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客观的比较优势和基本要素禀赋条件,扬长避短,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换、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这一方面使我国的出口规模迅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外的产品和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我国一些企业尝试跨国经营的失败,也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优势。1996年,我国钢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产品竞争力低,达到国际标准的只占10%。我国机械工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达到世界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2]既然国际竞争优势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面对缺乏竞争优势的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就成为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当务之急。而且,我国工业已经发展到由数量扩张向提高素质转变的关键时期,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应指出的是,我国现在的比较优势地位不能成为放弃寻求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原因。正如上分析,影响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以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不具有要素禀赋条件的产业仍可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史也表明了这一点。针对我国现状,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促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实施全球战略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长期发展和竞争意识。国家要注重对知识资源、科学技术、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后天创造的生产要素的投资,培养有效利用和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要结合自己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环节,要注重对诸如专有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品牌、人力资本、公共关系、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的投资。这既因为只有这些后天创造的生产要素以及企业无形资产因素才能构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或者说只有这些因素才是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来源,也因为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时期,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是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的竞争。
第二,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竞争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培育本国的优势产业群,进而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激烈的国内竞争为企业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很难想象受补贴和保护的企业或缺乏国内竞争的企业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外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众多产业中的企业与外企不处于同一“竞争等级”,面临严峻考验。据《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分析,[3]从技术含量不高、比较优势因素不强的饮料业,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纺织业;从技术成熟、已形成大规模市场能力的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行业,到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彩色电视机行业;从技术含量较高、有一定要素比较优势的造船业,到技术含量高、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根据不同产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既鼓励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民族工业,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群,促进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第三,在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兼并、收购、联合等资本经营方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增强企业集团的诸如资金、规模经济等竞争优势,进一步发展为跨国公司。进行资本经营既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企业超常发展的必经之路。纵观世界前100家大型跨国公司发展史,无一不是通过资本经营成长的。但应注意的是,无论是通过资本经营寻求竞争优势,还是利用竞争优势进行跨国经营以寻求更大发展,这都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采取的自主行为,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如有必要应通过政策约束和引导企业行为。
本章案例
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
海尔的跨国经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战略。这一战略可以概括为“先难后易”、以创名牌为主。一般实施出口战略是先易后难,而海尔则认为,在发达国家市场能站住脚的品牌也就是世界名牌,有了世界名牌也就很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因此,他们把发达国家市场确定为目标市场,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并争取创出名牌,然后就可以以高屋建瓴之势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
二是国外设厂阶段。1997年6月和8月,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和海尔工业(亚细安)有限公司分别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成立,标志着海尔开始在国外抢摊设点,从国内生产出口逐步转向向外国直接投资,与外商合资在当地生产,占领国际市场。目前,它们已在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10个经济共同体中使得每一个共同体选设了一个生产厂,并使当地国产化率达到60%,以便将产品输送到共同体其他成员国,争取关税等方面的优惠,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是国际化经营阶段。主要表现在争创国际名牌、建立国际化营销网络、内部经营国际化和资源配置国际化等方面。为了创国际名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海尔一直致力于生产具有国际品质的产品:①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化。②产品认证的国际化。③检测水平的国际认可。
为了在国际市场取得优势,海尔还建立了与本企业国际化战略相适应的国际营销网络,主要包括:①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营销体系。②经销商的国际化、全球化。在建立海外营销体系时,海尔并没有大量派出人员设立海外销售机构,而主要依靠海外经销商和代理商。③网上销售。海尔将网上销售称为零距离销售,即公司的产品完全是根据客户的要求生产的,即公司与用户之间达到了零距离销售的效果,零距离的本质是心与心的零距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同员工的零距离,二是员工同用户的零距离。
在企业内部经营国际化方面:①海尔在企业内部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设立了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西点军校”,使海尔的“西点军校”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来保证海尔在国际化进程中持久的竞争力。②内部管理精细到每个人的国际化。海尔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人,包括内勤人员、生产工人、管理工人、营销人员等都要像工程师那样思维和行事,来保证向国际市场提供精细化、无缺陷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③海外经营的本土化。目前,海尔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等5个国家设立的工厂和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设立的10个信息站、6个设计本部,都能够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和风格来设计和生产产品。
在资源配置方面:①利用国际化科技开发资源。近年来,海尔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美国NETSCREEN等公司分别在全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建立了15个技术联盟,通过整合国际技术资源,使海尔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同国际先进科技水平保持同步,同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技术竞争力。②进行国际融资,主要体现在海尔采用境外合资、上市等方式利用国外资金。
资料来源:http://www.haier.com。
本章要点
1.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有的企业一创立,便将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在国外,进行跨国经营。但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内发展阶段、出口阶段、国外设厂或分部阶段、本地化阶段、跨国经营阶段。
2.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多种目的,比如寻求廉价资源,寻求新的市场,转移有污染产品的生产,利用廉价或高知识劳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等。从理论上来讲,主要有资源禀赋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生命周期拓展理论、优势拓展(折中理论)等。
3.波特提出了解释国家产业或企业在国家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图理论。菱形图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决定要素创造了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环境。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成功。辅助因素包括政府的作用和机会。
4.针对我国现状,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促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实施全球战略应做到:要树立长期发展和竞争意识;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竞争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培育本国的优势产业群,进而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在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兼并、收购、联合等资本经营方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增强企业集团的诸如资金、规模经济等竞争优势,进一步发展为跨国公司。
研究思考题目
如何培育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推荐阅读材料
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
[美]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梁能:《跨国经营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投资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注释】
[1]J.H.Dunning,A.Rugman.The Influence of Hytner’s Dissertation on Theories of PDI,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 1985,pp.228-2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7)》,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