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

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

时间:2023-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五章 国际贸易和联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世界市场性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各国市场的相互依存和联系、全球经济的管理成为宏观经济学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和主要组成部分。各国货币的比价关系或相对价格被称为外汇汇率。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一切国际经济贸易的记录报表。

第十五章 国际贸易和联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世界市场性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各国市场的相互依存和联系、全球经济的管理成为宏观经济学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和主要组成部分。经济学科的萌芽之作就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学说,托马斯·曼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在一百多年间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马克思)。马克思还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次开辟了世界市场。这些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今天已被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信息技术、交通工具的革命,世界变小了,各国的经济生活已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萨缪尔森说:“今天的日本、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比一个世纪之前纽约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贸易联系还要密切。国际性商业周期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华盛顿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南美洲的萧条、贫困和革命,中东的政治动荡可能会引起石油价格飞涨,从而使整个世界进入衰退;俄罗斯的革命也会对全球股市产生冲击。无疑,忽视国际贸易就意味着在经济竞赛中已经输掉了一半。”

对外开放,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和交流,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这也是人类走向大同的必经之路。从经济理论上说,只有说明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才能完成全面的宏观经济分析。本章就来介绍和讨论西方学者关于国际贸易和联系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最新思想。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一、国际贸易和汇率

国际贸易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是市场机制调节的商品和资本在国际范围的流动。从各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进出口贸易。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进口(Imports)是指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出口(Exports)则是指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卖到国外。净出口(Net Exports)是指一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减去进口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余额。净出口指标对一个国家是重要的。从国民收入总公式的分析中知道,GDP=C+I+G+(X-M),净出口指标对一国国内的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水平有重要影响。

各国的商品都是有价格的,各国商品的国内价格都是以本国货币计量和表示的。这样,商品在国际之间的交换就产生了各国货币的比价问题。各国货币的比价关系或相对价格被称为外汇汇率。或者说,外汇汇率是以外币表示的一单位本币的价格。例如,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或汇率是8∶1,就说人民币的外汇汇率或外汇价格是每元人民币兑换0.125美元。由于历史的原因,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后来尽管美元与黄金脱钩了,但人们还是习惯用1美元兑换多少其他国家的货币来表示外汇汇率。例如,我们可以用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来表示人民币的外汇汇率。

外汇汇率的变动对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影响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各国的进出口。例如,假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8∶1,那么一件在中国国内市场卖价40元人民币的商品,以美元表示的价格就是5美元。如果美国国内市场上同样的一件美国商品的价格是7美元,那么中国商品相对于美国同样商品来说就具有国际竞争力,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中国的商品就会出口到美国。现在假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发生变动,人民币的外汇汇率升值,相对来讲就是美元的外汇汇率贬值,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为5∶1,那么上述40元人民币价格的商品的美元价格就变为8美元,这样中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就提高了,相对于7美元的同样的美国商品来讲就变得昂贵了,它的国际竞争力也就下降了,该商品就不能再出口美国了,而是美国商品出口到中国了。可见,在这个例子中,外汇汇率的变动使中国由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而美国则由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货币的贬值可以增加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量,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国货币的升值则会减少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和降低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经常在经济危机时采取使日元贬值的办法来增加日本的出口就是这个道理。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国民收入总公式的分析中知道,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对本国国内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会导致本国市场出现通货膨胀,而一国出口小于进口又会导致本国市场上出现生产过剩。因此,坚持进出口平衡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坚持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贯彻和体现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一切国际经济贸易的记录报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采取复式记账法。在国际交易中,凡是从国外获得的外汇收入,记入“贷方”;反之,凡是需要支出外汇,则记入“借方”,并以负号表示外汇的流出。“贷方”和“借方”的平衡则反映外汇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官方储备。

经常账户记录商品的进出口交易、劳务的进出口交易、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单边转移支付,即本国公民、企业和政府向国外的捐赠等。

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凡是外国对本国资产的购买或对本国居民的贷款,都视为资本流入或资本输入,记入“贷方”;凡本国居民和政府对国外的贷款或购买外国资产都视为资本流出或资本输出,记入“借方”。

官方储备项目记录一个国家官方中央银行所持有的黄金和外汇储备。

下面以美国1994年国际收支账户为例来介绍国际收支账户的各个项目。

表15-1 1994年美国国际收支账户

引自[美]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

表15-1中,经常项目各项都很清楚。出口的各项为外汇收入;进口的各项为外汇支付。资本项目中,美国在国外持有的资产为其他资产-1310亿美元减去官方储备53亿美元为-1257亿美元,表示资本输出到国外;外国在美国持有的资产3146亿美元,表示国外资本或外汇流入美国。资本项目余额为3146-1257=1889亿美元,经常项目余额为-1556亿美元,二者相加为1889-1556=333亿美元,即美国1994年是顺差333亿美元,统计误差安排-333亿美元,国际账户就平衡了。当然统计误差不可能正好是333亿美元,这只是人为安排。这个表只是帮助人们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方法和意义。

三、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

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贸易。一国国际贸易额的大小以及国际贸易额占一国GDP的比例,反映一国经济开放的程度和国际化的程度。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或国际化程度一般来讲又是与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国际化程度也较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也高。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讲,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对外贸易开辟国外市场,促进本国出口增加,拉动本国的GDP增长以及平衡本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不受外国产品的冲击;国际化和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则面临更复杂的国际市场的关系和变量。由于各国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的制约也更大,宏观经济政策也自然更多地侧重于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然而,由开放程度低到开放程度高的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宏观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也自然会发生变化。

1.开放程度较低的宏观经济政策

(1)增加出口,可以提高GDP水平。开放程度较低的经济或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国内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再考虑进出口贸易对本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进出口贸易政策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图15-1直观地反映了进出口贸易对一国GDP的影响。

图15-1 进出口贸易对一国GDP的影响

从图15-1中看到,当净出口为正值时,即出现外贸盈余,意味着本国的总需求支出C+I+G增加了一个支出额(X-M),C+I+G+(X-M)曲线高于C+I+G曲线,提高了本国的GDP水平;当净出口为负值时,即出现外贸赤字,C+I+G+(X-M)曲线会低于C+I+G曲线,本国GDP水平会下降。因此,鼓励和促进出口被认为是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2)出口乘数和边际进口倾向。出口是本国产品卖到国外,从而使本国收入额增加,这个收入额会转化为本国市场的购买支出额。像增加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效应一样,这个增加的购买支出额对国民收入也具乘数效应,被称为出口乘数。投资乘数、政府支付乘数、出口乘数,其购买力循环的原理是相同的,可被统称为支出乘数,用K代表。另一方面,萨缪尔森认为,进口则意味着本国的购买力漏出到国外,就像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漏出到储蓄一样,这个漏出额对支出乘数有重要影响。

(3)促进出口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一般采取下列政策手段促进本国的出口增加,拉动本国GDP的增长。

1)税收政策。对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或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是发展中国家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该种政策可以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增加本国产品的出口数量。例如,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国内有效需求,长期实行了对出口产品退税14%~19%的政策,这就意味着将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降低了14%~19%,促进了出口的增长。

2)关税政策。关税政策是指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数量。例如,一国如果对某类进口产品加征50%的关税,就意味着将该类进口产品的价格提高了50%,从而使该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进口和销售量也就减少。关税政策属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种种因素的影响。这里只讨论关税政策对调节进出口和拉动本国GDP增长的作用。

关税政策对于调节进出口数量和国内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下列作用:a.当一国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产品过剩时,提高关税,可以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数量,使本国的出口大于进口,从而提高国内的有效需要,缓解生产过剩的压力;b.当一国经济出现有效需求过多,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迅速时,降低关税,可以增加国外产品的进口数量,使国内过多的购买力流向进口品,这样既可以缓解国内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c.当一国有希望的产业还处在幼稚发展阶段,政府采取提高该类进口品关税的政策,可以避免外国产品对幼稚产业的冲击,为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和成长赢得时间。当然上述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短期的。

3)汇率政策。一国的汇率政策是指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来调节进出口的政策。在国际贸易中存在两种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政府具体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币的兑换比率,并在国际贸易中按这种固定汇率进行结算和与外币的兑换。固定汇率制度从1717年产生后,一直被许多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政府既不规定也不干预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例,而是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自动调节。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经常变动的,所以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外汇汇率经常处在浮动状态。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少数发达国家时断时续实行浮动汇率制。

一般来讲,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小国大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因为固定汇率制可以减轻国际货币市场的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而通过影响进出口贸易又会波及国内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就业、通货膨胀和产出水平。由于开放程度较低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小国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承受力较弱,实行固定汇率制可以减轻政府面对的国际市场波动的压力和被动局面;另外,实行固定汇率制又可以使一国政府主动利用汇率政策来调节本国的进出口。一国货币的贬值,可以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同时它又使进口品在国内市场价格上升,降低了进口品的竞争力和进口数量。一国货币的升值,则可以降低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减少本国产品的出口数量;同时,它又使进口品在国内市场价格下降,即提高了进口品的竞争力和进口数量。一国货币的增值或降值,只是调节本国货币与外币汇率的一种汇率政策手段,它并不影响一国国内市场的价格(因为国内市场货币供给量并没有变化),但可以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和进口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种货币的汇率或市场价格是由国际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在浮动汇率制下,一种货币的汇率或市场价格下降称为贬值;上升则称为升值。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的外汇汇率是由政府调整的,官方汇率下调称为降值;上调称为增值。

2.开放程度较高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面对着更复杂的国际市场。因为这些国家从事的不仅是商品贸易,其产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也来自世界各地,产品也销往世界各地,资本也在世界范围流动。产品的国际化使国家经济与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结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一国采取的任何与邻为壑的贸易政策都会遭到其贸易伙伴的抵制和报复,并反过来损害本国的经济,发达国家经常爆发的贸易战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仅对其他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也受其他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制约和影响,这样,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对其政策效果的预测就越来越困难,各发达国家之间不得不更多地关注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随着美国经济对贸易和游资开放程度的加深,美国能否找到最佳时机实施货币政策,能否取得可观的效果,对此,人们越来越没有信心”。[1]

萨缪尔森的研究认为,对于开放程度高,资本流动性高的发达国家而言,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其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有很大关系。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财政政策有效果,货币政策很难有效。因为高度的资本流动使各国的利率保持密切联系和趋于一致,一国的货币政策很难影响世界利率。因此,萨缪尔森认为,“如果一个有着高度资本流动性的国家采用的是固定汇率制,它就失去了对货币政策的控制权,从而不得不依靠财政政策来进行宏观调节。”[2]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不仅财政政策有效果,货币政策也有效果,也可以操作。因为一国的货币政策通过浮动汇率的传导机制,不仅影响本国的利率和投资,也会影响国外的游资。从而使本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得到强化。

在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讨论中区分开放程度低和开放程度高,只是为了说明开放程度不同,国家的政策侧重点不同,在政策运用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实际上,在贸易战中发达国家经常使用关税和汇率政策手段。此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开放程度低的国家、小国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就像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也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一样。但是,只有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这种不利地位才会改变。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国际贸易的历史和市场经济的历史、经济学的历史一样长久。经济学家们对于国际贸易给各个国家和整个人类带来的利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成果。下面简要介绍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

从分工能提高生产率的思想出发,斯密认为,由于资源、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如果各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各国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整个人类和世界也可以获得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和好处。这就是斯密绝对优势原理表达的思想。

具体说,绝对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的绝对优势,二是生产率的绝对优势。

资源的绝对优势是指由于世界资源和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分布的不均匀性,使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比如,有的国家拥有其他国家没有的资源和物种,有的国家在某种资源的拥有量上比其他国家都多,在这两种情况下,就说该国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进而用这些资源生产的产品也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资源和物种的差异,将使各国的生活水平和丰富程度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互通有无,可以提高和丰富每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例如,中东国家靠石油资源的绝对优势获得了很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它也使没有石油的国家享受到汽车带来的现代生活;靠海的国家拥有港口资源的优势;靠山的内陆国家则拥有稀有物种和矿产资源的优势。国际贸易使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被更有效率地利用,从而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生产率的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如果一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生产上,并进行出口,换回本国生产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它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和资源耗费获得最大的利益。如果各国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上,并进行国际贸易,那么世界各国都将大大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得国际化分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的巨大利益。当然,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化分工的最理想状态。有条件的国家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但是,绝大部分国家在现阶段都不可能将全国的资源集中于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因为每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有的国家既没有资源的绝对优势,也没有生产率的绝对优势,那么,它们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利益呢?比较优势原理回答了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扩展了国际贸易的范围。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等,A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都低于B国,劳动生产率都高于B国,处于绝对优势;而B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低于A国,处于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从分工的利益上说,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最大劣势的产品的生产,将资源集中于生产本国国内比较优势或最大优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和交换,各个国家都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国际分工的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并不否定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而是在绝对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按绝对优势原理进行国际贸易,虽然可以给贸易参与国带来巨大利益,但由于各国绝对优势的产品数量和品种有限,国际市场可交易的产品品种十分有限,贸易的范围也比较小。而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国际贸易,成千上万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都可以进行国际交易,这就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和国际分工的利益,这是比较优势原理的意义所在。要深刻理解比较优势原理,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就是说,比较优势原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国之内的比较优势;二是各国间的比较优势。

对于一个处在任何发展水平的国家而言,在国内成千上万种产品的生产上,由于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的差异,总有一些产品的生产效率较高或相对成本较低,而另一些产品的生产相对成本较高或效率较低。那么,对一国内部而言,将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换回本国生产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用于消费,就会从整体上提高本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利益。推而广之,如果各国都按这一原理进行贸易,国际贸易会使各个国家在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消费品,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各国间的比较优势源于各个国家在成千上万种产品生产上的生产率的差异。当然,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和最落后国家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巨大,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的机会可能很小,但是如果按生产率发展水平将各国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五个层次,并以A、B、C、D、E来代表,那么A层次和B层次,B层次和C层次,C层次和D层次,D层次和E层次的国家的生产率水平的差距就会缩小,各层次国家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的机会大大扩展。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国家,它如果有某种独有的资源或技术,就可以按绝对优势原理与最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同时它又可以按比较优势原理与比它生产率水平高一个层次或相近的国家开展贸易,这就大大扩大了该国从事国际贸易的机会和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的利益。例如,马来西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较落后阶段),主要是靠出口锡资源来换回它所需要的产品,这是靠绝对优势原理来获得贸易机会的。因为马来西亚的锡资源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一种绝对的资源优势,而其他产品由于太落后,无法与国际社会交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马来西亚的许多产品就可以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和其生产率水平相近的国家进行贸易,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也就大大扩展了。再比如,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其他产品比较落后,与国际社会交易的机会很少,也主要是靠出口煤、矿产等资源来获得外汇收入和贸易机会,随着生产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现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装、家电等产品大量出口,大大扩大了贸易机会。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人力资源充足,工资水平低,因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成本低而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就是说比其他许多国家的服装产品成本低。这样,其他国家可以将其资源用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与中国的服装交换,双方就都获得比较优势的利益。

再比如,加入WTO,给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中国粮食产品由于成本高、质量差相对于国际粮食市场处于劣势,面对国际粮食进口的压力,中国种粮农户的收入受到严重威胁。但是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具体分析就会看到中国农业状况是:一方面,土地少(相对稀缺),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源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粮食产品处于比较劣势,但蔬菜、瓜果、花卉、蛋、禽、肉、奶等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成本低而具有比较优势。那么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中国应减少粮食等劣势产品的生产到最低限度,而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用于生产蔬菜、瓜果、花卉、禽、蛋、肉、奶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出口,换回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粮食产品,这样就发挥了农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并能获得国际分工的利益,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出口蔬菜、瓜果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相当于出口了劳动力,发挥了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进口粮食相当于进口了稀缺的土地资源,即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弥补了稀缺资源的不足。可见,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那么,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是机遇大于挑战。

为什么最发达国家和最落后国家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的机会比较小?按比较优势原理,即使在一切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在一切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机会也是存在的。这从理论上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在贸易实践上看机会并不多。原因在于二者生产率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发达国家居民收入水平也高,消费习惯、偏好,对消费品质量、层次要求也高。最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到发达国家市场,即使价格低廉,发达国家的居民也会认为这些产品是低档品、劣等品等而拒绝消费,从而大大限制两国按比较优势原理展开贸易的机会。当然也不是说绝对没有机会,发达国家也有低收入人口,但总的来说由于差距过大会限制贸易的机会。这个事例说明:发展水平相近层次的国家之间按比较优势原理展开国际贸易的机会更多;国际贸易中除生产率水平差距外,各国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偏好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贸易的机会。一些学者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去分析比较优势原理的贸易利益、分工利益等问题,既把问题复杂化了,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实际上,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原理根植于亚当·斯密时代就已揭示的分工和交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原理。专业化分工可以促进专业技术的进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无论是在一个家庭内部、国家内部及国际间都是已被证明了的简单、明显的道理。开放国家之所以能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利益,就是因为它获得了国际化专业分工的好处。而且进一步推论可知,如果世界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各国都取消贸易限制,参与世界市场的自由贸易,那么市场竞争将促使各种商品的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从而形成国际范围的国际化分工并使全人类获益。各国的生产行为,并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的指引,只需要瞄准国际市场的价格,只要本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那就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可以扩大生产和出口。只要本国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那就是具有劣势的产品,就应该减少产量或转产。这是市场竞争机制自身具有的调节功能,它比任何数学模型都更有效率和实际意义。

三、比较优势原理的限制因素

比较优势原理会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机会,从而使各国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那么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比较优势原理都会有利呢?西方学者认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会受到限制。

1.古典假定

即假定经济是稳定运行的竞争经济,比较优势原理才会有效果。或者反过来说,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或价格体系不能正常运行时,经济学者不能肯定各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好处。因为,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国际贸易会使国内失业率上升,GDP下降,从而使一国经济进一步恶化。正因为如此,在衰退经济中,过剩的劳动和资本就会要求政府保护它们的市场不受外来竞争者的损害,而政府也会实行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

2.收入的再分配

从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中可以看到,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国内的比较优势产业会获得更大的机会和好处,使收入向优势产业倾斜。而比较劣势产业会由于外来的竞争,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就是说对外贸易尽管可以给一个国家整体上带来利益,但不是说可以给一个国家的所有行业都带来利益。然而这是暂时的,随着优势产业的发展,它将逐步吸收从劣势产业失业的人员,从而使他们获得比以前更高的工资。当然,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长期趋势看是如此。

以上分析表明,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都是暂时的。萨缪尔森指出,“尽管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是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那些忽视比较优势的国家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方面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了国际贸易的好处。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萨缪尔森针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传统偏见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经济思想:[3]

1.坚持双边贸易平衡会损害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许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坚持双边贸易平衡原则,萨缪尔森认为这会限制贸易的机会和范围,损害一国的经济利益。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只和一个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而是和许多国家进行多边贸易。因此,和一些国家有赤字,和另一些国家有盈余,只要保持本国的进出口总额平衡就可以,而不必要求与每一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平衡。如果所有国家都要求双边贸易平衡,那么国际贸易额将大大受到限制,从而各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也会大大减少。

2.贸易顺差并不能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

重商主义提出的贸易顺差原则至今影响着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因为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盈余,意味着黄金流进本国。

萨缪尔森认为,重商主义的论断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积累黄金或其他货币并不能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货币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能从其他国家买到些什么。因此,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再会认为提高关税、取得贸易盈余肯定会改善一国的经济福利。

第三节 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一方面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贸易的可能性和利益;另一方面差别就是矛盾,国际贸易又是在各国利益的冲突、摩擦、磨合中发展的。所以和国际贸易历史一样长久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本节讨论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主张以关税和配额来保护本国市场不受外国商品竞争损害的贸易观点和政策。关税和配额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

1.关税和配额

(1)关税是指一国政府对进口商品课征的一种税。例如,假定中国政府对进口的外国轿车征收50%的关税,一辆外国轿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为20000美元;那么,加上关税后,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价格就为30000美元,如果汇率为1∶8折合人民币24万元。这样就使外国轿车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只能销售较少的数量,从而起到保护本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作用。

非常高的关税税率称为禁止性关税,因为它排除了贸易的可能性。较低的关税税率称为非禁止性关税,因为它会损害但不会消除贸易。

(2)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对某种进口商品规定数量和金额限制,也称非关税壁垒。配额是用限制进口数量的办法来造成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的。

配额对贸易的影响与关税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假定中国对外国轿车50%的关税使得外国轿车在中国市场上只能售出10000辆,那么政府规定外国轿车进口10000辆的配额,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与50%的关税相同。差别在于配额限制的数量明确、固定,关税限制还受到外国商品在国内市场供求弹性的影响,数量不十分确定。

2.关税的经济影响和成本

萨缪尔森用图15-2直观地分析了关税和配额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和成本。

图15-2 关税和配额的经济影响(效应)和成本

(1)图15-2中的供给S和需求D代表一国国内市场某产品的供求曲线。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供求均衡(E点)决定的市场价格为P1,国内的生产和消费数量为Q1

(2)假定该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为P2,低于该国国内市场价格P1,在没有关税的自由贸易条件下,该产品会以P2的价格进入该国市场,进口数量为GF,同时该国自己生产的部分会由P1E减少至P2G的。该国国内价格也降为P2,该国的消费数量为Q2的数量。可见,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该国消费者可以以P2的低价购买和消费Q2数量该产品,福利水平大大提高了,但该国的厂商却受到损害,只能生产P2G的数量。

(3)假定该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的生产,对该产品征收100%的关税,从而使该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提升为P3,在该价格水平,国内生产的数量由P2G增加到P3H(Q3),进口数量减少为HJ的。国内市场的均衡点为J点,消费者只能以P3的价格购买和消费Q4数量的产品。政府的关税收入为HMNJ的方形面积。可见,关税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保护国内生产,但其代价是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P3)得到较少数量(Q4)的产品。

关税的经济成本可以从图15-2中直观地看到和分析:征收关税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同时带来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损失。图中的方形面积B(HMNJ)是政府得到的关税收入;三角形A是由于国内高价格误导的非效率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三角形C是减去关税收入和企业利润后,由于非效率的高价格造成的消费者剩余的净损失。因此,可以说A和C的面积之和就是关税导致的非效率的经济成本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观点

贸易保护主义源于各国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此引起的各国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不仅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例如,有观点认为一个国家不应该为几个美元的额外利益而牺牲它的安全、自由、文化和人权等。可见,矛盾和冲突也就意味着选择。尽管对外贸易和开放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选择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或者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相结合,并权衡利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意义的,也正因为如此,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各个国家在贸易政策的选择上,也都是权衡利弊,选择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相结合。下面具体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观点,经济学家们认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利益目标;另一类是非经济利益目标。

1.经济利益目标

(1)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著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幼稚工业保护论”。李斯特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是从先进国家的角度和世界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出发的,而未考虑到各国的差异。自由贸易是将来的事情,对一个国家来说,生产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更重要。在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的基础上,一个国家保护和促进本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比从自由贸易中获得财富更重要。李斯特认为,在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后发展国家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吸收先发展国家的生产力,以此为手段使自己脱离未开化状态。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后发国向先发国推进过程中,应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在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已成为像先发国的强国,当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了最高度以后,再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原则,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所限制的竞争。

李斯特的思想被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是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实际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早期都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产业的发展,随着其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了国际竞争能力,才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但是也有许多国家实行了多年的保护政策,其产业也没有发展起来,受到很大损失。因此,经济学家们认为,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幼稚产业实行一定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从长期看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是有效率的。

(2)新贸易保护理论。19世纪贸易的扩张伴随着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侵略的扩张。20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武力掠夺尽管已成为历史,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记忆犹新。一些激进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的利益在旧国际经济秩序下是发达国家掠取发展中国家财富的渠道,是“经济侵略”。国际贸易使财富向发达国家转移和积聚,而贫困则在发展中国家积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切断不等价交换转移价值的渠道。这种理论尽管比较偏激,但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比如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仍然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客观地讲,该理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贸易思想,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贸易条件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有害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不公正的,是有损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的。因此,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是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另外,该理论之所以比较偏激是因为它是片面的,它只看到了国际贸易对落后国有损害的一面(因为竞争本身对落后就是一种损害),而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一面。许多落后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而发展起来,这说明有条件地参与国际分工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途径。

(3)贸易保护有助于减少失业。一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护本国的就业。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贸易保护可以限制国外的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从而增加就业机会。这也是一旦经济出现衰退和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的原因。

(4)为使本国获得贸易顺差征收关税。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考虑中,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关税限制进口使本国的出口大于进口,就可以获得贸易顺差或盈余,这会使黄金或外汇流入本国,增加本国的财富。

这种观念来自久远的重商主义时代,那时人们把黄金(货币)视为财富的代表,随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普及,人们对货币本质的看法已经改变。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和购买支付手段,货币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能从其他国家买到些什么。因此,积聚黄金或其他外汇并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和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

2.非经济利益目标

(1)保护国家安全和文化。由于各国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上的差别,在贸易保护政策的考虑上有许多是出于非经济目标的考虑。如国家安全、文化传统的保护,保护本国环境等。比如从国家安全的考虑,技术贸易就受到种种限制;再比如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公民不受美国那些“不文明”影片的毒害,对从美国进口的电影、电视节目的数量一直实行严格的配额管制。再比如瑞士政府禁止卡车通过其境,以保护本国的环境。

(2)报复性关税。人们都认识到了自由贸易的利益,但在贸易摩擦中,有人认为只要其他国家对它们的产品加以限制或以其他方式加以歧视,他们就别无选择,只能以贸易保护性关税进行自我防卫。因此,报复性关税经常发生在贸易摩擦中。20世纪90年代美国几次走到了与日本爆发贸易战的边缘。一方面日本商品大量进入美国,另一方面日本国民的爱国主义对美国商品存有一种天然的歧视,使美国的贸易逆差日益严重。因此,美国政府出面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增加对美国产品的进口,否则就要对日本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3)为特殊利益集团征收关税。在一些国家,政府实行保护主义关税的动因经常来自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的需要。例如,布什政府2002年初宣布对钢铁进口征收特别关税,以保护美国的钢铁业。此举激起了欧洲一些国家及俄罗斯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和报复性措施。美国每年的钢铁进口额才一万亿美元,只占美国国际贸易额的1%。在这么小的贸易额上做文章并激起世界各国的反对显然有损美国的利益。因此,观察家认为,布什此举只为了在中期选举中获得美国钢铁业的支持,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和考虑。

三、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联系

贸易保护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管合理与否,它反映了各国在国际贸易和交往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国际贸易的交往和发展与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是在矛盾中运动的,就是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国际贸易给各国带来了国际化分工和交换的巨大利益,可以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国际交往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文化、技术、思想、观念交流的机会,使各国人民摆脱狭隘的地域限制,大大提高文明进步的速度。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和竞争又会使各国不得不牺牲一些狭隘的地域利益和落后的传统。有些牺牲在短期内是很痛苦的,但它又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

随着市场经济由地域的、国家的到世界范围的扩展,各国的经济生活已紧密地联结为一体。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居民需求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技术发明和新生产力的创造都对世界各国发生影响,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联系成为各国生产力发展本身的条件和要求。马克思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的偶然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会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国际贸易)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4]

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不仅表现为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国际贸易和交往扩展的程度。还表现为各国经济福利依赖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程度。萨缪尔森很好地描述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联系的三条纽带。[5]

贸易联系:净出口和乘数效应。一国的进口就是其他国家的出口,通过出口乘数,一国进口额的变动会对其他国家的产出和就业发生倍数影响。例如,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权重的1/3,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其进口额就会下降,而美国的进口又是其他国家的出口,于是其他国家比如中国会发现其出口在下降,而这种下降又会降低中国的总需求、产出和就业。因此,任何降低美国国民产出的因素都会降低国外的产出和就业,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总结为:

YA↓→IMA↓→EXE↓→YE

这里YA和YE是美国和中国的产出,IMA是美国的进口,EXE是中国的出口。

反过来,美国经济的上升和增长就意味着其进口额的增加和其他国家出口额的增加,从而对其他国的产出和就业产生倍数影响。因此可以理解一国特别是贸易大国的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波及其他国家和整个世界。一国贸易额的增加,不仅会增加本国的产出,也会为其他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和产出的增长,一国的衰退不仅损害本国的福利,也会损害其他国家的福利,这就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最好例证。

货币联系:金融市场和利率效应。国际贸易涉及不同国家货币的使用,它们通过外汇汇率的相对价格机制即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尽管许多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受到限制,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仍然对世界各国发生影响而不论其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就像一国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对垄断厂商和自由竞争厂商都产生影响一样。为理解各国经济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以大国的货币政策为例,因为主要的经济大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并且其货币政策对国际金融市场有重要影响。假定美国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通货紧缩的政策。通货紧缩会提高利率,美国利率的提高会吸引国外资金流入美国,于是对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的汇率上升。美元汇率上升使美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通货膨胀率下降,产出也下降。同时,美元汇率的上升会对美国的贸易伙伴国比如欧洲产生一系列影响。一方面,美元汇率上升使欧洲货币相对贬值,这会增加欧洲对美国的出口,从而刺激欧洲经济,增加欧洲的产出和就业。另一方面,美国利率上升使欧洲的游资流入美国和欧洲利率上升,这会减少欧洲国内的投资,从而降低欧洲的产出和就业。因此,美国的通货紧缩政策对欧洲的整体影响是,一方面欧洲国家投资减少,另一方面出口增加,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不确定。如果能测算出欧洲投资减少和出口增加的幅度,那么对欧洲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就可以确定。如果美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那么会使美国利率下降,美国利率下降会使美国的资金流向国外比如欧洲,结果,欧洲货币会由于需求增加汇率上升,相对来讲美元汇率会下降,进而对美国和欧洲的进出口及投资产生一系列相反方向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系表示为:

rA↑es↑→EXE↑→YE↑rE↑→IE↓→YE

或rA↓es↓→EXE↓→YE

rE↓→IE↑→YE

这里IE是欧洲国内投资;es是美元汇率;rA是美国利率;rE是欧洲利率。

储蓄和投资的联系。要理解一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变动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可以通过一国财政政策的外溢影响来说明。假定美国采取紧缩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支出,这会增加美国的财政盈余或减少赤字,以及增加公共储蓄。其经济效应为,一方面财政紧缩政策会降低美国利率,利率下降使美元贬值,从而增加美国国内投资(IA)和净出口或外国净投资(YA);另一方面,美国利率下降也会引起欧洲利率下降,从而增加欧洲国内投资(IE)和出口或国外净投资。其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

(T-G)a↑,rA↓,es↓→XA↑→IA

rE↓,ee↓→XE↑→IE

萨缪尔森描述的上述三条联系纽带清楚地说明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联系。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紧密联系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历史趋势的根本原因。反过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种联系和依存还将更加紧密。因此,各国之间的协调是必要的。任何与邻为壑的贸易政策都会反过来损害本国的经济。

【注释】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3]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60、566页。

[4]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61页。

[5]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81~5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