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略性选择:绿色管理体系的构建
[内容提要]本章研究跨国公司在绿色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积极研究环保对策,挑战传统管理,将环保投入当做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有效手段,建立绿色管理体系,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
一、树立绿色价值观和进行绿色制度创新
(一)树立绿色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由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为企业的员工所认同的一系列理念。企业价值观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树立绿色价值观即将环保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关键。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鼓励员工把企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展相协调,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使绿色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很多跨国化工公司早已认识到:一切环境污染的产生都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的结果,要防止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首先应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杜邦公司采取公开讨论、达成共识、共同推动政府部门立法机构及工商企业建立一套有利于环境及工业安全的制度,动员全体员工不惜动用一切人力、物力和资源负起对安全、健康和环保的责任,将安全、健康、环保意识纳入企业活动中。杜邦公司于1990年设立了“杜邦环保杯”,鼓励全球员工在环保工作方面多作贡献。陶氏化学公司1986年制订了一项减少废物奖励计划,在公司内部从上到下灌输减少废物思想,鼓励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用公司股票奖励那些提出成功革新项目的职工。1990年该公司共批准115个减废项目,头一年就节约资金1800万美元。拜耳公司的魏尔纳·克洛伊茨博士指出:“环境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环境法规在不断变化,着眼于未来的公司对此都有反应。”1995年拜耳公司发布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报告突出强调了雇员的环保意识,要求每个员工的行动都必须符合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的要求。
(二)绿色制度创新(Gree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所谓绿色制度是指围绕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各种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WCED,1987)。这种发展与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存在着本质区别,即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两个观点:一是“只有一个地球”,经济发展要天人合一,否则难以持续;二是“明天与今天一样重要”,实质上是代际公平。因此,研究企业绿色制度实质上是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所谓制度安排是指制度因素的组合,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制度的内涵;第二,绿色制度因素。谈到制度的内涵,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制度学派是最早将制度纳入经济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的一些经济学家,其代表人物主要是T.凡勃伦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绿色制度因素包括两大类型:一是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如通过法规、条例来约束组织和个人的环境行为;二是非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如通过宣传或教育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环境意识。在制度因素的组合中,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是人们采用较早且普遍的一种手段,并且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一般来说,人们对非强制性的制度安排重视不够,因为这种安排在某种意义上是“虚”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目前对非强制性制度安排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加强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这种宣传和教育对企业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对消费者亦不可忽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将迫使企业实施绿色制度创新;第二,理论上的解释,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促成企业自觉保护环境;第三,通过自我负责,自我约束,目前ISO 14000就是一种相当理想的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制度安排要综合考虑制度因素的组合和搭配,任何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制度创新理论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发展的一个分支。该理论自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首次提出始,日益引起广大经济学家的兴趣,按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结合,它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技术概念,强调的是把新的发明创新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去。因此,就有了“发明”和“创新”两个不同的经济学术语。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C.诺斯,以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为基础,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时序引进到经济过程。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上分析经济现象,即重视过程分析、动态分析。因此,我们这里说的绿色制度创新是个动态的概念,将随时间的推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个状态问题,即指这种制度对客观资源和环境的适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立;另一种是创新。所谓绿色制度的建立,是指针对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人类对此做出的一种反应,并且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渐进的过程,亦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所谓绿色制度的创新,是指对绿色制度因素进行新的组合使之较原有组合能创造更多的产出(价值)。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组织形态去理解,即把这种绿色制度创新看做经济组织形式或经济管理方式革新和变化的一个过程。制度变迁理论的创始人,道格拉斯·C.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要素,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因此,有效组织是制度创新的关键,而其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斗争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创造一个有效的绿色制度因素组合是十分重要的。二是从经济效益去理解,我们可以将这种创新理解成能够使创新者(组织)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即一旦外界存在能给创新者带来“潜在利润”的情况下,创新就会出现,这种经济效益的概念,是绿色制度创新之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尽管这种“潜在利润”是个长期目标。
二、绿色产品研究开发的绿色战略
(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要素
企业在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时,首先必须重新考虑企业经营的战略要素。传统的经营战略要考虑企业自身、顾客、竞争对手三个方面的因素,制定战略的任务是在决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上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一个成功的战略必须确保在企业与消费者的需要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压倒竞争对手的更强有力的协调。企业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要素来形成这种竞争优势:时间、质量、成本和服务。这种传统的经营战略管理的考虑因素是从企业与其环境(广义的环境)的关系来研究的,却忽视了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以赢得顾客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却淡化了其经济的外部负效应——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生存生态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愈来愈来为人们所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成为企业发展和赢得更大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选择,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机会和战略思路。这种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考虑企业自身、竞争者和顾客三个因素,还要考虑到企业活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企业为了获得比竞争者更大的竞争优势,必须把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如环境设计、污染控制、能源利用和报废处理等措施。
(二)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开发导向
企业在研究开发上应该建立以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导向:
(1)开展和支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燃料电池、氢能等。
(2)加强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以及容易回收和再循环利用的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发。
(3)开展和支持节约能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的创新。
(4)积极支持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使用、报废处理到再生利用整个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既符合特定环境保护又有利于资源回收再生的绿色产品。
(5)开发废物利用技术,实现废物资源化。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正被供应链的竞争所取代。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环境意识的觉醒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逐步被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之中。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已受到了国际上学术界及企业界的普遍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从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法规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主要着重于风险管理,即废物管理和污染管理;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进入到污染防治阶段,着重于如何减少材料的使用,最少化废物和提高效率;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人们已考虑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生态学,即最大化利润和保证环境质量的管理,焦点是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实践证明,通过ISO 14000国际认证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都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ISO 14000国际认证的目的是:鼓励环境管理全球范围内统一标准;通过持续不断的环境审计,加强企业提高测量环境性能的能力;强化全球贸易,清除贸易障碍。对企业的要求是:对所有行为、产品和流程进行先进的环境影响分析;对目前行为、产品和流程进行持续不断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和目标,包括污染控制和废物最小化的方针,定义为每个组织层面并不断提高;对每个既定目标定量化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在出现与环境方针相悖的情况和意外排放时,有相应的处置程序;对与企业合作的供应商和承包商,有确保其遵守与组织标准相等的程序。因此,它显示了最近环境理论的变化,关注的焦点是程序和系统,而没有涉及排放标准、限制规范和测试方法。
面对这种挑战,企业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供应链管理,把环境问题(如最少化废物和最少化能源使用)融于整个供应链过程。供应链管理提出有20多年,关于供应链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发展到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分析
用系统的思想思考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非常合适的方法,即把活动和元素组成的一条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这条供应链的活动和元素之间与其他的活动和元素之间存在输入和输出以及一些反馈的关系。总体来说,供应链“系统”包括:采购与内向物流、生产、分发(外向物流和营销)和反向物流。前三种元素是战略思想家波特价值链概念的一个部分(Porter,1985);最后一个功能元素——反向物流,是供应链研究者最近关注的领域。图6-1介绍了绿色供应链所有的相关元素。
如前所述,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同时考虑供应链(供应企业)和需求链(客户)。图6-1描述了一个典型供应链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运营管理,重点集中在供应链中的材料管理以及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条供应链中,卖主(也有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供应链)提供必要的材料,材料可能包括原始和未加工的材料、制造所需的零部件再循环以及再循环、再使用或者再制造的材料。在这个阶段,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获取,材料选择不仅要考虑卖主生产产品和材料造成的环境影响的不同,同时还要考虑运输距离。例如,从很远地方运输过来的再循环材料造成的环境影响可能比使用附近的原始材料还要大。选择卖主的政策是采购企业的关键问题。材料运输到企业以后,由采购部门负责存储和管理。企业的每个主要部门都受到产品和过程设计的影响,因此,在过程和产品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个部门以及不同卖主的环境影响。
生产包括装配和制造。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包括闭环制造、全面质量环境管理、非制造和源头减少等,这些方法在其他阶段也能减少环境影响。外向物流包括运输决策、包装、位置分析、仓储以及库存管理(加工完成的产品和多余物品)。
在绿色采购和绿色生产基础上,企业通过绿色营销与客户建立联系。外部“使用”行为是产品的实际消耗,可以通过产品监管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品制造企业可能提供现场服务。从环境的观点来讲,使用完的产品和材料需要正确处置,或者通过反向物流返回到原来的供应链中。反向物流中可再使用、再循环或者再制造的材料或者产品可能返回到一个企业的内部供应链中,也可能返回到供应链的卖主从而重新开始循环利用。任何供应链的活动都消耗一定的能源并产生废物。在整个供应链中,需要努力减少能源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及实践
目前,企业已无法忽视环境问题,政府的法令和日益强大的公众压力,已使环境问题必须纳入企业的规划议程。同时,企业正调整它们的供应链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这两种趋势是互为联系的,企业必须把它们的供货方和销售对象纳入管理范围,去迎合甚至超过政府及公众的要求。如何建立绿色供应链是实现这个问题的关键,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汽车公司、惠普公司、宝洁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把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乃至各个员工。以下讨论把如何将供货方纳入环境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实践(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actices,EFP)的三个方面,即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用和供应过程的优化[1]。
1.产品的设计过程
提高材料规格的出路之一就是加强供货方和设计者之间的相互理解。许多企业已致力于重新规划设计过程,实施“为了环境的设计”。有些企业成立“产品设计组”,讨论在新产品设计中的环境问题。设计组主要采用生命周期分析,即研究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材料,产出副产品的过程,以及一旦到了生命周期终点,其潜在使用的可能性和方法。绝大多数知名的跨国公司都认为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法律,就能够在维持公司基本立足点的情况下,创造相当大的环保效益。国内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设计过程的环保问题,如大连一汽柴油机厂,其产品工程处设计的基本宗旨就是首先满足环保要求,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其设计的新产品必须要求超出目前国际上的环境法规要求。正是由于对设计过程中环保问题的足够重视,该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创出了声誉,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uality Functions Deployment,QFD)和为了环境设计(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DFE)等。
在产品设计时应考虑下面一系列的准则:
(1)利用能源的产品应选择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以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损耗。
(2)用无毒、无害材料,以降低产品的危害和健康安全风险。
(3)尽量选用轻质、节能的新材料,以减少产品的质量和资源能源的消耗。
(4)尽量选用可再生、可循环的新材料,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便于报废处理、生物降解和循环利用。
(5)尽量选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产品材料的一部分,以实现废料再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产品的设计应有利于减少加工工序和生产装配,如减少零部件数目、减少原材料种类和进行模块化设计,以便于生产制造、降低生产消耗。
(7)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减少产品使用过程的污染排放。
(8)可循环设计,包括可拆卸设计和模块化设计,以便使产品修理时能耗小,在产品寿命终结时部件可以更新、资源可以再循环利用,从而减小报废处理的难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
(9)产品的包装“绿色”化,以实现包装产品的清洁、安全、包装材料无毒、可循环利用或自然分解。
(10)产品设计采用标准化的部件、组件和模块。
2.产品材料的选用
为了环境的设计(DFE)要求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同时包括购货企业的行为和供货方的行为。购货方为了环境的设计与供货方的环境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双方都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许多企业关注在设计过程中产品材料的选用问题,如家具企业采用低气味的材料。1993年,美国要求对释放臭氧物质(ODS)或者生产过程中使用ODS的产品必须加以标注,而现在,美国已在环境保护代理(EPA)中规定禁止使用ODS,一些事先就改用其他材料的企业就没有受到冲击,而未做改进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福特汽车公司把环境概念纳入成本材料选用控制中,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为企业树立了声誉,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9年,福特公司资源再生利用的收益达到10亿美元,其汽车的外壳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易拉罐、塑料瓶等回收物做的,福特公司的纪念T恤衫也是用50%的回收棉和50%的塑料瓶做成的。
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许多企业在一种产品中使用多种成分组成的材料,这就给日益受到重视循环使用带来了困难。另外,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非常重要。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装修行业中,用胶合板替代原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材料,也使产品提高了光洁度,既符合环保要求,又受消费者欢迎。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使用原材料的规范,防止使用法令已经或者即将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3.供应过程的优化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意识。
(2)供应商提供零件的材料情况(如是否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
(3)供应商产品和包装的设计(零部件采用生态设计、企业在设计中可由供应商参加)。
(4)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如产品的再循环能力,是否申请绿色标志,是否符合ISO 14000系列标准等)。
(5)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如采用清洁生产等)。
大多数企业已认识到采购对环境友好实践的影响。积极的供货方把目光聚焦于环境过程的提高,这对供应链中的影响显著。美国家具公司要求供货方提供可持续发展森林中生产的木材,不用或很少使用一些有害的热带木材。通过与供货方的沟通,企业对供货方的产品提出要求,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减少废物产生。在美国,有的公司用自己的评价系统去监测供货方的环境过程,甚至派出副总裁专门负责供货方的环境问题。施乐公司历来重视顾客需求,其产品不仅从质量上保证可靠和高效,更重要的是,公司在产品开发时就注重顾客要求,尽量减少顾客使用其产品后的副产品,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关心产品的使用效率以及环境效益,尽可能地减少产品对环境带来的损害。正是由于施乐公司这种积极的态度,实现了需求方、顾客和整个环境的“三赢”,目前这在美国非常普遍。
供应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是对供货方的评估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
(1)对供货方的科学评估是为了把其真正纳入环境友好的实践,必须在贸易伙伴中建立紧密的联系。供货方对EFP计划可能会有两种态度即合作与不合作。如果供货方不合作,企业应当准备如何抵制障碍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在实践中,企业往往很难说服供货方(尤其是一些零散的供应商)。提供合乎环境标准的材料。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材料经理认为谨慎开发供应评估标准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供应方环境评估中的十大重要标准是:①环境记录中的公众揭发。②第二层供货方的EFP评估。③危险物管理。④有毒废物污染管理。⑤在EPA中要求标注的17种危险材料。⑥是否通过ISO 14000。⑦相反的物流计划。⑧产品包装中的EFP。⑨ODS管理。⑩危险气体排放管理。
无论通过自己的观察还是消费者的监督,即使一个供货商自愿提高环境性能,如何成功实现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以,采用上面提出的十个标准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的第一步。
目前,跨国公司和国内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对供应方的评估。如通用电气公司,原来企业过分重视采购的成本,由于采购成品质量对环境保护不利,致使公司为了产品最终满足环保要求,大大提高了中后期的处理成本,甚至出现最终产品达不到环保要求。近年来公司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大大加强了对供货方的环境评估,如果供货方达不到通用电气公司的环保要求,公司将取消与其合作。这种措施虽然增长了通用公司的采购成本,但大大减少了中后期的环保投入,不仅提高了最终产品的质量,更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连一汽柴油机厂非常重视对供货方评估,不仅重视搜集供货方的环境状况,而且对主要零部件供货商的环境状况建立数据库,致力于与环境友好的供货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正是对供货方的关注,保证了大连一汽柴油机厂的产品符合或超越目前的环保法规,获得了上游企业的信赖。
(2)内部物流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毫不奇怪,许多企业已致力于提高内部的物流过程。一些企业加强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员工关心采购,尤其是包装和内部物流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另外一些企业对它们的采购员进行培训,使采购员摈弃采购严格基于单位价格的谬论,而认识到其他一些重要性的问题,如处理过程和材料的浪费。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把每个员工在内部物流管理中对环境友好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与每位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并占相当的比例。正是由于其对环境友好的有效实践,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声誉,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企业都开始在进货时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袋。如一些家具公司购进轮脚时装在可重复使用的塑料盘内,而不像以前放在塑料袋内或纸盒箱内。这样,不仅减少使用包装材料,对搬运工人搬运也提供了方便。如某公司用金属盒取代纸盒箱,仅前三年就节省12000美元,同时也减少了需要处理的纸盒箱的数量。
因此,供应商应该帮助企业改变内部物流过程,从而减少废物(如包装物),也可以带来运营优势,如降低成本和方便运输。这可以通过主动采取一些方法来实现,如材料运输时重复使用包装物等。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工业生态系统和工业生态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实际上,1995年,Bloemhof Ruward等人认为供应链上产生的废物和排放是一些严重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和酸雨)的主要源头。企业有很多理由需要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消极地遵守法规要求到积极地获得战略和竞争优势。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实践和研究还存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许多争议。
(四)结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主要作用。为了最终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学习发达国家企业或国内外资、合资企业的一些先进经验,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从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做起,逐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实现对供应方的科学评估。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尤其是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另外,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各不相同的,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环保效益和企业声誉,最终增加利润并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简介
1.B&Q公司(一个零售商)
B&Q公司在公司环境使命的指导下建立了一个环境系统,对所有供应商(超过500个)进行审计和授权。公司的供应商认证系统(QUEST)要求质量和环境部门紧密合作甚至合并为一个部门。因为产品来自世界各地,公司考虑的范围涉及全球[2]。
2.波音公司
每隔18个月,波音公司赞助供应企业的技术论坛讨论共同的环境挑战。在为期1周的论坛中,波音公司邀请本公司以及主要供应企业40~50个代表,共同讨论环境相关问题并交换想法,例如共同开展生命周期评估等。波音公司为供应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从而减少空气排放,满足美国环保局对航空业有害空气污染物的国家排放标准。公司也与单个供应企业合作,帮助它们发现有害材料的替代物[3]。
3.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
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对合同商或者供应商进行环境、健康和安全评估,决定是否进行评估主要取决于公司介入合同商或者供应商运营的范围以及运营的本质。另外,世界医学组织已经开发了一个环境、健康和卫生调查问卷,公司把这份问卷送到一些特殊的合同商和供应商——某种材料唯一的供应商、战略材料制造商、按照该公司规范制造生产材料的企业以及美国食品和医药管理规定的新药。1998年,它还给供应商发信,鼓励他们获得ISO 14001认证或者至少遵循ISO 14001原则[4]。
4.Cosmair公司
Cosmair公司与供应商合作,再循环和再使用他们的运输集装箱。公司与主要供应商合作,以确保供应商用可再循环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并在卸货以后把这些集装箱送回供应商[5]。
5.Fetzer Vineyards公司
Fetzer Vineyards公司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葡萄酒酿造厂,为他们的葡萄供应商创立了一个有机耕作的信息共享论坛。因为公司本身只种植10%以下的葡萄,他们开发了培训计划帮助供应商满足日益提高的有机葡萄需求。还组织了一群葡萄生产商,成立了“Bonterra”俱乐部,一起讨论有机种植的方法,互相交流不使用杀虫剂而驱虫的战略与研究[6]。
6.Fiat Auto公司
1994年,Fiat Auto公司完成了一份叫做“合作指南”的文献,要求所有的合作者接受他们的产品和制造过程日益提高的环境要求,同时平衡考虑经济和竞争力因素。1994年,公司对360家供应商进行了调查,监测他们对环境资源(能源、水和空气等)的管理。公司与70家供应商开展了包装废物控制计划,监测购进和运出的材料[7]。
7.通用汽车公司
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组,通用可以与供应商的有效合作,把环境问题集成到设计、材料来源和制造过程中。供应商环境咨询组开发出通用公司和供应商近期和长期的一些合作机会,主要涉及环境管理系统、生态设计和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矩阵,还共同推广了其“通用汽车价值链环境绩效管理”政策[8]。
8.惠普公司
环境绩效是惠普公司用于评估供应商的六大标准之一,其他五大标准是技术、质量、响应、交付和成本。只要可能,惠普公司总是倾向于选择能够在各自领域证明绩效最好的供应商。他们希望供应商做出自己的承诺,并开发环境负责计划[9]。
9.诺基亚公司
在诺基亚公司全面的供应商评估过程中,供应商的环境问题受到处理、评估和审计,并成为整个过程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宪章的原则设计了一份指南作为公司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平台,并在欧洲尤利卡项目中(为环境兼容电子产品开发采购工具)扮演重要角色[10]。
10. Polaroid公司
Polaroid公司全球采购原则包括环境因素。它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集成了特殊的环境改进要求,通过独立收集信息直接向供应商咨询以及拜访选定的供应商等,主要考虑供应商的物流重要性和运行的本质。与供应商共享环境问题相关信息,开发产生废物较少的包装方法,并创造计划再循环和再使用各种卖主的包装。Polaroid公司的一些供应商制订了“生命周期”计划,供应商回收多余的材料进行再使用或者再循环,或者从制造商的副产品中再生可用材料[11]。
11.得克萨斯器具公司
在菲律宾的得克萨斯器具公司,其主要客户——一个日本公司要求所有供应商获得ISO 14001认证的目标。为了满足这个客户的要求,公司通过了ISO 14001认证。
12.沃尔沃公司
沃尔沃公司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有特殊的期望,并且通过周期性的更新和会议与供应商明确交流这些期望。公司在他们的环境政策部分正式描述了他们对供应商的期望,题目为“供应商的环境要求”[12]。
四、清洁生产与质量管理:
产业环境化的必然
(一)产业环境化的内涵
目前,在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导的学术界,“产业环境化”概念频频成为汗牛充栋文献的关键词,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周宏春认为:①产业发展要实现环境成本的内在化,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对于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十分必要。我国对稀缺的水资源实行了补贴政策,这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应当逐步取消导致资源价值低估的价格补贴,开展资源环境的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引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纠正那种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可持续发展的倾向。②要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抓环境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将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转向“生命周期”管理,如美国的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加拿大、挪威等国的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等。在具体措施上,他们注重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削减废物的产生[13]。我国从90年代起也开始推行清洁生产,并在试验点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从“关闭”污染型企业转向帮助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来;这样,既可以减少因关闭企业造成固定资产不必要的浪费,又不会使失业增加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钢教授认为:所谓“产业环境化”,指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环境友好化,“低资本投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高经济效益”的“三低一高”模式,是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14]。
本书所述产业环境化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实行环境成本内生化及全过程控制污染,以“低资本投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高经济效益”为运作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从工业角度也就是要实现清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为目标,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把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解决环境污染、降低消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使清洁生产成为可能。应当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审计,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入手,达到环境友好的目的。
(二)清洁生产的实施与推动
在生产管理上主要是贯彻清洁生产的思想和原则。根据清洁生产的概念和近年来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
(1)实现从末端处理到污染预防的转变。
(2)实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
(3)改革传统的工艺,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
(4)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新设备。
(5)组织厂内废料的循环利用。
(6)改进操作,采用简单、可靠的操作和控制。
(7)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
(8)完善的管理措施。
(9) ISO 14000和清洁生产相结合。
(三)质量管理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质量管理
企业首先应重新认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含义。除了传统的产品质量所包含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外,可持续发展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环境特性,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少、产品对环境污染小、便于制造和修理、易于报废处理以及可循环利用。
2. ISO 14000系列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要积极开展ISO 14000系列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从1993年10月成立了ISO 14000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着手制定了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帮助企业实现其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现代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中,应该把ISO 9000和ISO 14000系列结合在一起,使产品的特性同时满足消费者和环境的需要。
(四)案例:大众汽车如何实施清洁生产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企业,成立于1985年10月。20年来,上海大众公司从年产轿车1700辆起步,到2005年产量超过30万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规模经济效益,销量雄居中国国内轿车市场半壁江山,成为中国轿车生产的重要基地、上海支柱产业的排头兵。
剖析上海大众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它走的并非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的道路,而是始终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保护环境是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污染已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经济同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在城市污染中,汽车排放的废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此外,汽车还是城市噪声污染的首要来源,汽车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标志,而其发展又会带来城市的污染,这是人类必须认真而又妥善处理的难点问题。上海大众公司从成立一开始,就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
1985年10月上海大众公司刚成立时,公司执管会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建立了环保机制,委任了公司环保负责人,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1985年10月到1990年4月,上海大众公司第一期项目改造工程中,共新建和改建、扩建41个项目,全部项目都通过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从1992年年初至1994年年底,其第二期工程共新建、改建项目用项,全部项目均达到环保要求。
1996年上半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执管会获悉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部分标准草案已经出台,公司立即对该标准的制定作追踪了解,并于1996年10月决定正式实施ISO 14000标准。1997年12月,它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司新实施的现场审核,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获得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
上海大众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常抓不懈,取得优异成绩,是因为公司领导始终不渝地把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生产、建设、开发诸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公司领导在公司一成立就把“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环境保护是上海大众应负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的理念和方针。为此,它专门制定了公司的环境方针、职工环境行为准则,使这一理念具体化。为使这一理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上海大众公司从公司成立时起就重视对员工进行反复的环境宣传和教育,公司制订了全员环保培训计划,编写了培训教材,并组织培训考试,对重点环境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知识培训,使重点环境岗位人员能正确认识其行为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掌握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上海大众公司的员工中已普遍形成环境意识,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其鲜明的企业文化。
2.向社会提供绿色产品是企业的宗旨和责任
绿色产品是消除或减少对环境污染的产品。绿色产品的生产意味着减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的影响。由于上海大众公司把向社会提供绿色产品视作企业的宗旨和责任,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环境业绩和经济效益。
上海大众公司在合资初期引进的“桑塔纳”轿车,就以油耗省、排污少、经济性好等为特点,成功地取代了当时国内仿制20世纪50年代“奔驰”技术的“上海牌”轿车,在深受广大用户青睐的同时,创导了保护环境的理念。然而,上海大众公司并不满足现状。1995年4月,在向市场推出的“桑塔纳2000”轿车中,又率先使用RI34a制冷剂替代氟利昂,彻底消除因使用氟利昂而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发动机则采用EFI电子燃油喷射系统,不仅使油耗降低,功率提高,更使发动机尾气排污降低了50%,从而有效减少了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上海大众公司于1998年向市场推出的新车型“桑塔纳2000GSI”充分体现了该公司“环保、安全、节能”的思想,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更充分考虑车辆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将人的安全、舒适同样视为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绿色产品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上海大众公司把汽车的设计、制造、试验、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作为绿色汽车的完整要素来处理。如该公司每年夏季抵海南,冬季抵黑河,在苛刻的试验环境中采用严格的试验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性能与耐久试验。截至1998年1月11日,其试验车队已行驶累计里程40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00周。据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统计,上海“桑塔纳”轿车、“桑塔纳2000”轿车已创下故障最低、性能与耐久性最好、行驶里程最长的纪录。又如,该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售后服务体系,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特约维修站400家,并在其售后服务网全面推广规范化优质服务,如其质量担保条例规定,在质量担保期间车辆出现故障,特约维修站有权受理质量担保申请,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均由维修站向公司结算。
3.清洁生产要不断上新台阶
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永无止境、不断进行的神圣使命。清洁生产同样也需要持续的、不间断的推行。上海大众公司成立十多年来,由于持续地抓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因而不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新成绩。在公司通过了ISO 14000认证之后,它面临着进一步提高产品环境质量,开展绿色汽车工程,攀登清洁生产新台阶的挑战。因此,制订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积极采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战略规划,努力将企业建成符合“环保、安全、节能”的要求的现代化绿色轿车生产基地。为此,它投资八亿多元正在扩建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包括CAD设计中心,试制和试验基地,配备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设立的汽车排放试验室、汽车声音和振动试验台等研究试验机构,将为进一步降低各款车的废气排放和噪声污染提供条件。“大众人”相信,公司清洁技术的运用将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由于我国支持清洁生产的配套性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上海大众公司清洁生产的制度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予以支持,为汽车工业的绿色化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
(1)环境成本问题。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需要添置一些新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设备,需要研究新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技术,以生产出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的绿色汽车,而这都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然而,如果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继续沿用传统方法生产产品,则有可能因少支出环保经费而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对此,国外目前通常采用支持性或优惠性政策(如税收方面的优惠或对汽车尾气排污视污染程度实行不同等级的收费)以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鼓励企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备。
(2)绿色汽车的开发需要得到国内环境的保证。例如,现有的燃油电喷系统只能用于无铅汽油,如汽车使用有铅汽油则该系统将失去作用,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省市仍继续允许使用含铅汽油,因而上海大众公司只能将销往这些地区的汽车改用原来使用的点火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绿色汽车的开发与推广的困难,因此,需要国家通过立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无铅汽油的使用,以推动汽车工业绿色工程的进行。
本章参考文献
[1]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2]Green K et al.Purchas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nteraction: Policies and Oppotunities.Business Strategy and Evironment.1996,5:188-197.
[3]BSR,1999.
[4]Bristol Myers Squibb公司报告,1999。
[5][6][8][12]Company’Report,1998;BSR,1999.
[7]Fiat Auto. Company’Report,1998.
[9]Ditz&Ranganathan,1997.
[10]Company’Environment Report,Sarkis,2002.
[11]Company’Environment Report,Sarkis,2002.[12]Hamner and Del Rosarlo,1997.
[13]周宏春:《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考》,《中国环保产业网》1999年10月21日。
[14]胡鞍钢、王亚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环境产业化》,《东方环境》2001年2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