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垄断竞争行业厂商数目少说明什么

垄断竞争行业厂商数目少说明什么

时间:2023-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市场论本章主要内容是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进行分析。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又依据竞争程度的差别依次分为三个市场类型: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其次,在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效果,才能通过比较说明各类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垄断等因素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正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 市场论

本章主要内容是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的理论思路是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出发说明市场机制对追求最大利润厂商的调节和引导,最终会导致一个怎样的资源配置效果。因此,厂商均衡分析不是目的,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是本章的目的。

第一节 市场论概述

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生产资源的配置和调节、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以及财富的社会尺度——价格的形成,都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而然解决和决定的。竞争性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本章进一步讨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仍然要抓住竞争性这根主线,并且经济学讨论的市场是指单个商品的市场,有多少种商品就有多少个市场。

一、市场的分类

市场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的。比如,从产品市场划分可以分为:耐用品市场、非耐用品市场、低档品市场、奢侈品市场等。从要素市场划分可以分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等。由于本章考察和分析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而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本章依据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对市场进行分类。首先,经济学将市场分为两大类: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又依据竞争程度的差别依次分为三个市场类型: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西方学者认为,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同一种产品市场上厂商的数目;②同一种产品的差别程度;③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④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因此,依据上述因素的差别划分的各类市场的特点如表5-1所示。

表5-1 市场和厂商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市场类型和厂商类型是相联系的。例如,如果一个产品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那么生产该产品的厂商就是完全竞争厂商。

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众多小厂商生产无差别的同一产品的市场。例如小麦市场。种植小麦的农户众多,而且小麦产品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小麦的价格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任何一个麦农都无能力控制市场价格。而且进出小麦行业是很容易的。今年可以种小麦,明年可以改种其他作物等。因此,完全竞争市场是没有垄断、没有管制、没有干扰造成的变形的纯粹的自由竞争市场状态。

2.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众多厂商生产有差别的同一产品的市场。例如,服装市场。尽管生产服装的厂商众多,但服装产品在质量、花色、款式、品牌等方面存在差别性。所以服装的价格尽管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和决定的,但厂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据自己产品在质量、款式等方面的优势控制价格。比如甲的服装比乙的质量好、款式新,甲就可以比乙卖更高的价格。西方学者对垄断下的定义是:垄断是对价格的控制。由于产品的差别性使厂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价格,该类市场就含有了一些垄断因素,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但是由于众多厂商之间的竞争,进出一个行业也是比较容易的,竞争性是主要的。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该类市场的主要方面是自由竞争的。

3.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是指几个规模很大的厂商垄断一个行业的市场。比如,各国的钢铁市场、汽车市场都是几家大厂商垄断的市场。大厂商被称为寡头。寡头之间的竞争一般会导致它们联合起来控制市场价格和瓜分市场。因此该类市场比垄断竞争市场垄断因素更强,竞争程度更低。

4.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独家厂商垄断某种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市场类型。由于在同一产品的生产商中没有竞争对手,厂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产品价格。该类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竞争程度最低。独家垄断市场只是排除了同一产品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它还不能完全排除市场竞争。垄断厂商面对的竞争来自:①生产相关产品或替代品的厂商;②不同地域的市场竞争;③消费者。由于消费者的竞争,垄断厂商的垄断价格常常受到政府管制。

二、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意义

尽管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多的,但是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分析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为要考察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首先,应该选择一个没有任何垄断因素和干扰的完全竞争市场,才能在一个纯粹的市场状态下说明市场竞争机制对追求最大利润厂商的引导和调节会达到一个怎样的资源配置效果。其次,在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效果,才能通过比较说明各类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垄断等因素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最后,现实的市场活动中尽管各种竞争的不完全性经常干扰市场,但是竞争性始终是市场上长久地、持续地起作用的因素。许多竞争的不完全性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完全竞争模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说明复杂多彩的现实世界。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正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

萨缪尔森在谈到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分析的意义时说:“完全竞争模型是假设没有垄断、没有不完全性、没有动态的技术革新及政府的干扰造成的变形等。因此该模型类似于物理学者没有阻力的模型……虽然工程师都知道阻力的存在,他却发现无阻力的模型是个有价值的工具,它有助于说明有阻力的各种情况。我们的理想化的竞争模型也是如此,它有助于理解和说明复杂的现实。因此,它是可以大致描绘现实的。”[1]

正如物理学者运用没有阻力的模型分析建立一种标准,用来测定和说明有阻力的各种情况一样,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分析的意义在于在一个纯粹的市场状态下说明市场竞争机制资源配置最佳效率的标准。从而帮助人们理解竞争的不完全性和垄断对市场效率的损害。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他不能控制和影响市场价格。这意味着该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沿着这一条线,他可以卖掉任何数量的产品,而不会影响价格。就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均衡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个价格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就是一个既定的价格。他只能按这个价格出售他任何数量的产品,他既不能影响市场价格,也不能控制和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因此,这个既定的市场价格,就是单个厂商面临的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图5-1(a)中P为市场供求曲线决定的均衡价格水平,图5-1(b)表示这一既定的价格水平就是单个厂商面临的水平的需求曲线。之所以要说明单个厂商面临的水平的需求曲线,是因为水平的需求曲线对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有决定性影响。

图5-1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

1.厂商收益的概念

厂商收益即厂商的销售收入,是销量与价格的乘积,即Q·P。为分析厂商的收益规律,经济学把厂商收益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其英文简写分别为TR、AR、MR,其定义公式分别为:

2.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依据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水平的需求曲线和各类收益的定义公式,可以编制某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函数表。假定该厂商面临的既定市场价格为P=5元。这个价格就是厂商面临的水平的需求曲线,在这个价格水平他可以销售任意数量的产品,表5-2中假定他销售了50~250单位的产品。后面TR、AR、MR各栏的数据是按各种收益的定义公式计算出来的。

表5-2 某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函数表

将表5-2的数字标在图5-2坐标曲线图上,就得到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它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

图5-2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具有如下特征:第一,AR曲线、MR曲线与需求曲线d是重叠的。其意义为,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在任何销售量上都有AR=MR=P。第二,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呈上升趋势的直线。其意义为,对于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只有通过增加销售量来增加收益。因此,可以把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概括如下:完全竞争厂商只有通过增加销售量来增加收益,而且在任何销售量上都有AR=MR=P。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分析

1.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生产论中讨论了产量最大化的条件,这里进一步说明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产量乘以价格是收益。收益减去成本是利润。那么厂商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呢?很简单,只要厂商销售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即MR,大于生产该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即MC,厂商的利润总额就在增长。直到厂商销售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不再带来利润的增加,即MR=MC,厂商的利润总额就达到最大量。这个道理就和当边际产量MP为零时,总产量TP达到最大值是类似的。因此,MR=MC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这一条件适用于完全或不完全竞争的所有厂商。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

了解了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和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现在可以讨论市场机制对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的调节会导致一个怎样的资源配置效果。说明这个问题要通过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分析,先讨论短期均衡分析。

我们知道,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且是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的。对于众多的,具有不同生产成本状况的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可能面对时刻变动的不同的既定市场价格。面对既定的不同的市场价格,他们的短期均衡分别有不同的情况,下面用单个厂商的短期均衡图加以分析和说明。

图5-3描述的是某完全竞争厂商成本既定,面临不同市场价格时的均衡情况。图中的MC、AC、AVC曲线代表该厂商既定的成本状况;P1、P2、P3代表厂商面临的不同的既定市场价格或水平的需求曲线。

图5-3说明,如果厂商面临的市场价格为P3,d3与该厂商的MC曲线的交点E3即为厂商的短期均衡点。在该点,MR=MC(MR与d曲线重叠)符合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但是注意,该点高于厂商的AC曲线,因此,厂商在该价格销售他的产品,可获得超额经济利润。

如果该厂商面临的市场价格为P2,d2与该厂商的MC曲线的交点E2,即为该厂商的短期均衡点。因为在该点,同样有MR=MC的均衡条件。但是注意,该点正好与AC曲线相切。厂商在该价格水平销售掉他的产品,正好收回他的全部成本,既不亏损,也无经济利润。

图5-3 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如果该厂商面临的市场价格为P1,d1与该厂商的MC曲线的交点E1,即为该厂商的短期均衡点。因为该点同样有MR=MC的均衡条件。但是注意,该点正好与AVC曲线相切。因此,厂商在该价格水平销售掉他的产品,只能收回他的AVC成本。就是说厂商只能补偿他的工资支出,还不能补偿他的设备损耗,厂商存在亏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分别有盈利、持平、亏损三种情况。图5-3分析的是单个厂商的成本既定,面对不同市场价格的情况。反过来,在市场价格既定,对于众多的不同成本状况的厂商的均衡分析,道理是同样的。

(2)均衡点E1表明厂商均衡存在亏损,厂商必须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如果无力降低成本,厂商必须停业或退出该行业。因为厂商不能在亏损状态下长期经营,所以该点也称为厂商停止营业点。均衡点E2表明厂商能收回全部成本,所以该点称为厂商收支相抵点。超过该点沿着MC曲线上行,厂商获得经济利润,上行越高,利润越大。在每一均衡点上,都有MC=P,而且都对应相应的均衡数量Q1、Q2、Q3。因此,上升的MC曲线确实构成厂商的供给曲线。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水平加总,就构成行业的供给曲线。

3.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分析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表明,无论是单个厂商,还是同行业众多的其他厂商,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的短期均衡都可能存在盈利、持平、亏损三种情况。但是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竞争机制对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起着充分的调节作用。下面用图5-4来说明这种调节的结果。

图5-4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图5-4中,MC、AC代表厂商或行业的成本状况,P代表价格。假定生产某种产品的同行业的众多厂商最初面临的既定市场价格为P3,在该价格水平销售掉产品,许多厂商或整个行业都存在经济利润。厂商是追求最大利润的,该行业的超额经济利润会吸引其他行业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使该种产品的产量和供给量增加。根据供求规律,在需求量为既定的情况下,供给量增加,会压低市场均衡价格水平,从而使P3的价格下行,直到P2为止。这时市场均衡价格与AC曲线相切,整个行业的超额经济利润消失,其他行业的厂商也就停止进入该行业。因此,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调节,该行业的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就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的众多厂商最初面临的既定市场价格为P1,在该价格水平销售掉产品许多厂商或整个行业存在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降低成本以扭亏为盈,二是如果没有能力降低成本只有退出该行业。这样,随着一部分厂商退出该行业,该种产品的产量和供给量减少。根据供求规律,在需求为既定的情况下,供给量减少会使市场均衡价格上升,从而P1会上升至P2。这时,市场均衡价格水平与AC曲线相切,全行业厂商的亏损情况会消失,厂商也会停止退出该行业,该行业的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

上述分析描述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均衡的动态过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对每个厂商都是一个既定的价格,众多厂商的成本状态又各不相同,因此短期看各个厂商的均衡难免有盈利、持平、亏损三种情况。但从长期看,随着一些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市场竞争机制会调节生产某种产品的众多厂商都达到既无亏损又无盈利的均衡状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竞争机制会使生产某种产品的众多厂商最终都达到在E2点的均衡。在该点:MR=MC=P=最低的AC,该行业及厂商既无经济利润也无亏损。

(2)在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机制不仅能使全行业的厂商以最低的AC进行生产,而且通过竞争和某些厂商的进入和退出,竞争机制还可以使该行业能够以数目合适的厂商进行生产。从而可以避免一个行业厂商数目过多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也就是说,可以避免社会资源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配置的不合理或低效率。

(3)全行业的厂商都以最低的AC进行生产,那么就意味着生产某种产品的社会成本达到最低状态。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机制会使社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与第(2)点结合起来,可以说完全竞争机制可以使社会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状态。这个最佳状态的条件是:厂商的MR=MC=P=最低的AC。

以上分析,证明了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将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合理地、最有效率地分配于各种产品的生产上。最有效率是指:一方面,资源的配置没有浪费(厂商数目合适),社会生产成本最低(最低的AC)。另一方面,消费者能以最低的价格(P=MC)获得尽可能多的消费品,从而实现了社会的最大经济利益。这样,就证明了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正确性。以上证明过程是萨缪尔森做出的,这是萨缪尔森对市场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不完全竞争的含义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多少含有垄断因素,从而对市场竞争机制造成干扰、限制的、竞争性不完全的市场。依据垄断程度的差别,反过来是竞争程度的差别,经济学家将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市场形式,见表5-1。

1.垄断的定义

西方学者给垄断下的定义是:垄断是对价格的控制。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知道,完全竞争厂商是没有经济利润的。原因是完全竞争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是受市场价格支配的人。显然,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是不甘心这种状况的。他们在竞争中总是千方百计开发新材料、新资源、新技术或者开发出独一无二的新产品等,努力使自己的产品能比别的竞争对手质量更好,设计更有特色,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就是说比别的厂商卖出更好的价格。这些努力既是厂商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又是使市场竞争出现差别性和产生垄断的原因。可见,市场竞争一方面促使厂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促使厂商千方百计制造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产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使竞争出现差别性和产生垄断。因此,竞争的差别性或不完全性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发展形成的。

2.垄断形成的原因

(1)产品的差别性。产品的差别性不是指不同产品的差别,而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款式、花色、品牌等方面的差别。张伯伦认为,“如有差别,则垄断发生,差别的程度越大,垄断的因素也越大”。因为厂商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差别性和优势制定较高的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价格。一定程度是说他制定价格仍然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受到同种产品厂商和消费者的竞争。他制定的价格要与其质量、花色、款式等方面的差别相适应,否则消费者是不接受的。这就是千差万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既有不同价格差别,又有激烈的竞争的原因。

(2)自然垄断。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法则。一些在竞争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或在其他方面具有优势的厂商在竞争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规模。一旦获得规模收益的优势,他就会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把其他厂商挤出该行业,自然形成几家大厂商或一家大厂商垄断一个行业的情况。这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包含的另一层意思是,从技术上讲,一些行业的生产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大的生产规模。比如汽车、钢铁、通信等行业。一些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的企业,以自己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优先涉足这些行业,形成规模收益和低成本的优势。一般小厂商是很难与他们竞争的,从而自然形成行业壁垒和垄断。

(3)对某种生产资源的独占或某种新技术和产品的专利权的独占。在竞争中,如果企业开发出某种新材料、新资源,那么一定时期中用该材料或资源生产的产品就成为企业独有的产品。企业开发的新技术和产品申报专利,就会受到专利权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就排除了经济中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独家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某种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4)政府特许。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如自来水、电力行业,需要稳定的供给和价格。政府将这些行业委托给有经济实力和信誉的一家或几家大厂商垄断经营,并根据消费者要求对其价格进行管制。

以上分析表明,垄断因素或竞争的不完全性是在市场竞争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因为,创造出比竞争对手质量更好、设计更有特色的产品,开发新材料、新资源、新技术或者开发出独一无二的新产品等正是厂商竞争和获取最大利润的手段。在竞争中获胜的厂商自然会取得经济规模的优势并走向垄断。但是,经济学更关注的是垄断因素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二、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

1.不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依据不完全竞争厂商的特征和定义,不完全竞争厂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自己产品价格的厂商。就是说,面对市场需求状况,不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在高价少销或低价多销的策略上做出选择,控制或确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市场需求状况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因此,不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它是一条非水平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说明不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非水平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意义在于,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对于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图5-5 不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在价格和销量上选择

2.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

由于不完全竞争厂商都是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他们具有相同的收益规律。下面以垄断厂商为例说明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

依据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厂商的收益公式,可以编制某垄断厂商的收益函数表。注意,表5-3中假定的商品价格P和商品销量Q两栏的数字是反方向变动的,它代表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其余各栏的数字是依据各种收益定义公式计算的。

观察该表:①价格和销量的数字反方向变动,代表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各栏收益的数字是依据收益公式计算所得。②当价格为11时,销售量为0。这表明,即使是完全垄断厂商,他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高价。消费者不购买他的产品,他就没有任何收益。

将表5-3的数据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可以得到该垄断厂商的TR、AR、MR曲线,它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

表5-3 某垄断厂商的收益函数表

图5-6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需求和销售数量Q。纵轴表示商品价格P。图5-6(a)是AR和MR曲线,图5-6(b)是总收益TR曲线。

图5-6 某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该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AR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这意味着在每一销售量上,AR都等于商品价格。第二,厂商的MR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且位于AR曲线的左下方。这意味着在每一销量上,厂商的MR都小于AR。第三,厂商总收益TR曲线是先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下降。TR曲线这一特征的原因在于每一销售量上的MR值都是相应的TR曲线的斜率,即MR=ΔTR/ ΔQ,因此,当MR为正值时,TR曲线斜率为正,TR曲线是上升的;当MR为负时,TR曲线斜率为负,即TR曲线是下降的;当MR为零时,TR曲线斜率为零,即TR达到极大值点。

此外,结合需求弹性知识,从图5-6中还可看到,当ed>1时,MR为正值,TR与销量同方向变动;当ed<1时,MR为负值,TR与销量反方向变动。

依据曲线特征可以把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概括如下: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变动决定于边际收益的变动。当边际收益为正值时,总收益增加和上升;当边际收益为零时,总收益的增加达到最大值;当边际收益为负时,总收益下降。而且,在每一销售量上都有:平均收益等于销售价格,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三、垄断厂商的均衡分析

1.垄断厂商均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依据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和成本规律,现在来分析追求最大利润的垄断厂商的均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图5-7是一个典型的垄断厂商的均衡图形。图5-7中的AR、MR曲线代表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MC、AC曲线代表垄断厂商的成本规律。厂商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选择均衡点E点所对应的产量Q1和价格P1。厂商在P1的价格水平销售掉Q1的产量,可获得垄断利润或经济利润为P1HFG的长方形面积。

当然,垄断厂商在市场竞争中也可能会因为种种意外情况出现亏损、持平等情况。如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需求曲线降到厂商平均成本F点以下,厂商就会出现亏损等。但是,从长期看,厂商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成本或市场份额获得垄断利润,否则他就会被挤出市场。因此,凡是在市场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到垄断地位的厂商,其典型的情况是获得垄断经济利润。正如图5-7所表现的情况。

从图5-7中可以看到垄断厂商的均衡具有下列特征:①垄断厂商的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即P>MC(G点与E点的垂直距离)。②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AC,不是最低的AC(即F点不是AC曲线的最低点)。

图5-7 垄断厂商的均衡

上述两点特征表明,对于具有某些垄断势力的厂商来说,通过MR=MC取得最大利润的均衡,一方面不会以最低的AC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又会制定高于其MC的市场价格。那么这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呢?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分析所揭示的社会资源最佳配置效率的条件:MC=P=最低AC,上述两点特征意味着一方面社会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生产较少数量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获得较少数量的消费品。所以垄断一方面意味着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的低效率;另一方面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的剥削。

2.垄断的危害

萨缪尔森在谈到垄断的危害时说:“垄断的最大祸害并不是它榨取垄断利润,而是它规定的垄断价格远远高于社会按照边际成本所决定的价格。”就是说,“垄断的真正祸害是人为造成的P与MC的背离”。这种背离,一方面造成生产者以较高的成本(高于AC的U形曲线的最低点)生产较少数量的产品(没有达到产量最大),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缺乏效率的分配。另一方面,消费者却要为得到过少的产品而支付过高的价格,这意味着对整个社会消费者的剥削。因此,“受到剥削的是整个社会,改变这种状况是反托拉斯政策的一个任务”。[2]

图5-8说明垄断造成的社会效率的损失。假定完全竞争市场依据MC=P决定的价格为P1,其市场均衡点为I点。在该点每个彼此大致相同的消费者都享有马歇尔所说的消费者剩余。如三角形P1 IF的面积所示。当垄断者将价格P提高到最大利润的G点时,价格为P2。消费者损失给垄断者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为表示利润的长方形面积P1EGP2。而消费者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仅为三角形P2GF的面积。三角形GEI代表什么?它代表无谓的损失,即社会每个人都得不到的好处。因此,消费者所失掉的东西,大于垄断利润。即使用整笔征税的办法来把P1EGP2取回,还是要损失掉由于缺乏效率而导致的“无谓的损失的三角形”。这对社会及每个人都没有好处。对垄断危害的认识是西方国家反垄断政策的依据。

图5-8 垄断造成的危害

四、不完全竞争的形式

1.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是生产有差别的同一产品的众多厂商争夺一个市场份额的竞争。比如食品市场、服装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等。一般来讲,由于厂商众多,每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厂商依据自己产品在质量、品种、花色、款式等方面的差别所制定的较高的价格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偏离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所能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而且由于竞争激烈,厂商经常要以低于其MC的价格抛售过时或过剩的产品。最典型的是服装市场,新品种、新款式上市,厂商把价格定得很高(高于MC),一过时或到年底,降价抛售(低于MC)。因此,在有众多厂商竞争的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所进行的价格战,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是垄断竞争厂商的价格围绕着完全竞争条件下所能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上下波动,它不会长久地、较大程度地偏离P=MC的价格。这里起决定因素的是垄断竞争市场,是众多厂商之间的竞争。他们不可能在价格上保持一致。那么取一个较长时期的价格平均值,可以说垄断竞争市场是比较或很接近完全竞争市场P=MC=最低的AC的市场效率的。因为垄断竞争市场尽管多少含有一些垄断因素,但主要还是一个自由竞争市场。垄断因素对自由竞争的市场效率损害程度是较小的,最后可以把垄断竞争市场竞争形式的一些特点归结如下:

(1)竞争形式。有差别的同一种产品市场上,众多厂商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

(2)竞争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创造千差万别的花色、品种、款式展开价格战。

(3)竞争结果。市场价格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

(4)市场效率。非常接近完全竞争市场P=MC=最低AC的效率。

从市场效率的角度可以把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看作一类,统称为自由竞争市场。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产品的市场是自由竞争市场。

2.寡头市场

寡头的竞争是几家大厂商争夺和瓜分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厂商的数量只有几个,且规模都很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较大。所以竞争就具有了新的特点。正如在现实大商战中看到的景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势力较小的寡头会被打败,挤出该行业。最后几个势均力敌的大厂商,在经过激烈的竞争和较量后会意识到,既然谁也打不败对手,那么为了不两败俱伤,在价格上大家保持一致,各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对各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寡头之间的竞争最终会形成几个大厂商联合起来,以默契或公开的形式共同维持垄断价格瓜分市场的局面。这个局面一旦形成,也就和独家厂商垄断一个行业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寡头之间的联合或合作也受到许多因素限制。如果寡头之间的联合不能形成,那么寡头之间的竞争将导致完全竞争的效果。

寡头之间的竞争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战争。实力强大的寡头们力图以价格为武器,击败对手,占据对手的市场份额。因为寡头只要使自己产品的价格比其他对手哪怕低1元钱,就会将其他寡头的生意抢走,占据其市场地盘。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武器,即价格。为了降低成本和保持价格优势,寡头们很重视资源、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争夺,这就是大厂商都有自己庞大的开发研究中心的原因。除开发新材料、新资源、新技术外,寡头们也很重视技术专家、管理人才的争夺和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培养。

(2)人心。即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以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大厂商都有自己庞大的市场调查机构,广告宣传队伍及售后服务系统。这些机构是在做争取消费者人心的工作。

(3)战机。市场运行的起伏为厂商提供不同的机遇。研究和预测市场运行规律,则为捕捉战机的重要条件。

(4)阵地。精明的厂商都会将自己的实力不断地从夕阳产业转移至朝阳产业,以在商战中占据有利的阵地。

了解上述商战战略四要素,就能观察到现实中许多的商战实例,并分析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除战略以外,还有战术方面的问题。西方学者用博弈论试图解释和分析寡头市场商战中的战术和策略问题以及对竞争各方的影响。

博弈论主要是由约翰·冯·诺伊曼(1903~1957)创立。博弈论这个术语本来是用在棋弈、桥牌和战争中的。下棋的双方,当一方走一步时,如果他是高明的棋手,他就会猜测和考虑到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走下一步。双方都如此较量,就是博弈。萨缪尔森将博弈论的实质概括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意志者,可以自行选择影响到双方的策略”。[3]下面我们就引用萨缪尔森的图形,举一个商战的例子,了解博弈论的一般意义。

图5-9说明寡头之间的价格战。长虹和康佳是我国彩电业的两大巨头,占据我国彩电业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它们之间曾经的价格战是有目共睹的。在长虹公司宣布大幅度降低长虹彩电的价格后,康佳公司为了不失掉自己的市场份额紧接着也宣布康佳彩电降价,幅度与长虹公司差不多。图5-9中的垂直箭头表示长虹公司的削价,水平箭头表示康佳公司与此相抗衡的削价。正像长虹和康佳在下棋,轮到长虹走时,它在上下方向移动;轮到康佳走时,它在左右方向移动。结果下完这盘棋,双方都归于破产,因为价格降到零。

图5-9 长虹和康佳的削价战

当然,一种情况是双方不会走到这一步就会聪明起来。长虹会意识到,当它降低P1时,对手的P2不会保持不变,会随着P1而降低。原先以为降低P1就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的想法是不明智的。事实上,当康佳做出同样的削价反应时,双方都会向左下方移动,结果双方都只获得更少的利润。因此,明智的办法是双方在价格上能达成一致,把价格抬高到垄断水平。使双方的利润都达到P>MC的最大点的均衡。另一种情况是双方在价格上的联合或合作难以达成,一直竞争下去,结果双方的利润都降为零,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

上述竞争策略的结果还可以用“博弈支付矩阵”来表示和说明。图5-10中,长虹可以选择不同的P1所代表的策略,即选择某一个竖行。康佳可以选择不同的P2所代表的策略,即选择某一个横行。在A、B、C、D四个方框中,左下方的数字表示长虹在不同的价格下所能取得的利润。右上方的数字表示康佳所能取得的利润。例如在A方框中,双方的共同利润为6+6(万元),代表在共同的垄断价格(2元=P1=P2)下所能取得的最大利润。假定,A方框的情况是不稳定的,因为如果长虹以为康佳只会停留在这个方框中,它会把P1降低到C框,从而占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得到的利润为9,它给康佳设定的利润为-2。然而实际上,康佳不会不做出反应,将自己的市场份额让给对方,它当然也会将P2降为1元,使自己进入B框。在B框,康佳为自己设定的利润为9,为长虹设定的利润为-2。结果双方都进入D框。

图5-10 萨缪尔森的博弈支付矩阵
(公司名称改为我国读者熟悉的长虹和康佳)

在D框,康佳选定的横行里,0是长虹所能得到的最大利润。而在长虹选定的竖行里,0是康佳所能得到的最大利润。结果双方的利润都为零。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状态。

上述博弈理论的分析表明,寡头之间的竞争最终会导致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D框中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因为寡头们不会不明智到这个地步,以致谁也得不到利润。他们最终会勾结或联合起来,在价格上达到默契和一致,从而使均衡从D框移到A框,实现最大垄断利润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看到寡头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差别:寡头市场的价格不会围绕完全竞争条件下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上下波动,而是稳定地、长久地偏离均衡价格,即P>MC。因为寡头们在竞争中一旦达成价格上的默契和一致,该价格就是难以变动和伸缩的。就是说具有刚性。如果哪一个寡头轻易改变价格,就意味着对其他寡头宣战,会引起新的价格和市场争夺的战火。因此,“和平共处,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是寡头市场“价格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种结果是,寡头之间难以达成默契和合作,一直竞争下去,结果就是D框中的均衡,双方的利润都为零,达到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阻碍有效勾结的因素。①勾结是非法的。②企业可能通过对所选择的顾客降低价格以增加其市场份额来欺骗协议中的其他成员。在价格保密,产品有差别,企业数目不止几个,或技术变化迅速的市场上,秘密降低价格的可能性更大。③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许多公司不仅要应付国内竞争,还要迎接外国企业的激烈挑战”。因此,“在不完全竞争领域,一些重要的结论如下:①随着不合作或竞争性寡头的增加,一个产业的价格和产量趋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出情况。②如果企业决定相互勾结,而不是相互竞争,市场价格和数量将接近于垄断所产生的价格和数量。③在许多情况下,不存在寡头的稳定均衡……战略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后果”。[4]第③是说,寡头之间竞争的两种结果都不是长期稳定的。两种情况都可能互相转化。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寡头竞争形式的一些特点如下:①竞争形式,同一产品市场上,几个大厂商争夺和瓜分市场份额的竞争。②竞争手段,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展开价格战。③竞争结果,第一种情况,勾结性寡头,即寡头之间达成联合,那么寡头垄断价格长期稳定地偏离完全竞争的均衡价格;第二种情况,竞争性寡头,竞争的价格和产出将接近完全竞争市场。④市场效率,勾结性寡头与完全垄断基本相同,即P>MC。竞争性寡头则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效率。

依据以上特点,从市场效率的角度,可以把勾结性寡头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看做一类,统称为非竞争市场。非竞争并不是没有竞争,而是竞争程度很低。竞争性寡头则可以归到自由竞争市场。

本章总结和提要

本章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比较分析证明了市场制度是最有效率的社会经济制度,并说明了垄断对市场效率的危害。依据以上研究,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尽量限制垄断因素危害,提高市场的竞争效率,这也是反垄断法的经济学依据。

思考题

1.萨缪尔森是如何证明市场制度效率的?你认为他的证明是否成立?

2.在市场竞争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市场竞争会使经济效率达到最优,这个最优状态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它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3.什么是垄断?垄断的危害是什么?反垄断符合谁的利益?

4.为什么寡头之间的竞争最终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效率结果?

【注释】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中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4页。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中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1~193页。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中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71~173页。

[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