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作性质与工资差距
这里考察的工作性质,主要是指工作的危险程度、繁重程度和稳定程度等。危险的工作、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不稳定(随时有被解雇的风险)的工作,给人们带来的负效用很大,因而需要用高工资来补偿。至于多高的工资补偿是合理的,取决于劳动者的效用函数和企业的利润函数,合理的工资补偿能够足以使从事危险工作的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相等,从而达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危险工作的供给与需求
一般来说,工作越危险,获得的工资补偿就越大,工资也就越高,而且这种工资补偿是随着危险程度的增加而递增的。假设劳动者的效用函数为U = U(W,P),其中W为工资,P为在工作中受伤的概率。由效用函数可以得出工资和受伤概率的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工资的边际效用为正,增加一单位受伤概率的边际效用为负。因为危险是一种“坏”东西,所以受伤概率的边际效用为负。
危险程度和工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9-1来表示。横轴表示因危险程度增加而提高的受伤概率,纵轴为工资。U为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在P点从事危险程度为零的工作(安全工作),可以获得的工资为W0,在Q点从事危险概率为0.5的工作,可以获得的工资为W1。劳动者在P点和Q点获得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从事危险工作可获得更高的工资,因而能够补偿受伤风险增加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先缓慢上升,而后陡峭上升,这说明风险越高,工资的补偿力度就需要越大。之所以出现工资补偿递增,是因为受伤概率非常高时,人们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非常大,事故实际发生后的损失也很大,这种损失本身是递增的,工资的补偿也应是递增的。
图9-1 工资和受伤可能性之间的无差异曲线
我们把图9-1中W1- W0定义为劳动者的保留价格(Reservation Price),如果发生危险概率为0.5的工作提供的工资仅仅为W1,只比安全工作提供的工资高W1- W0,对于这个劳动者来说,从事危险工作与否是无所谓的,因为他获得的效用水平相等。只有将工资提高到W1以上,此人才会愿意从事危险工作,因为这时他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厌恶型的劳动者要求的工资补偿更大一些,因而其无差异曲线是非常陡峭的。而风险偏好型的劳动者要求的工资补偿较小,因而其无差异曲线比较平缓。
工资的补偿在劳动者看来体现为其效用水平的变化,只有带来效用水平提高的工资补偿才会促使他从事危险性工作。但由于不同类型的人对风险的态度不同,对于相等的工资提高会使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决策。这在图9-2中可以得到反映。比较两种类型的劳动者:富人与穷人。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上安全的工作可以获得W0的工资,危险的工作可以获得W1的工资。对于穷人来说,获得W1的工资可以将其效用由U1提高到U2。而对于富人而言,获得W1的工资后,其效用不仅不能保持在原来的U1水平上,反而下降到U0,即高工资没有形成足够的风险补偿,效用水平没有提高则意味着富人不会对提供W1工资的工作感兴趣。要使他从事高风险的工作,需要为其提供更高的工资,这一现象说明了富人已有的财富对其工作选择、自身生命价值的影响。这同时说明,穷人不是天生的风险偏好型,富人也不是天生的风险厌恶型,人的偏好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往往是财富、生产要素的约束形成人们不同的偏好。这印证了贝克尔的观点。
图9-2 危险工作、安全工作的选择
由此可以得出对危险工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保留价格,富人的保留价格较高,穷人的保留价格较低。假设富人和穷人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都较小,占大多数的是中等收入的劳动者。如果我们用纵坐标表示保留价格,横坐标表示从事危险工作的劳动者数量,则在保留价格很低时,只有穷人愿意从事危险的工作。随着保留价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危险的职业,因而劳动力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正是通过不同的微观个体对危险工作的不同反应,在宏观上表现为危险工作的劳动力供给变化。它与企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劳动力的需求共同决定了这一劳动力分市场的均衡。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提供危险的工作呢?首先从企业的生产函数看,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 = f(L,p),其中q为产量,L为劳动力数量,p为发生危险事故的概率。由此可以得出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和发生事故概率的边际产量。一般来说,劳动者的边际产量是正值。增加一单位事故概率的边际产量是正值还是负值呢?因为提供安全环境要花费企业大量的投资,如果不进行安全维护,可以将这些投资用于增加产量,从而增加事故发生概率可以使企业的产量增加,因此MPp也是正值。如果企业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其产出为q0= a0× L,a0为安全环境下企业的边际产量,L为劳动力的数量。如果企业提供危险的工作环境,企业的产出为q1= a1× L,a1为危险环境下企业的边际产量。这里的a1> a0,因为企业节省了用于安全维护的费用,这笔资金用于生产可以提高边际产量。如果产品的价格为P,则企业从提供安全环境转向提供危险环境从每个劳动者身上可以获得的收益增加量为P× a1- P× a0。进一步可以计算企业在两种情况下的利润,在安全的环境下,企业的利润为P×a0× L- W0× L;在危险的环境下,企业的利润为P× a1× L- W1× L。则我们可以得出,只有提供危险工作环境的利润大于提供安全工作环境的利润时,企业才会提供危险的工作环境,也就是P× a1× L- W1× L > P× a0× L- W0× L,进一步得出P(a1- a0)> W1- W0,这一公式表明企业提供危险环境的收益要大于危险工作的工资补偿(其成本),否则企业会提供安全的环境。
从企业提供危险工作的成本与收益看,提供危险工作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工资,但由于企业可以节省投入大量资源去维护安全的工作环境,所以边际产量较高,企业的收益较大,从而企业从每个工人身上获得的净收益较大。企业收益增加越大,企业提供危险工作的动力越大。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从危险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收益增加不同,因而有最大的收益增加(往往是最危险的工作)和最小的收益增加。采掘业的收益增加较大,因为其用于安全维护的费用较大,而教育行业收益增加较小。收益增加较大和较小的行业都是在比例上占少数的行业。如果企业为维护安全而需要投入的成本越大,意味着因不投入而节省的成本也越大,从提供危险工作中获利也就越大。[1]这在一些采掘业中较普遍,即它们的较高工资与节省的安全成本投入是不完全成比例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煤矿中普遍存在的危险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环境的成本很高,企业愿意用稍高的工资来吸引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加入,企业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企业对危险工作的劳动力需求是怎样的呢?这取决于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核算。如果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危险工作工资和安全工作工资的差额,如果工资差额高于最大的收益增加,成本大于收益,则没有企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劳动力产生需求。如果工资差额开始小于最大收益增加,一些企业(例如煤矿)开始对从事危险工作的劳动力产生需求。随着工资差额的变小,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渐上升。当工资差额等于或小于最小收益增加时,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企业都会提供危险的工作,会对劳动力产生充分的需求。所以劳动力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图9-3 市场均衡决定工资补偿和从事危险工作的工人数量
有了危险工作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和劳动力供给需求,就可以决定均衡的就业量和均衡工资。如图9-3所示,危险工作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从纵坐标上最大企业收益的一点开始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供给曲线是从纵坐标上最小保留价格开始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们的交点为均衡的就业量和均衡工资,从而得到从事危险工作的劳动者数量和均衡的危险工作工资与安全工作工资的差额。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劳动者是风险偏好的,他有冒险精神,希望通过从事危险工作来锻炼自己的胆量,因而即使没有工资补偿,他也愿意从事危险工作,因为冒风险本身给他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效用。而在危险工作的劳动力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供求决定的危险职业的均衡工资可能会低于安全职业的均衡工资。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劳动法规、劳动标准不健全,高风险的职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补偿。我们看到一些小煤矿的工作条件恶劣,但工资仍很低。这一问题与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有关。偏远矿区的低收入劳动者众多,而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很少,地区间劳动力市场又是分割的,煤矿主就可以任意压低工资,使危险工作的工资补偿没有得到体现。这里的低工资与劳动者偏好风险是没有关系的。
图9-4 企业的等利润线
在绝对安全的工作和绝对危险的工作之间分布着危险程度不同的工作类型,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危险程度的工作。而劳动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也不同。现实经济中不同危险程度的工作由不同的劳动者从事,这样的配置是如何实现的,不同风险偏好的劳动者是如何各得其所的?让我们来进一步综合分析一下。在图9-4中,横坐标表示工作的危险程度,纵坐标表示工资水平。首先从企业的角度看,随着企业提供工作的危险程度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应相应地提高,存在着一条等利润线,它是不同工资水平和不同危险程度工作的组合。提供低危险程度工作和低工资与提供高危险程度工作和高工资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相同。等利润线是向上倾斜的,说明要维持安全的工作环境,必须花费大量的投资成本,所以要实现相同的利润,安全的工作环境对应的工资水平较低,危险的工作环境对应的工资水平较高。同时,等利润线又是凹性的,它说明安全生产环境的边际收益递减。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只要投入较少的成本,生产环境就可以得到改善,因而劳动者的工资下降不大。而在工作环境已经比较安全的时候,要使事故概率降到零,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因而企业也要大幅度削减工资,以保证利润不变,所以等利润线是凹性的。
在图9-4中,位于较高位置的等利润线代表着较低的企业利润,而位于较低位置的等利润线代表着较高的企业利润。因为在事故概率相同的条件下,较低的等利润线对应的是较低的工资,企业的工资成本较低,利润较大。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不同风险类型的劳动者其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风险厌恶型的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更陡峭。有了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和企业的等利润线,它们的相切之点就会形成一个均衡点。对于企业来说,要尽可能找到与最低的等利润线相切的无差异曲线,以期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劳动者而言,要尽可能找到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等利润线,以期获得最大的效用。如图9-5所示,形成了三个切点,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类型劳动者的组合。在切点A上,企业提供的是低危险的工作,它雇用的劳动者是风险厌恶型的劳动者。在切点C上,企业提供的是高危险的工作,它雇用的劳动者是风险偏好的劳动者。将所有的切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享乐主义[2]工资方程(Hedonic Wage Function)。
图9-5 享乐工资方程
人们对工作性质与工资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工资与危险程度成正向关系。接触危险原料或设备的工人工资比不接触者的工资高3%~4%。因事故而死亡的概率每增加0.001,劳动者的年收入会增加5000~6000美元,由此也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如果取5000~6000美元的中值5500美元计算,生命的价值为5500/0.001 = 550万美元。它说明人们愿意支付550万美元来补偿一个劳动者因事故而死亡。
小资料:风险工资的激励
大约两个世纪以前,英国最早采取风险工资的经济激励方式来改善工作环境。雇主为工人提供高工资,以回报预计的事故风险。风险工资能产生两个效果。首先,因为提高安全水平可以减少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雇主有经济动力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其次,风险工资可以补偿工人最大的风险,整个工作的报酬能更为公平地分配。
尽管风险工资条例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业主的仁慈或责任心造成的,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来自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在很难获得足够劳动力供应的情况下,由于普遍缺乏劳动力或所需的特殊技能,风险工资的需求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工人会接受危险的工作,除非获得额外的薪资用以补偿。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文中认为,风险工资是市场经济正常产生的。在19世纪,英国和美国规定风险工资标准,雇员无须经过其他手续即可获得。
然而,尽管风险工资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但是不常发生,它支付的补偿往往少于事故风险。在发达国家的统计研究中显示两者存在这样的关系:高风险,低工资。
至于为什么风险工资在大多数行业相对不重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长期失业现象的存在;其次,社会上认为有些风险可以不补偿。尽管如此,在某些危险工作中,风险工资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井下采矿和地上采矿就存在较大的工资差别。
随着19世纪风险工资问题的提出,相关案件逐渐增加,法庭倾向于保护受伤害者——工人。结果,经济激励使得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诉讼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形式,效果与风险工资相似,其区别在于风险工资有事前性,诉讼是事故发生之后进行的。
然而,诉讼费用昂贵,耗时、耗力、更耗钱。而且,结果未知。业主在潜在诉讼风险时,可以投保,从而减少了安全生产的经济激励。保险费并不用于改善工作环境,因为其代价昂贵,且实现困难。投保使得本来稀缺的资源更难用于安全投入,从而保费更为昂贵(保险经济学家称为逆向选择)。
资料来源:中国安全天地网,2006年9月21日。
二、政府的作用
图9-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OSHA)对工资、利润和效用的影响
但是,如果劳动者在就业之前不知道工作的风险程度有多高(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欺骗和利用劳动者,让其从事高风险的工作),而且考虑到事故发生后企业和社会承担的各种成本,政府的限制就会有正的效果。如图9-7所示,工人获得W*的工资,但错误地以为工作中发生事故的概率为P0,这时其可以获得的效用水平为U0,而实际上发生事故的概率高于P0,为P1,他只能获得较低的U1水平的效用。如果政府要求企业的事故发生概率不能超过P,则在享乐工资方程(图中的直线)上会有新的一点成为均衡点,这时劳动者的效用水平会得到提高。政府帮助劳动者认识到了工作的真实风险,这样的干预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政府的强制安全标准能够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具有外部经济的作用。
图9-7 当工人错误地估计了工作风险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OSHA)的影响
三、其他需要工资补偿的工作及体现
不仅危险的工作需要工资补偿,重体力劳动也需要工资补偿。但这种补偿也受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人们受教育水平较高,很少有劳动者愿意从事重体力劳动,因而一些重体力工作需要用高工资来吸引人们就业。而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受教育水平和技能偏低,大量劳动者不能在需要高技能的部门找到工作,因而只能涌向重体力工作场所,使得供给过剩,工资水平自然较低,工资体现不出对重体力劳动的补偿。
另外,不同稳定程度的工作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也是不同的。因为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工资就会随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而变动,这样的工资收入格局给人们提供的效用水平会不同于长期获得稳定工资收入的情况。如图9-8所示,横坐标为工资,纵坐标为效用。有两类工作:工作甲和工作乙。如果工作甲是稳定的工作,每月收入1500元,而工作乙在企业经营好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为50%)可以获得每月2000元的收入,但在经营不好时(出现这样情况的概率也为50%)只能获得每月1000元的收入。效用曲线是如图9-8所示的凸形,反映出边际效用递减的特性。工作甲提供的效用水平为U3单位,而工作乙提供的效用水平应该是连接A、B之间的线段的中点所对应的效用U2,它显然低于U3。所以,虽然工作乙每月的期望收入也是1500(2000×50% + 1000× 50%)元,与工作甲相同,但它提供的效用水平却低于工作甲提供的效用水平。而要想吸引人们从事不稳定的工作,必须提高工作乙的工资(或者是提高经营好情况的工资,或者提高经营不好情况的工资,或者兼而有之),以实现对工资不稳定的补偿。工资提高后,会对不同类型劳动者的效用产生影响,导致一些人会参加到工作不稳定的职业中。同样,就业不稳定(解雇的概率较高)的工作也要有较高的工资来补偿。
图9-8 不同工作稳定程度的工资补偿
这可以解释中国劳动者长期以来愿意在事业单位就业的现象,因为事业单位的工作稳定,除非个人犯严重的错误,一般不会遭到解雇;而在企业单位工作,工作不稳定,可能因企业破产倒闭而失业。即使平均来看,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大致相等,人们仍然希望到事业单位去,因为现行的工资体系没有对企业单位的就业不稳定进行补偿。另一方面,随着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增多。虽然在这些企业工作不如国有企业稳定,解雇的风险较大,但由于有相对较高的工资补偿,很大一部分人仍乐于到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
下面通过计量经济学来考察工作性质对工资的影响。工作性质包括体力劳动强度、工作危险程度、工作稳定程度等。
回归方程为w=γ1工作特征1+γ2工作特征2 +其他工作特征+其他变量
但是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死亡率等工作危险性特征对于工资的解释力较强外,其他工作特征的解释能力都不强。例如,按照补偿理论,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应该支付较高的工资,但实际上重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往往偏低。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除了上面所说的劳动力供求的影响之外,还要控制住劳动者的其他因素,不能只考虑工作性质不同对工资的影响。例如,如果从事危险工作的劳动者是低技能劳动者,而从事安全工作的劳动者是高技能劳动者,即使存在工资补偿,从事危险工作劳动者的工资也不一定会高于从事安全工作劳动者的工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考虑工作性质变化对同一个劳动者工资变化的影响,而假设人们的能力不会因为变换工作而改变,这样能力就不会对工资变化产生影响。因而回归方程变为:
工资变化量= γ1工作特征1的变化+ γ2工作特征2的变化
+其他工作特征的变化+其他变量
这样一来,实证分析的结果就与补偿工资理论较一致。例如,虽然在有噪音的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工资低于不在噪音环境工作的劳动者工资,但是一个劳动者如果从安静的工作环境转向有噪音的工作环境,其工资会得到相应提高。从事搬运的工人工资平均比其他工人低,但是如果一个工人由其他工种转向从事搬运工作,其工资会获得一定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比较的应该是同一劳动者在不同工作环境的情况,而不是不同类型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