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公共产品
一、蒂布特模型
1956年,蒂布特发表了《地方支出的纯理论》[2]一文。文中讨论了有效地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方式,以及有效的运作方式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被称为蒂布特模型(Tiebout model)的理论。
首先,蒂布特阐述了地方公共产品不同于全国性公共产品的选择机制。蒂布特认为,萨缪尔森等人的观点对于分析联邦支出是有效的,但不适合分析地方支出。现实中有一些公共产品如警察、消防、教育、医院和法庭等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政府的支出和中央政府的支出的适用原则是不同的。对于地方公共产品来讲,不同地方的公共产品之间如同私人产品一样是存在竞争性的,因为同一个国家的居民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居住地的,实际上就如同在市场上选择私人产品一样。在公共产品选择中,也可以通过类似市场的选择来进行,因为消费者是否选择一个地区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就是通过比较居住在该地所能获得的居住环境与为此而支付的税收的大小。即当地政府提供的消防、医疗、绿化、交通等公共产品的效用,是否能够补偿居住在该地区而要支付的税收所造成的效用损失,如果是,那么消费者就会选择该地居住。通过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消费者可以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地区。
其次,蒂布特论述了形成最佳社区,也就是提供最优公共产品的数量必须具备的条件。他认为,消费者能够在提供最优公共产品数量的社区生活,必须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条件:(1)消费者在各社区间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2)各社区的税收——服务组合的信息是充分的;(3)可供选择的社区的数量是很多的;(4)社区选择不影响就业机会;(5)公共产品或服务在社区间没有外部性;(6)任一类型的社区都有一个最优规模;(7)低于最低规模的社区会寻找新居民以降低平均成本。
最后,蒂布特论述了最优地方公共产品数量的实现。
因为消费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进行社区的选择,因此,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应该有相同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或边际收益曲线。如图4-6所示,MBi线代表任一消费者的边际收益线,∑MBi为总需求线,等于所有个人的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由于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都相同,所以,∑MBi=nMBi,n为消费者的人数。MC为边际成本,hi为任一消费者分摊的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处的公共服务数量E*就是公共产品的最适数量。
图4-6 地方公共产品均衡
蒂布特模型中,偏好相似的人聚居在一起,每个社区的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是相同的,而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同的,为总支出成本的1/n。消费者对公共产品完全满意,社区达到公共服务数量的最优规模,是一种理想化的社区模型。
二、蒂布特模型的意义和问题
蒂布特模型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设计了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从而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引入了消费者的选择,引入了竞争机制。
我们知道,在私人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显示的,出于对自身效用的关心,理性的消费者清楚自己的购买行为直接影响到效用的实现,如果试图通过不购买来隐瞒自己的偏好,结果是自己的效用无法最大化。因此在私人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偏好的显示不成为一个问题。相反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一旦公共产品供给,无论消费者最初有没有付费、付费多少,都不会影响其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完全有可能隐瞒自己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从而减少自己的付出。在这种情况下,公共产品或者由于搭便车者的大量存在而失去了持续供给的可能性,或者通过强制性的税收供给,而一旦供给,无论好坏消费者都只有接受,存在强制性消费,而且供给过程中可能产生低效率。而蒂布特模型中的地方公共产品与其说是一种公共产品,还不如说更像一种私人产品,从而提供了克服上述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的可能性。
首先,在地方公共产品层面,与全国性公共产品不同,消费者是有选择权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地方公共产品,也可以拒绝一个地方的公共产品,其具体方法便是“用脚投票”,即选择一个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对自己效用最大的地方居住,放弃对自己不适合的地方来实现对公共产品的选择。
其次,一旦消费者拥有了选择权,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出现了竞争。蒂布特模型突破了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垄断供给、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思路。公共产品供给的决定权,由完全的政府主导,变成了类似于私人产品的消费者决定。在地方公共产品层面,供给者是多个而不是一个,消费者在各社区间的流动不受限制,各社区的税收——服务组合的信息是充分的,而可供选择的社区的数量是很多的。因此消费者完全可以在众多的社区中进行选择,如同在不同的商品中进行选择一样。这样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就面临着另一个供给者对消费者的争夺,不得不关注其产品或服务的品种和质量。
第三,蒂布特模型揭示了地方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蒂布特模型部分解决了公共产品偏好显示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搭便车问题,从而可以避免公共的悲剧;另一方面,最优规模社区的提出,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可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生产的效率得以实现。
第四,蒂布特模型提出了达到理想模型的条件。蒂布特模型本身是一个理想模型,为此蒂布特提出了达到理想状态的七个条件。其中第一、二、三是关于消费者选择达到消费者最大化的条件,即消费者在各社区间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各社区的税收——服务组合的信息是充分的,以及可供选择的社区的数量是很多的,这样的规定保证了消费者能够进行自愿自主的理性选择;而条件六和七,即任一类型的社区都有一个最优规模,以及低于最低规模的社区会寻找新居民以降低平均成本,保证了从供给一方来看的降低公共产品成本的可能性。这些条件的设计,对于保证最优规模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模型模拟完全竞争的私人产品市场,其核心正在于作为供给者一方的独立的产品和产量的决定权和作为消费者一方的完全的自由选择权。公共产品的均衡与私人产品的均衡毕竟不同,私人产品的消费是独立的、分别进行的,而公共产品的消费却带有联合消费的特点,产品是不可分的。因此最佳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与有相同偏好的消费者的消费规模之间的匹配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模型所揭示的均衡正是公共产品理论研究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如何使公共产品能够与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相一致?尽管模型中的均衡的条件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毕竟揭示了实现这种目标所应努力的方向。一则,不具备的条件可以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安排而加以解决;二则,即便不能完全达到其条件,但朝着这一方向的努力或多或少会使我们向目标更接近一些。而且我们看到,公共产品供给与最大多数人的需求相一致的目标,在地方公共产品层面上,比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更容易接近两个模型所揭示的条件。蒂布特“用脚投票”机制的设置,也为我们解决地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中的竞争机制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三、提高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几个思路
沿着蒂布特的思路,地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是模拟竞争的私人产品市场,也就是要求供给方独立的产品和产量的决定权和消费方的完全的自由选择权。而在满足了这一前提以后,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不同地方公共产品的特点,确定具体的公共产品供给规模。进一步说,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一个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居民需求这个“一致性”问题。不同的个体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找到需求的规律性能够有助于“一致性”问题的解决。以下途径或许有助于提高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一)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尽可能与不同收入条件下的居民的需求相适应
作为消费者,在决定购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时,所依据的一是自己的偏好,二是自己的收入水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收入的上升导致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上升。一般而言,受收入约束的限制,富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平均大于穷人的需求,因而当人均收入提高时,对公共产品需求增加。
其次,收入的上升导致对高档商品的需求的快速增加,从而导致了与高档私人产品成为互补品的公共产品的需求的增加。当收入上升时,必需品的增长慢于收入的增长,而高档产品、奢侈品的需求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越是低档的必需品,越是可以离开公共产品而消费,比如简单的食品和服装;而高档的商品往往需要借助于公共产品才能够消费,比如私人轿车的使用对公路的依赖,家电使用对电力供给的依赖,电视收看对信号的依赖,电脑对网络的依赖等等。当收入提高后,这类私人产品消费得更快,导致了对与这类私人产品互补的公共产品的需求的加速上升。
第三,收入的上升导致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的满足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的“俱乐部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
(二)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在增长的中期,尽管私人投资已经不小了,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此外,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中期,都存在着市场缺陷,从而有可能阻碍经济趋于成熟。因此为了应付市场缺陷,政府的干预也应该增加。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关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移到对于教育、保健和福利服务的支出。而在“大众消费”阶段,进行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的增加会大大超过别的公共支出,也会快于GNP的增长速度。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事实上不断增长的公共产品方面的支出原因——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公共产品提出要求;另一方面指出了公共产品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类型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这实际上也表明,在不同的阶段必须有不同的公共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三)创造有利于消费者在不同地方自由流动的环境,减少流动的成本
蒂布特模型的实现关键在于消费者拥有对公共产品的选择权,而这一选择权的核心就是“用脚投票”,即消费者可以没有限制地、无成本地从一个社区转移到另一个社区。现实中,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方面的,二是经济方面的。前者包括诸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对迁徙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下,劳动力的跨地区迁徙显然困难重重,而目前劳动力就业上对非城市户口或非本地户口的歧视也限制了劳动力在不同社区的自由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也使得搬迁具有很大的成本。另外即便在制度上给予自由流动的保障,人口的流动依然有“运输成本”。尽管绝对消除流动成本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在法律制度上进行改革,为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创造条件。
【关键词】
非纯公共产品(impure public goods)
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
使用频率可变的公共产品(variable-public goods)
蒂布特模型(Tiebout model)
用脚投票(voting by feet)
【思考题】
1.举例说明俱乐部产品的数量均衡和使用者均衡。
2.利用图形说明不拥挤的公共设施的均衡。
3.利用图形说明拥挤的公共设施的均衡。
4.蒂布特模型的意义是什么?
【注释】
[1]Buchanan J.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a,Vol.23(1965),p.1-14。
[2]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y,Vol.64,No.5(1956),p.416-424。参见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