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产业生态创新依托什么集群

加强产业生态创新依托什么集群

时间:2023-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分类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划分,这些分类方法对我们认识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与成长动力机制,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Shahid Yusuf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不断进入和成长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经济聚集效应显著的大城市中。表13-8 中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分类续表注:*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分类

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划分,这些分类方法对我们认识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与成长动力机制,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一、国外学者的分类

(一)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的产业集群分类

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企业间协作与网络化程度,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1998)将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产业集群、有组织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出口加工区五种类型。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2000)在UNCTAD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自发的产业集群,并把它们分为非正式集群(如加纳库马西Suname Magazine汽车零部件集群)、有组织的集群(如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外科手术器械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如丹麦日德兰半岛家具业集群)三种类型,不同类型集群的参与者特点、创新、信任、技能、技术、关联、合作、竞争、产品创新、出口等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见表13-3)。[6]这种分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影响产业集群的若干因素明确表示出来,便于将这些因素继续细化或者综合,有助于我们剖析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机制。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发现,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大多具有如下特点:中小企业高度参与,技能、技术和信任关系至关重要,高度竞争。

表13-3 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的产业集群分类

资料来源: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2000),转引自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第23页。作者有改动。

(二)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 Stamer的产业集群分类

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 Stamer(1998)借鉴产业区分类法,把产业集群分为“第三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三种类型(见表13-4),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特征、利弊、发展路线与政府干预等内容。

(三)Shahid Yusuf的产业集群分类

作为技术进步和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创新与产业高度集中的区域。Shahid Yusuf(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不断进入和成长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经济聚集效应显著的大城市中。虽然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点,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产业集群的长期成长动力在于“成为全球相关产业集聚网络的一部分,并参与到其人力资本的循环中。……产业集聚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本地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能否通过技术工人的流动、观念的交换、技术的转让,进入外国市场,来进行技术方面的互动”。为了进一步揭示何种因素导致了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Shahid Yusuf(2004)将产业集群分为生产性集聚和服务型集聚两种基本类型(见表13-5)。其中,生产性集聚可以分为低技术集聚和高技术集聚,前者数量比较多,后者的成长与壮大依赖于持续的创新。而服务型集群的产生与发展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扩散、全球化金融业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发展密切相关。

表13-4 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 Stamer的产业集群分类

资料来源:Shahid Yusuf:《东亚创新未来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82~194页。作者整理。

(四)基于创新的分类

依托关键技术、共享知识、技能或产—供关系,企业将形成各种密切关系。研究发现,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创新绩效如何,它们都难以在所有的产业范围获得卓越表现,更多的是依靠纵横交错产业关联的产业集群来获得宏观层次的竞争力。在不同集群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不同集群之间,生产—知识流动模式存在很大不同。例如,芬兰的林业集群就是涉及木材、木制品和纸制品、家具、出版和印刷及有关的机械,围绕特定的知识流,形成了一个林业知识创造、利用与分配的网络;挪威的水产养殖产业集群则是一个水产养殖或渔业养殖部门充分利用光学、声学、电学和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溢出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生产网络。根据创新公司分类法(Taxonomy of Innovating Firms),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以科学为基础的集群、规模集约型集群、供应者支配型集群和专业供应者集群(见表13-6)。这些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创新与生产关系等各不相同。

表13-6 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分类

资料来源:李正风、曾国屏主编:《走向跨国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理论与欧盟的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页。作者改编。

实际上,产业内企业的创新活动与不同类型技术特点高度相关(见表13-7)。小企业具有创新的灵活性,但是大企业在有些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Keith Pavitt认为,一些大型创新公司的技术活动领域广泛,并具有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它们的许多关键技术能力来源于研究开发机构(化工、电子产品)或者复杂的生产技术的设计活动(大批量生产和连续流程行业为代表)以及复杂的信息处理技术的设计活动(金融业和零售业)。企业要获取来自创新领先优势的利润,离不开其独立的能力,如“当做有用和困难的事时具有比他们的竞争者做得更好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所涉及的范围、发展速率和方向及其对管理的意义,因公司的规模和核心经营活动不同存在很大差异。[7]

表13-7 商业企业基于技术的分类

续表

资料来源:Keith Pavitt:“大型创新公司的主要特征”,载Mark Dodgson和Roy Rothwell:《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9~428页。

二、国内学者的产业集群分类方法

为了揭示中国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学者很重视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见表13-8),这些分类大都是根据中国产业集群实践进行的。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表13-8 中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分类

续表

注:*为“市场型”集群的特点,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椎型”集群的特点,是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混合网络型”集群的特点,是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仇保兴,1999)。

资料来源: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37页;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战略管理》,2000年第11期,第49~55页;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第5~10页。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

周良洛(2005)从企业聚集形态、产业集聚取向、集聚依赖性等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进行了区划(见表13-9)。高新技术的产业性质决定了该类产业“更加需要聚集,更加易于聚集”。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基础是一种柔性的网络式生产体系,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成长动力,该类集群对集聚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通常集中在少数几个区域,具有比较强的专有性,可复制性比较差。

表13-9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根据周良洛:“打造特色产业链,发展集群经济,提升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能力”,载顾强:《中国产业集群》(第2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36~45页,作者改编整理。

(二)内源传统型产业集群、内源品牌型产业集群和外商投资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历史性”或“偶然性”,通过连续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通常会形成“路径依赖”。陈佳贵、王钦(2005)运用路径依赖理论,从发生机制角度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产业集群分为内源传统型产业集群、内源品牌型产业集群和外商投资型产业集群三类模式,每一种模式的形成诱因、政策环境、价值链、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等各不相同(见表13-10)。三种模式共存,共同构成了中国产业集群特点。这种分类的优点在于运用一种理论框架,尽力模式化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特别是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归纳。但是,这些众多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作用机理,并没有得到重视。对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大部分是立足当前,前瞻性不够。

表13-10 内源传统型产业集群、内源品牌型产业集群和外商投资型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第5~10页。

(三)产业集群的其他分类方法

中国学者何宏伟、刘敏(2005)从产业集群产生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如下五类:[8]

1.衍生型

这种产业集群主要从原有国有企业剥离或衍生发展而成。如山东青岛的海尔、重庆的嘉陵摩托、辽宁营口的东北钢琴等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这些企业的存在,又促进其配套产业发展,并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的竞争中创新和升级。

2.大企业拆分型

即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而形成集群。1991年克罗地亚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国有特大型造船企业的私有化与重组,把“大而全”特大型国有造船企业的核心部门保留为国有,而将配套企业、附属单位通过私有化、合资、租赁、支持员工创业等方式分离出去,在当地衍生出众多相关中小型企业,构成了一个造船业集群,使原纵向一体化转化为外部配套,提高了造船能力。

3.战略规划导向型

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较快地形成一个产业集。如印度的软件业。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软件业还是空白,1984年印度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尤其是软件业。1991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在全国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和10个省级软件园区,利用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软件业。到90年代末,印度有1000多家专业软件公司,2000多家与软件有关业务的公司,成为世界5大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4.自发型

即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比如丝绸纺织业是吴江市具有50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产业,目前已成为该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市丝绸纺织业共有1200多家。该市的东方丝绸市场已成为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年交易额达到150亿元以上,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

5.招商引资型

通过吸引国内企业,进入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群。国际经验表明,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角,更是促进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力(见表13-11)。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技术、管理,也带来了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协作方式,例如,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当地的产业竞争力。

表13-11 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集中地

img315

资料来源:杜晓燕:“产业集群:东道国吸引FDI的特殊优势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80~ 84页。作者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