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前苏联的演变与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前苏联的演变
(1)改革背景。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前苏联社会正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在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前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停滞,进入80年代后进一步恶化,1981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为3.2%,1982年只有2.6%,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未能完成,农业从1979年到1984年连年歉收。经济领域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旧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政治领域里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领导层老化,官僚主义严重,腐化和特权问题十分突出,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下降,社会生活缺乏活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教条主义弥漫社会,思想僵化;另一方面在缓和的气候下,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苏共的思想政治工作处于瘫痪状态,群众思想十分混乱。在国际上,由于长期搞军备竞赛和推行霸权主义,前苏联处境极为孤立,同时还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等种种挑战。在此形势下,戈尔巴乔夫决心对前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一番调整和改革。
(2)改革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加速发展战略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戈尔巴乔夫主持下,1985年4月,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1986年2月,举行了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1987年6月,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苏共“二十七大”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指出要在苏共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进和完善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探索经济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
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加强国家集中领导经济的权力,为企业规定某些经济定额代替过去的某些指令性计划,扩大联合公司和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企业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生产的集约化、社会化;在农业生产中推进家庭和集体承包,完善经营机制。然而,由于经济改革的方案未能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思路仍然是用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的方法,追求速度效应,走外延扩大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因此改革的效果很有限。
在政治领域的改革主要是大力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大量提拔有改革精神的年轻干部;强调党政分开,着力解决以党代政、机构重叠、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虽然此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思想领域已经有了激进的改革思想,但是,总体上还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党纲党章明确规定:苏共的最终目标是在前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现阶段的任务是全面完善社会主义;苏共是马列主义政党,是前苏联政治体制的核心和社会的领导力量,党组织生活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还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作用。
然而,由于前苏联多年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由于前苏联领导人对旧体制还缺乏深刻的本质的认识,也由于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到1987年年底,前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进展。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的阻力来自于“专横的官僚主义体制”,为了推动经济改革就必须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阶段,《改革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87年10月出版的戈尔巴乔夫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全面反映出戈尔巴乔夫要从政治上彻底变革传统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1988年6月,他在苏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以及1989年11月他在《真理报》上所发表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改革思想。戈尔巴乔夫对前苏联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要对前苏联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决定要把根本改革政治体制放在首位,确定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为之奋斗的目标,论述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一套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概括说来有以下内容:①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前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被扭曲变形的社会制度,其根本弊端是由于政治垄断、经济垄断和思想垄断而造成的“异化”。而前苏联改革的实质就是克服这种异化现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革。②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主张经济多元化,实行国有化、私有化,不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主张思想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让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自由泛滥。③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戈尔巴乔夫认为“民主与自由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价值观”,“社会主义是一般民主和全人类理想及价值观的体现”。为了实现社会全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所谓的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都包括在这个全面民主化之中了。④鼓吹人道主义观。认为人道主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揭示社会主义的道德面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和他所构想的七个特征。⑤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戈尔巴乔夫国际政治新思维的核心。他认为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任何目的的手段,在核时代人类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排除两大体系的对抗,实现国际关系的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第三阶段,政治体制改革与对外战略调整。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前苏联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89年5~6月,前苏联进行代表自由选举,召开了前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推行政治公开性和民主化。1990年2~3月,苏共相继召开两次中央全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改革现有国家机关。在1990年3月第三次例行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前苏联宪法修正案,设立国家总统职位和规定总统权限,取消了宪法中规定的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款,苏共从此丧失了法定的政治领导权力。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文件,并且通过了新党章及一系列决议,使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完整的体系。即在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属性、地位作用和组织原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上,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在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国际上实行收缩战略,为了争取西方的援助,对美国采取忍让态度,主动做出一系列让步,同时主动甩掉东欧和第三世界的包袱。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发生了质变。
第四阶段,社会出现全面危机。经济上,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造成社会生产的全面停滞,危机更加严重。国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1990年为-4%,1991年达到-12%。财政赤字激增,内债外债攀升,通货膨胀不可遏制,市场供应全面短缺,居民生活水平连年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失控状态。政治上,苏共丧失原有宪法规定的领导地位后,内部分化成激进派、保守派和主流派(中间派),三派之间激烈争夺政治权力,使国家政权处于半瘫痪状态。各种政治组织大批涌现,1989年为6万多个,1990年达到8万多个。它们大多是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全面否定前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历史成就,提出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纲领主张。示威、游行、罢工接连不断,社会和政局动荡不定,正常政治秩序无法维持。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后,党内传统派力量对戈尔巴乔夫施加强大压力,要求他采取强硬措施稳定局势。苏共中央10月全会、俄共中央11月全会以及11月的军人人代会、莫斯科党组织代表会议、12月的各级人民代表全苏合作组织会议,都对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严厉批评。考虑到各方压力,在1990年12月前苏联第四次人代会上,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有所转变。这次会议组成了一个倾向于传统派的领导班子,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公开同激进派对抗。与此同时,激进派也发动攻势,公开向中央宣战,两派斗争异常激烈。1991年4月下旬,戈尔巴乔夫从倾向传统派急剧转向激进派。1991年6月,激进派代表人物叶利钦以57.3%的多数票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激进派力量大增,传统派势力受挫。7月,叶利钦签署非党化命令,禁止共产党在俄罗斯联邦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进行活动。前苏联境内激进派力量大增,传统派力量严重受挫,政局限于混乱。社会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不断发展。从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到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发表独立宣言和主权宣言,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各共和国之间及一些共和国内部民族纠纷日渐扩大,甚至发展到武装对抗的程度,使得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受到严重威胁。1991年2月,莫斯科30万人举行集会,支持国家统一、军队统一。3月,前苏联举行全民公决投票,76.4%的人赞成保留联盟,保留前苏联国名,反对分裂。同月,戈尔巴乔夫和9个共和国领导人撇开合法产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发表了决定整个国家命运的“9+1”联合声明。声明指出,要尽快签订新的联盟条约,通过新宪法,重新选举前苏联人民代表和总统,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将国名改为主权共和国联盟,大大加速了前苏联走向解体的进程,联盟岌岌可危。
2.“八一九事件”与前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面对国内社会的全面危机,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表声明说,鉴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经不能履行职务,根据宪法,即日起由他本人行使总统职权。亚纳耶夫宣布成立由他等8人组成的前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自8月19日起,在前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前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前苏联人民书》,呼吁公民支持该委员会力图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努力。他们试图维护联邦的统一,维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维护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八一九事件”爆发。但是,前苏联各共和国的领导人,除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外,都在静观其变。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许多将军和军官、著名社会活动家、人民代表以及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莫斯科当局和市民、圣彼得堡当局等坚决反对事变。在他们的支持下,8月21日,戈尔巴乔夫声明已控制局势,并恢复了与全国的联系。22日,戈尔巴乔夫发布总统令,宣布撤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所颁布的一切决定,解除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成员的一切职务,并对他们进行拘留和审讯。“八一九事件”以传统派的失败而告终,并导致了前苏联的加速解体。
(2)前苏联共产党解散。“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下令剥夺苏共财产,让各个党组织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以后的活动。随后,《真理报》等苏共报刊被停止,苏共中央大楼被查封,苏共档案被接收。各共和国的共产党也被禁止活动,其财产被没收,有些领导人遭到逮捕。在上下一片反共浪潮中,前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了,前苏联处于分崩离析的边沿。
(3)前苏联解体。1991年8月,前苏联第二大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给了联盟致命的一击。到12月,前苏联原有15个共和国中除俄罗斯外均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三国发表宣言声称: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谈判陷入了死胡同,共和国脱离前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进程已成为事实,前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12月21日,上述三国再加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11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的诞生。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在12月25日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告前苏联公民书》,宣布“终止自己以前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至此,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79年后走到了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