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判断与推理

判断与推理

时间:2023-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绿色管理发展史[内容提要]本章从绿色管理的思想、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分析了绿色管理发展的必然性,并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描述对象,体现其不同阶段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及行为变化,并强调实施绿色管理的过程。这些事件引起了西方工业国家人民对污染公害的强烈不满,促使一批科学家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学派对绿色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 绿色管理发展史

[内容提要]本章从绿色管理的思想、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分析了绿色管理发展的必然性,并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描述对象,体现其不同阶段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及行为变化,并强调实施绿色管理的过程。

一、引 言

人类在创造高度现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经济失衡恶化,困扰着社会进步,人类逐渐真切地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与地球息息相关的经济实体——企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抉择——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思想来指导生产。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工业界和企业界正逐渐意识到,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实现由单纯经济管理向生态环境管理有机统一的绿色管理转变。

绿色管理[1]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但与此相关的思想却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始绿色管理思想处在萌芽状态,到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确立,绿色管理思想应运而生。这是综合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升华; 21世纪是生态建设的世纪,绿色管理理论及实践将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而呈结构性演进趋势。认识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对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适用的管理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管理思想的形成

(一)早期的绿色管理[1]概念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定期封山育林的法令,英国伦敦在13世纪70年代已有了禁止使用烟煤的法令,所有这些都应算是早期的环境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体现。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如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1953~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1957年的骨痛病事件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意外事故后,泄漏的放射物质就成为了国际性问题;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独资子公司发生的毒气渗漏事故,造成2500余人死亡,10多万人终身残废,这是一起化学工业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跨国公司史上黑暗的一页。这些事件引起了西方工业国家人民对污染公害的强烈不满,促使一批科学家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学派对绿色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国的蕾切尔·卡逊女士在其所著的《寂静的春天》中描述了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规律,阐明了人类同自然界的密切关系;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人类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是不现实的,并提出了人类自我限制增长的方案;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国家对自然资源利用要加强干预和调控的管理思想;人类行为学派提出了应通过分析生态状况和社会状况来确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标准,包括社会经济标准和精神道德标准,号召人们放弃“消费式的生活”,制定新的“具有人类价值的物质尺度”;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提出了以“储备型经济”代替传统的“增长型经济”、以“休养生息经济”代替传统的“消耗型经济”、以“福利量型经济”代替“生产量型经济”、以“循环式经济”代替传统的“单程型经济”的思想;英国B.沃德和美国R.杜博等人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该书指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述这些环保先驱人物的论述和观点虽然因其所处历史条件和专业角度的局限,难免带有片面性,但确实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绿色管理思想和理论

联合国于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组织召开了旨在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一次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上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类、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此后,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召开了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宣言》所提出的共同观点和原则,并概括出了三点带有启发性的见解:一是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二是既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过生物圈的容许极限;三是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就是加强环境管理。应该说,人类环境会议和墨西哥会议形成的共同观点和原则构筑起了现代绿色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绿色管理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在此之后绿色管理又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三)绿色管理的环境伦理

1984年10月在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联合国集中世界最优秀的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写就了一份关于人类未来的纲领性文献——《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郑重地宣告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观点: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对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环境资源,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现在是采取保证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为全人类明确指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次大会讨论了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和公约,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进入对世纪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世界性会议,因为它的召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绿色管理思想的又一次革命。本次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而通过的五个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对于新形势下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代际公平的目标必须通过这一原则来落实[1]。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就是要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寻求价值论的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一方面,人有正当的理由介入到自然环境中去,因为人具有理性,具有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具有制约力,人类的存在必须以自然的持续存在为前提,一旦自然本身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人类自身的利益最终也会受到损害。这也就是说,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人和自然的价值只有在两者和谐的“共同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如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核心所在。

根据环境伦理的观点,可以认为只有那些基于生态意识而设计、实施的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技术性思路才是最先进和最科学的,这些思路可以概括为下述四条原则:第一,废弃物的无害化与最小化原则。即努力使人类的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尽可能做到无害化与最小量化排放,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类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第二,物质的生命周期管理原则。产品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一种产品取之自然又回到自然,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物质的生命周期管理是指要管理好物质的开发过程,管理好物质的生产加工过程,管理好物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后的使用命运。这里既要处理物质作为原材料的耗用问题,又要处理物质作为废弃物的排放问题,还要考虑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问题。第三,节约资源的原则。要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就必须做到既要节约生物资源,又要节约非生物资源;既要注意生产领域中的节约,又要注意生活消费领域中的节约;既要注意耗用量减少型的节约,又要注意资源替代型的节约。资源节约原则不仅应在技术工艺层次与管理工艺层次实施,而且应在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消费方式层次上体现。第四,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原则。要求对一切自然景观与生物物种加以保护,它既包括原封不动型的保护,又包括开发利用型的保护。并且,还要对一切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生物的和非生物的)进行恢复。这里既包括经过野化、逐步再现原貌,又包括经过重新规划和设计,重建新的能适于条件与未来需要的生态系统。

上述这些基本的环境伦理原则,反映着现时人类社会对生态意识的基本共识。它直接反映于环境领域,是狭义的技术层面的,可视为生态意识的最低纲领,这一最低纲领已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环境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这些基本的环境伦理原则在全球的清洁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洁生产的概念,早在1974年便出现在美国著名私人企业3M公司提出的“3P”(Pollution.Prevention.Pays)计划中,其意义是:借助执行污染预防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利益。1976年欧洲共同体提出开发“少废无废技术”(Low and Non-Waste Technology)的概念; 1979年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的改革,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利用的宣言》,指出无废工艺是使人类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主要手段。美国由污染控制向污染预防转变始于1976年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RCRA),RCRA指出在源头减少废物是废物管理的最佳选择; 1990年还颁布了《污染预防法》(Pollution Prevention Act)明确规定必须对污染产生源做事先预防或减少污染量,无法回收利用者,也应做好处理工作,至于排放和最终处置则是最后手段。关于废物最少化的定义,依据美国环保局的叙述,可归纳为“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产生或随后处理、贮存、处置的有害废弃物量,它包括产生源进行削减和回收利用两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可使废弃物总量与体积减小,或使废弃物毒性降低,或两者兼而有之”。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等一系列方针和措施,也已经蕴涵了清洁生产的思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害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通过生命周期分析使得从原材料取得至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都尽可能地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为实现清洁生产则必须借助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或改变企业文化。

(四)绿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

20世纪下半叶,环境危机的出现引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既符合当代人的利益又不危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观,它的提出大体上经历了“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2]”、“综合发展观[2]”和“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几个阶段[3]。当今世界,以往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西方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走入了绝境,可持续发展观则强调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重视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自己所处环境和未来发展积极思考的结晶。对应于新的发展观产生了新的价值观——要求返璞归真,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绿色文明,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论,而价值观的变化又带来了消费观的变化。人们意识形态的这种转变,使得绿色产品备受青睐,从ISO 9000 到ISO 14000一系列质量和环境管理标准的公布与实施,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加强企业的绿色管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绿色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社会效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确立标志着绿色管理思想的形成。

三、绿色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传统与现代管理理论的缺陷

人类从事管理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企业经济管理成为以集体为对象的专门管理工作,还是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后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大体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大阶段。企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伴随着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管理,其思想与理论发展史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早期管理思想即传统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即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它包括最新管理思想。研究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认识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探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等,是很有必要的。

企业管理的传统管理阶段是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末期,这个历史时期是传统管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时期;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这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而现代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主要标志是霍桑试验与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前者认为企业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管理应该从“经济人”模式转向“社会人”模式;后者认为组织是个协作系统,必须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

20世纪40~60年代,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在此期间,现代管理理论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是系统科学的发展,引起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变革;二是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管理,引起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从而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许多学派。可以归纳为两大学派:一是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管理科学学派,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演变、伸延与发展。它们使企业管理发展提高到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时期。从60年代的两大学派发展到80年代的十一大学派,而且出现了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进而走向现代管理理论的综合趋势。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卡期特和罗森茨威克的系统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克服了重视“技术”、“组织”管理的古典学派和重视人的行为学派仅仅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的缺陷,将企业看成是由人、物和环境组成的有机体系,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并强调管理任务就是要寻求组织与环境之间及组织内各分系统中的一致性。很明显,这是把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综合起来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

从对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发展史的简单回顾使我们看到,从18世纪80年代的传统管理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管理理论,都是纯经济管理理论。即使是综合性很强的系统管理理论这一最新的现代管理理论,也没有把现代企业看成是个开放的生态经济系统,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来研究企业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仍然把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排除在现代企业管理之外。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过去的企业管理学说、现代管理理论是与生态相脱离的管理理论。用这种管理理论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就必然会使企业管理走上与生态环境相脱离的道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亦不可能实现。这正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从18世纪80年代的传统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管理的历史事实。

(二)绿色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下,绿色经济正在形成。为了适应绿色经济的要求,各国政府已相继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日趋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与政策的完善,环境要求的规定越来越多,生态标准愈来愈严,迫使厂商改变经营方针和方式。一方面避免触犯法规而损害企业的名声,破坏绿色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发展绿色技术、绿色商品可以为企业发展开拓新领域、赢得市场,带来新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机会。正如美国《企业与环境》一书的作者温特所说:“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挣钱。”

现代企业发展的“绿化”趋势,即绿色企业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伴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绿化”趋势。它标志着现代企业管理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的转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由外部不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现代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对抗的冰雪消融时代,是现代管理的巨大变革。它把现代管理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现代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新阶段。

在此,我们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新阶段”,不是把企业管理划分为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生态经济管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而是把现代企业管理划分为以生态与经济相脱离为特征的经济型现代管理和生态与经济相统一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型现代管理两个顺序的发展阶段[4]。这就是说,在当代,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已由纯经济型的现代管理发展到生态经济型现代管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经济管理是在总结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中各种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管理,是继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纯经济型现代管理之后的一个新的现代管理发展阶段。

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就成为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由此可见,绿色管理思想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基于对以往管理活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等一系列难题应运而生的,它是对人类传统管理活动所带来发展困惑的历史反思[5]

综上所述,绿色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思想,就是把生态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之中,使生态环境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互促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行绿色管理、生态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机统一,不仅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在要求,成为绿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将会成为一场现代企业的管理革命。

四、跨国公司的生态态度与绿色管理的行为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问题国际会议充分说明:联合国、非经营性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部分跨国公司等超国家行为体已成为关注绿色问题、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管理的重要力量。那么,为何跨国公司有可能关注绿色问题?首先,跨国公司是全球绿色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它们在由多国化到全球化、国际化经营管理中,虽然其无国界经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对地区甚至全球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次,是来自受绿色问题影响的周边国家的压力;针对愈演愈烈的绿色问题,同时面对日益壮大的跨国公司的参差不齐的经营行为,国际社会、东道国政府及民众为保护环境乃至区域性经济利益,对跨国公司不断施加压力,强化对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而随着绿色管理的呼声的日益高涨,为寻求利益平衡,跨国公司开始关注或付诸绿色管理行动。再次,跨国公司又是在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基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战略要求,传统生产管理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那么在全球化经营趋势下,如何进行绿色管理的创新成为其面临的现实问题。人们在讨论80%是由跨国公司污染排放所造成的世界绿色问题时,跨国公司对生态的态度以及如何进行绿色管理就成为必须考察的主要内容。

笔者以在沪跨国公司为例,对跨国公司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参见第11章内容),所得推论成为本书主题论证得以深化的佐证[6]

五、绿色管理层次性描述

随着环境管理由生产阶段—消费阶段—环境承受阶段的逐步深入[7],环境管理的领域也逐步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领域逐步拓展,环境管理的内容逐步增添,参与者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而这与环境管理的三个基本阶段特征又是大致吻合的,只是绿色管理阶段的研发、设计、生产及包装等的基本内容较之于末端控制阶段和清洁生产阶段的相应部分都要大大地丰富和深入罢了。由此可见,绿色管理就是企业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监督、涉及产品和企业生命的全过程、使用多种多样管理方法的综合性环境管理。

(一)跨国公司从资源性产品向绿色产品的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经营的产品自然也是以资源利用型为主,从事石油开采、矿业、纸业、纺织、金属等的跨国公司占了较大比重,结果出现了自然环境严重污染,各种有害的产品纷纷进入市场,大气中臭氧越来越少,市场上的“毒品”频频出现,而当时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感较差,往往是重点关注自身的利益,忽视环保产品的生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国际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逐渐向绿色产品转变[8]。绿色产品要求企业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经营过程都要充分维护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节约、无公害。跨国公司的国际产品从资源性产品向绿色产品转变的主要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扩大。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各国都先后将保护环境提上了议事日程,并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9]。受环保宣传的影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从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渐扩大的消费,使得跨国公司纷纷转向经营绿色产品。二是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增多了。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中,以保护环境为由制定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达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的目的。跨国公司为了逾越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壁垒,纷纷开发绿色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制造、包装和销售都贯彻尽量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则,并力求达到所在国的技术标准。这样,跨国公司通过经营绿色产品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全球经营战略的实现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跨国公司经营绿色产品,还由于直接满足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超过了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从而有助于公司占领和扩大市场。

在研究开发的绿色战略方面,美国3M公司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很有说服力的。该公司从1975年开始实施3P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从源头预防污染,它是通过产品再设计、程序修改、装备再设计及资源恢复(再利用)等办法来实现的。1987~2000年逐步实施新的3P计划,这是一个更加组织化的计划,企业的所有机构和成员都被动员起来投入环境管理。而今,该公司又允诺将实施“后3P”计划(Beyond 3P),这一计划的焦点将集中于环境友好问题,该公司确信,它将因环境改进计划的有效实施而带来产品在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的充分的竞争力。

在绿色包装方面,1988年,宝洁公司首次向市场推出可100%再循环利用的塑料包装容器。1989年,“汰渍”、“丹妮”等品牌的包装容器均已包含了20%~30%的可再循环的材料,这标志着大规模塑料再循环时代的开始。

在绿色营销方面,柯达公司一次性相机的营销成功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解。在20世纪80年代,柯达公司的一次性相机的营销远落后于富士公司的同类产品,但在90年代,柯达公司开始实施绿色营销计划以后,其一次性相机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优势。该公司通过发起绿色营销活动、实施绿色标签与绿色标志,还有有效的产品管理、再循环计划等收复了“大片河山”。特别是其再循环胶卷盒、胶卷轴和胶卷仓等,既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又由于再循环计划是与洗印部联手实施的,后者负责收集和回运,从而有利于公司与洗印部等中间商一道扩大市场占有率。

在绿色再循环方面,柯达公司的一次性相机再循环计划也是一个经典案例。不过,杜邦公司在这方面的作为也颇值得借鉴,1989年,杜邦公司在取得了工业的再循环利用以后,通过与废物管理有限公司合资建立塑料再循环联盟而迈入消费后的塑料再循环,该联盟在随后的10年内每年有望实现再循环大约9万吨消费后的塑料。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绿色管理现状

图2-1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绿色管理现状。从经济发展价值观角度,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其政府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前提下大多处在绿色管理的清洁生产阶段,只有少数涉及C阶段的全面绿色管理,比较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政府着力解决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大多处在传统经济管理阶段,少数处在末端控制A阶段(见图2-1)。

图2-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绿色管理层次图
注:在三维图中,X轴代表经济发展价值观演进的不同阶段,其中:Ⅰ为经济增长论;Ⅱ为增长极限论;Ⅲ为综合发展论;Ⅳ为可持续发展论。Y轴代表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其中:①为传统管理理论;②为科学管理理论;③为经济管理型现代管理理论;④为生态管理型现代管理(绿色管理)理论。Z轴代表实施绿色管理的递增层次: A为末端控制阶段; B为清洁生产阶段; C为全面绿色管理。

六、判断与推理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生态环境资源问题将会愈来愈成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今后的企业竞争、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商品价格、服务品质、促销手段等方面的竞争,而且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竞争,企业绿色形象的竞争,谁在企业“绿色”方面取得优势,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定要以绿色管理思想作指导,加强企业的生态环境管理,走一条现代企业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世界的市场基本是处于不饱和状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围绕“谁能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为核心展开的,最典型的是三四十年代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到了六七十年代,产品的量已渐渐饱和,消费者转向了对质的追求,于是,在七八十年代以产品质量著称于世的日本产品风靡世界;但到了八九十年代,消费者又已不再满足一般意义上的“质”,他们格外钟情于能给他们带来“意外惊喜”的质,即创新,此时,竞争的焦点转向了创新的竞争、变化速度的竞争,美国产品出尽了风头;到了21世纪,创新的竞争仍将是主角,但很显然,它会将顾客的相当一部分注意力让位于环境,即绿色管理将会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又一焦点。

20世纪90年代是绿色管理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的多国型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的环境管理标准实施与之适应的绿色管理,极少数全球性跨国公司出于全球市场的战略性考虑主动实施绿色管理,并引领国际潮流,而且这中间深刻反映了他们全球观念的管理性。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绿色浪潮不断涌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绿色消费浪潮中,绿色营销手段所带来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又形成了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内因,进一步激发跨国公司主动地实施绿色管理,并完善为长期战略中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动实施绿色管理的跨国公司在逐渐增多,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绿色管理将步入成熟期,这一时期将持续不衰(见图2-2)。

图2-2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程度推断

本章参考文献

[1]鞠美庭等:《环境伦理规则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1年9月。

[2]Dennis L. Meadows etal.The Limits to Growth: A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M]. New York: Universe Books,1974.

[3]朱国宏:《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抉择》,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刘思华:《现代管理理论的缺陷与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生态经济》1995年2月。

[5]刘永涛:《从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看企业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研究》1997年6月。

[6]薛求知、高广阔:《跨国公司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6月。

[7]胡春才:《新世纪跨国公司的竞争焦点:绿色管理》,《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3月。

[8]柳剑平、雷萍:《90年代跨国公司国际产品策略的新转变》,《工业企业管理》1999年4月。

[9]姜亦华:《“环保时代”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2月。

【注释】

[1]这里所谓绿色管理是广义上的绿色管理,实质是通义上的“环境管理”。

[2]1983年联合国提出了“综合发展观”,把发展看做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