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效率的定义

经济效率的定义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的定义虽然亚当·斯密指出了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但他本人并没有严格地刻画这种有效率的状态。这是以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它的核心在于证明,在满足了完全竞争的各项条件后,市场经济一定能够达到有效率的状态。

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的定义

虽然亚当·斯密指出了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但他本人并没有严格地刻画这种有效率的状态。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家帕累托、马歇尔、庇古等人对效率及其效率的条件等问题作出了较为规范的回答。

一、帕累托最优

任何经济体都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也就是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不同的经济体采取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通常有市场的方法和计划的方法。我们如何评价各种解决途径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实际结果?经济学家普遍采用一种标准,即“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这是以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

如果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试图使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个人的状况有所好转,一定会有其他人的状况变坏,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t),或称之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经济学家谈论的效率通常就是指帕累托效率。进一步说,如果一种资源配置能在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差的前提下使一部分人的状况变好,则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这是一种“好”的行动,如果一项行动能够在不使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使一部分人受益,那么这项行动就应该被落实,这个原则被称为帕累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

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采用帕累托标准时,其视角是个人主义的,也就是说,第一,它关心的是每一个个人的独立的福利,而不是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的福利,因此,只要其他人的状况保持不变,其中一部分人的状况有所改善,那么就是帕累托改进,比如穷人的状况不变而富人更加富裕。在这里,并不考虑当一部分人状况变好的同时,那一部分“保持不变”的人的状况相比于那些变好的人的福利相对下降的情况。第二,福利是个人的感受,每个人自己是自己福利的最高裁判。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存在帕累托最优和非帕累托最优,我们一定希望选择帕累托最优,即,如果存在使某人变好而不使其他人变坏的方法,我们一定选择这样的方法而不是相反的方法。但是,帕累托最优并不是唯一的。实际上,存在许多的帕累托最优。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一种产品两个人的经济,比如亚当和夏娃,100个苹果。当资源配置的状况是亚当20个苹果,夏娃80个苹果时,就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因为任何一个使得亚当苹果增加的分配都会减少夏娃的苹果,反之也一样。事实上,在这一个简单经济模型中,从(1,99)到(99,1)的任何一种配置都是帕累托最优。在多种产品多个人的经济体中,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于是我们就有了另外一个问题,在如此众多的帕累托最优中,是否具有某种选择标准使得我们能够从中选出唯一的一个“最优”呢?或者,当我们已经达到某个帕累托最优的时候,是否还有必要考虑其他的配置呢?

帕累托最优的检验方法提供了一种配置的“不完全分类”,它把配置分为两个部分——帕累托最优和非帕累托最优,但是,在帕累托最优之间,并不存在排序。当存在多个帕累托最优时,如何选择不再取决于效率标准,因为任意的两个帕累托最优之间无法比较效率的高低。比如亚当和夏娃各有50个苹果与亚当1个,夏娃99个的这两个状态,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在这两种状态都不能在一个人变得更好的同时不使另一个的境况变差,两种状态都通过了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检验。此时决定选择的是有关公平或正义的观念。如果希望选择前一种而不是后一种,那么就可能是因为前一种状况按照某种理论是符合公平标准的,但也有可能存在另外一种理由让我们希望选择后一种的状况。

专栏1-1 维弗雷多·帕累托

维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他指出了被后人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用无异曲线来帮助发展微观经济学。帕累托因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即所谓“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后来进一步概括为帕累托分布的概念。他的理论甚至影响了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认为,市场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后,如果经济是竞争的,那么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的。这被称之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the first theorem)。因为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确保了所有互利的交易,因此,额外的调整——试图让一部分人变得更好,只能以另一部分人的福利下降为代价。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实际上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的较为现代的版本。它的核心在于证明,在满足了完全竞争的各项条件后,市场经济一定能够达到有效率的状态。

那么,我们所希望的那一种帕累托最优可以实现吗?用什么方法实现呢?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the second theorem)认为,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每一帕累托效率资源配置都可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这就意味着每一种帕累托最优对应着一种初始的再分配,只要市场本身是满足竞争性的。显然,第二定理是第一定理的推论,既然任一竞争性的市场都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意味着帕累托最优与最初的分配是没有关系的,因此,给定某种初始再分配,竞争性的市场就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然而第二定理的政策含义却是意味深长的,既然每一个初始分配都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而一个帕累托最优与另一个帕累托最优之间是无法比较的,因此,社会将达到哪一个帕累托效率,完全取决于选择者的“价值判断”,比如为了分配得更加公平的某种状态,进一步说,这意味着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如果我们存在一个“好的”收入分配状态的目标,则我们有可能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财富或收入的再分配,而不必放弃市场经济。这表明那种一旦市场出现收入分配不公就要用中央集权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进一步说,第二定理给出了效率与公平目标同时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满足了一定的条件,政府通过购买力的再分配,让人们在竞争市场中自由交易,就能够将经济从一个帕累托最优转向另一个帕累托最优,当我们希望某种再分配的结果时,是可以通过购买力的再分配而实现的。因此,公平与效率的并存并非是不可能的。

三、单个市场的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告诉我们竞争性的市场导致帕累托最优,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竞争性的市场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呢?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从单个市场的竞争性均衡看效率是如何达到的。

我们利用需求与供给局部均衡分析框架来说明单个市场的效率。

如图1-1所示,DD代表市场需求曲线,它由个人需求曲线加总得到。它表示某一市场上,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的总和。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个人对产品的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SS表示供给曲线,企业的供给曲线表示每一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的产品数量。市场供给曲线就是企业供给曲线的加总。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表示价格越高,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也就越多。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E点,为市场均衡点,该点对应的价格PE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QE为均衡数量。我们要证明的是,在这一均衡点,正好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图1-1 单个市场的效率

对于消费者来说,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主要依据的是购买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与消费该产品所得到的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的比较,如果收益大于等于成本,则购买,反之,则不购买。我们说需求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比如当价格为P,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Q,这实际上意味着,如果要消费者购买数量为Q的产品,那么消费者最大的意愿支付价格为P,超过了这个价格消费者就要减少购买,因此,意愿支付的价格实际上就是消费者消费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即消费者的主观满足。这样,消费者消费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就可以用需求曲线上该产品数量的纵向长度,即对应的价格来代表,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在每一个数量水平上的边际收益,如果价格高于需求曲线上对应的价格,消费者就会放弃购买,如果低于这个价格,消费者就会增加购买,在这个价格上,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需求曲线上的数量。而消费者购买的边际成本则由购买的实际价格反映。这意味着,当主观上最高可接受的价格大于等于市场价格时,购买就会发生,反之就不发生,所以对消费者来讲,购买行为会一直持续到主观可接受价格等于市场价格为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实现了最大化。需求曲线实际上就是消费者最大化的价格和数量组合的轨迹。

生产者也是根据自己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来确定是否提供产品。供给一单位产品的收益就是他从市场上得到的销售收入,也就是市场价格,而供给一单位的成本就是企业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由供给曲线的垂直高度代表。当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供给该产品,反之则不供给,因此,对于生产者来讲,供给一直可以进行到边际成本上升到市场均衡价格为止。超过这一点,边际收益就会小于边际成本,对生产者来说是违背最大化原则的。因此,当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者达到了最优。供给曲线实际上就是生产者最大化的价格和数量组合的轨迹。

效率要求是,多生产一单位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因为,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社会能够通过增加生产而获益,应该扩大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则可以通过减少生产而获益,因而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收益达到最大值。

市场的均衡点正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共同选择的最优点,如图1-1中的E点。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等于市场均衡价格,生产者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等于市场均衡价格。因此,这一点对于双方来讲是符合最大化要求的。不仅如此,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符合效率要求的。因为这时,生产者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PE,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收益,即符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效率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