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他衡量指标
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即一国国民在一个既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与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相等的。但是,真实经济中这两个数字是不同的(尽管在有些国家,这个差别很小),因为实际上总有部分国内产值为外国人所有,而部分外国产值又是国内居民的收入。
让我们来更仔细地考察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中,都有一部分生产要素为外国人所拥有。因此,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部分收入实际上属于外国人。当本国经济雇佣了外国人时,这一点非常容易看出。同时,国内居民也可以从国外获取部分收入。他们或者实际在国外工作,或者持有国外公司的股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国边境内生产要素的收入,而不管收入由谁获得。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国居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从国内生产还是从国外生产中获得。
GDP和GNP之间的关系为: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付
例如,如果一个中国居民在纽约拥有一座公寓楼房,他赚取的200万美元租金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收入是在美国赚取的。但是,由于这一租金收入是对中国居民所拥有要素的支付,这200万美元不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而言,中国GDP不受此影响,原因是此200万美元不是在中国境内的经济活动,但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增加了200万美元。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上述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外,还有4个与之相关的重要总量指标: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
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为了得到NNP,我们从GNP中减去资本折旧——在这一年内经济中工厂、设备和住房存量磨损的数额:
NNP=GNP-折旧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折旧被称为固定资本的消耗(Consumption of Fixed Capital)。它约占GNP的10%左右。由于资本折旧是经济中产出的成本,因而,减去折旧后的NNP的值表示经济活动的净结果。
2.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下一项调整是企业的间接税,例如销售税。这些税收占NNP的10%左右(以美国为例),是消费者为一种产品支付的价格和企业得到的价格之间的一个差额。由于企业从未得到这一税收差额,因而,它不是收入的一部分。一旦我们从NNP中减去企业的间接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称为国民收入的衡量指标:
国民收入=NNP-企业间接税
国民收入衡量经济中的所有人赚到了多少钱。
国民收入核算把国民收入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划分标准取决于赚取收入的方式。这五个项目是:
(1)雇员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工人赚到的工资与福利津贴。
(2)业主收入(Proprietors’Income)。非公司企业的收入,例如,小企业、夫妻店的收入。
(3)租金收入(Rental Income)。房东得到的收入,包括房主向自己“支付”的估算租金,减去折旧之类的支出。
(4)公司利润(Corporate Profits)。公司向工人支付工资和向债权人支付债款后的收入。
(5)净利息(Net Interest)。国内企业支付的利息减去它们得到的利息,加上从外国人那里得到的利息。
3.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
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收入(PI)——家庭和非公司企业所得到的收入额,我们要对NI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才会得到个人收入。最重要的调整有:
第一,我们要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赚到但没有支付出去的数额,这可能是由于公司保留了这部分收入,或者由于公司向政府缴纳了税收。我们通过减去公司利润(等于公司税收、股息和留存收益之和)再加上股息对国民收入进行调整。
第二,我们在国民收入中加上政府以转移支付形式所支付的净数额。这项调整等于政府向个人转移支付减去个人向政府缴纳的社会保险税。
第三,我们对国民收入的调整包括家庭得到但并不由企业支付的利息。这项调整是加上个人利息收入并减去净利息。
这样,个人收入是: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社会保险税+个人利息-净利息
4.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
个人收入不等于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数量,因为个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收入所得税
下面以美国的材料来说明上述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如表8-3所示。
表8-3 2005年美国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gov)。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