都是必须消费的,它们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就比较小。②没有或只有很少替代品的物品。如食盐、饮用水、电灯泡等。因为这些物品很少有替代品,即使价格上升,人们也不能不用。③在家庭预算支出中占很少比例的物品。如儿童玩具、剪刀、书籍等。因为这些物品占家庭支出比重不大,价格变动人们也不会太在意。缺乏需求弹性的物品最典型的例子是食盐,食盐符合上述三类物品的特征。不能因为食盐价格下降就使劲吃盐,也不能因为食盐价格上升就不吃盐。由于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缺乏弹性,比如,价格上升10%,社会需求量或厂商的销售量只会减少1%~2%或3%~5%。厂商一般采取抬价销售的策略,使自己的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销售量×价格)。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生活必需品及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的价格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富有弹性的商品。一般来讲,奢侈品和有替代品的物品以及在家庭支出中占较大比率的物品的价格富有弹性。奢侈品是人们可用可不用的物品。如果它的价格过高,一般消费者不会购买它,也不会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如果它的价格降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人们就会大大增加它的购买量以提高生活质量。有替代品的物品如果价格上升,哪怕是很小的幅度,也会引起它的需求量大幅减少,人们会放弃购买它转而购买它的替代品。反之,如果它的价格下降,哪怕是很小的幅度,也会引起它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人们会放弃购买它的替代品转而购买它。由于它们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较大,比如,价格下降10%,社会需求量或厂商的销售量会增加20%甚至50%以上等,厂商一般采取降价销售的策略,使自己的销售收入增加。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奢侈品和有替代品的物品的价格都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但是要注意:①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对飞机票的需求。商务人员对机票的需求弹性较小,因为不管机票价格如何变动,该进行的商务旅行还是要进行的。商务活动对时间要求很严格,商务人员不会因为机票价格上涨而取消该进行的商务旅行。旅游者对机票的需求弹性较大,如果机票价格上涨变得太贵,他们会改乘其他交通工具旅行。正因为如此,航空公司针对各种乘客的需求弹性的差别,对不同乘客推出各种预订票、折扣票等,想出许多办法来提高乘坐率和收益。由于旅游者对时间要求不严格,可以购买预订票享受乘飞机旅行,所以许多航空公司推出了价格低廉的预订票来吸引旅游者乘飞机旅行。②时间因素也会影响需求弹性。如有的物品价格变动,短期内消费者难以做出反应,但长期就会做出反应。③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价格段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这一点通过不同地区的市场调查和观察就可以发现。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如果要了解某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只需通过简单的市场实验和计算就可以得到。例如,李宁牌服装的销售商想了解李宁牌服装的需求弹性以决定销售策略。因为需求弹性对销售策略有重要影响。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由于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适合采取降价销售或薄利多销的策略;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由于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适合采取逐步提价销售的策略。那么,李宁牌服装的需求弹性是多少只需做个小小的实验。比如,降价10%销售一个月,如果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大于10%,那么两者比值大于1,李宁牌服装在目前的价格段和市场状况下是富有弹性的商品,适合采取降价销售的策略。如果相反,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小于10%,那么李宁牌服装在目前的价格段和市场状况下是缺乏弹性的商品,不宜采取降价销售的策略。所以要讲目前的价格段和市场状况,是因为前面已经指出的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价格段和市场状况下,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销售商也是经过不断的实验,依据不同的价格段和变动的市场状况下需求弹性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的。

通过以上对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的分析知道,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除了不同商品的性质,如必需品、奢侈品、替代品等,还有不同的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变动的市场状况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实际生活中的需求弹性是通过当时、当地的市场实验得到的,而不是通过高深的数学公式的计算得到的。有的学者把弹性的计算搞得很复杂,把微积分、导数的计算方法都运用到弹性的计算上,这样做是否有实际的意义?弹性的计算依据的是线性需求函数,而实际的需求曲线不是线性的,而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线性需求曲线只是对实际需求曲线的抽象或假定。依据抽象或假定的需求曲线计算需求弹性是否科学?计算的结果是否有实际意义?再比如,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为了计算点弹性,把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需求点弹性的含义是当价格变动趋向无穷小或0,需求量的弹性是多少?或者说,汽车的价格下降了一分钱或0.0001分钱,汽车的需求量有什么变化?这样的计算对经济学有意义吗?数学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经济学运用弹性工具是为了分析经济学的问题,不考虑经济学的意义,只从数学的角度随意发挥,这是不是对经济学的歪曲啊?

4.弹性和斜率

从需求曲线的特征上,要注意弹性和斜率的不同。从公式上看,

斜率=P/Q

弹性=ΔQ/ΔP·P/Q

从需求曲线的特征上看,当需求曲线比较陡峭时,需求曲线的斜率比较大,但弹性比较小,价格轴上有较大的变动,需求数量轴上只有较小的变动。当需求曲线比较平坦时,需求曲线的斜率比较小,但弹性比较大,价格轴上有较小的变动,需求数量轴上就有较大的变动。

三、收入弹性

如果对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引入收入弹性的概念,收入弹性是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它表示需求变动对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

EI= 1,表明该物品的需求量与收入同比例变动。需求量与收入同比例变动的物品称为正常品。

EI> 1,表明该物品收入弹性较大,需求量的变动大于收入的变动,一般来讲,奢侈品的收入弹性较大。

EI<1,表明该物品收入弹性较小,需求量随收入的增长而下降。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物品称为低档品。

以上划分不是绝对的,对实际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比如,食品的消费量达到饱和后就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它只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一般来讲,收入增加的速度大于人口增加的速度。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食物的收入弹性趋于下降,但不能说食物都是低档品。

四、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或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它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市场价格反应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

当ES>1,该物品供给富有弹性;当ES<1,该物品供给缺乏弹性;当ES= 1,该物品供给具有单位弹性。可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定义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供给与价格同方向变动,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动。

但供给弹性常有两种极端情况:如市场上易腐鲜鱼的供给量一般是固定的,不论市场价格如何,都必须全部出售。这样鲜鱼的供给弹性为零,即供给完全无弹性的极端情况,此时,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如图2-9)。

图2-9 供给完全无弹性

另一个极端情况是价格的微小下降会使供给量降为零。价格的稍许上升会诱发无穷多的供给,这便是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情况,此时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如图2-10。

图2-10 供给完全弹性

影响供给弹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较难生产的产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容易生产的产品对价格变动反应就灵活。二是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的产品对价格短期难以做出反应,长期就会做出反应等。

本章总结和提要

本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抽象分析方法和数学工具分析了市场供求原理,并初步概括出了市场机制的三个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重要的是理解市场的定义和竞争性、范围性和社会性特征;供求规律;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弹性理论。同时,要学会经济学家观察和分析市场的方法。

思考题

1.经济学家是如何给市场下定义的?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给市场下的定义都不同?你能给市场下个定义吗?

2.请评价一下市场的社会性特征,你认为公平竞争有哪些重要意义?

3.你观察过市场吗?你分析过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吗?请运用你经历或观察到的事例说明供求的四条规律。

4.解释下列判断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1)自然灾害会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2)大学学费的上升会减少对大学教育的需求。

(3)政府对小麦实行保护价会增加小麦的供给并降低小麦的市场价格。

(4)养路费改为燃油税会减少汽油的需求。

5.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6.请做一个市场调查,看哪一个商品的价格是用均衡价格方程计算出来并决定的,如果没有,你认为用均衡价格方程计算价格有意义吗?

【注释】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