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是制度的外化形式。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组织模式,或者说,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逻辑安排与内在联系。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的特定形式。
市场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体制是制度的外化或实现形式。
市场体制是指市场上各种管理组织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是保证市场活动正常化、防止市场出现紊乱的市场自我组织系统。市场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与运行基础。
1.市场管理
市场管理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所必需的手段。市场管理的目标是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为交易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
市场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借助于国家的权威、依赖政权的力量进行的,但它不是以宏观比例关系和基本格局为管理对象,而是以微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易活动为管理对象;不是以经济手段的诱导和协调为主,而是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强制规范为主。这种管理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本身要求有一定的市场规则,或者说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这种规则或规范只能由作为宏观管理者的国家来制定和监督执行。市场交易活动是千千万万微观经济单位参与的活动,没有一定行为规范的市场交易活动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开展要求有良好的交易环境,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靠国家来创造。构成市场交易环境的种种因素,对企业来说大多是外在的不可控因素,对国家来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则表现为可控因素。市场上交易秩序如何,对企业行为影响很大。所谓市场开放,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放而有序,对欺行霸市、掺杂使假、哄抬物价、伪劣假冒、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和打击。这种市场秩序的建立和保持,只能通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管理机构来实施。
第三,市场管理除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外,还要为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企业提供服务,如汇总发布市场信息,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为交易双方牵线搭桥,制止种种侵权行为,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完善市场交易条件和服务设施等。这种服务职能是正常市场交易所必须具备的,职能要求由国家有关管理机构承担。
2.市场管理组织系统
市场管理的组织系统同市场调节系统不同,它不是宏观调控机制的操作系统,而是市场自身活动的管理系统。其功能也不是按照预期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调节市场运行,而是保证市场活动的规范化。
市场管理的组织系统主要由三类市场管理机构组成: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专门市场交易活动管理机构,其中包括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政法系统的有关机构、检察系统的有关部门,以及统计、审计、财政、税收、工商、银行、物价等有关管理机构;第二类是市场流通物资的技术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计量、测试、质量管理、环卫保护等有关管理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的管理机构,其中包括质量监督协会、消费者协会等民间性监督组织。
上述三类管理机构之间,各有分工,统一协调,不应出现无人问津的“真空”;并且要提高各组织机构人员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应使他们掌握市场运行知识,增强市场控制能力。此外,考虑到市场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透明性,还要为市场管理的各组织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加强管理的科学性,防止盲目性。
3.市场管理的手段体系
市场管理的手段体系属于市场的自我组织,是包括多种市场管理手段的综合体。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政策和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是指以经济利益为内容、以行政强制为形式的市场政策,如市场物价政策、市场税收政策、关税政策等。法律手段是指以经济规范为内容、以法律强制为形式的市场法规,如市场管理法、工商管理法、竞争法等。
(2)财政和金融手段。财政和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代表国家从社会利益出发,利用价值形式对市场的经营活动、买卖关系进行管理监督。财政在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同市场购销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通过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缴款、拨款活动,特别是通过对市场活动的拨款业务管理,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市场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实现对财政的管理和监督。银行是资金活动的枢纽,企业的营销活动一般都要以货币形式表现在银行账簿上,银行利用自己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可以通过贷款、结算和现金管理等业务,对市场经销活动中所需要的信贷资金及市场货币流通状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实现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主要包括城乡市场的一切具体业务管理、工商企业开业登记管理、商标管理、经济合同管理、计量管理、广告管理等。
城乡市场的具体业务管理可以保护合法经营,制止不正当的交易,促进竞争,消除垄断,维护市场的公平性。
工商企业开业登记管理可以把那些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企业堵隔于市场活动之外,以免它们进入市场搞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实际上,这是市场准入管理。另外,通过核准登记和发放营业执照确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和范围,以利于日后的市场管理。
商标管理是保证商标作用发挥的基本条件,基本内容包括商标注册、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商标使用管理等。商标作为商品的标志,有利于沟通产销,扩大交流,开展竞争;有利于维护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加强商品生产者的信誉感和责任感;也有利于消费者对商品的识别选购以及对商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
经济合同是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就交易品种、数量、规格、价格、交货日期和地点、付款条件、付款方式等条款具体协商的产物。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可以保证交易各方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下签订切实可行的经济合同,并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可以及时查处倒卖合同和利用合同进行走私贩私、欺诈等非法活动。合同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计量管理在市场交易管理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计量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市场经营中计量单位混杂,既会给经营者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利于消费者比较和选购商品。计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也会给一些人利用计量器具克扣群众、贪污盗窃留下可乘之机。因此,必须统一计量标准,加强计量管理。
广告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广告的行政监督和管理,使广告事业得以健康发展,以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扩大流通、指导消费的积极作用。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推销商品或提供收取费用的劳务而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刊登播放广告,或者在公共场所设置、张贴广告,均属于广告管理范围。广告管理的重点是对广告刊户和广告经营单位的管理。广告内容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准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蒙蔽、欺骗用户和消费者。对任何违反《广告管理暂行条例》的广告行为,管理部门都有权立即予以制止并给予必要的行政制裁和法律制裁。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选择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形式,从而形成的一整套经济机制与组织机构的总和。也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
如果把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分析的话,可以看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来配置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等社会资源,而市场经济体制则主要是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竞争的力量配置这些社会资源。具体而言,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的主体不同。市场经济体制是以企业为本的体制,企业是市场的基本主体,它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作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及怎样生产的决定,作出投资方向、投资规模的抉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则是经济的主体,由一个“中心”负责配置全国大部分资源,高度集中管理,使企业处于被配置的客体位置,既缺乏自主权,又缺乏主动性。
第二,资源配置的动力不同。市场经济体制是重视效率与利益,并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体制,它有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动力落到实处,又能够在宏观控制与协调之下形成一个相互兼顾的利益体系和高效能的动力网络。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理论上是从全国全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来配置资源,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在实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化大生产状况等原因,往往忽视集体和个人利益,缺乏动力源,仅靠指令性计划这个外在的强制力,使动力基础极为薄弱。
第三,资源配置的传递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以横向为主,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多方直接见面,在竞争中实现人、财、物各生产要素的组合。这种资源配置的传递方式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是以垂直为主,通过行政层次,逐级自上而下地下达资源配置信息,产供销背靠背,官僚主义和浪费也就难免时常发生。
第四,资源配置的状态不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资源配置处在不断的运动中,使生产要素自由地流动,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自动组合,在动态中循环;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的配置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投资也是一定终身,变更或调整计划十分困难,资源配置基本上处于静态之中。
第五,资源配置的结果不同。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企业面向市场,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的体制,它要求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在市场发生变化或资源配置失调时及时补救;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主观愿望上要求综合平衡,实现按比例发展经济,但由于高度集中,难以掌握和处理千头万绪的信息变量,容易导致主客观的不一致,特别在供求发生变化时,良好的主观愿望仅仅是愿望而已,结果总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制最早形成于西方,迄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并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市场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载体和基本方面。
1.欧洲地方市场的产生
欧洲中世纪,领主制的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各地方封建势力的专制、封闭与抗衡严重阻碍了商品的交换与流通,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根本无法形成。直到15世纪前后,商业贸易才有了重大发展,开始形成欧洲地方市场。这是当时欧洲商业活动冲破封建领主制经济制度束缚的结果。商品贸易扩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提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进行经济制度变革的要求。
2.世界市场的产生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发展和地理大发现紧密相连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殖民主义者加强了对外扩张和掠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必要前提。18世纪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各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最终确立起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迅猛发展,冲垮了原先封建制统治下各国的自然经济体制,把经济发展水平不等的各个国家都强行纳入了世界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从而世界市场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3.市场机制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形成的标志是市场已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并且市场机制也已成为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的中心。市场机制逐步成为调节经济运行主要机制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产业革命引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由机器大工业生产替代了手工劳动为主的小生产。这就必然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改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逐渐具备了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需要的各类因素。它具体体现在:第一,产业革命促成了空前规模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市场开始主导着一切领域的生产,使市场经济具备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第二,产业革命使市场体系发育趋向完善。商品市场的规模更大了,不仅包括各类生活资料,大量生产资料也进入商品市场。资本、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也进入了市场。第三,产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扩展了世界市场的规模。世界市场则形成打破了一切经济落后国家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把各国的经济汇集到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
产业革命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市场规模、市场交易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的变化上,市场关系根本变革了以前由社会习俗、行政力量决定的经济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商品的价格、劳动者的工资、雇佣的条件等不再由封建行会决定,而是基本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封建行会垄断下对技术竞争的限制被彻底破除,取而代之的是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支配和调节作用。市场真正成为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中心。
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渐摆脱封建经济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其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也就是早期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条件。
1.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财产明确化的基本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明确的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商品交换意味着交换双方“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或不同的所有者)。不承认私人产权,不同所有者的财产得不到保障,也就否认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存在。在反封建皇权的斗争中,私人财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明确了财产权利,这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私人产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
2.现代赋税制度
现代赋税制度的基本特征在于: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封建赋税制度表现出来的封建统治者的特权,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财富、资本积累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经过商人与臣民们的共同抗争,迫使统治者放弃任意强征暴敛的权利,逐渐形成了按照规定章程定时收税的现代赋税制度。现代赋税制度的建立,为从事工商业活动而进行财富积累的人们提供了财产安全的保障制度,这无疑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3.现代法律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之间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为了保证契约的公正并得到遵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为保障。因此,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法制经济。法律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一切商品交换行为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与约束,交易双方都必须在诚信的基础上服从。这个共同规则最初表现为习惯、道德、社会习俗,后来演变为现代法律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制度是公司制,它的形成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家庭式的经营单位已无力承担更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客观上要求一种以经济契约关系来实现其组织功能的非家庭形式的公司。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与早期的市场体制相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在产权结构方面,国家通过投资活动或建立国有企业等途径,拥有相当规模的财产和资本;在市场作用方面,虽然市场机制仍是调节经济的主要力量,但是国家通过财政、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在市场主体方面,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国家垄断同盟使得市场规模和实现方式更加巨大并趋向一体化;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面,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监管与调控弥补着市场机制的缺陷。同时,由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是以间接干预经济的手段为主,因此又使市场机制的功能得到了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应具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完备的法律制度、均衡赋税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以外,还应具有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系统的宏观调控体系,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普适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四方面的条件与前面的基本条件共同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件,同时又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主要环节。
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与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实现形式。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与模式客观适合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功能及其实现程度。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客观、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系统的宏观监管与调控体系;讲求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构成要素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构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系统。
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整体性,表现在构成市场经济体制整体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具体表现在:
1.各环节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节的存在、发展必须以其他环节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具有共生性。例如,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国家的宏观监管与调控都是构成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环节;同时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又是实行宏观监管与调控的必要前提。宏观监管与调控主要是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的。市场是国家实现宏观监管与调控功能的传导体。
大部分的宏观监管与调控机制均以市场机制为载体,如中央银行控制功能的实现就有赖于金融市场。因为无论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还是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要取得有效的调节效果,都需要有开放与完善的金融市场与之相适应;国家根据社会需求将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合理分配,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因为市场综合反映供给和需求的规模及结构,生产和消费都根据市场信号展开,并在市场功能发挥中得到协调。为保障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选择性及供给对需求的自适自调性,国家宏观调控就必须有市场这个供给与需求信息的快速直接传递,及时指导生产经营活动按社会需求进行。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只能来源于、依据于、服从于、导向于、服务于市场。离开了市场,国家宏观调控决策就会失去科学性。反过来,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也有赖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及时、正确的监管与调控。当然,其他一些环节之间同样也存在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充分发展的市场体系;讲求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有产权清晰,责、权、利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等等。
2.各环节彼此交叉、相互渗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要求贯彻效率原则,但为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又要兼顾公平与正义。但效率与公平之间往往产生冲突。政府的宏观监管与调控政策则可以为解决这方面的矛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物业税、遗产税、营业税等税收手段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社会成员收入的大体均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宏观调控、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3.各环节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任何一个环节的建立及发展的程度,都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或是促进其他环节的发展,或是阻碍其他环节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是指特定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作、管理与调控方式及其类型。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或者环境与相关条件不同,因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也就不同。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考虑,也可以有不同的运行模式。
1.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考察
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没有哪个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也没有哪个地方的市场经济运行不受国家的干预。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是政府出面推行的计划。
从计划与市场的具体关系看,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主要有:
(1)市场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计划调节。计划的作用主要是修补市场缺陷和校正市场偏差。一般情况下,计划不干预市场的自发运行;与此同时,计划也是粗线条和大弹性的,主要起间接性的指导作用。
(2)计划主导型。计划调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调节方式和手段,而市场调节是辅助性或补充性的。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都由国家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进行调节;市场调节仅负责部分民生小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3)内在统一型。计划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必然要求,是价值规律的宏观实现形式;市场则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载体,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互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计划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起作用,市场也完全可以由计划来指导并且是实现计划的手段和形式,因而同是市场经济内在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的运行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实现形式。
(4)板块结合型。整个国民经济可以划分为两大块,分别由计划和市场各自调节。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调剂和分配;而一些无关大局的产品则由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变动自行确定生产数量、品种、供销,价格也可在一定幅度内浮动。
(5)相互渗透型。计划与市场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客观上都是实现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形式和手段。两者的区别在于:计划调节虽然渗透有市场调节,但主要是通过指令的形式来安排社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总体比例,从社会产品总量上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市场调节虽然受国家计划的指导和控制,但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
(6)时多时少型。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行要坚持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能搞封闭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调整时期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儿计划性,而在另一些时候多一点儿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计划性与市场性的孰多孰少,主要视国民经济的具体状况而定,不要搞得死死的。
(7)宏微结合型。在宏观经济领域内应以计划调节为主;在微观经济领域内则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的主要形式是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的主要形式是价格波动。两者相互结合的方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应当说,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选择取决于经济运行的环境、条件与特征。很难说哪一种运行模式最好,也很难说哪一种运行模式不好,适合、有效、促进为好。
2.从经济性质的区别考察
如果按经济性质划分,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就可以有私有制模式、公有制模式与混合制模式。
经济制度直接体现着经济的性质。经济制度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产品分配方式,构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也可以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不同。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人身自由并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有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作为资本。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由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在封建制度内的发展,竞争引起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竞争失败者破产而丧失了生产资料,变成了雇佣工人;竞争胜利者掌握了生产资料,变成了资本家,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它具体表现为四方面:一是资本家垄断了生产资料占有权;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成为靠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三是产品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四是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的四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的。由于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决定了资本家在社会生产中占统治地位,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决定了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受资本家剥削;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只能以有利于资本家的分配方式分配社会产品;由于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必然把赚钱和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这里不再赘述。
3.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
市场经济先后经历了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和国家垄断三个阶段,因而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也不相同。
(1)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经济特征是:①各个经济部门存在着众多实力相差不太悬殊的企业,其中没有任何企业居支配地位;②在经济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众多单个企业主,包括少量的合伙企业;③商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没有任何企业能把自己确定的价格强加于市场;④资本和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各部门利润率有平均化的趋势;⑤自发起作用的价值规律是社会经济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唯一调节者;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短期利润最大化。利润的短期变动可以引起生产规模的扩大或萎缩。
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是商品市场上竞争的基础,商品市场上的竞争是商品生产者竞争的继续。而生产中的竞争,谁胜谁败,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见分晓。所以,市场上的竞争对生产中的竞争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是各生产企业占有和扩大自己的商品市场占有率,即市场占有份额。最终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商品生产者依据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取胜;二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货币资本等资源不断在部门间转移。这就是说,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具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积极作用。其弊端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调节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缺少社会有意识的调节。在经济主体一味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往往破坏部门间的比例关系,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
(2)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进入垄断竞争市场经济。垄断是在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垄断既凌驾于竞争之上,又与竞争并存,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
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是: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在生产和流通中出现了居垄断地位的大企业。②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垄断资本财团。③垄断组织推行商品的垄断价格。④部门垄断致使生产要素的流动受阻。⑤在垄断组织控制的范围内实行计划调节。⑥垄断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长期利润最大化。
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是工业垄断,并形成了强大的垄断组织和股份公司等大型企业。它们凭借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要素来源,占据产品销售市场,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但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使竞争更复杂,更激烈。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
(3)寡头垄断市场经济模式。除了工业垄断以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了银行垄断和金融资本,产生了金融寡头,形成了寡头垄断。
银行垄断是在银行集中基础上产生的。银行集中是指通过联合或大银行吞并中小银行,使少数大银行的资本在整个银行资本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银行集中是通过银行之间的竞争实现的。在银行竞争中,大银行的资本雄厚,分支机构遍布国内外,管理与技术先进、服务周到、费用省、信誉高。因此,大工商企业乐于选择大银行作为自己的业务伙伴。这样,大银行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不断排挤或吞并中小银行,从而形成银行垄断。
随着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在业务往来中,充当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普通“中介人”。银行虽然关心企业贷款偿还本息的能力,但一般不监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银行垄断形成以后,由于大银行资本雄厚,有能力满足大企业长期巨额贷款的要求,同时大企业所需要的长期巨额贷款也只有少数大银行才能提供。这样,大企业和大银行之间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贷关系。大银行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和利息收入,必然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盈亏情况。为了自己的利益,银行往往以扩大或减少贷款的办法对企业施加干预,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于是,银行就由普通的信用“中介人”变成了万能“垄断者”。这种变化使银行和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进而逐渐融合起来。一方面,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或直接创办工业企业,把资本渗入工业企业;另一方面,工业垄断资本也通过购买银行的股票或投资创办银行,把资本渗入银行业。或者,银行和工业企业通过互派要员出任对方的各种要职,进行人事渗透。这样,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混合生长,形成一种新型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不仅控制了生产,而且控制着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叫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不仅主宰着社会经济命脉,而且控制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
在经济领域中,金融寡头进行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对其他企业实行层层控制。其做法是:金融寡头首先把自己掌握的大企业作为“母亲公司”,通过“母亲公司”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使其成为“女儿公司”,各个“女儿公司”又以同样的办法去控制更多的“孙女公司”、“曾孙女公司”,如此逐级参与,层层控制,形成了垄断统治的“金字塔”。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控制着比自己资本大十几倍、几十倍的其他资本,从而在经济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
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的进一步结合,就逐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控制的市场经济,就是国家垄断市场经济模式。国家垄断市场经济模式继续发展,就是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同盟,例如欧共体。
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一般与指导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密不可分。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总体性、方向性、根本性、长远性、主导性的特点。制定市场经济的宏观发展战略一般要遵循的原则在于:人本性、超前性、效益性、可行性、稳定性、持续性。现实基础是制定市场经济宏观发展战略的起点和依托,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制定其宏观战略的约束和依据。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摆脱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离开了这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宏观战略就可能是“错误路线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就可能步入歧途。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构建与发展的实践来看,制定市场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必须清楚,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主要侧重于量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但包括量的内容,而主要侧重于质的概念。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与核心,然而经济增长未必一定意味着经济发展。例如,我们讲人的“增长”一般是指身高和体重,而讲发展时,则注重于素质、能力的进步与提升。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及其战略的可持续性,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协调与统一。这里,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把人视为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人的发展必然要以自然为依托,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主动与自然保持友好与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