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年代初到年代中期,美

世纪年代初到年代中期,美

时间:2023-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多种力量的迅速发展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是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主导方面。80年代前期,美国处于攻势,前苏联处于守势。到70年代末,其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相当于联邦德国和英国的总和,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1%,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国。

四、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多种力量的迅速发展

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是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主导方面。两国争夺的态势互有攻守,20世纪70年代美国处于守势,前苏联处于攻势。80年代前期,美国处于攻势,前苏联处于守势。

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形势,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奉行以实力为后盾,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谈判为主要手段的对外政策,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为此,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打开了对华关系的大门,得以借重中国,对付前苏联;1973年3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体面地结束了越南战争”,平息了国内的反战运动;在处理同盟国的关系上,宣布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得以维护出现了裂痕的同盟,稳住自己盟主的地位;在对苏的关系上,强调以谈判代替对抗,竭力谋求缓和,缓解紧张关系。这是美国为保住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其后继者在整个70年代基本上都奉行这种政策。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面对国际地位下降和国内经济困难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口号,力图通过加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扭转被动、不利的局面。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由此,在美、苏争夺中变守为攻。里根在其第一任期内取得了预期的进展。

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凭借自己迅速发展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除了在欧洲和美国搞局部缓和之外,在亚洲和非洲大肆扩张:在亚洲,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既更深入地向南亚渗透,也加强对中国的威胁;支持越南黎笋集团大肆反华并侵占柬埔寨,力图控制东南亚,并出兵太平洋;还在1979年底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威胁中国。在非洲,1975年,前苏联在安哥拉挑起内战,打起一场“代理人战争”,力图控制安哥拉;1977年、1978年两次向扎伊尔的沙巴省发动攻击,要掠夺和占有其铀矿,打了一场“雇佣军战争”;同时,加紧向“非洲之角”渗透,利用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之争,控制埃塞俄比亚。前苏联的战略就是要从亚、非两个侧翼包抄美、苏争夺的重点——欧洲,挑战和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全力对外扩张,加重了负担,经济出现了停滞局面,国际上空前孤立,加上领导层的老化,有点自顾不暇,特别是面对里根政府的挑战,不得不调整政策,呼吁缓和,在美、苏争夺中转为守势。

多种力量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以下四种力量:

1.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反帝、反殖、反霸主力军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旧的殖民体系被彻底打碎,绝大多数殖民地宣告独立,第三世界国家进入到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以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的新时期。在国际上,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达到一个新水平,不仅波澜壮阔,席卷亚、非、拉,而且向纵深发展,由政治到经济,由反殖到反霸,并且加强联合,团结和组织起来,开展斗争,显示出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巨大力量。在联合国,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占了绝大多数,开始改变其面貌,成为第三世界反霸斗争的讲坛。正是在第三世界众多国家的支持下,冲破了美国设置的重重障碍,1971年,联合国大会以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压倒多数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包括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不结盟运动在此期间相继召开了第三、四、五、六次会议,不仅队伍迅速扩大,力量不断增长,而且排除外部势力、霸权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为维护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权益而斗争,沿着自己既定的正确方向前进,“77国集团”的参加者也不断增多,并且明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3年的“石油战争”,即阿拉伯产油国拿起石油武器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取得了重大胜利,使第三世界国家深受鼓舞;还有埃及和苏丹两国由于前苏联的背信弃义,愤怒地废除了与前苏联签订的友好条约,驱逐了前苏联的军事顾问和专家,沉重地打击了前苏联的霸权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探索和调整中继续前进。

2.西欧的联合趋势进一步加强,成为制约两个超级大国的重要力量

1973年1月,英国、丹麦、爱尔兰三国加入欧共体。随着其成员的增多,其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上,到1979年,欧共体九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美国,对外贸易3倍于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贸易集团,黄金外汇储备超过了美、苏、日三国之和;在政治上,要求在对内、对外政策上采取“整体态度”,强调在世界上要“用一个声音讲话”,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共体确实就诸如欧安会、中东问题、安哥拉问题、南部非洲问题、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都采取了共同对策;在组织上,在1974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决定把首脑会议确定为共同体九国的最高政治机构(即欧洲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会三次,讨论决定共同体经济、政治等重大问题。由此,西欧共同体各国无论在对美、对苏关系上,还是对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关系上,都奉行具有本身特点的独立政策,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颇有影响的重要力量,这既维护了他们自身的权益,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

3.日本力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作用,要成为“政治大国”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其经济转入低速增长阶段,但仍比其他发达国家的速度快。到70年代末,其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相当于联邦德国和英国的总和,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1%,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国。由于实力膨胀,它不甘心充当政治上二三流的角色,开始改变过去完全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提出开展“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实现自己更大的利益。它在积极争取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的同时,1972年9月,积极恢复和中国的正式邦交,力求同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且重视调整和改善同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了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80年代初,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明确提出了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1983年1月,他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日本正处在战后的“重大转折时期”,要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把建立“国际国家”作为发展方向。1983年7月,他进一步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上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这是我任期内的最大任务。”为此,日本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4.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日益发挥着自己独立的作用

1971年,在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之后,立即开始积极地参加到国际生活中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并向改善和正常化方向缓慢发展,最终于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随后,不仅于1972年9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和其他西方大国关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有新的发展。1970~1980年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75个,形成了一个新的建交高潮,对外关系和各种交流合作也很快展开。尤其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建国以来的一个新时期。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平反了冤假错案,确定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这就使我国迅速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振兴、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形势,尤其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不仅在国内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也使中国大步地走上国际舞台。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明确提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原有外交政策进行了大的调整,使得中国开创了外交的崭新局面。

由于多种力量的迅速发展,必然对两个超级大国产生重大的制约作用,也就会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