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货膨胀下工资是如何涨上去的

通货膨胀下工资是如何涨上去的

时间:2023-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本章依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讨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西方学者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低通胀率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本章依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讨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主要介绍了现代通货膨胀理论、现代失业理论,以及反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的百分比。

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平均后的平均价格,也即价格指数。因此,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常用的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CPI)、GDP紧缩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关于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方法,第二章已经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一般来讲,人们通常用CPI指标表示通货膨胀率,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今年的CPI是215,去年的CPI是200,那么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依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或者说依据价格水平上升百分比的大小,萨缪尔森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种类型:

1.温和的通货膨胀

其特点是年通货膨胀率为1位数,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人们对货币还比较信任,相对物价也比较稳定。而且研究表明,温和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增长一般比较强劲。

2.急剧的通货膨胀

其特点是年通胀率以2位数或3位数急剧上升,而且价格上涨变得不可预测。货币贬值迅速,资本逃向国外,人们囤积商品,购置房产,手中只保留最低限度的货币以应付日常交易之需。

3.恶性通货膨胀

其特征是指各种价格以1000%以上的惊人速度迅速上升,价格体系和市场经济陷入瘫痪和崩溃。恶性通货膨胀最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当时该国为还债大量印刷纸币,货币发行量以惊人速度增长。从1922年1月至1923 年11月,该国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0亿,就是说两年间平均价格上升了100亿倍。这意味着什么?假如在1922年初有5亿元财产,那么到1923年底这些钱连一块糖都买不到。急剧的通货膨胀最清楚地显示了它是由于纸币的大量发行超过了实际产出造成的。这使许多经济学家相信,通货膨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可预期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价格仅仅成为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可以变动的标准。

当通货膨胀变得不可预期,如急剧的、恶性的通货膨胀,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它使货币贬值,价格扭曲,引起社会恐慌等。下面就讨论这个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通货膨胀之所以成为经济社会反对的头号“敌人”,是因为急剧的、恶性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下列影响。

1.它使人们的货币财富和收入迅速贬值

30%的通货膨胀率意味着手中的货币和货币收入贬值30%。用经济学家的话说,流通中的现金是实际利率为零的货币。如去年通胀率从0上升到3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零利率降为-30%。正因为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以货币存款方式保有财富的人受到重大损失。人们急于抛出货币,购置房产、囤积商品。

2.通货膨胀会导致财富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再分配

假如你欠别人10000元钱,那么50%的通胀率会使你获得50%的意外收益。因为你现在偿还债权人11000元钱(假定利率10%),实际上,由于货币贬值,你只偿还了5500元钱。对于债权人来说,则意味着损失了50%。因此,通货膨胀往往有利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但经济学家认为,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和在一起,在全体居民中间随机地重新分配,而不会冲击某个社会群体。

3.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价格扭曲、损害经济效率

物品的价格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调整自己经济行为的信号。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价格的变动及相对价格的混乱无序,使人们难以适从。而且以货币表示的收入、税收等都出现扭曲和变形,经济效率自然受到损害。除了在微观上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收入再分配和损害效率,从宏观上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呢?西方学者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低通胀率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高通胀率和通货紧缩的国家经济增长则较为缓慢。

表12-1是对127个国家综合研究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人们关心的理想的通胀率是多少的问题给出一个答案。因为较高的通胀率是有害的,也是经济社会要避免和反对的。但抑制通胀率是有代价的。因此,确定一个理想的通胀率的范围,对于社会的政策选择和权衡是有意义的。

表12-1 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类型

从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种类型:预期和惯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预期和惯性通货膨胀

萨缪尔森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在没有需求拉动和供给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个惯性通货膨胀,它每年保持一个同样的速率。比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物价一直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稳步上升,就是说在此期间,美国的惯性通胀率为每年3%。由于惯性通胀率是在没有供给和需求冲击下的通胀率,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基础通胀率、核心通胀率或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那么形成惯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西方学者的解释是,大多数工资和价格的确定是着眼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或预期。例如当年的通胀率为3%,人们预期下一年的通胀率也会是3%,那么为了避免损失,人们就会将工资和价格提高3%,如此循环,将导致每年的通胀率以3%的速度螺旋上升。因此,可以把这种类型的通胀定义如下:由于通过预期未来经济形势确定工资和价格增长率的企业行为导致的通货膨胀称为预期和惯性通货膨胀。

西方学者认为,一般来讲,只有在发生供给或需求冲击的情况下,惯性通胀率才会发生变动。就是说,假定正常的、稳定的惯性通胀率为3%,如果需求拉动或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冲击)使价格上升,通胀率就会超过3%的水平。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就是传统的通货膨胀类型。在GDP总公式中已说明,当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增加,导致总需求超过潜在产出水平,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货币供给增加超过实际货币需求,会使总需求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走向通货膨胀。

因此,综上所述,可以把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定义为:由于投资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外贸顺差和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总需求增加超过潜在产出水平导致的通货膨胀被称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近半个世纪中,特别是滞胀现象出现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通货膨胀类型。萨缪尔森通过考察半个世纪价格变动的历史发现,“现在的价格变动只是沿着一个方向,经济衰退时是上升,经济繁荣时是更快的上升。世界上所有市场经济的情况几乎全都如此。现代的通货膨胀与过去简单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区别在于:价格和工资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就开始上升,甚至在30%的生产能力闲置,10%的劳动力失业的情况下,价格和工资也在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或称为供给冲击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早期尚未出现,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1]萨缪尔森将这种新类型的通货膨胀定义为: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那么,为什么在失业和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成本还会上升呢?西方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工资粘性”所致。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随经济周期劳动市场供求变动而上下起伏,而是保持稳定和上升的现象。对于造成“工资粘性”的原因,西方学者的解释是,一方面,现代大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和保持一个稳定的、高效率的员工队伍。而保持高效率的员工队伍的重要条件是稳定的效率工资制度。效率工资制度是指高于劳动市场出清价格,即一般工资水平的,可以鼓励员工高效率工作的工资制度。一般大公司都采取效率工资制,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可以使员工更有效率地为企业工作。而且业主认为,降低工资去雇佣低效率、不熟练的失业人员对企业是不合算的。因为现代生产都是高技术装备的复杂的生产过程。尽管不熟练的失业人员工资较低,但他们需要一个培训、熟练、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企业损失的产出要大于少给他们的工资。另外,大企业都有工会组织,企业的工资水平一般是由劳资双方经过长期谈判,以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的,而且一定三年不变。从工会的角度讲,每次谈判,工资是只能涨、不能降;从业主的角度讲,工资只是涨多少的问题,降低工资是很困难的。因为降低工资,对员工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影响重大。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是大公司工资水平不随商业行情起伏,而是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的业主为了不使自己的人才流失和员工队伍稳定,一般也会比照大公司的工资政策制定本企业的工资政策,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工资粘性”。

工资是企业成本的主要部分,成本又是企业产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因此,工资的稳定和增长决定了企业成本的稳定和增长,成本的稳定和增长又决定了企业产品价格的稳定和上升,不会由于衰退而下降。或者说,“工资粘性”又导致了“价格粘性”。因此,“工资粘性”所导致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滞胀并存现象的一个重要成因。

西方学者不仅用“工资粘性”解释衰退和失业时仍会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胀现象。而且用“工资粘性”还可以说明成本推动的通胀会加重失业的程度。由于成本推动,企业产品价格不会由于衰退而下降。但衰退意味着社会需求减少和销售额下降。不能降低价格,就只有减少产量。减少产量必然导致裁员和失业增加。

由此可以看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或者说“滞胀现象”的出现是和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由众多小企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向大企业的垄断阶段的过渡和发展相适应的。从时间上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出现于20世纪30~40年代,这正是这个过渡完成的时期,导致今天的美国是一千多家大公司即寡头企业垄断和领导美国的产业界。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垄断造成的竞争不完全性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或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和工资不能灵活地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动,并调节供求关系。因此,一旦垄断在经济中占了支配地位,自由竞争时代的传统商业周期的特征自然会发生变形。因此,可以说垄断是“滞胀并存”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或因素是很多的,而不是像货币学派认为的那样,只是货币增长过快这一种原因。综合上述三类通货膨胀,可以看到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人们的预期、投资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外贸顺差、货币供给增加、工资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众多因素。

第二节 现代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定义和衡量

西方学者将一国的成年人口分为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人口两类。非劳动力人口包括:退休人员、身体不佳不能工作的人员和在家操持家务不愿去找工作的人员。例如在美国,成年人口中的34%属于这一类人员。非劳动力人员不属于失业人口。劳动力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二、失业的影响

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从经济上讲,失业意味着社会劳动资源的浪费和产出的损失。奥肯法则表明,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产出将下降2个百分点。可见失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严重的。

失业的社会影响也是严重的,用萨缪尔森的话说,失业使成千上万人面对收入减少的困境而痛苦挣扎,情绪低落,健康恶化,家庭紧张,社会动荡。

美国的阿瑟·奥肯首先发现了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数量相关关系,这个关系被称为奥肯法则。奥肯法则指出: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每下降百分之二,失业率就上升百分之一。

例如,假定初期的GDP是潜在GDP的100%,失业率为6%,那么GDP下降至潜在GDP的98%,失业率会由6%上升至7%。或者当失业率由6%上升至7%,GDP会下降至潜在GDP的98%。

奥肯法则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才能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即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

奥肯法则揭示的产出率变动与失业率变动之间1∶2的负相关关系是依据美国经济社会的情况。各国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不同,经济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各国产出率变动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应该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具体测定,不能一概而论。

三、失业的原因及类型

依据造成失业的原因,西方学者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职业之间、地区之间变换工作而产生的短期失业。即使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也会发生一些工作岗位上的变动。人们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寻找更好的工作,在找到新工作前就处于失业状态。由于产生这种失业的原因是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所以这种失业被认为是自愿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的失业。在经济发展和成长中,一些产业兴起,一些产业衰落。衰落的产业,劳动力过剩,造成失业;兴起的产业,劳动力供不应求。但衰落产业的失业人员又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或者需要经过长期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3.周期性失业

如果所有产业、行业或部门的失业率都出现上升,那么就是总支出和总产出下降造成的失业,失业就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质。或者说,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和衰退造成的失业。

区分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有利于分析劳动市场的具体情况和选择具体的对策。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水平较高可能反映的是经济成长中产生结构性变化。或者说,在经济高速成长的繁荣阶段,通货膨胀现象存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四、“工资粘性”与非自愿失业

工资粘性或工资刚性会加重失业的程度,下面讨论工资缺乏灵活性对失业的影响。

根据供求原理,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将会出清竞争市场。不会有过剩或短缺。因此,西方学者认为,如果劳动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工资对供求关系能做出灵活的反应,就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都是自愿的。如果工资不能对供求关系做出灵活的反应,就是说工资具有粘性或刚性就会造成非自愿失业。萨缪尔森用图12-1说明了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区别。

图12-1描述了弹性工资和刚性工资对失业的影响。图中劳动的供给曲线呈垂直的部分,表示已达到充分就业的数量,这时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没有弹性的。垂直部分表明,就业数量对工资水平变动没有反应。先来看图12-1(a),由于工资是具有弹性的,能对供求关系的变动做出灵活反应,所以,供求曲线的交点E点决定工资水平。E点对应的横轴就是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愿意工作的就业数量(W1点至E点的距离)。E点至F点的距离代表什么呢?萨缪尔森的解释是,这部分工人虽愿意工作,但他们要求较高的工资,就是说EF线段表示这部分工人不愿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工作,所以他们是自愿失业的。

图12-1 刚性工资引起非自愿失业

再看图12-1(b),如果工资具有粘性或刚性,就是说工资对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反应迟缓或没有反应,而是保持高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工资率水平,如W2,就会造成非自愿失业。图中W2的水平虚线与需求曲线交点H,为在W2工资水平下就业的劳动数量。H点与G点的水平距离代表什么?它代表愿意在W2工资水平上工作的工人都找不到工作岗位,因此,他们是非自愿失业。为什么工资刚性会导致非自愿失业呢?萨缪尔森的解释是,当工资缺乏弹性或具有刚性,过高的工资率会使寻找工作的合格工人的数量大于可提供的工作岗位。图12-1(b)中愿意在W2水平工作的工人数量是供给曲线上的G点,而企业需要雇佣的数量是需求曲线上的H点。由于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于是出现劳动供给过剩,H点至G点的水平距离即为供给过剩的数量,也即非自愿失业的失业者。萨缪尔森将非自愿失业定义为:合格劳工不能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到工作的情形。相应地,自愿失业则定义为: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不愿工作的劳工。

五、自然失业率和最低可持续失业率

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那么充分就业是否意味着所有工人都能就业呢?根据以上对失业类型的分析可以理解,即使在宏观经济均衡运行、健康成长的时期,也会存在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因此,西方学者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人都能就业,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最低的自然失业率或最低可持续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假说认为,在宏观经济均衡运行,劳动市场也均衡时,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等,这就是自然失业率。因此,自然失业率是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数与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假定自然失业率为4%,那么相应的自然就业率就为96%。这时经济就达到了充分就业。当实际的失业率为3%时,就称为低于自然失业率;当实际失业率为6%时,就称为高于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的意义是要表明,在经济均衡运行的状态下也存在一个最低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在自然失业率情况下,政府就没有必要再采取扩张性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即使采取这种政策也没有效果。

萨缪尔森认为,在宏观经济均衡运行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经济运行不存在向上和向下压力的状态下,也存在一个最低的、基础的、稳定的、惯性通货膨胀率。萨缪尔森将最低的自然失业率与基础的、稳定的通胀率联系起来,提出了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概念。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是指,从长期看只存在一种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最低失业率。经济处在这种失业率时,通货膨胀是稳定的,不存在向上或下降的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在衰退和失业的情况下,仍会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经济成长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也会存在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那么在经济运行或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就成了一种经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与稳定的通胀率相一致的最低失业率就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

第三节 反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选择

西方学者认为,当经济处在惯性通货膨胀和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正常状态下,政府没有必要采取针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宏观政策。但是当通胀率超过了惯性通胀率,失业率也超过了自然失业率,经济就处在了非正常状态。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措施,那么该如何进行政策选择呢?

西方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滞胀并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就是说降低通胀率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和产出下降;降低失业率又会导致通胀率上升和财富贬值。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宏观经济学追求的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两个目标是否可以兼得?如果不能兼得,又该如何取舍和选择?或者说,在滞胀并存的经济社会,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是有代价和成本的。紧缩性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代价是失业率上升和产出下降;扩张性降低失业率政策的代价和成本是通胀率上升和财富贬值。那么在二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政策组合呢?下面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菲利普斯曲线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英国失业率和工资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在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用曲线来表示就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后来,由于工资率的稳步上升与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率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萨缪尔森认为可以用该曲线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图12-2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到与5%的通胀率对应的是3%的失业率,与3%的通胀率对应的是4.5%的失业率。就是说,假定初期的通胀率为5%,失业率为3%,那么如果采取紧缩性政策,降低通胀率至3%,失业率会上升至4.5%。

图12-2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滞胀并存的状态下,就是说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社会中,依据一定时期的统计资料,将与通货膨胀率对应的失业率的坐标点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就可以做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提供了一个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关系的组合菜单,为政府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工具。政府可以权衡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成本和降低失业率的成本,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西方学者认为,从长期看,随着GDP增长达到其潜在水平,失业率会降低至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水平,通货膨胀率也会稳定在惯性的可预期的通胀率水平。这时如果GDP的增长超过其潜在水平,会使通胀率上升,超过惯性通胀率,但失业率不会再下降至最低可持续失业水平以下。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它垂直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水平上,见图12-3。在这个水平,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不会下降,或者说从长期看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例如,相当一段时期美国政府在进行宏观政策调控时,把2.5%的经济增长率视为潜在GDP的增长率,5.5%的失业率视为最低可持续失业率,3%的通胀率视为惯性的可预期的通胀率。一旦经济增长超过2.5%的水平,失业率处在5.5%的水平,政府政策的目标就定为防止通胀率上升超过惯性或可预期的水平。

图12-3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当经济运行出现失业率高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水平,通胀率也高于惯性的预期的通胀率水平,经济就处在短期的非正常状态,也就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状态。这时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就存在负相关关系,政府的调控政策选择就有一个成本和代价的问题。

西方学者认为,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是经济运行中的摩擦所造成的自然状态,是不可能再降低的。但有的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来降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通过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积极性。以上措施可以降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但萨缪尔森的研究认为,在过去40年的巨大社会变迁中,美国的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是十分稳定的。就是说是很难降低的。因此,只有在出现高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情况下,才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反失业政策措施。

二、降低通货膨胀率的代价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说明反通货膨胀率的代价。如果菲利普斯曲线比较平缓,那么降低通胀率就会使失业率大大提高,并造成产出的较大损失。如果菲利普斯曲线比较陡峭,那么稍稍提高失业率就会使通胀率迅速下降,或者说降低通胀率的代价就比较小。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降低通胀率的代价会因国家、地区、初始的通胀率以及采取的政策不同而不同。奥肯法则指出的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产出就下降2个百分点,即失业率和产出1∶2的负相关关系是以美国的经济为对象测定的。各国经济情况不同,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效率差别很大,失业率与产出的负相关比例也不一定相同,要依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具体测定。以美国为例,萨缪尔森的研究认为,就1996年的情况,要让通胀率下降1个百分点,就会使当年失业率上升2个百分点。依据奥肯法则,失业率上升2个百分点,会使当年GDP下降4%,即损失3000亿美元的产出(1996年美国潜在GDP为7.6万亿美元,按1996年价格计算)。就是说,以1996年的情况,降低1个百分点通胀率的代价或成本是3000亿美元产出的损失。可见这个代价是不能不考虑的。

由于降低通货膨胀率的代价高昂,经济学家们不得不考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必要通过紧缩经济提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一般来讲,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采取紧缩政策降低通胀率的。一方面,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强劲增长,而且对社会的影响又不大。另一方面,紧缩性政策代价过高,得不偿失。只有在急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有必要采取反通货膨胀政策。这时高昂的代价也是无可奈何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一直在探索一些代价较低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这些政策被称为收入管制政策或收入政策。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三、收入政策

1.工资——物价管制

在欧洲和美国近年来一直采用工资——物价管制办法对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管制的方式分为劝说、指导、强制三种。就是说,政府依据情况的轻、重、缓、急程度,采取规劝、指导性意见和强制措施限制企业的工资和物价上涨率。但是从实践上看,劝说、指导没有效果,强制管制又违背市场原则。现在已很少用该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

2.基于税收的收入政策(TIP)

具体办法是:向那些工资收入上升较快的人征税;而向那些工资收入增长较慢的人提供补贴。但这种办法限制收入增长效果十分有限。

由于上述收入管制政策的效果很不理想,有的西方学者主张还是要依靠市场竞争力量来调节工资和价格,他们认为应解除对产业的政府管制,消除不合理的《反托拉斯法》和妨碍市场竞争的因素。只有市场竞争力量才会恢复工资弹性。但是在大企业垄断占支配地位的今天,这种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总之,萨缪尔森认为,上述政策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经济学者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而持久的收入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如何寻找办法摆脱这种必须以高失业率来抑制通货膨胀率的两难困境,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最关心的难题之一。

四、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最低代价的反通货膨胀办法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8年的强劲增长的同时,失业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水平(4%~5%),通货膨胀率也持续下降并稳定在3%左右的惯性通胀率的水平,这是和克林顿政府大规模削减非生产性政府支出,扩大生产性投资支出的财政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据此是否可以说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是代价最低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呢?

本章总结和提要

为了解释和弄清楚“滞胀现象”的原因,主流经济学派全面研究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现象,提出了当代通货膨胀理论和失业理论。由于在滞胀并存的状态下,通货膨胀和失业存在负相关关系,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就面临两难选择和成本代价的权衡问题。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的权衡和选择提供了一个技术分析的工具。

思考题

1.你遇到过通货膨胀的困扰吗?通货膨胀有什么危害?

2.说明失业的原因及类型。

3.运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在滞胀并存的状态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成本和代价问题。

【注释】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