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品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3-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

一、商品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伴随着一定的经济条件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这些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的全部劳动成果只能维持本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几乎没有任何剩余,因而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商品的产生。但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在原始部落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马克思说:“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于生产力得到发展,有了少量剩余产品,于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产生了交换行为。不过,在交换过程中,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逐渐地把公共的财产当做自己的财产来支配,产生了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农业不同,手工业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者自身的直接消费,而是为了交换。因此,“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再是偶然的,而是采取了经常化和扩大化的形式,流通也随之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商人,即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从社会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经营商品交换。这样,商品经济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商品生产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长达几千年历史过程中,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它始终没有止步不前。在人类历史上,商品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几种形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就由从属地位上升为统治地位,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形式。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发达的商品经济,前者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发达商品经济中,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这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又称为市场经济。

商品生产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不断开辟市场,冲破地区界限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越出国界由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进入国际市场。随着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的形成,商品生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经济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