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业银行汇率怎么确定的

商业银行汇率怎么确定的

时间:2023-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物品有价格,而且物品的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所以说明物品的价格变动离不开货币理论。包括钞票与硬币和活期存款。在西方,居民或公司的活期存款和支票可随时购物、付账及到银行兑付。因此,活期存款被视同为流通中的货币,称为银行货币。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银行货币等阶段,到将来没有货币的经济社会。

第十一章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物品有价格,而且物品的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所以说明物品的价格变动离不开货币理论。在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也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本章就讨论这两个问题。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与资产和财富

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劳动或投资取得的收入(Income)用于个人消费后的余额构成人们积累的财富(Wealth)或称资产(Assets)。个人或社会的财富有两种存在形式:

第一种形式: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按流动性可分为货币和证券资产两项。

货币,也称交易货币。包括钞票与硬币和活期存款。在西方,居民或公司的活期存款和支票可随时购物、付账及到银行兑付。因此,活期存款被视同为流通中的货币,称为银行货币。货币是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资产,能随时通过交易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

证券资产,包括定期存款、政府债券、股票等一切有价证券。该种金融资产流动性差一些,要受一定时期的限制。例如,一张10万美元3年期的政府债券,在3年期限届满以前它是不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资产的。

第二种形式:实物资产(Real assets)。包括房地产、各种机器、设备、车辆、成品、半成品及各种耐用生活用品。实物资产是财富的实物形式,金融资产是财富的价值形式。

货币作为价值和财富的化身,是金融资产中流动性最好的一种财富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

1.简要的货币发展史

在商品经济以前的时代,人们偶然发生的交换行为是以物物交换为特征的。随着生产的社会分工出现,商品经济产生,交换的频繁和物物交换的不方便便出现了固定充当交换中介物的物品,这就是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银行货币(活期存款,以支票结算)等阶段,到将来没有货币(电子货币,用信用卡结算)的经济社会。

商品货币阶段是货币产生的初始阶段。在物物交换时代,最初的物物交换很不方便。例如,甲有物品A,乙有物品B。甲想用自己的A物品交换乙的B物品,但是,乙不接受甲的A物品。这样,甲想要得到B物品,就必须找到一个乙愿意和可以接受的C物品。甲先用自己的A物品交换C物品,然后再用C物品和乙交换自己需要的B物品。这样,C物品就成为甲乙双方交换的中介物品。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人们都这样做,交换中介物品的职能逐步集中在人们都愿意接受的几种物品上。比如烟草、皮革、羊、钻石、珠宝等。不同国家人们生活习惯不同,人们都愿意接受的物品也有差别,但这不影响交换中介物品的性质。正是从交换中介物品的性质和职能上,货币史上把这些物品称为商品货币。它们作为交换中介物为人们的交换提供方便并能扩大人们交换的范围。由于这些物品是人们都愿意接受的物品,所以它们被人们称为是有价值的物品。价值概念由此产生。所以价值概念的产生是和货币的产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从货币最初始的形式上,可以体现货币价值的本质:货币价值是人们都愿意和可以接受的财富,即社会财富。在商品货币时代和后来的金属货币时代,充当交换中介物品的货币价值本身就是实际的物质财富,而且是被人们都接受的社会财富。所以货币价值成为社会财富的化身引起人们的崇拜。由于人们的个人财富只有通过货币价值的衡量、中介和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而这个转化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的(即使在现代经济社会,不同的私人企业的个人产品也只有通过货币价值的衡量、中介和交换才能销售出去,转化为社会财富,才具有价值。而这个销售过程、转化过程仍然是不容易的)。所以人们以为货币价值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产生所谓货币拜物教,价值拜物教。但这不是迷信,不是宗教,确实是那个时代自然的产物。个人财富通过货币价值衡量、中介和交换转化为社会财富,是交换经济、市场经济创造的神奇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最初在地域的范围进行,然后扩展到国家的范围,最后这个过程要在全球范围进行。这个过程至今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清楚,所以价值的本质至今也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清楚。

金属货币时代产生于人们交换范围特别是地域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的进步。随着人们交换的地域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商品货币携带越来越不方便,而且也不易保存。设想一下,你从太原赶上一群羊(商品货币)去上海购物,这羊群货币既不便携带又不易保存,到上海恐怕剩不下几只羊了。所以,这种不方便限制了人们交换的地域范围的扩大;同时,人们发现和生产出了价值昂贵的贵金属。贵金属价值昂贵,一枚小小的金币可以代表很大的价值量,而且容易保存、携带方便,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与人们交易。这些优点使金属货币逐步取代了商品货币。在这个时代,金币、银币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在人们的交易中流通。但是,金属货币是以自身的重量代表价值量的。在流通中因逐渐磨损而不足值,就导致了货币史上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人们把足值的良币保留在家中,而把不足值的劣币投入流通。这种情况不仅使商品交易的信誉受损,而且使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日益稀缺和不安全。为了避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不安全,一些大的商家联合起来,把金属货币封存库中,发明了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代金券、代银券(也称金票、银票)用于相互间的交易往来。金票、银票是印有该商家特殊符号、记号和代表该商家保有的金属货币价值量的纸张。它可以代表该商家的金属货币在相互信任的商家之间进行交易往来。这就是现代纸币最初的形式。例如,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就是因为日升昌票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发明银票这种货币形式并在全国范围经营银票通兑业务的第一家民间金融组织。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交易的范围和规模(交易物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大,这种民间自发的仅限于大商家之间流通的金票、银票和非常稀缺的金属货币已经不能满足普通民众日常交易的需要。流通货币奇缺,人们交易和生活非常不便,甚至被迫回到物物交换的时代。政府最终介入货币领域,逐步收回民间的金属货币封存国库,发行纸币用于一国之内的交易需要。金属货币退出流通,进入了纸币时代。注意,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都是商品交换中民间自发产生的用于交换媒介的物品,只是到了金属货币向纸币过渡阶段,政府才介入货币领域。

纸币时代的来临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货币性质上讲,货币发展第一次出现了货币价值实体与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符号)的分离。在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时代,货币价值在把不同公民的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一方面执行衡量公民个人财富价值量的职能(计价、记账单位)和交换中介的职能(转化职能);另一方面,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本身就是实际的物质财富,或者说是价值实体。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价值实体或实际的物质财富,它只是金属货币(价值实体)的代表,或者说是价值符号。所以纸币要在一国范围内被公民接受和流通,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萨缪尔森给纸币下的定义是,纸币是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而且,依据纸币只是价值符号的性质,为使公民信任纸币,政府发行的纸币数量必须以国库的金属货币储备为依据。货币价值实体与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符号)的分离并没有影响货币价值的本质和货币在使不同的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执行衡量个人财富价值量的职能(计价、记账单位)和交换中介的职能(转化职能)。但是,这种分离影响了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例如,现代货币数量论对货币本质的看法是:货币是一种计价、记账单位和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它本身没有价值。应该说,货币数量论对货币本质的认识停留在了纸币货币的表面,是有缺陷的。如果说货币本质上不是价值或没有价值,它又如何在将不同的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执行计价(衡量或计量价值量)、记账单位和交换中介的职能呢?

纸币的发行数量以金属货币储备为依据使政府发行的纸币数量受到限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流通货币的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银行信用制度迅速发展,并创造出现代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形式:银行货币(活期存款)。在信用高度发达的现代西方社会,公民个人和企业将纸币现金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早期活期存款不计利息,现在计少量利息),就可以从银行得到一本现金支票。公民可以用这种银行支票购物、付账和在交易中结算。因此,银行支票被视为流通中的货币,称为银行货币。银行货币的重要意义在于,银行货币的数量通过银行信用的扩张和收缩可以成倍地增加和减少。因此,萨缪尔森认为,从数量上讲,银行货币是现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

在计算机时代,交易越来越多地使用信用卡。比如美国,大量交易是靠信用卡完成的。由于计算机全国联网,大部分公民都在银行里有一个账户,这个账户是计算机自动管理的。公民工作或经营获得的收入,是一笔数字打入公民自己的账户。公民消费,无论是购物、住店还是给汽车加油,都可以用信用卡交易。一张信用卡可以走遍美国。交易双方用信用卡结算,不使用货币,交易的结果表现在银行电脑中客户账号上数字的增减。以信用卡交易的形式被称为电子货币。到这个阶段,货币连最后的价值形式都没有了。所以现代西方社会的人们已经感到没有货币的时代已经来临。

货币真的会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消失吗?货币价值在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时代以价值实体的方式存在。纸币时代来临,货币价值实体与货币价值形式分离,货币价值以价值符号的形式存在。在经历了纸币和银行货币阶段,到将来的电子货币时代,价值符号的形式也将消失了,货币价值真正成了一个幽灵。但是,这个幽灵是真实存在的。否则,又是谁在经济社会中把不同的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执行衡量、计量不同个人财富价值量的职能和交换中介的职能呢?

2.简要的货币理论史

随着货币本身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认识也在发展。与货币金属论相比,货币数量论对货币本质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与商品货币到纸币时代对应的货币理论是货币金属论,与纸币到信用卡结算时代对应的货币理论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金属论对货币本质的看法简单地说要点如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本身(金属货币)具有价值,是价值或财富的代表。纸币没有价值,它只是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因此,政府发行的纸币数量必须以国库的金属货币储备(黄金、白银)为依据,否则就会造成纸币的贬值。

货币金属论的流通公式为:

式中:P为一般价格水平,Q为商品总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周转次数),M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

该公式表示:商品的价值总量(P×Q)决定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从本质上讲,货币是用做交换媒介和计账,计价单位的一种物品,它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是它的购买力,而它的价值或购买力的大小则是由货币供给数量决定的,与货币供给数量成反比。[1]

货币数量论的交换方程:

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V为货币流通速度(周转次数),Q为商品销售总量。

该式表达的两个基本命题:一是货币供给量M决定一般价格水平P,而不是相反。就是说否定了货币金属论认为的价格水平决定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M。二是因为M的变化不会引起V和Q的变化,所以M与P之间不仅同方向,而且同比例变动。

因此,货币数量论认为,M是外生变量,P是由M决定的内生变量。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原因。那么,政府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就能有效地影响价格水平。

既然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媒介,那么货币的发行、供给数量以国库的黄金储备为基础和限制就没有必要了。事实上,现代西方许多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已经和金属储备脱钩。萨缪尔森指出,在美国,1933年以前,黄金证券经常流通,人们可以依据黄金证券向美国财政部请求兑换黄金。1933年,议会决定国家收回一切黄金证券,在收回时,只能兑换普通纸币,不能兑换黄金。从1975年以来,美国公民可以持有黄金,但普通公民所持有的黄金价格与黄金的官价不发生关系。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第10版中写道,“从理解货币的性质的观点来看,黄金证券和金币的取消能使问题简单化。现在的学生不像早几代的学生那样,被某种神秘的信念领入歧途,认为‘黄金储备’是使得纸币具有价值的东西。肯定地说,黄金本身与这一问题没有什么关系。流行的说法认为,‘如果纸币能够兑换黄金,它的价值会较高。’每个专家都知道,事实是恰恰相反。如果黄金不在货币方面使用的话,那么黄金作为一种金属的价值会比它现在的价值低得多。我们会有较便宜的首饰和结婚戒指,而南非和俄国的采矿者会得到较少的收入”。“坚决的保守派为什么在今天还要恢复金铸币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他们认为黄金使得货币具有价值。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政府的措施在今天能够有力地影响货币的价值,他们确信这种权力会被政府加以滥用。因此,他们宁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开采金矿造成的行情起伏上,而不信任易犯错误的或被认为是腐化的政府。”

但是,今天黄金在国际贸易的支付和国际储备上还具有一定限度的作用。这也是黄金在现代经济中所保持的已经缩小的职能。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现代西方政府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货币政策就是政府控制和增、减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在货币金属论的基础上,政府纸币发行量受国库金属货币储备量的限制,是不能随便增减的。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由于货币发行量与金属储备脱钩,货币供给量就成了政府手中不受限制,可以灵活运用,为促进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增长目标服务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三、货币的计量

为了计量货币供给量,西方学者将货币分为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

在计算货币供给量时,M0、M1和M2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经常使用的概念,M3只是偶尔用到。经济分析中分析的货币供给量只指M0、M1和M2

第二节 银行制度与存款创造

政府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制度的传导起作用的,所以,要了解政府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首先要了解现代西方的银行制度。

一、西方银行制度的性质和作用

西方国家的银行系统是由政府办的中央银行和私人办的商业银行两部分组成。

中央银行(在美国是联邦储备银行,英国是英格兰银行,法国是法兰西银行等)是政府的金融机构。一般来讲,其业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垄断发行本国法定货币,所以也称发行银行。二是以债务方式接受商业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以贴现方式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故也称银行的银行。三是代理国库,即经办政府收支、管理国家储备和外汇、制定和推行国家金融政策,故又称政府的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性质上是政府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在性质上是以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在资金融通中经营谋利的金融企业。或者说,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是个人开办的经营货币的私人企业。它和工业企业的区别就在于,工业企业经营的是产品,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公民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只要具有良好的经营信用记录,资产达到政府要求的规模,就可以申请开办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经营谋利:一是吸收社会存款和发放贷款。贷款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和经营成本(银行职员的工资、房租和办公费用支出),就构成商业银行的利润。二是直接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商业银行有雄厚的货币资金,如果有安全性高、收益高的项目,商业银行就会直接投资。三是炒汇以获得汇差收益。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由于许多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就为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经营各国货币创造了机会,通过低吸高抛获得汇差收益。

尽管商业银行在性质上只是私人开办的金融企业,但在现代银行制度中却具有重要的作用。萨缪尔森指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经济作用在于接受活期存款和承兑该存款的支票。尽管商业银行不是社会上唯一的金融组织,其他还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但是根据规定,只有商业银行能接受“活期存款”。因此,它是唯一能提供“银行货币”的组织。商业银行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就在于:信用和存款创造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的。

二、银行制度的存款创造

1.存款准备金制度及作用

西方国家一方面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因挤兑风潮而倒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央银行能控制商业银行的“银行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了一个必须备有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法定准备率”。不同期限的存款法定准备率也不同。一般来讲,存期越长,准备金率越低,比如5%、3%等,存期越短,准备金率越高,比如15%、20%等。

例如,假定规定的三个月存期的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d为20%,那么,任一家商业银行如果吸收三个月存期的100万美元的存款,必须将其中的20%,即20万美元作为准备金留存银行或缴存中央银行,其余80万美元商业银行才能作为短期信贷或长期抵押贷款的资金贷出。

在银行业的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为存款人大量提取现金做准备。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兑付存款人,就会发生信用危机。如果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足以兑付存款人的存款,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和商业银行的破产。依据企业破产法,一旦商业银行宣布破产,其债务也一笔勾销。就是说,如果商业银行破产,存款人没有及时提取存款,存款人的存款就可能被勾销而遭受重大损失。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波动时,商业银行门前挤满了要求兑付存款的人群的原因。这也就是所谓的“挤兑风潮”。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稳定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提供政府担保。政府保证存款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利息收入。所以,在发达国家挤兑风潮已不再出现。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主要是使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商业银行所创造的“银行货币”的数量。因为提高准备金率,会缩小银行货币的供给量,降低准备金率,会扩大银行货币的供给量。规定了一定的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就能够限制商业银行“银行货币”数量的增长,使它处于政府想要有的水平。

2.银行制度的存款创造过程

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是个很奇妙的过程,过去只是把它笼统地称为银行信用,而且是一个很模糊不清的概念。萨缪尔森第一次理解和说明了银行信用的性质,并概括出了现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银行货币”,这是萨缪尔森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一贡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我们可以对“银行信用”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精确地把握银行信用扩张和收缩的规模。下面就以萨缪尔森的方式来说明这一过程。

假定某家银行接受了一笔10000美元的活期存款,银行给存款人一本支票,存款人可以用支票去购物或付款,但累计支付金额不能超过他在银行的10000美元活期存款。把接受这笔10000美元存款的银行称为第一级银行,并假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这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见表11-1:

表11-1 第一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银行吸收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银行依据准备金率将其中的2000美元作为准备金留存银行,而将其余的8000美元现金贷出或投资,这两项构成银行资产。

在离开这一家银行的时候,看一下10000美元的活期存款活动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存款人手中持有的,随时可以支付的价值10000美元的支票(银行货币),再加上银行贷出的8000美元现金,总计18000美元。可见,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讲,银行的活动已经创造了8000美元的净增加。

但是,整个银行系统的反应还没有结束,得到8000美元贷款的人通常会把这笔款用于投资或消费,即把它支付给其他人,而其他人又支付给另一个其他人,不论经过多少人的手,最后的人也会把这笔款存入某家银行。因此,起首的第一级银行流出的8000美元现金又流入到银行系统的某家其他银行,称它为第二级银行。这样,第二级银行又增加了8000美元的新存款,依据准备金率,留下1600美元准备金,将6400美元贷出或投资,而得到这6400美元贷款的人就像上面的过程一样,不管经过多少人的手,这6400美元又会存入银行系统的第三家银行,如此反复,还有第四家、第五家银行等。表11-2说明了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过程。

表11-2 银行制度的存款创造过程

通过银行系统的连锁反应,最初的10000美元现金存款成了银行的准备金,留在了银行。同时,银行系统的活期存款额成了50000美元,这意味着流通中有价值50000美元的支票(银行货币)在流通。银行货币以5∶1之比被创造出来。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10000美元活期存款导致的净增加的货币额为50000-10000=40000美元。

萨缪尔森说,“银行存款总额数倍于现有的纸币现金总额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应该牢牢记住这一件事情:银行存款(银行货币)是现代货币的三种形式之一,而且在数量上是最重要的”。[2]

在上面的例子中为什么银行货币以5∶1之比被创造出来呢?因为假定的准备金率是20%,即1/5。如果准备金率下降为10%,那么通过上面例子的计算就知道,银行货币会以10∶1之比被创造出来。反过来,如果准备金率上升至25%,那么银行货币会以4∶1之比被创造出来。可见,政府或中央银行降低准备金率会扩大银行货币的供给量,提高准备金率会缩小银行货币的供给量。

综上所述,可以说,银行的存款创造是指现代银行系统所具有的信用功能,即银行货币扩大和收缩的一种功能。

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称为存款乘数。它表示银行货币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例如,法定准备金率rd=1/5,那么存款乘数为5/1=5。存款乘数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人们比较精确地估算出银行货币(信用)的规模。例如,假定知道整个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为1000亿美元,准备金率平均为10%,那么就可以估算出流通中的银行货币数量为10000亿美元。

知道了银行货币的扩大,那么什么是收缩呢?存款乘数与投资乘数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导致银行货币的成倍扩大,也可以导致银行货币的成倍缩小。

仍以前面的例子为例,假定起初的第一家银行10000美元的存款人将10000美元取出去购买国债,那么整个银行系统会发生什么反应呢?第一家银行只有2000美元准备金,它要支付存款人10000美元现金,必须收回它贷出的8000美元,这样得到这8000美元贷款的人就必须到第二家银行取出8000美元存款,而第二家银行也只有1600美元的准备金,这又导致第三人从第三家银行取出6400美元存款,如此循环直到整个银行系统减少50000美元的活期存款或银行货币。可见rd为1/5时,减少一笔存款会使银行货币以5∶1的比例收缩。

那么有人说如果得到贷款的人不把钱存入第二家银行,或者付给第三人,第三人也不存入银行,而是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或者第一家银行的8000美元只贷出去了5000美元,其余的贷不出去,那么这个银行货币的创造如何进行呢?不否认上面的情况都会发生,但是以上的分析是用一种数字推理的抽象分析方式说明现代银行系统所具有的信用扩大或缩小的功能,这是银行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功能。个别人有把钱锁在保险柜的偏好或习惯,但如果全体公民都把钱锁在保险柜里,就没有了现代银行制度。另外,上述两种情况说明,理论上的存款乘数是不可能精确的。存款乘数只是用抽象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银行系统本身具有的银行货币(信用)扩大和收缩的一种功能。在实际的银行系统的运行中,银行货币循环中的“跑冒滴漏”是不可避免的。有人会把钱锁进保险柜,也有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完全贷出去。所以实际的存款乘数与理论的存款乘数是有差距的。而且实际的存款乘数只有通过对实际的银行货币循环的统计数字中得到,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把它计算出来。因为任何公式都无法计算出一个经济社会会有多少公民把钱锁进了保险柜。投资乘数或支出乘数与存款乘数的道理一样。投资乘数也是用数字推理的抽象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概括出来的。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社会增加一笔投资或政府增加一笔支出,在收入多轮循环中,“跑冒滴漏”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政府增加1000亿元支出用于公路建设投资,政府投资在各国都是“唐僧肉”,在投资资金运作的各环节中不乏贪官污吏。假定,在这个过程中贪官贪污了200亿元,并把这200亿元锁进了保险柜或存到国外银行。那么实际的投资乘数与理论的投资乘数就存在很大差距,这种情况用什么公式可以计算出来呢?因此,理论的投资乘数或支出乘数与实际的支出乘数是有差距的。实际的支出乘数只有通过实际经济运行中的统计数字得到,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实际的支出乘数。有些学者把存款乘数、投资乘数、支出乘数的公式搞得十分复杂,费了不少脑筋,总是幻想计算出精确的乘数,这是不了解理论经济学抽象分析方法的缘故。

这一节对我国的读者比较生疏,是因为我国社会和银行系统信用发展程度比较低。银行货币的使用仅限于企业,还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扩大到全体公民,所以我国居民的活期存款不具有银行货币的功能,企业的活期存款具有该项功能。可见货币政策的运用受到社会和银行系统信用发展程度的限制。但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从第一节货币理论对银行货币的说明和本节银行存款创造过程的说明,可以理解,银行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流通和运用是以全体社会成员良好的信用素质为前提的。如果公民的信用素质不良,可以设想,假定某人在银行存了10万元活期存款,银行给他一本现金支票,并且约定某人累计开出的现金支票的金额不得超过在银行的存款金额。但是某人不讲信用,空白支票上的数字是可以任意填写的,他开出30万元的支票买辆汽车,再开出100万元的支票买套住宅。汽车销售商和房地产商拿他的现金支票去他的存款银行兑取现金。结果他只有10万元存款,让银行拿什么兑付?如果银行追寻某人,又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和成本。因此,不讲信用的社会银行货币是无法流通的。另外,银行货币的流通需要银行系统有一套严密的监督管理制度。现金支票持有人累计开出的支票金额不得超过他在银行的活期存款金额是银行货币流通的基本前提,也是支票持有人和银行的基本约定。超过就称为“透支”。透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事前与银行有约定,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透支一定的金额,并在一定期限内归还。恶意透支是没有和银行约定的透支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是不诚实、没有信用的行为。恶意透支损害了银行货币流通的安全,为防范这种损害,银行想过不少办法。计算机革命为银行防范透支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例如,在美国,如果某人有恶意透支行为,银行电脑就会将某人的这种“劣迹”自动记录在案,并终身伴随。由于全国银行系统电脑是联网的,任意一家银行都可以从电脑上查到某人的“劣迹”而拒绝与某人往来,既不接受他的存款,也不给他开设账户,某人的经济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这个办法保障了银行货币流通的安全,又促进了整个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政府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利率来起作用的,所以在讨论货币政策以前,还要说明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问题。

一、货币的需求分析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把货币保留在手边的愿望。或者说,货币需求量是指人们保留在手边的现金数量。显然,人们将货币留在手边是以牺牲利息收益为代价的,这个代价被称为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如果利率较高,那么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也较高,将会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数量。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把一部分现金不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入,而放在手边,是因为货币同其他金融资产相比,流动性最好,能随时满足人们的三种动机需要: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以凯恩斯又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购物或交易的需要和方便。预防动机是指应付不测之需,如突然出现的某种需要用钱的事情等。

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货币量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收入的多少。收入少的人,其交易额也少,收入多其交易额也多,预防不测之需也是如此。所以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货币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动,是收入的函数。如果用L1表示出于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量,K表示该需求量占收入的比例,Y表示国民收入,则L1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L1=L1(Y)=KY  K>0

例如,假设K为1/4,

则,当Y=4000亿元时,L1=1000亿元

   Y=5000亿元时,L1=1250亿元

2.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保留这部分货币是供投机性的证券(债券或股票)买卖之用。所以这也是证券市场上所需的货币量。

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例如,一张每年可获得10元收益的证券,在利率为5%时,价格为元,在利息率为4%时,价格为250元,在利率为6%时,价格为元。

因此,当利率提高时,证券价格会下降,人们抛出货币,买进证券,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少;当利率下降时,证券的价格会上升,人们会抛出证券,换回货币,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增加。

因此,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利率的变动,与利率反方向变动,是利率的函数。

如果用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r代表市场利率,h代表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即r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或增加h美元),则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L2=L2(r)=-hr

负号表示货币投机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其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总需求函数

综合上述两式,可以得到货币总需求函数:L=L1+L2=KY-hr

货币需求函数表示对货币的总需求量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也综合了货币需求量与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关系。这一关系可以从图11-1货币总需求曲线图形上直观地看出。

A.假定Y=4000亿元,K=1/4,则L1=1000亿元。

B.假定利率为4%时,L2=200亿元;利率为6%时,L2=100亿元。

C.表示A、B相加之和构成对货币的总需求。假定国民收入为Y=4000亿元时,若r=4%,则货币总需求L=L1+L2=1000+200=1200亿元;若Y不变,利率上升至6%时,货币总需求将减为1100亿元。

图11-1 货币需求曲线

二、货币的供给

一般来讲,货币供给数量首先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一个社会所保有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纸币、硬币和银行存款。其次,在既定货币存量的前提下,政府的货币政策能有力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或者说在既定存量前提下,货币供给数量决定于政府的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和决定。其方式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减纸币和硬币的供给量;二是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增、减银行货币的数量。因此,货币供给量不依存于其他变量(如利率),而是决定利率及其他变量的因素。或者说,它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无关,而是决定利率的因素。因此,在图形上,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三、货币市场的供求平衡和利率的决定

图11-2中,横轴代表货币数量M,纵轴代表利率水平r,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货币总需求曲线,垂直于横轴的曲线是货币供给曲线,它代表一个既定的货币存量。

图11-2 货币市场供求均衡决定利率水平

货币市场供求曲线的交点E点,即为货币市场的均衡点,它决定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或者说,当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时,货币市场才会达到均衡状态,利率也才会稳定在均衡利率的水平上。

在货币供给为既定的前提下,货币需求量大于货币供给量时(如图中F点),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这时人们会感到手中保存的货币不足,就会卖出有价证券,以增加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有价证券的抛售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和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一方面会减少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投资收入减少,使人们对货币交易需求减少,直到货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为止,利率才会稳定在均衡水平上。反过来,当货币需求量小于货币供给量时(如图中G点),市场利率会高于均衡利率,这时人们会感到手中货币太多,就会将多余的货币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导致证券价格上升和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一方面会引起货币投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又会引起投资和收入增加,进而引起人们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增加,直至货币供求相等时为止,利率才会稳定在均衡水平上。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会使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供给时,会使利率下降。二是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具有自动趋于均衡的趋势。

四、货币供给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和利率的影响

在任一时点,货币供给存量是既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则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政策,那么货币供给的变动对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会有什么影响呢?

从图11-3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数量增加,由M1至M3,会使均衡水平和利率下降,由E1至E3,r1至r3。货币供给数量减少,由M1至M2,会使均衡水平和利率上升,由E1至E2,r1至r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由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能够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水平和利率水平。

图11-3 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均衡和利率的影响

货币供给变动对均衡利率的影响是政府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发生作用的切入点。在理解了现代银行制度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后,下面就来讨论政府的货币政策及作用。

第四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和意义

货币政策的概念可以定义如下:货币政策即政府增、减或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它会导致利率下降,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增加。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政策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它会导致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减少。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通过利率影响投资、消费和收入。货币政策成为现代西方社会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工具。

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第10版中谈到货币政策的意义时写道:“一切经济学派在今天都同意,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货币供给的变动是重要的。在早几个世纪中,金矿和银矿的偶然发现使货币供给处于混乱状态。在今天的一切国家中,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由于货币和黄金脱钩,我们将看到,“决定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是该国自己的中央银行……我们只需分析政府如何使用它的钞票印刷机,来支付它自己的开支或者贷款给私人商业银行。……因此,现代混合经济不再受投资变动这一种因素的支配……通过控制活动力强大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通过控制自己的预算赤字和盈余,现代政府可以调节、控制和抵消投资I和消费C由于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波动”。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则利率上升。当政府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时,银根松动,利率下降,一方面,对投资者来说,以前不值得投资的项目,现在值得投资了;另一方面,银根松动,使想要投资的人能容易地得到银行贷款,从而投资将会增加,投资的增加又会以倍数影响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又会导致消费和投资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经济的扩张和价格上升。反过来,当政府采取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时,银根紧缩,利率上升,一方面使许多投资项目现在不值得投资了;另一方面,银根紧缩使投资者得到银行贷款也很困难,从而导致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引起收入以倍数减少,消费、价格下降,经济紧缩。因此,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政策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般来讲,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增加有效需求,或者说使C+I+G曲线向上移动,促进经济复苏;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度高涨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有效需求,使C+I+G曲线向下移动,降低或消除通货膨胀,从而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三、主要的货币政策手段或工具

政府控制或增、减货币供给量的手段是什么呢?政府的中央银行增、减货币供给量的手段或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个: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改变商业(成员)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在公开市场上政府债券的买卖业务。在美国,政府的或联邦储备银行的公开市场委员会及下设的公开市场办公室主持该项业务。

政府发行公债,即卖出政府债券,就是用债券换回货币(现金)。它意味着吸收或减少社会的现金存量。这些现金构成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为不论政府债券的买者是谁,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经纪人等,这些买者大都用他们的银行支票偿付他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依据这些支票向商业银行提取现金,从而使商业银行失掉相当数量的准备金。公众购买政府债券,如果用现金,就要提取在银行的存款,其结果同样使银行的准备金以相等的数量减少。依据存款乘数原理,假定准备金率为20%,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一元,将导致银行货币(活期存款)以5∶1之比减少。例如,假定政府售卖100亿元的政府债券,将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100亿元,活期存款减少500亿元,它意味着流通中的银行货币减少500亿元。

反过来,政府买进政府债券,就是用现金货币换回债券,它意味着社会现金存量增加,这些增加的现金将存入各级银行,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准备金以相同的数量增加,和银行货币以5∶1之比增加(仍以上面的假定为例)。

可见,政府债券的买卖可以灵活、方便地调节货币存量及银行货币的供给量。西方学者认为,它比财政政策更方便和灵活。就是说,政府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使用该项政策手段稳定经济运行。事实上,在美国,公开市场委员会几乎每个月都在开会,来讨论决定是要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银行制度,还是要通过出售政府债券来紧缩银根。

2.“时滞效应”和行政手段

银行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有一个时间过程,就是说有一个时效问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存量变动到对利率发生影响,再到对投资和消费产生作用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两种情况是一回事,称为“时滞效应”。政府开始施行货币政策到政策产生效果之间有多长时间?或者说“时滞效应”有多长时间?有的经济学家说三个月,有的经济学家说六个月。实际上,“时滞效应”的时间长短是依据不同经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有的经济社会运行效率高,货币流通速度快,“时滞效应”的时间就短。反之,有的经济社会货币流通速度慢,运行效率低,“时滞效应”的时间就长。由于这个原因,在紧急情况下,政府有时直接采用行政手段变动利率,实施货币政策。例如,美国股市一下跌,格林斯潘就跑出来宣布降低利息率,这是典型的用行政手段干预利率的事例。

3.贴现率政策

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贴现”,贷款利率称为“贴现率”。贴现率政策就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政策。

一般来讲,中央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即贴现率,会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的贷款,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反之,提高贴现率,则会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贷款。但是从政府的角度看,该项政策手段的作用是被动的。因为当政府想增加货币供给时,它只能降低贴现率,等待商业银行光顾,而不能去招揽主顾。因此,它不能使它的贷款数量正好达到它想要有的水平。所以该项政策手段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能对政策目标起补助作用。而公开市场业务则能主动直接地将货币供给数量控制在政府想要有的水平。

4.改变准备金率

改变准备金率可以改变银行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从而增加或减少银行货币的供给数量。但是该项政策手段对银行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是迅速、猛烈的,一般不经常使用。在紧急关头,该项政策手段具有紧急刹车或迅速启动的作用。当通货膨胀严重,政府需要迅速减少货币供给时,采取提高准备金率的政策,可以使银行货币成倍地迅速减少。反之,当萧条严重时,采取降低准备金率的政策,可以使银行货币迅速增加,银根松动,促进经济加速复苏。

四、凯恩斯陷阱和货币政策的有限性

由于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收入的。因此,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当然不可能是零利率,图11-4上假定为2%),再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可能使利率下降,如图11-4所示货币需求曲线上的水平区域。在这个水平区域里,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动,对利率不产生任何影响,从而对投资和收入也不发生任何影响,货币政策失去了效果。所以说这个区域是货币政策的“陷阱”。这种情况是凯恩斯从理论分析上提出来的一种极端情况,并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一些西方学者也将它称之为“凯恩斯陷阱”。但是凯恩斯自己也声称,在实际上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直至60年后的今天,西方学者仍没有发现出过类似的情况。因此,凯恩斯陷阱至今还是一个理论分析上的假设。

图11-4 理论上分析的凯恩斯陷阱的极端情况

最后,在结束本节时,用萨缪尔森的一个图示,见图11-5,对本节的内容作一个小结。

A.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改变准备金率来调节商业银行活动力强大的准备金。B.准备金的变动使商业银行的银行货币扩张或收缩,从而控制货币供给数量。C.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动影响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得到贷款的难易程度。使C+I+G曲线移动,最终决定价格水平,实际产量和GDP,在菱形的上方可以看到,财政政策也对C+I+G曲线发生影响。这样就综合了现代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不过财政政策是直接作用于总需求C+I+G曲线,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资本市场的利率来间接作用于总需求。最后不要忘记,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其作用的条件是现代银行制度信用发展的水平。

图11-5 货币政策与国民收入决定结合在一起

第五节 证券市场

如前所述金融资产有两种形式。现代西方居民手中除持有货币现金和银行支票(活期存款)这种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资产外,另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就是各种有价证券。这包括定期存款、政府债券、公司股票等。

定期存款一般是指三个月以上的银行存款。由于商业银行是私人经营的金融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商业银行也会因破产而倒闭,那么银行存款也是有风险的。现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承担起了稳定金融的责任,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提供政府担保,保证本金价值,其利率由短期市场利率决定。

政府债券是指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政府承诺到期支付本金,分期支付利息。因此政府债券类似于银行定期存款,但政府债券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证券投资,因为它的本金和利息(收益率)是政府保证的。

股票是购买公司或企业资本部分所有权的凭证。它参与公司或企业净利润的分红,分红所得称为股票的红利。股票可以买卖或交易,公开交易的股票称为普通股票。交易股票的场所称为股票市场,也称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上除主要交易股票外,还交易其他证券,如债券、期货等。股票是现代居民手中最重要的一种证券资产,下面就以股票市场为例讨论和分析证券市场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一、股票市场的性质

现代企业或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司资本的社会化。即公司资本以股票形式为公众所拥有。相应地,股票市场也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形式和市场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购买股票是因为公众手中的闲散资金较少,不足以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但可以通过购买大公司的股票,成为大公司部分资本的所有者和股东,并参与公司净利润的分红。因此,从性质上讲,公众购买股票的行为,是资产资本化的投资行为,公司股票是公司资本所有权的凭证。

公众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股票,就不能退股,但股票可以有偿转让或交易,这就形成了股票市场,即世界各地的股票交易所。大的股票交易所一般都在世界大的金融中心,比如纽约、中国香港地区、东京、伦敦、法兰克福、多伦多等。因此,从性质上讲,股票市场是公司资本所有权的交易市场,即资本市场。

公司一旦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就是将公司资本的所有权出售给公众。公司的经营者就必须向公司的所有者——持股的公众负责。这包括公司必须按股份制度规范运作。必须定期向持股的公众披露公司资本的经营业绩、盈利能力、红利等方面的信息。一旦公司经营不佳,资产贬值,就会导致公众抛售该公司的股票和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

二、股票价格的决定

1.利率

公司股票的价值代表的是公司资本的现值及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公司股票的上市价格是根据资本贴现值公式:V=N/R确定的。例如,一张年红利收益为1美元的股票,假定市场利率为5%,那么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1美元/0.05=20美元。就是说,当市场利息率为5%时,该股票价格是年红利收益的20倍,这被称为“市盈率”。如果市场利息率下降为4%,那么股票价格就上升为1美元/0.04=25美元。或者说:“市盈率”上升为25倍。因此,降低利息率,会使股票价格上升,提高利息率会使股票价格下跌,原因就在这里。

2.公司业绩

从公式V=N/R中还可看到,在利息率R为既定的情况下,决定股票价格的就是公司业绩,即每股的年红利收益N。假定公司业绩,即每股红利从1美元提高到2美元,那么股票价格将上升至2美元/0.05=40美元。因此,市场利息率和公司业绩是决定股票价格的两个基本因素。市场利息率决定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及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公司业绩决定于公司基本面和成长性。可见,股票的价格波动与货币市场、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公司经营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股票市场也就成为研究公司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

3.供求关系

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利率和公司业绩这两个基本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股票市场上,股票的数量代表的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及公司资本的价值总和,这构成股票市场上企业资本(资本物品)的供给数量。进入股票市场的货币资金总量构成对资本物品的货币购买力,即货币需求。根据市场供求原理,当进入股市的货币资金过多,即需求大于供给,会导致股票价格上涨和股票市盈率上升。反之,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和市盈率下降。因此,这一因素把金融市场的波动与股票市场的波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股票市场的投机和炒作提供了条件。例如,几家大券商集中资金(货币购买力)购买一两只股票,利用股票市场供求关系,就可以把该股票的价格拉高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4.宏观经济波动

股票市场是集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于一身的市场,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灵敏的反应。一般来讲,宏观经济处在上升时期,股市价格也会一路走高,牛气冲天。经济出现衰退,股市价格也会一路狂跌,长期低迷。

5.人们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由于股票价格不仅代表公司资本的现值,还代表公司未来的盈利,因此,人们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就成为影响股票价格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预期某只股票未来的盈利能力会上升,就会买进某只股票而把该股票价格推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股票市场上小道消息满天飞。这些消息会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来影响股票价格。

6.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和事件

这个因素是指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信息和事件。好的信息和事件会使公司股票价格走高,但是如果发生导致公司经营失败的重大事件就会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致命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金融专家建议人们购买股票时不要把宝押在一只股票上,购买一组股票可以降低股票投资风险。

除了以上6个主要因素,还有许多相关或不相关的因素。甚至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偶然事件如石油价格上涨、战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这些偶然事件会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来影响股票价格。

综合上述分析,决定和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利息率、公司业绩、股市供求关系、宏观经济形势、预期、信息和偶然事件,因此就可以理解,股票市场是最敏感、波动最大的资本市场。

衡量和记录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或变动趋势,使用股票价格指数这个工具。股票价格指数是若干有代表性的公司的股票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例如,纽约股市的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DJIA)是美国30家大公司股票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斯坦普尔指数是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的股票价格的加权平均数。股指的波动直观地体现了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和趋势。

了解了股票市场的性质和知识,下面讨论股票市场运作的一些特点。

三、股票市场运作的特点

1.收益和风险

股票市场是一个高收益、高风险的市场。股市上一夜之间暴富、资产翻倍的故事和一夜之间财富贬值甚至千万资产荡然无存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体现了股市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也正是由于此,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市场。

股票的收益率不仅包括每年所得的红利,还包括因股票价格上涨、资产升值获得的资产增值收益。假定,某人在2008年底购买了中国香港地区股市公司价值10000港元的一组股票(几种股票的组合)。到2009年底,该股票投资获得382港元的红利。另外,如果2009年是个牛市之年,股指一路攀升,到2009年底这组股票市值总和为14280港元。那么股票价值升值率为42.8%,2009年股票收益率总计为(382+4280)/10000=46.62%。

如此高的收益率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如果遇上经济不景气,股指一路下跌(称为熊市),年收益率还可能是-20%,即资产贬值20%。如果遇上股市崩溃(经济危机),资产还可能荡然无存!例如,1929年10月的股市崩溃,到1933年的谷底时,纽约股市的市价下跌了85%。这就是股市风险。风险是指投资收益的可变性或不确定性。

股市风险不仅来自宏观经济波动,还来自股市的投机和炒作。即股票价格也受股市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几个大券商集中资金购买一两家公司的股票,利用供求关系,就可以把这几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抬高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如果经受不住每天10%,甚至30%的升值率的诱惑而在高价位买进,可能就上当入套,大券商们变现出局,股价一落千丈,而被高位套住的则几年不得脱身,除非忍痛“割肉”(高价买进,只能低价卖出),拿回很少的本金。

2.投机和泡沫

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投机气氛和容易产生泡沫的市场。

股市的投资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资产情况、经营业绩、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公司基本面来选择购买和投资股票的。这类人购买股票是资产资本化的投资行为,他们是股市真正的投资者。持投资理念的人认为,股票的价格应该根据和反映公司资产和盈利能力的内在实际的价值,即应该依据资本贴现值公式V=N/R来确定合理的市盈率和价格。如果某家公司的基本状况良好,而它的股票市场价格又低于它合理的市盈率和价格,那么该股票就是值得买进和投资的。用这种方法投资股市的投资者一般是比较安全的,其收益率一般也会高于银行同期存款的利息收益。但这种致富之路是缓慢的,其收益是和公司业绩的成长相联系的。

第二类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是因为他们看到股票价格每天都在涨、跌、波动,他们认为如果低价买进某只股票,再高价卖出,就能很快获得价差收益。因此,这类投资者已经忘记了股市本来的性质,他们购买股票,不考虑公司业绩,只是为了低价买进,高价抛出,即投机股市。一方面,由于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决定和影响每天都在波动,而且大卖家还经常利用供求关系抬高或压低股票价格,编织陷阱和圈套;另一方面,缺乏耐心的、急于想获得价差收益的投资者又不乏其人,因此股票市场又是一个充满投机气氛的市场。

当投机情绪和气氛主导股市时,就容易产生投机泡沫。股市泡沫是指股票市场平均的市盈率和价格超过了它合理的,即按资本贴现值公式测算的市盈率和价格。超过的程度越大,泡沫越大。如前述人们的预期也会影响股票的价格。当人们购买股票是因为人们预期股票会增值,而且认为在升值后可以把它卖给别人的时候,这种购买行为本身就会抬高股票价格,股市投机中充满了这种自我承诺。一些游戏市场的高手经常会制造一些热点来挑起人们的希望和梦想,这导致人们买的越多。买的越多,投机泡沫越大。然而股票盈利都是账面上的,一旦人们试图将股票变现为现金,泡沫就会消失,股价就会狂泻,这就是所谓的“崩盘”、“崩市”或称股市崩溃。历史上著名的股市泡沫和崩溃如“郁金香热”、“南海泡沫”、1929年10月的纽约股市大崩溃等。现代著名的一次股崩发生在1987年10月19日的纽约股市,开盘三小时内,道琼斯股指狂泻508.32点,跌幅达22.62%,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8的5000亿美元的市值化为乌有。其实,造成股市泡沫的原因不仅仅是预期、缺乏耐心、投机心理等这些主观心理因素,客观上讲,不管人们的期望值有多大,只有货币现金才能把股票价格抬起来。因此,股市泡沫是和货币市场的失衡相联系的。货币收入过剩,过多的货币现金进入股市,是造成股市泡沫的客观条件和原因。

四、股市投资策略

了解了股市的性质和运作特点,下面探讨一下股市投资的策略。

多年来,人们为寻找股市赚钱的法则或公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探讨股票价格变动的规律。捕捉到股票价格变动的规律,也就抓住了赚钱的机会,这对于股市投机者们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们对投机性市场价格进行的长期研究认为,人们不可能了解价格变动的规律,或者说,不可能猜透市场。该理论被称为“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会对新闻和多种意想不到的事件迅速做出反应,而人们是无法预见到那些意想不到的偶然事件的。因此,股票价格会随着无规则事件的发生而无规则地变动,这像随机行走一样。

该理论存在很大争议是自然的。因为该理论只看到了股市的投机性和不规则的偶然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这些表面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股市的全部,如前述,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有利息率、公司基本面和业绩、股市供求关系、宏观经济形势。这些因素决定股市价格走向的大趋势,这是可以把握的。预期、信息、偶然事件,这些因素只是影响股票价格在大趋势上的小波动,这些波动是不规则的,像随机行走一样。就像事物的发展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构成的一样,股市也是如此。把握了决定股市价格走向趋势的基本因素,是可以认识股市运动规律的。

基于上述认识,对股市投资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1.把握大势

就是说要把握大的宏观经济形势。股票市场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于一身,对宏观经济波动有灵敏的反应。把握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大趋势,也就把握了股市运行的大趋势。一般讲,经济处在复苏和上升时期,股市也必然是牛气冲天。因此,在复苏时期投资股市是绝好的时机。选择质地优良、市盈率较低的股票一般会获得丰厚的收益。当经济过热,股市泡沫也很大的时候,一定要警惕并果断出局,因为股市对经济趋势的逆转一般会提前做出反应。除了宏观经济大的周期,股票市场自身每年有一个最高点和最低点,就是说有一个自身的小周期。香港有股市经验的老太太,一年就去两次股市。在最低点时去股市买一组股票,在最高点时去股市全部抛出。如此,既能获得比银行存款丰厚的收益,又能避免每天泡在股票市场心惊肉跳。

2.分散投资

就是说不要把宝押在一只股票上,应分散投资一组股票。因为不可能了解上市公司的所有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可能导致一个公司经营失败。所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安全投资的法则,它可以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3.关注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公司是股票市场上的专业投资公司。一些好的基金投资公司一般都集中了一些金融专家、股市投资专家和操盘高手,并能给基金购买者较高的收益回报。如果是上班族,没有时间在股票市场投资,又想分享股票市场的高收益,不妨关注一下好的投资基金公司。购买该公司的基金,让该公司替你投资。好的基金投资公司资金雄厚,是股票市场的战略投资者,一般会比散户获得更好的收益。

本章总结和提要

货币政策是20世纪经济学第二个最重要的发明。由于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方便、灵活,限制条件和负作用(财政赤字)更少,现代政府更多使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就是政府增、减或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价格;通过利率和价格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通过消费、储蓄和投资影响GDP的变动方向。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像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它有一个时间过程或时滞效应。货币政策的发明需要货币理论、银行制度的创新。现代货币数量论是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银行货币是现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

思考题

1.说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内容及意义。

2.你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

3.商业银行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银行货币是现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

5.请说明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6.货币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7.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二者有什么不同?

8.注意一下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中常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为什么政府在货币政策工具上经常有所选择?

【注释】

[1]美国费雪所著的《货币的购买力》(1911)是系统完整阐述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一本专著。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