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及企业文化概述

文化及企业文化概述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由若干层次构成的从属于社会文化的子系统。运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基本理解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含义;了解企业文化的层次、特征和作用;明确中国企业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含义,是学习企业文化之初必须明确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若干层次构成的从属于社会文化的子系统。运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基本理解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含义;了解企业文化的层次、特征和作用;明确中国企业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导入案例】

企业文化的引出——笼子里的猴子

人们一说到企业文化的起源,就会想起笼子里的猴子的故事。

故事是由一项实验产生的。实验员将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吊有一串香蕉,旁边的监视器监测到下列情形:首先,有只猴子去拿香蕉,马上有冰水喷出来,猴子被淋湿了,这些猴子多次尝试,结果都一样。于是,五只猴子达成共识:不要去拿香蕉!拿香蕉会被冰水淋湿!

接着,实验员偷偷地把喷水装置撤走,再把其中的一只旧猴子用一只新猴子替换。新来的猴子看到香蕉,立马就伸手去拿,没等它拿到香蕉,就莫名其妙地被其他四只猴子狠狠地打了一顿。因为这四只旧猴子认为,新猴子拿香蕉会害它们被水淋,所以就制止这只新猴子的行动。

新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得满头是包,还是没有拿到香蕉,五只猴子也就都没有被冰水淋到。当然,这只新猴子对于自己为什么被揍也就一直无法知道答案。

再接着,实验员再用一只新猴子换掉另外一只旧猴子关到笼子里,这只刚来的猴子看到香蕉,也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他四只猴子痛打了一顿。尤其是前面莫名其妙地被打得很惨的那只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有点儿像老兵欺负新兵。被关进来的新猴子虽然不甘心又试了几次,但总是被打得很惨,也就只好作罢。

最后,实验员慢慢地一只一只地将所有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大家还是不敢去拿那根香蕉,但都不知道原因,只晓得动香蕉会招来一顿毒打。由此,一种新的共识达成了!

企业文化的形成就是一种理念的形成,开始的理念是拿香蕉会被水淋,后来的理念是拿香蕉会挨打!

“拿香蕉就被打”——企业文化的雏形。

这则故事引出企业文化的产生过程——从个体(一只猴子)的认知、感知、行为到群体(五只乃至更多猴子)的认知、感知、行为,再到企业文化——上升为理论的群体的认知、感知、言行和习惯。

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含义,是学习企业文化之初必须明确的基本概念。

一、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学习企业文化,要先弄清楚文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等基本问题。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应用频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且众说纷纭的词。

人们常说,某人很有文化。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某人是大学文化,则说明他具有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和能力达到了大学水平。这里所讲的文化,表示一种能力,学界称之为“文化-能力论”。

再如,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的山顶洞人遗骨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遗址,它代表着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这里所讲的文化,是考古学上所指的一个历史时期、不因分布地点而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相应地,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这里所讲的文化,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以可称之为“文化-时期论”。

关于文化的含义,比较权威的解释应当来自《辞海》。它对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里所讲的文化,是表示一种成果,学界称之为“文化-成果论”。

在我国古代,文化一词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语言学家认为,《周易》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看做文化的原始提法。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动词,是“以文化人”,此“文”可以看做是名词文化的相近词。有学者认为,“‘文化’一词在中文里本是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所谓‘天下’,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从而使‘人’区别于动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1]。这一观点,与后面要讲到的企业文化的“文化”含义比较接近。

在了解文化的各种定义之后,应当明确,不论文化的概念如何表述,理解文化的含义至少须要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作品”,为人类社会所特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其次,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原始社会产生了一种以氏族部落文化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奴隶社会孕育了一种以奴隶主占有制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等等。

最后,社会文化对社会组织文化构成具有渗透作用。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必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基本经济单位和社会群体,并与之结合,形成相应的组织与群体文化。在封建社会,其社会文化与家庭和手工作坊相结合,形成家庭经济和手工业作坊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家庭和手工业作坊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与企业相结合,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文化应运而生。

【知识窗1-1】

文化探源

文化一词,在德文中为kultur,在英文中为culture,它们都源于拉丁文cultūra,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和尊重”。18世纪以后,其含义逐步演化为个人素养,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素养,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并引申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最先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 Tylor)。他认为,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人种学概念,包括知识、信仰、渠道、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与习惯。自泰勒以后,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管理学家都从自身研究的目的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据学者们统计,到20世纪初仅用英语给出的文化定义就达160多种。还有人认为,当今出现的文化定义已达10 000种以上。下面是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定义。

(1)《美国传统词典》是这样对文化一词进行规范阐释的:人类群体和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2)牛津词典的解释是: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借助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的发展、锻炼、修养。或曰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如艺术、科学等。文化一词最早指培养、种植、栽培或耕种,以后引申出文雅、修养、高尚的含义。

(3)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它的特点:一是铭刻在人们的内心;二是缓慢诞生,但每天都在获得新生力量并取代权威力量;三是能够维持人们的法律意识,激活已经疲软的法律或取代已经消亡的法律。

(4)威廉·A.哈维兰(Willia A.Haviland)在《当代人类学》一书中指出:可为人所接受的现代文化定义是,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

(5)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Edga H.Schein)认为,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结合问题的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这个模式运行良好,可以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式。

(6)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 Kluckhohn)和约翰·凯利(John D.Kelly)把文化看做是历史创造出的,清晰和不清晰,理性、非理性和不理性的所有生活图式(designs),这种图式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都作为一种人类行为的潜在指导而存在。

(7)美国学者赫斯克维茨(Hemkovits)把文化说成是“环境中的人造部分”;达文斯(Downs)把文化定义为,“指导我们处理周围环境与其他人关系的心理地图”。格雷则认为,文化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去拥有、思考、行动(这三个行为所指向)的任何东西。

(8)克鲁克·霍尔姆(Kluc Holm)按下列七条标准定义文化:①一个文化圈成员的自我认识;②与自身所处环境的关系;③价值结构;④与他人的关系;⑤个人贡献定位;⑥时间指向;⑦空间指向。

(9)文化人类学家怀特(Lesli Alvi White)认为每种人类文化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①经济和技术;②社会结构;③意识形态。他认为经济与技术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基础。要理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只有在经济与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10)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则把文化规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等三个方面。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易中天教授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小思考1-1] 你认为,文化究竟是什么?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

明确了文化的含义,再来看企业文化。

从字面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与文化的集合。这固然不错,但不完全正确。

企业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它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如同一定的社会活动产生相应的社会文化,一定的经济活动也是与文化活动相联系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活动,这种特有的文化活动又影响和制约生产经营活动。

前面讲了,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问题是我们从哪个角度进行理解。一般来说,探讨企业文化的含义,主要是把文化当做一个动词,取其“以文化人”或“化成天下”之意。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与企业对外形象的总称。或者说,它是企业里的人用自己所创造的理念、思想、制度、行为、经营管理模式等人为的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是人对企业的一种“人化”。

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社会文化现象。所谓社会,就是由若干基本经济单位、政治机构和社会群体形成的一个大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文化则是各基本经济单位、政治机构及社会群体等微观文化的集合。企业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的一个细胞,其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理所当然地以微观文化的形式充当社会文化一个分支或一个部分。正因如此,社会文化所具有的特性,都会在企业文化中得到体现。

企业员工生活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社会文化自然会渗透到企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因而,社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环境。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会有其地缘特性,如甲地的企业与乙地的企业、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企业,往往都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反过来,企业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必然会影响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

其次,企业文化与企业密不可分。正如有了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一样,有了企业,就有了企业文化,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承认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存在,并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有的立场和态度,有利于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最后,企业文化不等于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同企业与生俱来,有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企业文化理论就产生了。企业文化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出现于企业文化的实践之后,是人们对企业文化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的结果。此前,它只是一种自发的、自生自灭的文化现象,当人们将其进行总结与提炼,并用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或者说,当企业将文化用来教育人、管理企业,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现象之时,才有了企业文化理论,从而理论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也就产生了。

从历史角度审视,文化概念引入企业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中,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同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江河日下,日资开始大举进军美国本土,大量收购美国国内企业。美日经济发展的强烈反差震撼了美国实业与学术界。美国学者纷纷深入研究日本经济成功的原因,寻找美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研究的范畴涉及两国的政治、社会、企业、文化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日两国企业进行比较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文化是推动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文化理论在这一比较过程中被提出来了。学者们把企业文化上升到管理理论的高度,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管理,美国落后的原因在于只重视战略、结构和制度等“硬”性管理,而忽视人员、作风、共有价值取向的激励等属于企业文化范畴的“软”性管理。

从世界范围观察,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始于美国,实践始于日本。一般认为,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Willia G.Ouchi)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文化概念。也有人认为,1980年秋,在美国《商业周刊》以企业文化为封面题材的报道中首次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不论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有一点可以肯定,企业文化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于美国。之后,随着系统阐述企业文化理论的四部名著(亦称四重奏)——《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管理经验》相继问世,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研究企业文化的热潮。

总之,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理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企业和企业管理,就有企业文化;但是,过去的企业文化属于自然生长的文化现象,真正把企业文化当成一门科学对待,有意识地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并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小案例1-1】

什么是企业文化

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为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为1 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为10 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祷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管理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就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小思考1-2] 你认为,松下的企业管理三阶段模式,分别运用的是什么管理理念?

三、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团队认同、遵守的群体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本性、个异性和自觉性等方面的特征。

1.时代性

企业及其员工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心理、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时刻影响着企业及企业员工,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建设企业文化,必须体现时代性。在当下,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2.民族性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企业文化必然蕴涵着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留下了诸子百家、儒法道墨等享誉世界的优秀文化。所有这些,必须也必然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3.人本性

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主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可以创造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企业人”的文化。现代企业发展历史表明,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才智。“以人为本”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4.个异性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产生的。它在具有企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显示其独特的企业精神、鲜明的企业形象、创新的企业品牌、高效的管理风格,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的成功。个异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让企业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以及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和对外辐射力。

5.自觉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水平较低,受思维方式的局限,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自发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制胜”的道理。企业管理由传统的、外在的、硬性的制度调节,逐渐转向自觉的文化管理,转向内在的文化“自律自控”和软性的文化引导。

【知识窗1-2】

企业文化理论的四部名著(亦称四重奏)

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史,是以四部企业文化著作相继诞生为标志的发展史。

(1)《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美籍日裔]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兼具日、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的A型组织和日本的J型组织之后,呼吁企业界建立一种Z型组织,建立一种“Z型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同时,其还应包括企业的价值,如进取性、灵活性等。一个Z型企业的所有领域,从战略到人事,甚至是产品,没有不被这种文化所涉及的。

该书从案例分析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他所认识的“Z型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此,管理理论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企业文化。

(2)《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管理思想研究的指南针。作者:[美]理查德·帕斯卡尔(Richar Tanne Pascale)和安东尼·阿索斯(Anthon G.Athos),1981年出版。书中提出了企业管理“7S”要素(“7S”模型):战略、结构、制度(硬件),人员、作风、技能、最高目标(软件)。“7S”是导致企业经营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企业只有对这七个方面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作者通过对日、美企业管理比较分析后认为:美国在企业管理中过分重视前三个硬件“S”(战略、结构、制度),这已渐渐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中日益复杂的行为;日本企业则在战略、结构、制度的基础上,很好地兼顾了其他四个软性因素,即重视企业文化,使企业有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充满了生机,这就是日本企业超越美国企业的重要原因。

(3)《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作者:[美]泰伦斯·迪尔(Terrenc Deere)和阿伦·肯尼迪(Alla A.Kennedy),1981年出版。该书提出了有名的企业文化五要素理论,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四种文化类型——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风险文化和过程文化。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有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的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导致了大至企业决策的产生、企业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就完全不同。

(4)《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管理经验》。作者:[美]托马斯·彼得斯(Thoma Peters)和小罗伯特·沃特曼(Rober Waterma Jr.),1982年出版。该书是作者在调查研究了美国62家最成功的公司的经验以后写出来的。其最大特点是极具生动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作者认为,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优秀企业最大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作者根据优秀公司的经验总结了企业管理的八条原则,亦称企业文化的八个特征理论,即行动迅速、接近客户、锐意革新、重视人、集中精力、扬长避短、简化结构和管理艺术。这八条原则,几乎每一条都与人有关,说明优秀企业对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他们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之奥秘所在。它让人们看到了文化因素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总结美国最成功企业中的文化因素的经验。

[小思考1-3] 你认为,什么是企业文化,它具有哪些特征?

企业文化由哪些方面构成,其各个部分的关系如何,这些是学习企业文化须要弄清楚的又一类问题,也是企业文化的题中之意。

所谓结构,是指各组成部分及其搭配和排列的关系。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它所要回答的是企业文化分为哪些层次或要素,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如何的问题。

企业文化,通常可分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四个层次,或称之为四大要素,现分别介绍如下。

1.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共同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设备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它首先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即它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其次包括企业制造的生产环境,企业的建筑、技术、生产设施与设备,企业的广告、包装与设计,以及企业的标识,等等。这些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和形态而存在。

2.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显现的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幔层或浅层,既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从企业员工的结构看,企业行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企业的整体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个体行为等。

3.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结合的部分,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也由一定物质形式所构成,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

4.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是企业文化的深层或核心层,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作风、企业伦理准则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可见,企业文化的四大要素,构成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关系,故可称之为四大层次。它们的层次关系依次是:表层的企业物质文化,浅层(或称幔层)的企业行为文化,中层的企业制度文化和深层(或称核心层)的企业精神文化。

上述四类文化中,深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部分,它决定表层文化、浅层文化和中层文化;表层文化、浅层文化和中层文化是深层文化的形式和外显,其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文化结构

也有学者将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的关系作如下表述:企业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属于企业的外在躯体,企业制度文化为内在神经,企业精神文化为思想精神。

有学者将企业文化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行为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企业文化归为企业精神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两个层次。

企业文化在上述结构框架下,一般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等六个方面,其详细内容将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介绍。

[小思考1-4] 你认为,企业文化应当分为哪几个层次比较合理?

【知识窗1-3】

企业文化的五要素

[美]泰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其《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中将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五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企业环境是指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它往往决定企业的行为。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地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小案例1-2】

惠普之道的核心价值观

惠普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 way”(惠普之道)。H way有五个核心价值观,它们像是五个连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①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②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③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骗用户,也不可以欺骗员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④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的,并不是靠某个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的;⑤相信不断地创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来源 百度百科.惠普之道.[2012-03-11].http://baike.baidu.com/view/144878.htm.

了解企业文化有哪些方面的作用,既是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含义的需要,也是知道企业文化的用途所必需的。

企业文化的作用,有的称之为企业文化的功能。一般说来,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和辐射等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

所谓导向作用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进行引导。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前者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达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就能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在经营上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其次就是企业目标的指引。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2.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企业内部上下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准绳。它无时无刻不在以软约束的形式发挥着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员工自觉地按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道德规范则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比如,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3.凝聚作用

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它是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对企业的团结与和谐具有一种凝聚作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如惠普公司的“你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惠普经营哲学最成功、最动人之处,它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发挥了较好的凝聚作用。

4.激励作用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会让职工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如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Wal-Mart Stores,Inc.):“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都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5.调适作用

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相关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须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调适功能实际也是企业能动作用的一种表现。

6.辐射作用

企业有企业文化,地区有地区文化,城市也有城市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子系统,对所在地区或城市这个宏观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辐射功能。如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三老四严”——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是该企业职工在石油大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文化,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文化的集中体现,整整影响并教育了一代人。它不仅对大庆企业起作用,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知识窗1-4】

文化营销

一流企业做文化、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资本;三流企业做项目、产品。

21世纪的经济是文化,文化产业将成为企业利润最丰厚的一块蛋糕,而普通消费品也能因文化营销而提升价值。卖文化的营销策略,将直接考验企业的生存能力。

营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营销是企业营销的最高境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夫曼曾说过,“营销活动越远离金钱,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1840年以来,我国的企业文化经历了近代民族资本的企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企业文化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文化三个阶段。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企业文化

1840年,以老牌英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封闭几千年的中国大门,使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在中国这个以封建主义为主流的社会萌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新兴的资本主义企业开始逐渐代替小手工业作坊,民族资本和工商业在与国外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艰难地成长,涌现出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刘鸿生(1888—1956年,名克定,上海人,中国近代实业家)、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徐润(1838—1911年,又名以璋,字润立,广东珠海人,被誉为“中国买办之父”)、荣氏兄弟(荣宗敬及荣德生,江苏无锡人,著名民族企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潘序伦(1893—1985年,又名秩四,江苏宜兴人,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会计学家和会计实业家,“三位一体”立信会计实业的创办者)等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实业家。他们在创办和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与民族思想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代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卢作孚先生所创建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的经营宗旨和“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服务理念,并经常用“梦寐不忘国家大难,作息均以人群之乐”的企业精神要求和教育员工,使公司获得了蓬勃发展。仅20年时间,该公司便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一家民营轮船公司。

中国会计界集会计执业、会计教育与会计出版“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实业创办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他开办的会计师事务所命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作为训条要求员工,创立了“会计诚信”的企业文化。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自1927年开办不久,即对会计业及实业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其社会声誉稳居民国时期著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立信、正明、正则、公信)之首,为发展中国会计师事业作出了草创性的贡献,开创了会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培养了职业革命家和经济及会计学家顾准、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等一大批会计学者。

总之,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只是零散的、个别的,不带有普遍性,而且这些企业文化的理论,多是后人加以总结提炼的一些“商业信条”,用现在的观点看只能算是企业经营宗旨或经营哲学等,并不系统,是当时的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发行为。

二、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企业文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公有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以反映社会变革和政治教育的革命热情和信念为主,表现出崇尚政治、热爱集体、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思想和观念。比较典型的有:20世纪50年代的“孟泰”精神,即无限热爱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坚定信念,爱厂如家,忠于职守,把个人命运和企业兴衰连在一起的主人翁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当老实人、办老实事的求实作风;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少索取,多贡献的优良品德。20世纪60年代的“铁人”精神,即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所体现的“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商贸企业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营方针和“顾客至上,为人民服务”的经营宗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对商贸企业职能的履行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售货员张秉贵,就是此时商贸企业文化千万实践者中的典型代表,他所创造的“一团火”精神,既丰富了我国商贸企业文化,也为社会主义商贸企业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促进了新中国商贸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宣传英雄人物精神为主调的自发行为,尚未将企业文化上升至理论层面,也还没有达到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这一理性状态。

【知识窗1-5】

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

孟泰(见图1-2)(1898—1967年),原名孟瑞祥,曾用名孟宪钢,河北省丰润县人,产业工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先后担任鞍钢炼铁厂配管组组长、技术员、副技师、设备修理厂厂长、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务。他也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会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执行委员。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誉满全国的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1898年,孟泰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他带领广大工人把中日战争期间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建成了当时著名的“孟泰仓库”。他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胁的情况下,他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在文化大革命中,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鞍钢生产,他顶着各种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在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八年中,他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图1-2 孟泰像

1967年9月30日,积劳成疾的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劳动模范孟泰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逝,终年69岁。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孟泰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77年9月30日,鞍钢党委举行“孟泰同志逝世10周年纪念会”,会上,时任中共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兼鞍钢党委书记李东冶同志宣读鞍钢党委《关于向孟泰同志学习的决定》。

2009年9月,孟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来源 王翠莲.孟泰.新华网,2009-06-18[2012-03-3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9-06/18/content_11562627.htm.

【知识窗1-6】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见图1-3)(1923—1970年),甘肃省玉门市人。他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的草创者,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第三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23年,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玉门。六岁时因家贫,用棍子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八岁时给有钱人家放羊。1938年他进玉门石油公司(简称“玉门油矿”)当徒工,干活时被砸伤了腿,被厂主赶出大门,伤好后才顶了别人的名字混了个差使。当时,玉门油矿的美国技师垄断了采油技术,他在矿里干了十几年没有上过一次钻台,没有摸过一次石油钻机的刹把。他作为一个干杂活的穷工人,多少年里连铺盖卷也没混上,盖的是破羊皮,铺的是稻草。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后任副司钻,1956年升任1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在1958年,他领导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5 000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荣获“卫星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井队”。

图1-3 王进喜像

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作为采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因在黑龙江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王进喜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当地的马家窑,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们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于1960年4月14日经苦干五天五夜后,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喷油井。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油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池。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王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房东老大娘见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就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响彻了全中国。

1964年,王进喜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65年他任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196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当选中央委员。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时年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为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①大庆精神;②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④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⑤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铁人”语录:“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奉献精神。

“铁人精神”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它是一面旗帜,凸显了中国工人坚韧不拔的创业勇气;它是一种标志,凝缩着华夏儿女不畏艰难的民族气概;它是一种力量,推动着时代车轮势如破竹地滚滚向前。

200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知识窗1-7】

“燕京第九景”张秉贵

图1-4 张秉贵像

张秉贵(见图1-4)(1918—1987年),北京市人,原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他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他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其售货艺术被北京民众誉为“燕京第九景”。

1918年,张秉贵出生于北京,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他不堪回首。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成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感到无比光荣,因此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这一信念出发,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他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和“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2],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3];“一口清”则是他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心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

张秉贵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了精通商品知识,每逢公休日别人都在家休息的时候,张秉贵却蹬起自行车,来到工厂、医院和研究单位,仔细了解糖果知识。

张秉贵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被喻为“燕京第九景”。

张秉贵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本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在百货大楼的30多年,张秉贵腰板挺直地站三尺柜台,接待了几百万顾客。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1957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69岁。

1988年,北京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

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来源 张秉贵:“一团火”服务精神温暖每一位顾客.新华网,2011-05-15[2012-03-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15/c_121416837.htm.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到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日益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管理受到高度重视,西方国家企业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视角得到中国管理理论界和企业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理论被介绍到中国。

此时,不少企业在学习、借鉴西方企业文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理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尔集团(简称“海尔”)企业文化。青岛海尔在企业管理理论上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一套独具现代管理特色的“海尔文化”。海尔“追求卓越、敬业报国”的企业精神,为民族创名牌的民族使命感,“斜坡球体论”的激励机制,“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之道,独特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考核体系,“吃休克鱼”、“克隆海尔鱼”的企业兼并策略,等等,构成了海尔集团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了扎根于中国自己的土地,而又极具国际性、行之有效的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当今中国已经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企业文化是其中的又一代表。华为的“狼性”企业文化,即以“学习、创新、获益、团结”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其特点在于,一是注意民族文化、政治文化企业化,把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来约束和发展企业高中层管理者,以高中层管理者的行为带动全体员工的进步。在号召员工向雷锋、焦裕禄学习的同时,奉行绝不让“雷锋”吃亏的原则,坚持以物质文明来形成千百个“雷锋”成长且不断发展的政策。二是注重双重利益驱动,坚持为祖国昌盛、为民族振兴、为家庭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双重利益驱动原则。三是提倡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团结协作、集体奋斗是华为企业文化之魂。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失败是集体的责任,不将成绩归于个人,也不把失败视为个人的责任;一律同甘苦,除了工作上的差异外,华为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上下平等,不平等的部分用工资形式体现;自强不息,荣辱与共,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四是用《华为公司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所总结的七条核心价值观统一员工的思想与行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文化理论不仅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渗透到研究机构。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于1988年在韩天石(1914—2010年,辽宁省沈阳市人,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人的倡导下成立。

多年来,“研究会”始终不渝地坚持研究和推进实践,为中国企业文化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们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开展研讨活动,举办研讨班和报告会,完成国家规划研究课题,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国企业文化大辞典》和数以百计的企业文化著作。“研究会”的专家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全国的大中型企业提供企业文化的咨询、策划和设计服务,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文化理论建设。这些观点主要有:企业文化是一门新型管理理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坚持“以文化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论;企业文化是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要求的纽带;企业文化建设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促进两个文明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生长点等。

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发展具有自觉性的特点,已经从企业文化实践上升到理论建设、学术研究的层面,而且注重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企业文化理论之中,将企业文化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小案例1-3】

华为《基本法》(框架)

华为《基本法》1995年萌芽,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1998年3月审议通过。华为认为,《基本法》是公司宏观管理的指导原则,是处理公司发展中重大关系的对立统一的度。其目的之一是培养领袖。高、中级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基本法》,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思想方法。

《基本法》共6章25节103条。

第一章——公司的宗旨,分为4节20条。第一节——核心价值观,包括追求、员工、技术、精神、利益、文化和社会责任等7条;第二节——基本目标,包括质量、人力资本、核心技术和利润等4条;第三节——公司的成长,包括成长领域、成长牵引、成长速度和成长管理等4条;第四节——价值的分配,包括价值创造、知识资本化、价值分配形式、价值分配原则和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等5条。

第二章——基本经营政策,分为5节18条。第一节——经营重心,包括经营方向、经营模式、资源配置、战略联盟和服务网络等5条;第二节——研究与开发,包括研究开发政策、研究开发系统、中间试验等3条;第三节——市场营销,包括市场地位、市场拓展、营销网络、营销队伍建设和资源共享等5条;第四节——生产方式,包括生产战略和生产布局等2条;第五节——理财与投资,包括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和资本经营等3条。

第三章——基本组织政策,分为3节16条。第一节——基本原则,包括组织建立的方针、组织结构的建立原则、职务的设立原则、管理者的职责和组织的扩张等5条;第二节——组织结构,包括基本组织结构、主体结构、事业部、地区公司、矩阵结构的演进、求助网络和组织的层次等7条;第三节——高层管理组织,包括高层管理组织、高层管理职责、决策制度和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等4条。

第四章——基本人力资源政策,分为4节19条。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准则,包括基本目的、基本准则、公正、公平、公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责任者等8条;第二节——员工的义务和权利,包括员工的义务和员工的权利等2条;第三节——考核与评价,包括基本假设和考评方式等2条;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规范,包括招聘与录用、解聘与辞退、报酬与待遇、自动降薪、晋升与降格、职务轮换与专长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7条。

第五章——基本控制政策,分为9节26条。第一节——管理控制方针,包括方针、目标、原则和持续改进等4条;第二节——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形成和质量目标等2条;第三节——全面预算控制,包括性质与任务和管理职责等2条;第四节——成本控制,包括控制重点和控制机制等2条;第五节——业务流程重整,包括指导思想、流程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3条;第六节——项目管理,包括必然性和管理重点等2条;第七节——审计制度,包括职能、体系和权限等3条;第八节——事业部的控制,包括方针、绩效考核、自主权、控制与审计、服务型事业部和联利计酬等6条;第九节——危机管理,包括危机意识、预警与减灾等2条。

第六章——接班人与基本法修改,包括继承与发展、对接班人的要求、接班人的产生和基本法的修订等4条。

[小思考1-5] 你认为,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本章小结】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与企业对外形象的总称。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等,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本性、个异性和自觉性等基本特征,以及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和辐射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的企业文化经历了近代民族资本的企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企业文化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文化等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一种自发的、个别的行为;后一阶段上升到理论层面,不仅有企业文化的实践,而且开展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关键术语】

文化 企业文化

【基本训练】

一、回答问题

1.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理论是什么关系?

2.企业文化有哪些作用?

3.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二、观念应用

1.以某一企业(组织)为例,列出属于企业文化的因素。

[1]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2]“斤”为非国际单位制单位,1斤=0.5千克。

[3]“两”为非国际单位制单位,1两=0.05千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