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科斯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最早提出“交易成本”概念的是科斯(Coase)。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以交易成本为工具对企业性质和规模做了深刻的分析与说明。在其1937年的论著《企业的性质》一文中,他指出利用价格机制组织生产存在交易成本,[1]具体包括:在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如获取与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成本,如讨价还价成本、签订与执行合约的有关成本;未来不确定引发的成本:测度、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有关费用等。在该文中,科斯还指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取代是因为:首先,市场运行需要花费成本,通过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指导企业资源的配置,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其次,政府或拥有管制权力的其他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相同交易往往持不同的态度。由此,科斯认为,企业主要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而产生的。
在此基础上,科斯又进一步分析了企业与市场交易并存的主要原因:首先,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益可能存在收益递减,企业内部在执行更多交易时,成本可能会上升。当企业内组织一项交易的成本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所花费的成本相等,或是与另一企业组织此项交易的成本相等时,企业的生产规模就达到了均衡,而超过这个均衡,企业就会为市场所取代。其次,随着企业交易的增加,企业在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可能显得无能为力,当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等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或是另一企业组织此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就达到了停止扩张点。超过这个点,就可能发生市场对一企业的替代。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上是不同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的增多,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会上升,效率会逐渐下降。当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变得更经济时,则以一种使再组织一项交易的成本在各企业中都相等的方式把生产活动分开是有利的。科斯的学说以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起点,更新了正统经济学的概念基础,拓宽了经济学的传统边界和研究领域,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理想世界走向了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经济问题新的解释力,也为传统的企业与市场“二分法”,即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传统的“二分法”并未重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间相互合作的资源配置的多样性和制度安排。事实上,在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还存在一类介于两者之间的新的经济活动制度安排,即超越市场和组织的混合组织形态。
科斯(Coase)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是从改变“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假设开始的,开创了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的先河。此理论的前提假设就是“市场交易是有费用的”。在科斯看来,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的,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由层级关系中的权威来完成,二者之间的选择依据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部官僚组织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边界由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企业内部化的成本的均衡点决定。科斯认为交易费用至少包括两项内容:第一,“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在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其中包括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主要是搜集有关交易对象和市场价格的确定信息必须付出的费用,这是交易准备阶段发生的费用。第二,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其中包括讨价还价、订立合约、执行合约并付诸法律规范而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这是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同时,科斯还认为,通过签订长期的合同,交易费用就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代表了组织经济交易中的基本选择:选择市场或内部化——以层级关系的组织结构来管理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